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1 value
input
stringclasses
5 values
output
stringclasses
5 values
下列为一部小说中的一部分内容,请参照这部分内容,续写下一部分。
白居易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诗歌,大都是《长恨歌》、《卖炭翁》这类写人或者叙事的诗,写风景的名作相对较少。 不过他有一首七言律诗,因被收录在中学课本里,我们小时候都曾经背过,那就是——《钱塘湖春行》。这一首诗用语平和淡然,运笔技法却很高妙,全诗表达了作者本人对西湖春景的赞美。 虽然这首诗是写自被贬江州之后,是作者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但是诗的末句,依然暗中透露出他“体恤下民”的济世情怀。 一、《钱塘湖春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歌意译: 我在西湖孤山寺后面贾亭的西边一带春游,春天西湖的湖水上涨,湖面显得格外开阔。晴空下,霭霭白云沉甸甸地压在江面上,远远看去,云,水,天连成了一色。 几只黄莺为争抢早春的柳条而鸣叫,不知是谁家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做窝。湖岸上的五色斑斓花朵慢慢地盛开,不久之后快要让游客迷醉了。 这时候,春草才刚刚长到马蹄的高度。但是,最让我喜爱的,还是西湖东面的风景。那绿色的柳树掩映下的白沙堤,怎么也让人看不够。
贾亭、孤山寺和白沙堤,都是西湖著名的风景点。其中诗末尾提到的“白沙堤”,从许仙与白娘子见面的“断桥”始,经过锦带桥,一直通向“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风光绝美。 白居易这一首诗,先从孤山寺、贾亭这样的“点”开始写,然后通过对湖水和白云的描写,扩大点一个面。 紧接着在第二联中,又从“面”写到了“点”,写到几只早莺和“谁家”的新燕。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同时也是由静及动,给诗歌注入了“生气”。 黄莺不多,只有几只。因为春天才刚到,这几只早莺是探春的先行客。而燕子,也是“谁家”的。它不是家家户户的。“谁家”二字,自然地带出了人间的烟火气息。 然后,他开始写岸上的花草。春天是百花争艳的季节,但是现在还是早春,这些花儿并没有全部开花,所以它们是“渐欲迷人眼”。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花儿们的美丽会让游客为之目眩神迷。这样的写景方式,非常独特。它让人看到的不只有莺莺燕燕带来的“动景”,就连岸上静止的画面也活动起来的。 “渐欲迷人眼”的繁花,似娇媚的女子,现在处于豆蔻年华。在可以期待的将来,它必将盛放出万种风情,迷倒西湖上所有的游人。这预示着未来的时光,将会比现在更加美好。
下列为一部小说中的一部分内容,请参照这部分内容,续写下一部分。
然后这些景物,都不是令诗人最为着迷的,他最爱的还是湖东的白沙堤。因为在那里不光有湖光山色,还可以拦河筑坝,造福百姓。 二、白居易与“白沙堤” 白居易自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贬官之后,大概过了五年又当上了礼部的一“主客郎中”,慢慢回到了唐朝政治权力的中心。 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他上书“议论河南的军事”,没有被皇帝采纳,于是他感觉自己在朝堂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自请外调,到杭州当了一名刺史。 这一次和上一次被贬不同,因为这次是他主动要求外放。那时他已经五十岁了,许多事情都已经看淡了。逐渐变得乐天知命,开始有心情欣赏周围的风景。 尽管因为种种原因,他感觉到自己在朝堂上难有大的作为,可是他仍然没有完全放弃经世济国的理想。在欣赏西湖风景的同时,他也开始筹划为西湖当地的百姓造福,修筑河堤。 据《钱塘湖石记》记载:白居易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十月到杭州当官。他看到“濒湖千倾”的农田因为“仍岁逢旱”,灌溉是一个大难题。于是在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动工修筑河堤,加高数尺。 在民间传说中,西湖原来的堤坝年久失修,河水经常倒灌,淹没农田,当地的官吏和豪强不愿意出钱修复。再加上连年干旱,使西湖的百姓们感觉民生艰难。
白居易提出修筑河堤时,曾经被当地豪强以“风水”问题阻挠。但是他坚持己见,终于还是将河堤加筑并成功抬高了数尺,方便了周边的农民。西湖当地的百姓为了感谢他,所以就把这一段河堤改称为“白堤”。 这一条大堤,自钱塘门石函修起,一直绵延到了余杭,把西湖一分为二。同时也抬高了“断桥”的水位,让“断桥”的风光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色。 谁知道这样的改变,原来都是白居易在长庆二年春游的时候,就一直筹划着的。 所以他才会在诗中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并不只是单纯地由于他喜欢白沙堤一带的风光好,而是因为:他预备在这一带兴修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 春光美不美,要看欣赏春光的人的心情。当诗人预备干一件他喜欢干的大事时,他看到一切的风景都是最美的。西湖上水天一色,湖岸上百鸟争鸣,湖岸边花开似锦,嫩绿的草芽才刚刚获得新生。 而在不久的将来,当拦河筑坝的工程完成以后,由钱塘至余杭一带两岸的千顷良田都会得到湖水的滋润。那时候岸上的花,会开得更加迷人。 结语 白居易在创作这一首《钱塘湖春行》之时,只是在单纯用一种喜悦的心情欣赏西湖的景色。但是他对湖面和湖岸上风光的描写,却带有极大的感触,并且暗暗透露出了他心中的“秘密”。
下列为一部小说中的一部分内容,请参照这部分内容,续写下一部分。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天的景色是欣欣向荣的,可是美好并不止于此。五十岁的白居易,还是像少年时代一样怀着赤子之心。 他一面观察春水上涨、早莺争春、家燕衔泥,一面在心里打着他的“小盘算”,并用他那“白乐天”的精神告诉大家:你认为这样的生活很美好吗?不不不,后面的日子一定会更好的! 历史巧合还是天意安排?白居易和苏东坡篇之徐州情缘 此文为系列文章之一,续上↑ 在杭州西湖岸边,白堤的尽头,孤山之下,有一座祠堂,叫做白苏二公祠。祠堂中有副对联: 黎庶至今思,湖山俎豆双贤守; 风华终古在,唐宋诗词两大家。 对联里的双贤守和两大家指的就是白居易和苏东坡。这座祠堂正是用来纪念他们二人的,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 来自:http://meipian.cn/1v0ex8ao 在历史上,虽然白居易和苏东坡生活的年代有两百多年的时空距离,但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轨迹,仅从从任职杭州期间来看:
他们都曾在50岁左右(白居易50岁,苏东坡52岁),因受朝堂排挤,主动上奏丐外,迁政杭州;都曾在主政杭州期间大兴水利,修缮过西湖,造福一方百姓;都曾在西湖留下一座长堤——白堤(原为白公堤)和苏堤;都曾写下过描写西湖美景的千古诗篇;主政杭州时间都是短短的2年。 没想到千百年之后,杭州百姓也将二人放在同一座祠堂纪念凭吊。这让人不禁遐想,到底是唯物史观下偶然的巧合,还是上天必然的安排? 西湖全景图屏(局部) 清 周尚文 神游于白苏二公祠中,眺望西湖一汪绿水,数层青山,赞叹西湖之美。 西湖之美,美在于天时地利人和。 两千多年前,天时未到,世上并没有西湖。秦始皇东游入海,曾缆舟于西湖宝石山下,那时西湖依然是钱塘江的一部分。后来,沧海桑田,西湖渐渐和钱塘江分离,形成一个湖泊,杭州也浮出水面。天时即成,西湖便应运而生。 西湖形成以后,西有群山环抱,东临繁华的杭州城,南抵横贯东西的钱塘江,北接鱼米之乡的杭嘉湖平原,这些都是上天为之精心挑选的地利。但此时的西湖刚脱胎于洪荒之中,心猿意马难驯,时而遭大雨而泛滥,时而因久旱而干涸,淤泥也容易堆积。天时地利已经齐了,唯独缺少人和。
下列为一部小说中的一部分内容,请参照这部分内容,续写下一部分。
当了唐朝中期,李泌(后人称其为白衣宰相)担任杭州刺史,引西湖之水修筑六井,解决了杭州城饮水问题。这是在史料记载中兴修西湖水利的开始。 多年后,到了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时,六井已经年久失修。于是白居易重修六井,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涵闸,解决了钱塘到海宁之间农田的灌溉问题;并撰写《钱塘湖石记》,将治理西湖的方法心得,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参考。 白居易在离任前,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和西湖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并约定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唐末的黄巢之乱时才不知去向。 脱胎于钱塘江的西湖经由白居易治理,从此便与钱塘江彻底分隔开来,西湖也从此尽得天时地利人和。 五代时期,吴越钱王虽备置管理西湖的湖兵千人,但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北宋后期,时任杭州太守的苏轼向宋哲宗上书《乞开杭州西湖状》:“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于是,苏轼率领20万民工疏浚西湖,重修六井,筑造堰闸,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西湖的长堤,人们称之为“苏堤”。
后来,苏轼从杭州迁任颍州和惠州,将自己治水经验应用于颍州西湖和惠州西湖,为颍州西湖和惠州西湖各留下一道苏堤。 后世人也多次在白居易和苏东坡治理的基础上对西湖加以修缮,史料记载有杨孟瑛、聂心汤等人。这些都是以人和顺应天时地利,从而让西湖美景延续至今。 苏白二公祠中还有一副对联: 韵分西子,柳堤边,思一镜画图亲手构; 政惠杭州,梅屿上,设两樽芳醴肃容瞻。 西湖得天时地利人和,从而成就其大美。上天赐予西湖天时地利,白居易和苏东坡两人则亲手奠定了西湖的人和基础,画龙点睛般的为西湖赋予了神韵,从而让西湖身处闹市却如净莲不染,让其中的游人仿佛能穿越回唐宋年间。 西湖全景图屏(局部) 清 周尚文 其实,白居易和苏东坡治理西湖也是上天的安排——上天不仅赋予了白居易和苏东坡极为相似的人生,更赋予了他们相似的天命,从而用他们之手成就了西湖天时地利人和之大美。 每读史至此,多少人常感叹历史造化,觉察在历史大戏的舞台之后,或以为是规律,或以为是神明,或以为是大道,于冥冥之中安排着一切。 西湖全景图屏(局部) 清 周尚文 如今,斯人已去,独留白苏二公祠静立在西湖岸边,后人于此地凭吊游览,时常有人吟诵道:
下列为一部小说中的一部分内容,请参照这部分内容,续写下一部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曾经在西湖旁感叹西湖的奇妙,我们这些后人也在感叹白苏二人和西湖之间缘份的奇妙。或许,在历史的周期轮回中,白居易和苏东坡本来就是一个人,他们演义着相同的天命,只不过换了不同的皮囊长相而已。 如果真是这样,他们今天轮回到了何处,又换上了怎样的皮囊?我们每个人又曾穿上历史上谁的皮囊,完成怎样的天命呢? 此篇缘结,抛砖引玉,欢迎转发留言,下期再见~ 本系列下回预告: 历史巧合还是天意安排?白居易和苏东坡篇之庐山寻道 往期推荐 试以姓名观千古名士 叹历史造化:历史的无形之手——谶言 沙里淘金,看赊刀人到底卖的是什么?| 桃源探秘 庐山烟雨浙江潮 范蠡西施功成身退后,泛舟的湖是无锡的蠡湖。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期间,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两人的关系有人说是真挚的爱情,有人说是西施被迫,扑朔迷离。其实从景点分布的角度看,范蠡西施的关系恐怕并不算太浪漫,比如以西施命名的西湖,是在杭州,但以范蠡命名的蠡湖,却是在无锡,相隔两地,风格迥异。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蠡湖。 从鼋头渚鹿顶山俯瞰蠡湖全景 地理意义上的蠡湖,是太湖在无锡的内湖
从地理的意义上说,蠡湖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太湖的一部分。更准确地说,就是太湖在无锡的内湖,按照《历代神仙通鉴》、《万历绍兴志》和《能改斋漫录》等多部典籍中记载,张渤当时是荆蛮地区远古氏族部落的酋长,在江南有多项水利工程,无锡的蠡湖就是其中一项。 地图显示蠡湖就是太湖在无锡的内湖 在无锡蠡湖与太湖交界处的渤公岛,有一座张渤骑着神兽“猪婆龙”的雕像,正是这头神兽在张渤驱使下撞开了无锡的中犊山,使得无锡城内的水系和太湖得以打通,使得无锡成为众所周知的鱼米之乡,而蠡湖,也自此成为这项水利工程的产物。 太湖与蠡湖交界处的张渤治水雕像 蠡湖和西施范蠡的故事渊源 蠡湖作为远古时期的这项水利工程的结果,名字却并不是远古就有,而是确确实实源自于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张渤治水只是打通了太湖的一处水患,并没有人为地将太湖分成外太湖和蠡湖内湖两个部分,蠡湖的形成,是后人历年来不断完善太湖水患治理的长期结果,而范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蠡湖中的蠡堤记载范蠡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