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set Viewer
research_no
stringlengths 6
7
⌀ | title
stringlengths 4
50
⌀ | related_laws
stringlengths 2
149
⌀ | authors
stringclasses 77
values | published_date
stringdate 2016-04-01 00:00:00
2025-03-27 00:00:00
⌀ | content
stringlengths 131
23.5k
⌀ | doc_url
stringlengths 90
91
⌀ |
---|---|---|---|---|---|---|
R02719 | 借鏡外國虐待動物之處罰規範探討我國相應之法制研析 | 動物保護法 | 林鈺琪 | 2025-03-2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9
議題研析
一、題目:借鏡外國虐待動物之處罰規範探討我國相應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動物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媒體報導
,近日發生疑似貓咪遭虐死事件,經獸醫師解剖發現,死亡貓隻有顱骨破裂、肋骨骨折、口鼻出血、皮下多處瘀血等明顯傷勢,確定是人為傷害。犯罪嫌疑人聲稱是棄養而非虐殺,惟經法官訊問後,因涉嫌違反動物保護法,犯罪嫌疑重大,遭羈押禁見。
四、問題爭點
依據農業部統計
,近三年(111年至113年
)全國檢舉虐待、傷害動物案件分別為1,423件、1,344件及1,194件,各年裁處件數分別為56件、115件及199件,而各年裁處件數與檢舉件數之占比分別約為3.94%、8.56%及16.67%。顯見,臺灣近三年虐待、傷害動物案件正逐年趨於減少,而裁處件數正逐年增加,113年裁處件數與檢舉件數之占比,較112年增加近2倍。然而,隨著臺灣少子化嚴重,全國家犬貓飼養數量大幅增加
,社會對於保護動物觀念的重視日漸高漲,為有效遏止虐待動物行為,維護毛小孩權益,爰擬介紹外國虐待動物相關處罰規範,以供我國參考。
五、探討研析
(1)
我國現行虐待動物處罰規定
我國自87年公布施行動物保護法(下稱動保法),對於虐待動物行為,多採柔性規勸或處以新臺幣(下同)1至5萬元行政罰鍰,及至96年12月14日修法後,動保法才增訂刑事罰
,嗣經104年1月23日及106年4月11日二次修正,加重處罰刑度。
依動保法規定,視虐待動物的情節輕重,有不同的處罰規定。例如:故意傷害致動物重殘、死亡,依動保法第25條
規定,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併科2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金;若故意傷害動物未達重殘或死亡,或因過失致動物重傷或死亡,則依動保法第30條
規定,處1萬5千元以上7萬5千元以下罰鍰,5年內故意再次違法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
(2)
外國禁止虐待動物規範
1、英國
英國是動物保護起步最早的國家,於1822年制定「馬丁法」(Martin’s Act),將動物視為生命,而不僅是人的財產。2006年通過動物福利法(Animal Welfare Act) 取代施行已久之動物保護法(Protection of Animals Act),禁止對動物施加虐待,尤其是造成動物不必要痛苦、傷害動物、剪狗尾、餵食動物毒物及使動物博鬥等行為
。
2021年6月17日英國通過防止虐待動物修正案(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Amendment Bill 2021)
,針對虐待動物行為的最高刑期從6個月提高到5年,罰金無上限
,使英國成為歐洲虐待動物刑期最重的國家。
另,為使判處最高刑期能運用於實務上,英國量刑委員會(The Sentencing Council)提出新的判決準則,針對多項虐待動物行為,法院有權力判決最高5年有期徒刑。準則中指出,「虐待狂或極端案件」、「商業或有組織犯罪活動中」的虐待動物案件應判處最高刑責,而「涉及多個事件」、「使動物經歷巨大痛苦」的犯罪行為,法官也被授權可判處更高刑期
。
2、美國
1641年美國Massachusetts地方政府成立時,即通過禁止虐待動物之法律,此後雖有十餘州亦制定相關州法,直至1966年方才制定全國性之聯邦動物福利法(The Animal Welfare Act)
。
2019年11月25日批准通過防止虐待和折磨動物法案(Preventing animal cruelty and Torture Act, PACT Act)
,將故意殺害動物的行為定為聯邦重罪,違反者將受到刑事處罰,罰金、最高7年有期徒刑或兩者併罰
,故此,藉由通過PACT Act,讓政府得以跨州打擊虐待動物犯罪行為
。
3、日本
為順應國際保護動物潮流,並改善國際對日本未盡保護動物義務之惡評,日本於1973年制定「動物保護管理法」(動物の保護及び管理に関する法律)
,於1999年大幅修正,增訂寵物業設置限制、虐待及遺棄罰則等內容,並更名為「動物愛護管理法」(動物の愛護及び管理に関する法律)。
為解決日漸嚴重的動物虐待問題,日本於2019年修正動物愛護管理法,將虐待動物者最高刑期由2年修正為5年、罰金由200萬日圓提高至500萬日圓(約新臺幣110萬元)
。
(3)
加重虐待動物處罰之探討
有論者認,要阻止虐待動物,懲罰只是輔助,重點應在於讓人們學會正確對待動物的方式;亦有論者提及,不論處罰輕重,只要處罰判例增加就是好事,讓民眾看到犯罪者被判罰,知道虐待動物得付出法律代價,自然能產生警惕效果
。
惟仍有民眾認為,故意虐待動物致死最高僅判2年徒刑,甚至易科罰金,根本無法嚇阻犯罪,許多虐待動物者只是被判罰錢,甚至幾個月刑期後就能逍遙法外,繼續虐待下一隻動物
。爰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加重虐待動物刑責,以嚴懲施虐者,建議將故意虐待動物致死者之刑期提高,並取消易科罰金。該提案已於114年3月4日附議通過,目前仍待相關機關回應。
為加強法律對虐待動物行為的懲處效果,我國或可借鏡英國、美國及日本等國的立法經驗。首先,參考各國刑期規定,英國Animal Welfare Act將最高刑期提高至5年,對於虐待動物者施以更重的刑罰;美國PACT Act則明確將故意殺害動物視為聯邦重罪,並對犯罪者處以最高7年刑期;日本動物愛護管理法亦將最高刑期提高至5年。再者,就各國罰金規定而言,英國Animal Welfare Act取消罰金上限;美國PACT Act亦未明定罰金上限。顯見,適當的提高刑度不僅能加強對犯罪行為的懲戒,也能有效提升民眾對動物保護的重視。相較於英、美、日立法例,我國動保法對虐待動物的處罰較為輕微,尤其對於故意虐待致死的情形,最高僅處以2年有期徒刑或併科罰金,處罰效果顯有不足。為有效遏止虐待動物,或可參酌英、美、日做法,研議將虐待動物的刑期提高,並借鑒英國量刑規定,以加強執法效果,避免讓施虐者輕易逃脫責任,藉由強化刑罰的適用與執行,俾利保護動物。
撰稿人:林鈺琪
� 蔣欣倫,遭解剖報告打臉!確定人為傷害 謝姓運將疑虐死7貓遭收押禁見,NOWnews 今日新聞,114年3月2日,網址:https://www.nownews.com/news/6653396?srsltid=AfmBOoql9DFCsWCFp9_CbPQQE75G57LtkP88-5PzTMgov_M_hWOWbKxH,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 農業部動物保護資訊網,各縣市政府執行動物保護法案件情形,網址:https://animal.moa.gov.tw/Frontend/Know/PageTabList?TabID=31B05CB46007226417F0F5FB8A80096E#tab1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 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農業部農業新聞,全國家犬貓飼養數量最新推估結果,113年5月31日,網址:https://www.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9418,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9日。
� 李娉婷,虐殺動物「先行政罰後刑罰」 修法10年仍無人入監服刑,關鍵評論,105年1月28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533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洪郁婷,從毒打到虐殺03——動物虐待總輕判? 96%刑期不到半年,窩窩wuowuo ,111年12月27日,網址:https://wuo-wuo.com/topics/companion-animals/200-cruelty-to-animals/1680-cruelty-to-animals03,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 動保法第25條規定:「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罰金:一、違反第五條第二項、第六條或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宰殺、故意傷害或使動物遭受傷害,致動物肢體嚴重殘缺或重要器官功能喪失。二、違反第十二條第二項或第三項第一款規定,宰殺犬、貓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禁止宰殺之動物。」
� 動保法第30條規定:「有下列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上七萬五千元以下罰鍰:一、違反第五條第二項第一款至第十款各款之一或第六條規定,故意傷害或使動物遭受傷害,而未達動物肢體嚴重殘缺、重要器官功能喪失或死亡,或過失傷害或使動物遭受傷害,致動物肢體嚴重殘缺、重要器官功能喪失或死亡。……。(第1項)違反前項第一款至第八款規定之一,經裁罰處分送達之日起,五年內故意再次違反前項第一款至第八款規定之一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項)」。
� 立法報導,外國法案介紹—動物保護法,國會圖書館館訊,第17卷,第1期,105年2月22日,頁26-28,網址:https://npl.ly.gov.tw/do/www/FileViewer?id=820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2日。
� Parliament of NSW,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Amendment Bill 2021,網址:https://www.parliament.nsw.gov.au/bills/Pages/bill-details.aspx?pk=381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2日。
� Animal Welfare Act 2006,Section 32(1):「A person guilty of an offence under any of sections 4, 5, 6(1) and (2), 7 and 8 shall be liable — (a)on summary conviction, to imprisonment for a term not exceeding the general limit in a magistrates’ court, or to a fine, or to both;(b)on conviction on indictment, to imprisonment for a term not exceeding 5 years, or to a fine, or to both.」。摘自Legislation.gov.uk,Animal Welfare Act 2006,網址:https://www.legislation.gov.uk/ukpga/2006/45/section/3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2日。
� 吳昱賢,英國《動物福利法》修法將滿周年 實務執行有阻礙 判決委員會提案解套,動物友善網,111年5月11日,網址:https://animal-friendly.co/pet/3426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2日。
� 立法報導,同註8,頁24-25。
� Congress.gov,H.R.724 - PACT Act,網址: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6th-congress/house-bill/72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3日。
� U.S. Code,18 U.S.C. § 48(c):「Penalties.-Whoever violates this section shall be fined under this title, imprisoned for not more than 7 years, or both.」。摘自House.gov,118 USC 48: Animal crushing,網址:https://uscode.house.gov/view.xhtml?hl=false&edition=prelim&req=granuleid%3AUSC-2023-title18-section48&num=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3日。
� 陳璽安,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 虐待動物可關7年,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108年10月25日,網址:https://www.apatw.org/project-article/1101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3日。
� 立法報導,同註8,頁37。
� 吳昱賢,虐待動物案件年年走高 日本新動保法6月上路將重罰,動物友善網,109年3月29日,網址:https://animal-friendly.co/pet/2090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3日;動物の愛護及び管理に関する法律,第四十四条第1項:「愛護動物をみだりに殺し、又は傷つけた者は、五年以下の懲役又は五百万円以下の罰金に処する。」摘自e-GOV,網址:https://laws.e-gov.go.jp/law/348AC1000000105/#Mp-Ch_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3日。
� 洪郁婷,從毒打到虐殺04——困難重重,也要依法為動物討公道,窩窩wuowuo ,111年12月27日,網址:https://wuo-wuo.com/topics/companion-animals/200-cruelty-to-animals/1681-cruelty-to-animals0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修法:加重虐待動物刑責,嚴懲冷血虐待者!網址:https://join.gov.tw/idea/detail/777296da-28d1-484a-9399-36744cd02309?fbclid=IwZXh0bgNhZW0CMTEAAR0oVE6bBRdkYJpAO3KR7CCttqtNeDb0uQ33k05ENgI6cfJ0M40yD78nz1I_aem_Be8TdG59U0meGXvBfFBRXg,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413/File_19847158.doc |
R02718 | 日韓孤獨死相關法制之簡介 | null | 李郁強 | 2025-03-27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8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日韓孤獨死相關法制之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近年我國1人戶數量持續增加。依據內政部統計,我國111年[footnoteRef:1]1人戶約322.2萬戶,占總戶數35.44%;112年約332.4萬戶,占總戶數35.97%[footnoteRef:2];113年達357.4萬戶,占總戶數37.67%[footnoteRef:3]。雖然1人戶不見得等於獨居,但亦相當程度反映時代趨勢。我國人口之獨居比例,55至64歲從106年5.44%上升至111年7.73%、65歲以上則從106年8.97%上升至111年9.11%[footnoteRef:4]。 [1: 本報告有關年份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元表述,惟涉及外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2: 陳美玲,獨居少子成趨勢 全國單人戶比例大增、台中單身家庭成長最快,經濟日報,113年3月4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1/780767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3: 高嘉和,一人戶占比逾41% 基隆最孤獨,自由財經,114年3月1日,網址:一人戶占比逾41% 基隆最孤獨,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4: 衛生福利部,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113年1月,頁4,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S/cp-5095-77509-113.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二)隨著1人戶增加、全球高齡化,「孤獨死」(Lonely death)也成各國關切的議題。繼英國首相梅伊於2018年1月17日任命克魯希(Tracey Crouch)為「孤獨部長」(Minister of Loneliness),提高大眾對慢性孤獨認知、減少汙名化、持續追蹤數據;2023年的報告中指出,未來預計再投入3000萬英鎊,成立「Know Your Neighbourhood Fund」(認識你的鄰里基金),提高弱勢地區的志願服務參與度。鄰近且與我國國情相似之韓國於2020年3月31日公布《孤獨死亡預防及管理法》(2021年4月1日施行),日本則於2023年6月7日公布《孤獨與孤立對策促進法》(2024年4月1日施行)。
四、問題爭點
依我國人口結構顯示,出生人口少於死亡人口,高齡化速度比其他國家快。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從113年的19.2%將升至119年的24.2%,159年甚至達46.5%[footnoteRef:5]。目前1人戶數量及中老年獨居比例持續增加,已有越來越多的孤獨死碰上難題。例如有位臺南市里長曾1個月內處理3件孤獨死,該里長反映目前無相對應的法令依據,也沒有專責單位、處理流程[footnoteRef:6]。關於孤獨死議題,日本及韓國已於近年相繼立法,值得我國借鏡,爰引介日韓立法例,作為我國法制之參考。 [5: 游騐慈、郭俊麟,國發會最新人口報告出爐 估2047年老化速度超日本,公視新聞網,113年10月18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2003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6: 該里長建議:「修法讓沒有家屬的孤老、路倒者,醫療費用由政府給付。當獨居老人達一定數量時,也應該配置專責人力,單一窗口服務。」、「沒有家屬繼承的房子,要經過十幾年以後法院公告才能夠充公,這段時間房產沒有人管理,常變成治安與環境死角。社會局說要請公所處理,區公所哪有什麼能力處理遺體、保管遺物、遺屋?」。周宗禎、吳淑君,找不到家屬同意手術 孤老者喪命 估老與孤獨死難題趨多 各單位互推 里長感慨法令與現實脫節 促修法解決,聯合報,114年3月3日,第A6版。]
五、探討研析
(一)日韓關於孤獨死立法例
1.日本
(1)日本孤獨死狀況與採取措施
21世紀的日本,由於人口老化、少子化、離婚率高、鄰里關係疏離、家庭結構改變等因素,陷入無緣社會的境況,獨居老人孤獨死的事件不斷上升,已成爲社會問題。日本厚生省自2007年度預算中撥款1.7億日元用於各地推行「孤立死防止推進事業」,試圖控制此情況[footnoteRef:7]。2010年日本內閣府調查結果顯示,60 歲以上的高齡者有超過 40%感覺孤獨死與自身密切相關[footnoteRef:8]。2015年《日本時報》報導,日本平均每年有 4 萬個老人在孤獨中死去[footnoteRef:9]。這些亡者有著某些共同特徵如:高齡、獨居、多為男性、親戚住在較遠的地區、退休或失業、患有慢性疾病、住在廉價公寓等等[footnoteRef:10]。由於孤獨與自殺、貧窮、繭居等社會議題相關,日本內閣對此設立一個跨部門的任務小組了解孤獨的問題。2021年2月12日,日本首相菅義偉任命板本哲志為「孤獨與孤立對策擔當大臣」[footnoteRef:11]。2024年前3個月,孤獨死的案件數已達2.2萬人(其中8成屬於65歲以上老人),估計當年孤獨死約6.8萬人,占日本年度死亡人數的4%[footnoteRef:12]。 [7: 厚生省,平成19年 高齢社会白書,2007年,網址:https://www8.cao.go.jp/kourei/whitepaper/w-2007/zenbun/html/j3224000.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8: 王敏東,〈日本的孤獨死與遺品整理士〉,《當代醫學》,第40卷,第9期,102年9月,頁735。] [9: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人口老化悲歌 日本業者專門處理「孤獨死」,104年4月7日,網址:1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407/489463.htm,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10: 林玫君、劉立凡、李懿珍,〈高齡化社會孤獨死之預防與因應〉,《社區發展季刊》,第153期,105年5月,頁393。] [11: 潘柏翰,日本新設「孤獨事務大臣」盼降低自殺率,如何從「一人樣」文化找到需要幫助的人?,關鍵評論,110年2月24日,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769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12: 吳季柔,「孤獨死」有解?日本立法防治、首爾斥資打造零孤獨城市,遠見,113年11月3日,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677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2)《孤獨與孤立對策促進法》簡介
為創造一個不會讓任何遭受孤獨或孤立之苦的人的社會,致力於創造人們相互支持、相互連結的社會,日本於2023年6月7日公布《孤獨與孤立對策促進法》(孤独・孤立対策推進法)[footnoteRef:13](2024年4月1日施行),將孤獨和孤立定調為社會問題,期待透過國家力量,鼓勵地方政府成立區域委員會,組成支援團體、培訓專業人員,並建立全國性的資料庫,發掘出隱藏在社會中的「隱性孤獨」[footnoteRef:14]。法案計28條條文,分4章:第1章總則、第2章對抗孤獨與孤立感之措施、第3章孤獨與孤立對策推進及第4章罰則。 [13: 孤独・孤立対策推進法,網址:https://laws.e-gov.go.jp/law/505AC0000000045/20240201_505AC000000007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14: 吳季柔,同註12。]
前揭法之立法目的為考量社會變化,個人與社會及他人間聯繫減弱,導致人們在日常生活或社會中感到孤獨或孤立,或因與社會隔絕而遭受身心影響。為幫助上述人們擺脫這種狀況,透過內閣設立「孤獨與孤立對策推進總部」(第3章,第20條至第27條)訂定「孤獨與孤立對策優先計畫」與其他相關法律措施相結合,綜合性應對孤獨與孤立狀態(第1條)。
有關本法之基本理念,明定對抗孤獨與孤立的措施,須基於下列基本原則:1.任何人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可能感到孤獨與孤立,鑑於此問題因社會變遷變得更加嚴重,推動社會各界採取措施以因應孤獨和孤立非常重要。2.鑑於孤獨與孤立的因素多樣、孤獨與孤立狀態各有不同,從孤獨或孤立的人及其家人的立場出發,根據個人情況持續提供支援。3.提供必要的支持,使當事人依照自己的意願與社會和他人交往(第2條)。
有關國家及地方政府責任,則明定國家有責任依照基本原則制定對抗孤獨與孤立之政策,並與地方政府合作;地方政府有責任依照基本原則,依據地區受影響者的狀況,實施對抗孤獨與孤立之措施(第3條、第4條)。
而本法之基本措施,包括:訂定優先計畫以對抗孤獨和孤立(第8條);政府積極進行必要的宣傳,提高公眾對抗孤獨和孤立感措施的意識,取得公眾的理解與合作(第9條);鼓勵地方政府、提供支持的機構回應當事人之諮詢(第10條);促進國家與地方政府、相關支持機構之間的合作(第11條);國家及地方政府採取必要措施,以確保提供支援人員之培育(第12條);國家努力進行孤獨或孤立現狀的研究(第14條)。
2024年4月19日,首相岸田文雄於官邸召開第1次「孤獨與孤立對策推進總部會議」,由孤獨與孤立對策擔當大臣加藤鲇子說明過去孤獨與與孤立對策相關措施,並進一步討論訂定孤獨與孤立對策的全新重點計畫[footnoteRef:15]。2024年6月11日召開第2次孤獨與孤立對策推進總部會議」,對於「消除孤獨與孤立重點計畫(草案)進行討論」[footnoteRef:16]。 [15: 日本國首相官邸,召開孤獨與孤立對策推進總部會議,2024年4月19日,網址:https://www.kantei.go.jp/cn/101_kishida/actions/202404/_00026.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9日。] [16: 日本國首相官邸,召開孤獨與孤立對策推進總部會議,2024年6月11日,網址:https://www.kantei.go.jp/cn/101_kishida/actions/202406/_00019.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9日。]
2.韓國
(1)《
孤獨死亡預防及管理法》簡介
韓國於2020年3月31日公布《孤獨死亡預防及管理法》[footnoteRef:17](2021年4月1日施行),法案計21條條文,其中歷經多次修正,最近一次修正為2023年9月14日,修正第9條、第14條並增訂第12條之1條文,於2024年3月15日施行。 [17: 고독사 예방 및 관리법,網址:https://www.law.go.kr/%EB%B2%95%EB%A0%B9/%EA%B3%A0%EB%8F%85%EC%82%AC%EC%98%88%EB%B0%A9%EB%B0%8F%EA%B4%80%EB%A6%AC%EC%97%90%EA%B4%80%ED%95%9C%EB%B2%95%EB%A5%A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0日。]
本法立法目的在於規定預防及管理孤獨死的必要事項,防止孤獨死對個人及社會造成損害,以增進國民福祉(第1條)。定義「孤獨死」係指一個人因自殺、疾病等原因,在社會孤立狀態下,與家人、親屬以及其他周遭人隔絕而死亡(第2條)。公民在面臨或被認為可能面臨孤獨死的危險時,有權向國家或地方政府請求援助。當公民被判斷面臨孤獨死風險時,須積極配合政府所提供之適當支持措施(第3條)。
韓國保健福祉部(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應每5年訂定防止孤獨死基本計畫,該計畫包括:各生命週期階段孤獨死亡預防及支持措施、建立孤獨死高風險者之早期發現與支持系統、預防孤獨死教育等等(第6條)。保健福祉部及相關中央機關首長、地方首長應依據基本計畫訂定年度實施方案(第7條)。上述基本計畫及實施方案,須向國會報告(第8條)。訂定基本計畫及實施方案時,得請求相關組織協助合作。除有正當理由外,被請求之組織必須提供協助(第9條)。
韓國保健福祉部應每5年進行孤獨死調查並公布結果(第10條);任何人不得將依本法提供之刑事司法資訊於目的外使用或提供第三人(第11條);孤獨死統計分析及調查研究(第12條);《社會保障法》、《戶籍法》、《社會救助法》、《全民健康保險法》、《殯葬法》等相關法律建立之資料,建立孤獨死危機應變體系(第12條之1)。
(2)立法後續狀況
韓國保健福祉部於2021年依據《孤獨死亡預防及管理法》第10條,對孤獨死狀況進行調查,並於2022年首次發表《孤獨死實態調查》報告,資料顯示2021年南韓孤獨死已超過3,000人,較2017年增加40%,粗估每100件的死亡中,就有1件是孤獨死。保守估計每天有超過10起孤獨死,而全國大約有153萬名人口,被認為是孤獨死高危險群,約占總人口的3%。依據調查資料,歸納韓國孤獨死3大特徵:1.孤獨死人數逐年增加;2.男性遠高於女性;3.50至60多歲男性為孤獨死的高危險群[footnoteRef:18]。韓國保健福祉部2024年發表的最新資料,2023年孤獨死人數已達3,661人,較2022年增加百人以上。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韓國繭居族人數已超過24萬人,增添年輕族群被孤獨危機籠罩的風險[footnoteRef:19]。 [18: 范維君,死後才被看見的孤獨 南韓孤獨死激增求解方,臺灣新社會智庫,112年9月21日,網址: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E6%94%BF%E7%AD%96%E5%A0%B1%E5%91%8A/%E7%A4%BE%E6%9C%83%E5%AE%89%E5%85%A8/8926-%E6%AD%BB%E5%BE%8C%E6%89%8D%E8%A2%AB%E7%9C%8B%E8%A6%8B%E7%9A%84%E5%AD%A4%E7%8D%A8-%E5%8D%97%E9%9F%93%E5%AD%A4%E7%8D%A8%E6%AD%BB%E6%BF%80%E5%A2%9E%E6%B1%82%E8%A7%A3%E6%96%B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0日。] [19: 吳季柔,同註12。]
隨著韓國1人戶快速增加,相關當局為及早制定預防與支援措施,鎖定處於孤立狀態的弱勢單身戶。2023年5月,韓國保健福祉部依據《孤獨死亡預防及管理法》第6條,公布相關部門共同訂定的《第1回孤獨死預防基本計畫2023-2027年》,旨在防止孤獨死,保障人的尊嚴至臨終最後一刻。目標為至2027年將孤獨死減少20%,宣布動員所有人力與物力,協助孤獨死高風險群降低社會孤立感[footnoteRef:20]。 [20: 范維君,同註18。]
(二)我國之借鏡
在我國,不同於以往「貧窮、沒有小孩的老人才會孤獨死」,專門處理孤獨死者身後事之業者發現,孤獨死的案例中,有很高的比例是35至65歲的中壯年男性:他們多數結過婚、有小孩,經濟狀況也還足以維持生計。表面上看來,往生者的直接死因大多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猝死、跌倒休克後無人發現而錯過搶救時機。但有愈來愈多的孤獨死案件,往生者並非獨居,只是人走了,同住的家人卻沒有發現。第一線處理人員認為,孤獨死真正的成因有3種:家庭結構轉變、親緣淡薄、人際疏離[footnoteRef:21]。因此我們需要創造世代間互動的連結,建立關懷人、尊重生命的社會。 [21: 陳莞欣,有錢有孩子,仍可能孤獨死?命案現場清潔師盧拉拉:少囤物品,多積緣分,遠見,110年6月26日,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8047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0日。]
日韓立法例,無論是調查、訂定計畫,均無須立法即可進行。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於2023年9月增訂第12條之1條文,應用跨部會資料,建立孤獨死危機應變體系,首爾市亦於2024年設立專線及線上平臺[footnoteRef:22],均值得學習。我國如能運用現有長照體系的社區關懷據點、鄰里長通報系統,復以完備各種相關法律及建立之電子資料檔案,以有效整合處理孤獨者相關議題,爰建議行政院協調建立跨部會合作機制,設立專線及諮詢平臺,讓有需要者可即時得到協助,以預防孤獨死及處理身後事等社會問題。 [22: 2024年10月底,韓國首爾市斥資4,513億韓元(約新臺幣108億元)訂定5年計畫,打造「零孤獨城市」,致力於消除孤獨危機。例如設立24小時「孤獨諮詢」熱線、諮詢孤獨相關疑問的線上平台,以及居家訪視等後續服務等。吳季柔,同註12。]
撰稿人:李郁強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411/File_19847156.docx |
R02717 | 韌性都市防洪簡析 | 水利法 | 曾耀民 | 2025-03-2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7
議題研析
1、 題目:韌性都市防洪簡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水利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面對極端氣候,某地方政府參仿東京「地下宮殿」,將斥資新臺幣30億元在道路之地下建置貯留管,打造為韌性城市。但有學者反對並指「地下宮殿」絕對不是韌性城市的措施,反而會讓市民成為更依賴工程排水,失去防洪風險意識[footnoteRef:1]。 [1: 何玉華,敦北地下大排 學者:非韌性城市措施 憂心民眾依賴工程排水 失去風險意識 蔣萬安:協助社區自主防災 補助防水閘門,自由時報,114年2月23日,第A12T版。]
4、
問題爭點
氣候變遷導致極端天氣頻繁,都市面臨洪水風險日益增加。為提升城市對洪水的抵禦能力,韌性都市防洪(Urban Flood Resilience)概念應運而生,強調透過規劃、設計與管理,增強城市在洪水來襲時之適應力與恢復力[footnoteRef:2]。所謂「地下宮殿」是否為韌性城市的措施?容有進一步探究之必要。 [2: ”Urban Flood Resilienc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assessment methods, tools, and techniques to manage disaster”,Progress in Disaster Science Volume 20 of December 2023,網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9006172300026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0日。]
5、 探討研析
(1) 韌性都市防洪以海綿城市為建設理念
近年來短時間強降豪雨極端氣候變化莫測,即便以臺北市為例,係以200年重現期的防洪標準作為設計保護標準,都難擋水淹的景況。傳統的防洪工程已來到前所未有的臨界點,過去單純以科學計算考量的防洪工程無法達到安全保證,隨著氣候變遷議題倍受重視,各界呼籲轉變思維,從「韌性」(resilience)角度出發,探討水患治理的另一種可能性。所謂「韌性」,是指系統透過自我調整來容受干擾、維持正常運作的能力;即便系統的正常運作受到干擾時,也能迅速重建,恢復原有功能、定位或內部基本結構。而「承洪韌性」(flood resilience),即指可以承納洪水而不受災的能力,亦即「耐淹力」,指在淹水的情況下仍不產生生命財產損害,社會還能正常運作的能力[footnoteRef:3]。 [3: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網站,邁向韌性城市之路 與洪水共生之道,113年4月6日,網址:https://www.ocac.gov.tw/OCAC_OLD/Pages/Detail.aspx?nodeid=3214&pid=6342555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
韌性都市的概念源於生態學,強調系統在受到擾動後恢復原狀或轉化為更佳狀態的能力。在都市防洪領域,韌性都市指的是城市在面對極端降雨、洪水等災害時,能夠最小化損失、快速恢復正常運作的狀態。而海綿城市的建設也強調生態優先,透過增加綠地、濕地、透水鋪面等設施,恢復城市的自然水循環。海綿城市可以有效減少都市逕流,降低洪峰流量,提升都市的防洪能力[footnoteRef:4]。 [4: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網站,海綿城市,111年7月7日,網址:https://heo.gov.taipei/cp.aspx?n=F50EC7128A8D18B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
建設「海綿城市」則是提升耐淹力的手段。海綿城市揚棄快速排水至他處的傳統思維,強調利用蒸發散、入滲、漥蓄等自然水文機制,就地減少雨水逕流;藉由設計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吸納雨水,減少淹水機率[footnoteRef:5]。海綿城市是在都市中建設防洪並兼顧生態環保功能的新型都市,在降水時能吸水、蓄水、滲水、淨水,而平時則可「擠」出收集的雨水來利用。其建設途徑包括對都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生態恢復和修復以及「低衝擊開發」(Low-Impact Development, LID)[footnoteRef:6]。 [5: 同前註。] [6: 海綿城市,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7%BB%B5%E5%9F%8E%E5%B8%82?utm_source=chatgpt.com,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0日。]
(2) 韌性都市防洪以低衝擊開發為主
低衝擊開發所指為利用土地規劃和工程設計的方法來管理雨水逕流。許多國家目前都已建置類似之機制與技術,雖未統一使用LID一詞,但皆有相似之暴雨管理概念。如美國環保署之綠色基盤(Green Infrastructure)、美國西雅圖的自然排水系統(Natural Drainage Systems, NDS)、澳洲的水敏式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WSUD)或英國的永續都市排水系統(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 SUDS)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具有「減低暴雨逕流」、「淨化水質」與「以提升生態效益及景觀功能」等功能者,皆可視為LID設施。美國環保署明確點出落實LID能為環境及社會帶來的正面效益:(1)改善水質;(2)減少代價高昂的洪泛事件;(3)恢復水生棲息地;(4)改善地下水補注;(5)增強社區美感[footnoteRef:7]。 [7: 邱昱嘉,低衝擊開發─打造韌性城市的重要一哩路,ta綠建築,110年12月8日,網址:https://www.ta-mag.net/green/News.php?id=198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0日。]
韌性都市防洪不僅關注工程設施的建設,更強調非工程措施的應用,這些措施可以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提供更全面的指導,使其融入城市的整體防洪體系。例如,如美國德州哈里斯郡減洪策略,歐洲萊茵河洪水管理計畫,日本鶴見川、寢屋川治水計畫等[footnoteRef:8]。 [8: 同註4。]
海綿城市建設係透過增加城市的滲透、蓄水和滯洪能力,減少地表徑流,降低洪水風險。建築加上綠屋頂,道路植栽帶改成生態草溝,公園綠地改造成雨水花園或濕地,這些都是達成海綿城市的可行作法[footnoteRef:9]。就都市長遠發展而言,當我們在談「地下宮殿」全市型滯洪大建設時,應自大流域系統來擘畫未來臺北盆地之百年韌性基礎建設[footnoteRef:10],透過韌性都市之認知及都市計畫及都市設計之整體管理,針對都市防洪進行有系統的減災規劃,審慎作出決策。 [9: 同註3。] [10: 郭瓊瑩,編織一條台北的降溫浪漫廊帶,聯合報,114年3月12日,第A12版。]
撰稿人:曾耀民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388/File_19847130.docx |
R02716 | AI跨國監管之問題研析 | 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人工智慧原則」;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歐盟「人工智慧法」 | 李淑瓊 | 2025-03-2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6
議題研析
一、題目:AI跨國監管之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經濟合作發展組織「人工智慧原則」、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歐盟「人工智慧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目前國際間就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監管尚未形成統一的國際規範或標準。世界各國根據其政府體制、法律體系、經濟利益、科技發展、文化背景及社會需求來制定相關監管策略,使國際間的 AI治理出現分歧,惟仍有一些重要的協議及倡議,以促進AI監管的協調與一致性。由於歐盟、美國及中國等大國,都將AI視為國家競爭力與國家安全的核心領域,故AI的發展不僅影響全球的經濟秩序,甚至會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的格局,我國為全球半導體最重要的生產基地,於全球的AI競爭中佔據關鍵性地位,爰有必要探討AI跨國監管問題對我國的挑戰並提出相關建議。
四、問題爭點
(一)AI人工智慧的發展與應用經常是跨越國界的,因而產生了跨國監管問題。
(二)我國因產業特性及受地緣政治的影響,於國際上處於AI發展之關鍵地位,應及早審慎因應AI之跨國監管問題。
五、探討研析
(一)國際上就AI多邊倡議及國際合作之發展概況
國際上現有的人工智慧多邊倡議,包括:聯合國大會決議、全球數位契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工智慧倫理建議、非洲聯盟大陸人工智慧戰略,以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下稱經合組織)、歐洲理事會和歐盟、G7(包括G7廣島AI進程)和G20的相關工作[footnoteRef:1]。 [1: 參見2025年法國和印度共同主持的人工智慧行動高峰會之聯合聲明,該峰會後有64個國家及組織簽署聯合聲明,聲明全文:法國總統官方網站,Statement on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People and the Planet.,2025年2月11日,網址:https://www.elysee.fr/en/emmanuel-macron/2025/02/11/statement-on-inclusive-and-sustainable-artificial-intelligence-for-people-and-the-plane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經合組織的人工智慧原則(The OECD AI Principles)是國際間第一個關於人工智慧的政府間標準,於2019年通過,並於2024年更新,該原則已被經合組織成員國及一些合作夥伴援引作為制定政策並創建人工智慧風險框架之參考。該原則提倡創新、值得信賴、尊重人權和民主價值的人工智慧,為不同司法管轄區之間的全球互通性奠定一定基礎[footnoteRef:2]。 [2: OECD,AI principles,網址:https://www.oecd.org/en/topics/ai-principles.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其次,有關人工智慧的國際標準正在快速發展,許多國際組織和標準化機構已制定相關標準,以確保AI技術的安全性、公正性、可靠性及可解釋性。例如: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的ISO/IEC 23053 (2022),建立了使用機器學習的人工智慧系統框架,以及用於風險管理的ISO 31000[footnoteRef:3]。 [3: Lucia Russo, Noah Oder,How countries are implementing the OECD Principles for Trustworthy AI,OECD,2023年10月31日,網址:https://oecd.ai/en/wonk/national-policies-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另外,國際間亦有透過簽訂雙邊或多邊協議、舉辦國際論壇或行動峰會等方式進行人工智慧領域的國際合作。例如:新加坡與澳洲簽訂的新加坡-澳洲數位經濟協議(Singapore-Australia Digital Economy Agreement,SADEA)[footnoteRef:4]、韓國資訊社會發展研究院舉辦的人工智慧倫理政策論壇(AI Ethics Policy Debate (Forum))[footnoteRef:5]及今(2025)年2月法國和印度共同主持的人工智慧行動高峰會[footnoteRef:6]等。 [4: 新加坡貿易及工業部,Singapore-Australia Digital Economy Agreement (SADEA),網址:https://www.mti.gov.sg/Trade/Digital-Economy-Agreements/The-Singapore-Australia-Digital-Economy-Agreemen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5: 韓國資訊社會發展研究院,第二屆人工智慧倫理政策論壇,2022年6月8日,網址:https://kisdi.re.kr/eng/bbs/view.do?bbsSn=113849&key=m210210323929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6: 聲明全文,同註1。]
(二)全球AI治理出現分歧,尤需經由國際合作解決
隨著AI技術的迅速發展,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對AI技術的開發、使用及應用,應如何透過法律、政策、標準及相關業務規範管理,以確保AI技術的發展能符合倫理、法律及相關社會規範,並防範可能的風險,即成為AI監管的挑戰,對 AI 進行過度監管可能會限制創新;反之,若過度放任,則可能會造成資通安全、隱私保護及倫理道德等方面的風險與危害。由於各國的政府體制、法律體系、經濟利益、科技發展、文化背景及社會需求有所不同,故對AI監管策略亦有所差異。
茲以歐盟及美國為例,說明國際間對AI監管策略的差異:
1.歐盟
歐盟在人工智慧的監管較為積極,側重於保障民眾權益、維護社會公平,並防止AI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監管法規有被譽為全球最嚴格的隱私和安全法的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及「人工智慧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AIA),前者對 AI 的規範包括處理個人資料需獲個人明確同意,個人有權反對個人資料遭使用,也有權要求刪除[footnoteRef:7];後者定義了4種 AI 風險類別,並就各類別賦予不同程度義務及行為準則,且該法具有域外效力,亦即任何被歐盟國家公民使用的 AI 均需遵守[footnoteRef:8]。 [7: 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全文參見:歐盟資料網頁,網址:https://gdpr-info.eu/,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8: 歐盟「人工智慧法」全文參見:歐盟官方公報,網址:https://artificialintelligenceact.eu/the-act/,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2.美國
美國對於人工智慧的監管態度相對較為自由,避免過度干預,較著重於技術創新和市場驅動。美國前總統於2023年10月30日簽署「安全、可靠、可信賴的人工智慧開發與使用」(Safe, Secure, and Trustworthy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行政命令(下稱AI行政命令),此為美國第一個直接涉及人工智慧管理的行政命令,該行政命令要求美國公私部門以安全、可信賴的方式發展及使用AI,並期望藉由全面性的行政命令,引導各領域思考如何應對AI風險[footnoteRef:9]。惟此行政命令被認為阻礙AI創新,遭新任總統於2025年1月23日廢止[footnoteRef:10],可以預期美國對人工智慧的監管策略將會重新調整。由於AI的發展對於經濟、社會及國家安全的影響重大,根據媒體報導,美國新政府的挑戰在於如何鞏固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地位,同時保護其進步免受外國對手的侵害[footnoteRef:11]。 [9: 臺灣AI卓越中心,美國白宮發布AI行政命令,網址:https://www.twaicoe.org/%E7%BE%8E%E5%9C%8B%E7%99%BD%E5%AE%AE%E7%99%BC%E5%B8%83AI%E8%A1%8C%E6%94%BF%E5%91%BD%E4%BB%A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AI行政命令全文參見:總統辦公室於2023年 11 月 1 日 發布的總統文件,網址: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documents/2023/11/01/2023-24283/safe-secure-and-trustworthy-development-and-us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10: 川普總統於2025年1月23日簽署了第14179號行政命令「消除美國人工智慧領導障礙」(Removing Barriers to American Leadership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廢除了拜登總統於2023年10月30日簽署的第14110號AI行政命令,該行政命令全文參見:Whitehouse,REMOVING BARRIERS TO AMERICAN LEADERSHIP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5年1月23日,網址:https://www.whitehouse.gov/presidential-actions/2025/01/removing-barriers-to-american-leadership-in-artificial-intelligence/,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11: Janet Egan, Paul Scharre and Vivek Chilukuri,As Trump Reshapes AI Policy, Here’s How He Could Protect America’s AI Advantage,TIME,2025年2月20日,網址:https://time.com/7259911/trump-cuts-ai-policy-protect-americas-advantage/?utm_source=chatgpt.com,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從前述歐洲及美國對AI的監管策略,不難看出兩者之分歧,主要的分歧在於各國對於監管密度、資料隱私保護、技術標準、國家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同看法及政策選擇。2023年在英國主辦的「AI安全高峰會」(AI Safety Summit 2023)後宣布的「布萊切利宣言」(Bletchley Declaration),指出AI形成的風險先天即具國際性質,尤需經由國際合作解決。是以,美國與歐盟也都共同參與「G7廣島AI進程」與「布萊切利宣言」等多邊文件的制定,雙方在基本價值與管理意識具有共同利益及合作基礎[footnoteRef:12]。2025年2月在法國舉辦的人工智慧行動高峰會中,宣布了全球AI聯合聲明[footnoteRef:13],呼籲一個「開放」、「包容」和「道德」的AI發展,承諾共同強化需要「全球對話」的AI治理,避免「市場集中」,使全球人民更容易取得這項科技,並於高峰會上宣布正式成立由國際能源總署(IEA)領導的AI能源衝擊監察機構,以及聚集相關產業主要企業的永續AI聯盟,持續推進AI的國際治理。惟美國和英國卻拒絕簽署該項聲明,美國在高峰會中表示,將保持美國在AI產業上的領導地位,同時警告對AI的「過度監管」,恐將「扼殺由美國主導、正在蓬勃發展的產業」。英國則表示,英國因「國家利益」而沒有簽署[footnoteRef:14]。美國與英國的拒絕簽署,凸顯了在該議題上兩個價值觀的衝突,而各國於AI治理上出現的分歧,尤需經由國際合作解決。 [12: 黃禾田,美、歐對人工智慧(AI)管理模式異同之初探,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2023年11月15日,網址:https://web.wtocenter.org.tw/Page/21/391300,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13: 聲明全文,同註1。] [14: 曾婷瑄,美國反過度監管拒簽AI峰會宣言 稱不與獨裁政權合作,中央通訊社,2025年2月12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2120009.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三)AI跨國監管問題對我國的挑戰與相關建議
AI人工智慧的發展與應用經常是跨越國界的,但各國的監管策略卻各有其走向與模式。由於歐盟、美國及中國等大國,都將AI視為國家競爭力與國家安全的核心領域,在科技發展迅速及國際競爭環境中,甚至對抗加劇的背景下,各種限制出口、關稅政策等技術或關稅壁壘的建立,將使得國際關係更加複雜。AI的發展不僅影響全球的經濟秩序,AI在無人機、自動化武器系統等軍備上的應用,更將影響各國的軍事實力及全球地緣政治。
我國為全球半導體最重要的生產基地,而晶片是AI技術發展的基礎,使得我國在全球的AI競爭中佔據關鍵性地位。未來,AI 的跨國監管究竟會朝更加統一的全球標準邁進,抑或形成歐洲、美國、中國等大國各自發展的模式,將影響未來國際關係的變化,並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發展。是以,我國相關經貿及AI監管策略及規範的制定,亦應審慎觀察國際間對AI監管策略的發展,並隨之調整因應,以接軌國際發展趨勢。其次,為促進我國AI領域的發展,除完善相關法制外[footnoteRef:15],亦應善用產業優勢,積極參與人工智慧領域的國際標準制定,並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透過簽署國際協定或舉辦國際性AI研討會、技術交流活動等方式,進一步提升我國在AI領域的國際影響力,以使我國在全球AI競爭中強化領先優勢。 [15: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已於2024年7月15日預告制定「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網址: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4c714d85-ab9f-4b17-8335-f13b31148dc4,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撰稿人:李淑瓊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383/File_19847126.docx |
R02715 | 國家安全與對外關鍵技術投資限制之權衡-美國經驗 | 產業創新條例;公司國外投資處理辦法;在大陸地區投資晶圓鑄造廠積體電路設計積體電路封裝積體電路測試與液晶顯示器面板廠關鍵技術審查及監督作業要點 | 陳樂庭 | 2025-03-2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國家安全與對外關鍵技術投資限制之權衡-美國經驗
二、議題所涉法規
產業創新條例、公司國外投資處理辦法、在大陸地區投資晶圓鑄造廠積體電路設計積體電路封裝積體電路測試與液晶顯示器面板廠關鍵技術審查及監督作業要點
3、
背景說明(緣起)
我國晶圓大廠宣布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約新臺幣3.2兆元)
,係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單項外國直接投資案,引發關鍵技術外流
及為我國政府嘉惠臺美關係
之揣測;美國總統川普後續屢次單方面宣布我大廠對美投資金額將拉高至2,000億美元(約新臺幣6.4兆元)
,引起輿論熱議。
產業創新條例(下稱產創條例)規定,此投資案後續須向經濟部投資審議司(下稱投審司)申請核准後始能實行,行政院表示,該投資案之審核適用「投資製程技術需落後該公司在臺灣的製程技術一個世代以上」之「N-1原則」
,惟該原則依現行法令僅限於對大陸地區之投資,現行「公司國外投資處理辦法」並無相應條文。對此,經濟部表示,後續將以該辦法第6條第2款,有關國外投資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不利影響者,主管機關得不予核准為依據,審查此案是否符合國家政策方向
。
4、
問題爭點
在保護我國關鍵技術、國家安全及尊重企業全球布局之考量下,我國對外投資審查法規應如何妥適規劃修訂方向,實有必要加以檢討分析。
5、
探討研析
(1) 我國對外關鍵技術投資管制規範及投資案件審理作業流程
產創條例第22條規定,事業應於實行投資前,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另,公司國外投資處理辦法第5條及第6條規定,公司從事國外投資金額逾新臺幣(下同)15億元者,應於投資前檢據向主管機關申請核准,主管機關認有影響國家安全、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不利影響等五款規定情形之一者,得不予核准。
依投審司網站所示,申請對國外從事投資案件審理作業流程,投審司於收訖申請案件後,需函詢相關主管機關意見,經提會審查後,由司長決行,始完成審核程序
。
(2) 近年美國對外關鍵技術投資管制措施
美國前總統拜登任內簽署第14105號行政命令,確立美國增設對外投資審查制度之目標,美國財政部已依該行政命令制定對外投資安全計畫
,並頒布「有關美國於受關注國家投資特定國家安全技術及產品之條款」(下稱拜登對外投資規則),該規則已於本(114)
年1月2日生效
,針對美國業者從事半導體與微電子、量子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等三大領域之對外國投資,涉及中國、香港、澳門等受關注國家者進行管轄
,拜登對外投資規則採取「通報」及「禁止」雙軌制,投資內容涉及先進技術項目者,須由美國業者自行判斷所屬交易類別,惟經美國財政部發現有違規情事者,處民、刑事責任
。若投資案件經美國政府酌情認符合美國供應鏈需求、國內生產需求、國防需求、於國安領域之全球技術領導地位等國家利益,另設有豁免規範
。
川普總統近期簽署「美國優先投資政策」
備忘錄,指名中國(含港澳)等特定國家對美之投資不符合美國利益,限縮美中雙邊投資並開放對友好國家的入境投資。另,針對美國對外投資審查,亦加強管制力道:在技術領域上,要求除原拜登對外投資規則管制之三大領域外,亦針對生物技術、高超音速、航太、先進製造、定向能源等領域及受到中國軍民融合戰略涉及之任何領域的美國對外投資擴大限制。在交易類型上,將限制養老基金、大學捐贈基金、其他有限合夥投資者對於私募股權、風險投資、綠地投資
、企業擴張、上市公司證券等類別之投資
。此外,亦將考慮中止美中租稅協定(United States-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come Tax Convention)及對中國提供之WTO最惠國待遇
。
(3) 允宜將關鍵技術投資N-1原則納入我對外投資之一般性規範,並參考美國對外關鍵技術投資管制增設豁免規定
為回應我晶圓大廠赴美投資引起之關切,總統府偕我大廠對外發表談話,表示該項投資決策屬企業全球布局之一環,並不會影響其對臺之投資
。面對本院委員之關切,行政院亦於備詢時重申我國政府尊重企業全球布局決策,後續將由投審司秉持關鍵技術根留臺灣之原則,審慎審理
。
為擴大技術保護網絡及提升對技術流動掌握度,各國近年來陸續新增對外投資審查監管工具,除美國外,歐盟亦於2024年1月發布「對外投資審查白皮書」(White Paper on Outbound Investments)
。為避免關鍵技術外流,影響產業競爭力及國家安全,行政院於去(113)年12月送請立法院審議「產業創新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於修正條文第22條規定,事業從事國外投資有投資於特定國家或地區、涉及特定產業或技術、投資達一定金額以上情形之一者,應於實行投資前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主管機關認有影響國家安全、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不利影響等若干情勢,得全部或一部不予核准,或為附款之核准。
本項對外投資案雖已於白宮公開發表,惟依法仍需經我國投審司審理始能實行,針對關鍵技術外流一節,現行公司對外國投資處理辦法並無明文規定N-1原則,且該辦法第6條第2款有關對國家發展有不利影響之解釋空間,亦受國家安全、外交利益、關鍵技術外流等多面向因素影響。在權衡保護我國關鍵技術、國家安全及尊重企業全球布局及國家利益極大化之前提下,宜將N-1原則納入我對外投資之一般性規範,並參考前述美國對外關鍵技術投資管制措施給予主管機關適當之權衡空間,於產創條例中增設豁免規定。
撰稿人:陳樂庭
� 林仕祥,遠見,台積電赴美加碼投資「關鍵5個字」!投審會到底怎麼審?,114年3月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9719,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1971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 曾智怡,中央通訊社,台積電擴大對美投資 經部:須送投審會審查,114年3月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503040192.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 �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503040192.aspx,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 林仕祥,同註� NOTEREF _Ref193122230 \h � \* MERGEFORMAT �1�。
� 東森財經,川普擅自加碼「投資秒變2000億」 台積電低調回應,114年3月17日,網址: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5%B7%9D%E6%99%AE%E6%93%85%E8%87%AA%E5%8A%A0%E7%A2%BC-%E6%8A%95%E8%B3%87%E7%A7%92%E8%AE%8A2000%E5%84%84-%E5%8F%B0%E7%A9%8D%E9%9B%BB%E4%BD%8E%E8%AA%BF%E5%9B%9E%E6%87%89-075500114.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對外關鍵投資技術「N-1原則」之明文規定,詳見「在大陸地區投資晶圓鑄造廠積體電路設計積體電路封裝積體電路測試與液晶顯示器面板廠關鍵技術審查及監督作業要點」第4點第2款。
� 黃有容,中時新聞網,台積電赴美「N-1」 全靠這條法規「喬」,114年3月12日,網址: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5%8F%B0%E7%A9%8D%E9%9B%BB%E8%B5%B4%E7%BE%8E-n-1-%E5%85%A8%E9%9D%A0%E9%80%99%E6%A2%9D%E6%B3%95%E8%A6%8F-%E5%96%AC-122222938.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7日。
� 經濟部投資審議司官網,對國外(含港澳)投資申請流程,112年9月,網址:https://www.moea.gov.tw/Mns/dir/Investment/DirApply.aspx?kind=C&menu_id=42829,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美國財政部官網,Outbound Investment Security Program(OISP),網址:https://home.treasury.gov/policy-issues/international/outbound-investment-program,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參考資料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 美國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網站,Provisions Pertaining to U.S. Investments in Certain National Security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in Countries of Concern,2024年11月15日,網址:https://www.federalregister.gov/documents/2024/11/15/2024-25422/provisions-pertaining-to-us-investments-in-certain-national-security-technologies-and-products-in,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美國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網站,同前註。
� 有關通報交易及禁止交易之雙軌制規範,可分別見於拜登對外投資規則Subpart A – General § 850.101 (c)及(d);有關民、刑事責任之規範,可分別見於Subpart G – Penalties and Disclosure § 850.701 (a)(1)及(b)。美國聯邦公報網站,同註� NOTEREF _Ref193202274 \h � \* MERGEFORMAT �10�。
� 有關國家利益豁免規範,可見於拜登對外投資規則Subpart E – Exception and Exemptions § 850.502 (b)。美國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網站,同註� NOTEREF _Ref193202274 \h � \* MERGEFORMAT �10�。
� America First Investment Policy。詳參美國白宮官網,America First Investment Policy,2025年2月21日,網址:https://www.whitehouse.gov/presidential-actions/2025/02/america-first-investment-policy/,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係指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境內,依照東道國的法律設置的部分或全部資產所有權歸外國投資者所有的企業,又稱創建投資。陳韋君,科技網,綠地投資,104年7月7日,網址:https://www.digitimes.com.tw/tech/dt/n/shwnws.asp?id=0000434119_S6O2JJRI0KB90FLSQWTJZ,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20日。
� 詳參America First Investment Policy第J點。美國白宮官網,同註� NOTEREF _Ref193371312 \h � \* MERGEFORMAT �14�。
� 詳參America First Investment Policy第k點。美國白宮官網,同註� NOTEREF _Ref193371312 \h ��14�。
� 總統府新聞稿,總統偕同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就台積電對美擴大投資發表談話,114年3月6日,網址: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3909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立法院第11屆第3會期第2次全院委員會會議委員質詢片段,114年3月11日,網址:https://ivod.ly.gov.tw/Play/Clip/1M/15900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詳參經濟部國際貿易署,歐盟執委會發布建議,呼籲會員國審查其所屬企業之對外投資案,114年1月16日,網址: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796356&areaID=2&infotype=1&country=5q2Q55uf&history=&PointWork=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8日。
� 本草案業於本年1月15日經立法院經濟、財政兩委員會併案審查完竣,擬具審查報告,提報院會討論,不須交由黨團協商。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380/File_19847124.doc |
R02714 | 圖書公共出借權之相關法制研析 | 圖書館法;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著作權法 | 趙俊祥 | 2025-03-2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4
議題研析
一、題目:圖書公共出借權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圖書館法、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著作權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第33屆「臺北國際書展」[footnoteRef:1]於今(114)年[footnoteRef:2]2月開幕,主題為「閱讀異世界」,共計29國、國內外504家出版社參展[footnoteRef:3]。同時,113年開始政府推出多項政策鼓勵數位閱讀及促進出版業數位轉型,並支持實體書產業發展[footnoteRef:4]。 [1: 臺北國際書展(Taipei International Book Exhibition, TIBE)是每年春季在臺北市舉行的出版品展覽會,由文化部主辦、臺北書展基金會承辦。最早稱之「中華民國臺北國際書展」,前身為「全國書展」,於76年12月15日在國立中央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首度舉行,主要是以增進國際出版品之交流為重要的主軸,兼具閱讀推廣、國際交流、出版專業等功能,於79年起固定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舉行,展期大致為6天。中華藝術網,臺北國際書展,102年1月10日,網址:https://www.artworld.tw/content/artist/index2.aspx?id=218,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7日。] [2: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3: 陳宛茜,臺北國際書展4日開幕 來臺港人首次獨立設館「夯看」,聯合報,114年2月3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52518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7日。] [4: 曹晏郡、張梓嘉,臺北國際書展逾34國參展 朝紙本與數位雙向發展,公視新聞網,113年2月20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8165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7日。]
(二)過去(例如96年)曾出現臺北國際書展買氣下降之趨勢[footnoteRef:5],依據國家圖書館110年4月發布之《109年臺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顯示,該年國內申請新書ISBN的出版社較108年減少258家,出版數量減少1,769種,反映出近年來出版業產值逐年衰退,實體書店亦逐漸沒落的狀況。對此,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曾於108年為出版業界向政府提出建言,建請政府基於鼓勵本土出版創作與使用者付費之理念實施「公共出借權」(Public Lending Right, PLR),獲得認同並由教育部與文化部共同研議[footnoteRef:6]:文化部負責制度的設計規劃及試辦期間成效評估、教育部負責試辦階段行政業務及預算編列,試辦階段由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及國立臺灣圖書館試行[footnoteRef:7]。「公共出借權3年試辦計畫」(109年1月1日起至112年12月31日)(下稱試辦計畫)視試辦情形決定未來制度之走向,包括檢討執行得失、評估是否續辦、是否建立適當法律制度及擴大適用之圖書館範圍。自此我國成為「東亞第一個試辦公共出借權的國家」[footnoteRef:8]。 [5: 陳宛茜,臺北書展 》人潮少4萬 書展拉警報,聯合報,96年2月5日,網址:https://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0679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4日。] [6: 吳政鴻,〈啟動公共出借權 保障本土出版者權益〉,《臺灣出版與閱讀》,第16期,110年12月,頁22。] [7: 蕭文如,國立公共圖書館109年起試辦「公共出借權」,教育部全球資訊網,108年12月,網址: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9AFF7F347DC425E,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3日。] [8: 章忠信,〈公共出借權制度之試辦與未來發展芻議〉,《檢察新論》,第28期,109年8月,頁42。]
四、問題爭點
「公共出借權」係政府為落實公共圖書館之核心價值與鼓勵文化創作力,於成立公共圖書館提供圖書借閱公共服務之同時,也為保障創作者權益所提供之補償酬金。二者是政府於整體文化政策下,所採取的推廣知識與獎勵創作之併行措施[footnoteRef:9]。惟3年試辦期間出現若干問題,111年文化部長於接受本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詢時坦承成效不彰,發現申請經費手續麻煩、認定、分潤過少等問題[footnoteRef:10]。此外,近年圖書館無論紙本書或電子書借閱都傳虛漲,前者源於地方首長拚政績好看,後者來自部分業者想賺更多分潤[footnoteRef:11];這些問題均屬於技術層面的問題,於第二階段試辦計畫應已討論。試辦計畫後,將來「公共出借權」如何朝向法制化,鑑於世界上採行「公共出借權」制度的國家眾多,法制設計上各有不同;我國在法制面宜先確定目標、定位補償酬金性質及其立論基礎,才能設計出一套完善法制。 [9: 文化部,「公共出借權(PLR)」制度設計方案,109年1月,網址:https://plr.nlpi.edu.tw/PLRWeb/wSite/public/Attachment/f1600415014403.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10: 陳玟綺,臺公共出借權試辦成效不彰 李永得:研議改進,大紀元,111年4月14日,網址:https://www.epochtimes.com/b5/22/4/14/n13711646.htm,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8日。] [11: 文化部於112年起,在公共圖書館實施電子書記次借閱服務基礎上,投入經費向各縣市圖書館購買電子書借閱點數,擴大讀者免費讀更多電子書的機會。不過電子書分潤方式與紙書不同,電子書每借一次,圖書館就支付3元給圖書館電書平臺、9元給出版社及作者,但未規定出版社與作者分潤比例。有名不見經傳的小出版工作室,在文化部擴大點子書記次借閱政策後,分潤竟超過200萬元,恐是利用程式衝點閱牟利。何定照,政府補助成金雞母?圖書館借閱數虛漲牟利怎防堵,聯合報,113年12月21日,網址:https://vip.udn.com/vip/story/122880/8431308,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五、探討研析
(一)公共出借權制度之外國法制簡介
「公共出借權」起源於酷愛閱讀之北歐國家,丹麥法制係依著作人之著作於圖書館之典藏數量計算,被稱為丹麥制(Danish model);瑞典法制係依著作人之著作於圖書館被出借之數量計算,被稱為瑞典制(Swedish model)。公共出借權制度之建立,與各國文化及語言保護議題有關:丹麥、挪威及瑞典之補償金發放對象限於以該國語文創作之著作;澳洲、加拿大之補償金發放對象限於本國國民之著作人。補償金發放方式各國亦有不同:挪威與芬蘭補償金並非直接支付予著作人,而係成立著作人基金會,使用於所有著作人有關之社會福利支出;冰島及瑞典則將補償金部分直接支付予著作人,部分支付予營運與著作人有關之社會福利基金[footnoteRef:12]。 [12: 章忠信,同註8,頁44。]
1992年歐盟通過《出租權及出借權指令》(Directive 92/100/EEC)[footnoteRef:13],要求各會員國於1994年7月1日以前建立制度。全世界立法承認「公共出借權(或稱公共借閱權)」的國家達56個,包括澳洲、奧地利、挪威、加拿大、丹麥、芬蘭、英國、瑞典、冰島、德國、法國、比利時等。這些國家絕大部分都是在《著作權法》以外,以單獨立法方式,例如在《公共圖書館法》或《公共借閱權法》建立公共借閱權制度 [footnoteRef:14]。德國則是於《著作權法》中有相關規範,惟所規範者是「關於租賃及出借之報酬」。奧地利、荷蘭亦將之納入《著作權法》,於「臨接權」(neighboring right)專章保護[footnoteRef:15]。 [13: Directive 92/100/EEC,網址:https://eur-lex.europa.eu/eli/dir/1992/100/oj/eng,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第4條規定,1.作者或表演者將其錄音製品、電影原件或複製品的出租權轉讓或轉讓給錄音製品或電影製作者的,該作者或表演者應保留獲得合理金報酬的權利。2.作者或表演者不得放棄獲得合理租金報酬的權利。3.這項獲得合理報酬的權利可委託給代表作者或表演者的集體管理協會。4.成員國可規定集體管理者協會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管理獲得公平報酬的權利,及可向誰索取或收取這種報酬的問題。第5條規定,成員國可對第1條所規定的獨占性權利在公共借閱方面進行豁免,但至少應保障作者獲得該借閱的報酬。成員國可自由確定該報酬,考慮到期文化促進目標。吳尚昆,〈關於「公共出借權」-必也正名乎!〉,《月旦律評》,第19期,112年10月,頁91-92。] [14: 章忠信,漫談「公共借閱權」,著作權筆記,105年11月,網址: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9&aid=307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7日。] [15: 德國《著作權法》第27條第2項規定:「在符合第17條第2項允許散佈的情況下,透過公開可訪問的機構(圖書館、視頻或音頻錄製或其他原件或副本的收藏)借出作品的原稿或副本,則作者應該獲得公平報酬。前開『借出』是指有限時間的轉讓,且不直接或間接地用於營利目的。」簡言之,德國《著作權法》並未予作者如著作財產權般具排他性的「公共出借權」,而是給予作者「關於借閱的報酬請求權」,理由是為讓公共圖書館所具有的文化教育及重大社會政策職能能夠續存,並保留較大的裁量空間。吳尚昆,同註13,頁92。]
有論者歸納「公共出借權」具體實施的方式可區別為三種類型:承認出借權而以著作權為基礎的機制(Copyright-based systems)、以法律賦予獨立補償權利的機制(PLR as a separate remuneration right recognized in law)、作為國家文化政策補助的一環(PLR as part of state support for culture)。我國國立公共圖書館試辦「公共出借權」實施計畫即是採前述第三種以文化政策補助的角度進行試辦,這是最簡便的方式[footnoteRef:16]。 [16: 賴文智,〈公共出借權制度設計的困難與挑戰〉,《臺灣出版與閱讀》,第16期,110年12月,頁36。]
英國1979年《公共出借權法》(Public Lending Right Act 1979)則是於著作權外另行設計一套公共出借權的制度,以成立中央基金方式,讓作者享有向中央基金請求地方公共圖書館出借書籍付款的權利,但精神仍係源於著作權法對作者權利的保護,但轉化為類似行政法上針對合法行政行為所產生人民特別犧牲的損失補償制度。然而,隨著公共出借權實施的國家增加,公共出借權由國家補償成為共識,但立論基礎從「使用者付費」轉向「特別損失補償」,後又再融入文化政策「補助」的公共利益。因為若是《著作權法》從未賦予「出借權」,作者又何來因為圖書館的行政作為而有特別犧牲,所以必須加上其他公共利益,才能凝聚足夠的共識推動修法[footnoteRef:17]。 [17: 同前註,頁38。]
(二)我國公共出借權制度法制化之芻議
前述試辦計畫適用的著作範圍為本國人、依我國法令設立登記、立案的法人或民間團體以國家語言或外語創作,且在我國出版、具ISBN的紙本圖書。補償金發放對象為創作者及出版者,每借1本書補償新臺幣3元,補償酬金分配比為創作者70%、出版者30%[footnoteRef:18]。112年12月31日試辦計畫結束後,文化部依試辦成果,調整研擬「文化部公共出借權第二階段試辦計畫」(114年1月1日至116年12月31日),擴大及於直轄市立圖書館,並與圖書送存制度連結,依據《圖書館法》完成送存國家圖書館的圖書,才能納入補償酬金申請範圍[footnoteRef:19]。有論者指出,第二階段與第一階段不同:1.與國家圖書館有比較深的整合:包括ISBN與法定送存(Legal Deposit)系統、國圖大數據系統的整合。2.參與的圖書館數增加:擴及6都涵蓋我國公共圖書館大約8成的借閱量[footnoteRef:20]。 [18: 文化部,同註9。] [19: 章忠信,公共出借權Q&A,著作權筆記,108年6月,網址: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9&aid=307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7日。] [20: 柯皓仁,公共出借權與圖書館的挑戰—兼談圖書館與出版社的點點滴滴,113年9月3日,網址:https://vocus.cc/article/66d6b326fd8978000158f8d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文化部於106年委託臺灣趨勢研究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推動臺灣出版品公共出借權之法制作業、實施機制及其效益評估」[footnoteRef:21]研究計畫,該報告建議,「PLR的應用並非一定以『著作者權益』為唯一依歸,舉凡文化、社會福利等因素皆可形成制度施行之根基」,認為未來推行PLR制度時,可優先檢視著作權法,亦可採著眼於文化政策或社會福利政策,制定PLR專法,或將PLR精神納入《圖書館法》、《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等法律規範中。 [21: 臺灣趨勢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推動臺灣出版品公共出借權之法制作業、實施機制及其效益評估,107年6月,網址: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12247997,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3日。]
綜言之,我國現行《著作權法》並未賦予著作人就其著作專有「公共出借權」,倘透過《著作權法》賦予著作權人「出借權」,會面臨到公平性的問題。故宜基於文化政策之面向,為了創作者及出版社考量,研議於《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圖書館法》[footnoteRef:22]增訂相關規範。例如《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第4條規定:「為促進文化藝術事務之創作、發展及推廣,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對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予以獎勵或補助,並提供相關協助措施。」,係明定政府對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予以獎勵或補助等類型,建議可於本條文增訂第2項有關公共出借權申請補償金之相關規定,以完備相關法制。 [22: 例如本院委員蘇巧慧等16人,曾於109年5月曾提出「圖書館法第7條、第15條及第18條條文修正草案」,立法院第10屆第1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786號委員提案第24842號),109年5月27日印發,頁81-84。]
撰稿人:趙俊祥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378/File_19847121.docx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R02711 | 澳洲2024年網路安全法簡介 | 資通安全管理法 | 陳育靖 | 2025-03-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1
議題研析
1、 題目:澳洲2024年網路安全法簡介
2、 議題所涉法規
資通安全管理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footnoteRef:1],除馬偕醫院114[footnoteRef:2]年2月9日遭勒索軟體攻擊,檔案被大規模加密,導致患者病歷資料無法開啟等情形外,彰化基督教醫院近日亦發生駭客攻擊,病毒取得主機管理權限後造成當機,致使院外掛號系統短暫失靈。 [1: 曾以寧,彰基遭駭客攻擊 衛福部:資安專家進駐、將報案,中央社,114年3月3日。] [2: 本文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4、
問題爭點
我國資通安全管理法(下稱資安法)規範對象主要為公務機關,非公務機關部分,僅限於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定之關鍵基礎設施提供者、公營事業及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下稱特定非公務機關)[footnoteRef:3]。依資安法規定,公務機關知悉資通安全事件時,應通報上級或監督機關及主管機關[footnoteRef:4],特定非公務機關則應通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footnoteRef:5]。而一般企業因不在資安法適用範圍,發生資通安全事件並無通報義務。查澳洲2024年11月通過之2024年網路安全法(Cyber Security Act 2024,下稱網路安全法)則針對包括企業等實體(entity[footnoteRef:6])遭受勒索軟體攻擊且支付贖金者,賦予提交報告之義務[footnoteRef:7],爰簡介該規範重點,以供我國法制之參考。 [3: 資通安全管理法第3條、第7條第1項、第16條第1項規定參照。] [4: 資通安全管理法第14條第2項。] [5: 資通安全管理法第18條第2項。] [6: 依澳洲網路安全法第8條有關entity之定義,包括:個人、公司、合夥、設有管理機構之非法人團體、信託、關鍵基礎設施之責任實體。Section 8:” entity means any of the following: (a) an individual; (b) a body corporate; (c) a partnership; (d) an unincorporated association that has a governing body; (e) a trust; (f) an entity that is a responsible entity for a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sset.] [7: 李思萱,澳洲通過2024年網路安全法,期望強化社會整體網路安全保障,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114年2月,網址: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929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0日。]
五、探討研析
(1) 澳洲網路安全法之立法背景與目的
澳洲為因應針對關鍵基礎設施之網路攻擊事件,於2018年制定2018年關鍵基礎設施安全法(The Security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ct 2018),規定關鍵基礎設施發生網路安全事件時具有通報義務[footnoteRef:8];後為因應日益增長之網路安全威脅並補充現行法規範不足之處,遂依據2023-2030澳洲網路安全策略(2023-2030 Australian Cyber Security Strategy)之7項倡議陸續制定、修正相關法律,2024年通過之網路安全法即為其中之一[footnoteRef:9]。 [8: 郭又華,首設部長級資安首長,澳洲如何用資安政策發揮國際影響力,iTHOME,111年11月22日,網址:https://www.ithome.com.tw/news/154345,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9: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Home Affairs, Introduction of landmark Cyber Security Legislation Package, 9 Oct. 2024, website:https://www.homeaffairs.gov.au/news-media/archive/article?itemId=1247, last visited:Mar. 11 2025.]
(2) 遭勒索軟體攻擊而支付贖金者應提出相關報告
考量遭遇勒索軟體攻擊時,支付贖金並未能保證資料之復原,爰澳洲政府雖未禁止支付贖金,惟明定一定規模之實體倘支付贖金,則應就該攻擊事件提交報告[footnoteRef:10]。 [10: 李思萱,同註7。]
1. 應提出報告之實體類型
依網路安全法第26條第2項、第3項及第27條第1項、第5項規定,澳洲政府要求於境內經營業務,且前一年度營業額達特定門檻[footnoteRef:11]之實體,或符合2018年關鍵基礎設施安全法2B部分(Part 2B of the Security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Act 2018)規定之關鍵基礎設施責任實體(responsible entity),倘於遭受勒索軟體攻擊時選擇支付贖金,應於支付或知悉支付贖金之72小時內向指定之聯邦機關(designated Commonwealth body)提出付贖報告(ransomware payment report),違反規定之實體將被處民事制裁金(civil penalty)。 [11: 依2025年2月27日發布之網路安全(付贖報告)規則[Cyber Security(Ransomware Payment Reporting)Rules 2025](下稱付贖報告規則)第6條規定,該營業額門檻為300萬澳幣,倘該實體前一年之營業並非完整年度,則依該條規定之公式計算門檻。Section 6:”(1) 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6(3)(b) of the Act, the amount of turnover threshold for a business for the previous financial year is $3 million.(2)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6(3)(a) of the Act, if a business has been carried on for only part of the previous financial year, the turnover threshold for the business for the previous financial year is worked out using the formula:
”]
2.付贖報告應包括之內容
依網路安全法第27條第2項規定,付贖報告應包括該支付贖金之實體之詳細資訊[footnoteRef:12]及聯繫窗口(倘若贖金係由其他實體支付,則應提供該實體之相關資料)、敘明所發生之網路安全事件及對實體之影響[footnoteRef:13]、勒索者之要求[footnoteRef:14](包括贖金或其他)、贖金支付情形[footnoteRef:15]、與勒索者間關於該事件、要求及贖金支付等之交涉情形與內容[footnoteRef:16]。 [12: 依付贖報告規則第7條第2項及第3項規定,該資訊應包括地址,且該實體如有公司編號(Australian Business Number, ABN)應一併提供。Section 7:”(2) The reporting business entity’s contact and business details given 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7(2)(a) of the Act must include the entity’s ABN (if any) and address. (3) The other entity’s contact and business details given 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7(2)(b) of the Act must include the entity’s ABN (if any) and address.”] [13: 依付贖報告規則第7條第4項規定,該資訊應包括網路安全事件發生或可能發生之時間、受影響之實體知悉該事件的時間、對於實體之基礎建設與客戶之影響、受哪些勒索軟體或惡意軟體攻擊、該攻擊係利用實體之哪些漏洞、可協助聯邦或州機關解決或緩解該網路安全事件之資訊等。Section 7:”(4)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yber security incident, including its impact on the reporting business entity, given 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7(2)(c) of the Act must include the following: (a) when the incident occurred or is estimated to have occurred; (b) when the reporting business entity became aware of the incident; (c) the impact of the incident on the reporting business entity’s infrastructure; (d) the impact of the incident on the reporting business entity’s customers; (e) what variants (if any) of ransomware or other malware were used; (f) what vulnerabilities (if any) in the reporting business entity’s system were exploited; (g) information that could assist the response to, mitigation or resolution of the cyber security incident by a Commonwealth body or State body.”] [14: 依付贖報告規則第7條第5項規定,該資訊應包括要求之金額、支付方式,倘若勒索者之要求並非金錢,則敘明要求之內容及交付方式。Section 7:”(5)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mand made by the extorting entity given 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7(2)(d) of the Act must include: (a) the amount or quantum of the ransomware payment demanded, or if the ransomware payment demanded is a non monetary benefit, a description of the ransomware payment demanded; and (b) the method of provision demanded.] [15: 依付贖報告規則第7條第6項規定,該資訊應包括實際支付之金額、支付方式,倘若勒索者之要求並非金錢,則敘明實際交付之內容及方式。Section 7:”(6)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ransomware payment given 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7(2)(e) of the Act must include: (a) the amount or quantum of the ransomware payment, or if the ransomware payment is a non monetary benefit, a description of the ransomware payment; and (b) the method of provision.”] [16: 依付贖報告規則第7條第7項規定,該資訊應包括彼此間溝通之性質與時間、溝通內容之簡要描述及相關協商過程之簡要說明。Section 7:”(7) The information about communications with the extorting entity relating to the incident, the demand and the ransomware payment given for the purposes of paragraph 27(2)(f) of the Act must include: (a) the nature and timing of any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entity and the extorting entity; and (b)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ose communications (if any); and (c) a brief description of any pre-payment negotiations undertaken in relation to the demand or the ransomware payment.”]
3.付贖報告僅於特定情形下得予揭露或使用
依網路安全法第29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為保護該付贖或被勒索之實體,除為調查涉及違反本法與刑法之規定外,該報告不得作為調查該實體是否違反其他法律規定之用,且付贖報告內容僅於以下情形始得揭露或使用:
(1) 為協助該付贖或被勒索之實體回應、緩解或解決該網路安全事件;
(2) 涉及刑法第137.1條及第137.2條有關虛假與誤導性資訊及文件訴訟或第149.1條有關妨礙聯邦公職人員執行職務訴訟;
(3) 聯邦、州機關或國家網路安全協調員(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oordinator)為履行有關網路安全事件之回應與解決等職務;
(4) 向聯邦部長通報或提出網路安全事件建議;
(5) 情報機關為執行其職務。
(3) 比較法之借鏡及修法建議
隨網路科技發展,駭客攻擊手法亦日新月異,致使各種資安事件頻傳,其中政府機關及保有機敏資料、營業秘密或大量個人資料之企業或團體,更容易成為網路攻擊對象,主管機關倘能適時取得相關資訊,協助止損、或防止其他機關、企業或團體遭受類似攻擊,將有助於我國整體資安提升。查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籌備處已預告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草案第12條規劃增訂非公務機關知悉發生個人資料侵害事故時,通報主管機關之義務[footnoteRef:17],考量網路安全事件並非皆涉及個人資料,爰建議主管機關參考澳洲網路安全法等相關規定,研議修正資安法,賦予一定規模以上企業如遭受勒索軟體攻擊而付贖等類型之重大網路安全事件時,應通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或主管機關之可行性,以促進我國整體資通安全保護。 [17: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預告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部分條文,113年12月20日,網址: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4b6fdd7e-c73e-4028-b293-64a3b242755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1日。]
撰稿人:陳育靖
1
image1.wmf
Number of days
in the part
$3 million
Number of days
in the previous financial year
´
oleObject1.bin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263/File_19846991.docx |
R02710 | 放寬離婚條件相關法制研析 | 民法 | 康世宗 | 2025-03-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10
議題研析
一、題目:放寬離婚條件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footnoteRef:1],憲法法庭112年3月24日憲判字第4號判決[footnoteRef:2](下稱本判決)略以,就現行民法規定單一有責配偶不得主張裁判離婚與憲法所保障之婚姻自由並無違背,惟客觀上發生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例如:分居已經逾相當期間,一律不許單一有責之配偶一方請求裁判離婚,可能導致個案顯然過苛之情事,於此範圍內,與憲法保障婚姻自由之意旨不符。據此,法務部研擬修正民法,除了放寬離婚條件,刪除單一有責配偶不得請求離婚限制及具體化以分居之時間作為裁判離婚之條件外,並同時增訂擴大請求贍養費條件等規定,惟實務上仍有不少疑義尚待解決。引發放寬離婚條件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知新聞Knews全球資訊網,離婚條件放寬!梁維珊:分居3年可訴離 再婚不能拿贍養費,114年2月26日,網址:https://www.knews.com.tw/news/AB8E21890CA55AABF87DC6F3A49A0E1D專家投書,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6日。] [2: 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4號判決主文參照。司法院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38&id=310013,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16日。]
四、問題爭點
基於憲法對於婚姻自由之保障,有關放寬離婚條件等規定,自有修正民法之必要。惟仍需兼顧拒絕離婚之一方或未成年子女可能因離婚陷於顯失公平之異常苛刻情況,增訂由法院斟酌審慎認定條款,以資衡平。據此,鑑於其攸關人民婚姻自由及未成年子女利益等權益之保障,宜適時周延法制規範及健全相關制度,爰就此提出研析意見。
五、探討研析
(一)研議增訂斟酌未成年子女利益等一切情事之「例示規定」,作為阻卻顯失公平苛刻離婚之事由,以資衡平
民法第1052條第2項規定:「有前項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婚姻者,夫妻之一方得請求離婚。但其事由應由夫妻之一方負責者,僅他方得請求離婚。」。依本判決主文略以,上揭民法第1052條第2項但書規定,原則上與憲法第22條保障婚姻自由之意旨尚屬無違。惟「一律不許唯一有責之配偶一方請求裁判離婚,完全剝奪其離婚之機會,而可能導致個案顯然過苛之情事,於此範圍內,與憲法保障婚姻自由之意旨不符。」。主管機關法務部為回應憲法法庭修法之要求,爰於113年5月15日預告[footnoteRef:3]民法親屬編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下稱本草案),將上揭規定修正為:「有前項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婚姻
,或五年內累計分居期間已達三年者,夫妻之一方得
向法院提起離婚之訴。但法院認為離婚對於拒絕離婚之一方顯失公平,斟酌一切情事,認為有維持婚姻之必要,得駁回離婚之訴。」。換言之,本草案除將現行但書刪除外,另增訂「5年內累計分居期間已達3年者」之分居條款作為裁判離婚事由,並增設「顯失公平」之苛刻條款,以資衡平。 [3: 李立如,〈裁判離婚的合憲性爭議與發展方向〉,《月旦裁判時報》,第147 期,113年9月,頁67-68。]
參考德國民法第1568條規定略以,為婚姻所生之未成年子女利益,或離婚將對拒絕離婚之他方配偶,造成極端苛刻等特殊情況,而有必要繼續維持婚姻者,該婚姻即使已破裂,仍不得離婚。簡言之,當婚姻出現破綻時,以保障「離婚自由權」為原則,例外於離婚對「未成年子女利益」或「拒絕離婚之他方配偶」有極端苛刻情況時,才改採保障「維持婚姻自由權」[footnoteRef:4]。然而,有關極端苛刻之情況,難以逐一列舉規範,爰此,參考德國立法例,建議法務部研議將本草案上揭規定但書修正為:「但法院認為離婚對於拒絕離婚之一方顯失公平,
或
斟酌
未成年子女利益等
一切情事,認為有維持婚姻之必要,得駁回離婚之訴。」,增訂斟酌「未成年子女利益等」一切情事之「例示規定」,作為顯失公平之離婚阻卻事由,以期兼顧保障離婚自由原則與例外情況仍維持婚姻之修法目的。 [4: 魏大喨,〈有責配偶請求離婚之裁判實務與問題--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4號判決評析及影響下〉,《司法周刊》,第2版,114年3月1日。]
(二)評估將已依其他法令負有職業退休年金給付分配請求權義務者,納入減輕或免除贍養義務之情形,以臻周延
本草案第1057條第2項規定:「前項贍養義務人因負擔贍養義務 而不能維持自己生活或不能履行其對直系血親之扶養義務者,減輕 或免除其義務。」。復依本草案第1057條之1第2項規定略以:「法院為前項裁判時,應依贍養權利人之需要,與贍養義務人之經濟能力,並審酌下列事項定之……二、夫妻之財務狀況或有無職業退休年金給付分配請求權……。」。換言之,本草案係將夫妻依其他法令有無職業退休年金給付分配請求權,列為當事人不能協議時,法院裁定贍養費時審酌事項之一,尚非屬「應」減輕或免除其負擔贍養義務之事由。
查本判決四、併此敘明部分略以:「為關照離婚後無責或弱勢配偶……生活保障,亦應有周全之配套措施。例如……令有責配偶給付較高額之贍養費……等不利效果,俾使無責或弱勢配偶……得以獲取公平之實質補償,方符法律秩序維護與國民法感情之期待。」。倘贍養義務人已依「其他法令」負有職業退休年金給付分配義務者,例如:依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第82條第1項規定略以:「公務人員之離婚配偶與該公務人員婚姻關係存續期間滿二年者,於法定財產制或共同財產制關係因離婚而消滅時,得依下列規定,請求分配該公務人員依本法規定支領之退休金……。」,事實上已負有一部或全部關照離婚後無責或弱勢配偶生活保障之責任,故應列為減輕或免除其負擔贍養義務之事由,以符離婚贍養「實質補償」之本質。爰建議法務部研議將上揭第1057條第2項規定修正為:「前項贍養義務人因負擔贍養義務而不能維持自己生活
、不能履行其對直系血親之扶養義務
或已依其他法令負有職業退休年金給付分配義務
者,減輕或免除其義務。」,以臻周延。
撰稿人:康世宗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261/File_19846989.docx |
R02709 | 職災勞工權益及復工爭議相關法制問題探討 |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勞動基準法;職業安全衛生法 | 李志遠 | 2025-03-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09
議題研析
一、題目:職災勞工權益及復工爭議相關法制問題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勞動基準法、職業安全衛生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近期臺中市著名百貨發生氣爆意外,造成多人死傷,該公司強調除了配合政府相關單位調查外,亦將確保員工權益和薪資[footnoteRef:1],此事件再次讓國人關注職災勞工權益問題,勞動部也隨即說明勞工基本權益相關保障事項[footnoteRef:2]。然而,媒體報導大都聚焦於氣爆意外發生當下問題,少有繼續追蹤探討職災勞工災後處境及權益。當職災事件漸被大家遺忘之際,職災勞工才正要開始面對各種挑戰,包括失業壓力、經濟困境、勞雇對立與法律爭訟等[footnoteRef:3]。 [1: 姚寶煼,新光三越氣爆勞工權益看過來!勞動部詳述雇主不同員工各有保障,Newtalk新聞,114年2月14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新光三越氣爆-勞工權益看過來-勞動部詳述雇主不同員工各有保障-102436249.html,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6日。] [2: 勞動部新聞稿,有關因臺中新光三越氣爆事件受影響勞工之權益事項,因於該場域作業的員工類型較多,勞動部有以下說明,114年2月13日,網址:https://www.mol.gov.tw/1607/1632/1633/78081/post,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6日。] [3: 鍾佩樺、鄭雅文,〈職災者的災後處境〉,《職災者的災後處境》,初版,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08年,頁84。]
(二)勞動部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業於111年4月揭牌成立[footnoteRef:4],而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以下簡稱災保法)亦於111年5月1日起施行,搭配勞動基準法及職業安全衛生法的運作,自此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可謂進入了新的紀元[footnoteRef:5]。但從實務面來看,職災事件一旦發生,原本看似勞雇齊心的社會關係立即受到影響[footnoteRef:6],使得勞資雙方在職能復健或職業重建[footnoteRef:7]的最後階段,仍有可能對於復工條件、職務調整及復工計畫[footnoteRef:8]等看法不一致。爰此,如何更積極保障職業災害勞工復工權益,容有探討之必要。 [4: 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全球資訊網,關於職業災害-職災勞工重建,網址: https://www.coapre.org.tw/tw/accidents-reconstruction,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6日。] [5: 徐婉寧,〈職災法發展專題回顧〉:以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之立法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51卷特刊,111年11月,頁1313。] [6: 鄭雅文,〈序:職災補償的意義〉,《職災者的災後處境》,初版,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08年,頁18。] [7: 災保法第 64 條第1項規定略以,職能復健透過職能評估、強化訓練及復工協助等,協助職業災害勞工提升工作能力恢復原工作。職業重建提供職業輔導評量、職業訓練、就業服務、職務再設計、創業輔導、促進就業措施及其他職業重建服務,協助職業災害勞工重返職場。] [8: 為使職業災害勞工恢復並強化其工作能力,雇主或職業災害勞工依災保法第 66 條第1項規定:「得向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職能復健專業機構提出申請,協助其擬訂復工計畫。」另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施行細則第 84 條第1項規定:「本法第66條第1項所定復工計畫,其內容如下:一、職業災害勞工醫療之相關資訊。二、職業災害勞工工作能力評估。三、職業災害勞工重返職場之職務內容、所需各項能力、職場合理調整事項及相關輔助措施。四、職業災害勞工重返職場之執行期程。五、其他與復工相關之事項。」]
四、問題爭點
(一)雖然近年我國職災勞工之復工比率高於 80%,優於國外的統計數字,但是這個結果並不代表我國職災勞工整體的重返職場情形[footnoteRef:9]。據勞動部110年統計,國內每年約有2千名職業災害失能勞工,其中有33.9%的職業災害失能勞工未能重返勞動力市場[footnoteRef:10]。 [9: 陳貞夙、祁珊,〈我國職災勞工重返職場服務現況與展望〉,《臺灣勞工季刊》,第67期,110年9月,頁36。] [10: 勞動部新聞稿,勞動部新增認定職業災害失能勞工為特定對象 運用各項就業促進措施協助重返職場,113年2月5日,網址:https://www.wda.gov.tw/News_Content.aspx?n=31&s=1506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二)整體而言,勞資雙方經常對於職災勞工可否返回職場工作發生爭執[footnoteRef:11],甚至「漸進式復工」在治療終止前,也沒有開啟餘地[footnoteRef:12],職災勞工自無法接受雇主所提的安置計畫或復工條件,且根據實務經驗,職災勞工還可能其他因素而缺乏復工動機[footnoteRef:13]。因此,有關雇主安置適當工作及促進勞資雙方共識之機制,仍有必要檢討及精進相關權益保障與政策。 [11: 蔡菘萍,〈職業災害勞工之復工與終止契約〉,《勞動臺北電子報》,第207期,112年
12月01日。網址: https://web.arpa.bola.gov.taipei/EDM2/Epaper/Epaper_in.aspx?id=3343&chk=5eb2eb1a-1482-4d71-a0da-5d8a99bd5d1a¶m=pn%3d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2月27日。] [12: 林佳和,〈先治療終止、再復工?職災勞工重建常遭遺忘的一章〉,《月旦法學教室》,第266期,113年12月,頁26。] [13: 王翊涵、許卉家、張雅棋、李麗秀、沈名媛、張家綾、林佳瑩、蔡怡英,〈COVID-19疫情下職災勞工重返職場服務的展望與精進:以臺中市職災勞工個案主動服務計畫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31期,112年3月,頁11。]
五、探討研析
(一)明確規範雇主安置適當工作之具體內涵
按災保法第67條第1項規定:「職業災害勞工經醫療終止後,雇主應依前條第1項所定復工計畫[footnoteRef:14],並協助其恢復原工作;無法恢復原工作者,經勞雇雙方協議,應按其健康狀況及能力安置適當之工作。」且勞工此時對雇主享有合理調整請求權,若雇主未遵守復工計畫、未履行安置義務,或協議安置不成,勞工可依同法第85條之規定終止勞動契約[footnoteRef:15]。 [14: 災保法第 66 條第1項,同註8。] [15: 學者指出,雇主得申請擬定復工計畫並為安置義務之規定,不失為落實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合理調整概念之切入點。孫迺翊,〈重返社會保險之路:簡評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之立法及其對勞工職業災害法治發展之意義〉,《台灣法律人》,第4期,110年,頁68-71。轉引自徐婉寧,同註5,頁1326。]
有論者認為治療終止既屬醫學判斷,理應由醫師為之,惟以下兩種情形,勞資雙方恐有歧見:1.勞方延請醫師提出診斷證明,認尚有繼續治療必要,惟雇主認已治療終止,請求勞工配合,安排復工;2.勞方未延請醫師提供診斷證明,雇主認已治療終止,請求勞工配合,安排復工。依災保法第66條第1項、第67條、第75條等規定,既容許勞工或雇主申請擬訂復工計畫,應能解決上述兩種情形之歧見;惟勞方如仍拒不配合相關身心、職業能力方面的檢測,或雇主抵制對其生產組織、人事結構等之調查,復工計畫之擬訂未必順利,則只有期待將來的司法訴訟中之相關鑑定等程序,由法院裁判之,論者並指出雇主復工在解釋上仍須踐行合理調整義務,則是另一問題[footnoteRef:16]。 [16: 林佳和,同註12,頁29。]
針對職災勞工返回原單位復工,雇主有安置適當工作並提供其從事工作必要之輔助設施等責任,主管機關亦應透過職業災害勞工個案管理員或勞動檢查等機制要求雇主落實安置責任[footnoteRef:17]。然而,根據個案管理員實務經驗所遭遇的困境,包括中小型企業仍為勞工之主要工作場域,此類工作型態較單一且固定,再加上成本考量,中小型企業雇主通常無法(或無意願)於職災勞工發生職災受傷後提供適切之安置計畫,因此損及職災勞工重返職場權益。此外,多數雇主並不了解勞動相關法令的規定,未建置符合安全規範的工作環境,或是在職災勞工復工時未提供所需之輔助或設施,導致職災勞工無法勝任工作而被迫自願離職[footnoteRef:18]。 [17: 李政儒、張聖淵,〈台灣職業災害失能者重返職場機制現況與發展〉,《工業安全衛生》,第396期,111年6月,頁27。] [18: 王翊涵、許卉家、張雅棋,同註13,頁11。]
綜上所述,災保法第67條雖已明定雇主有安置適當之工作,並提供職災勞工從事工作必要之輔助設施等責任,惟該等輔助設施係著重於器具、工作環境、設備及機具之改善,且關於「安置適當之工作」係屬不確定法律概念,仍缺乏客觀可遵循之具體定義。爰此,建議主管機關研議於災保法第67條條文或明確授權於其子法明定雇主安置適當工作之具體內涵,以利於落實勞動檢查時監督。
(二)研議建立更積極有效之職災復工協商機制
在災保法施行前,只有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時代之重建服務事項,僅包括社會復健、職能復健與職業重建。因此,災保法向前延伸到醫療階段,並透過個案管理制度讓職災勞工於醫療階段有機會早期介入評估服務,以期縮短職災勞工從受災到成功重返職場之間的空窗期,讓職災勞工儘早重返職場[footnoteRef:19]。勞動部為便於早期發現及服務介入職災個案,更是不斷擴大受理職業傷病通報機制[footnoteRef:20],因為,職災發生後如未能立即接受正確診斷治療介入,會導致職災勞工復工日數拉長及復工困難,而後續積極的職災勞工重返職場服務機制,提供職災勞工工作能力評估及工作強化等相關服務,其目的之一也是希望能降低復工日數[footnoteRef:21]。 [19: 陳貞夙、祁珊,同註9,頁38。] [20: 勞動部新聞稿,111年5月1日起勞動部擴大受理職業傷病通報,守護職災勞工不漏接。111年6月1日,網址:https://www.osha.gov.tw/48110/48417/48419/105597/post,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6日。] [21: 張文琳,〈職業災害勞工工作強化訓練之經驗分享:個案報告〉,《物理治療 》,第48 卷4 期,112 年12 月,頁291 。 ]
因此,職災勞工能否順利重返職場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取決於職災個案之早期發現及後續積極服務介入。然而,根據勞動部110年6月「職業災害失能勞工就業關懷調查報告」指出,職業災害失能勞工目前有工作者占 66%,平均歷經 12.2個月後才能恢復工作[footnoteRef:22],如果勞資雙方對復工計畫又有爭議,後續的司法訴訟程序,更是曠日廢時,復工之日則將遙遙無期。勞工或雇主固然可依災保法第66條規定,向勞動部所認可之職能復健專業機構提出擬定復工計畫之申請,由該機構協助判斷勞工現階段身體狀況可承受之工作內容,藉由第三方專業機構的評估報告,讓勞工得在醫師評估下逐步進行復工,而勞資雙方雖可參與並表示意見,但雙方之意見並不拘束專業機構之判斷,復工計畫不需勞資雙方之協議及同意[footnoteRef:23],可以預料在勞資雙方未共同參與協商或未達成共識情況時,所擬定之評估結果,在沒有更好的協商機制下終將面臨勞資破局。 [22: 勞動部,《職業災害失能勞工就業關懷調查報告》,110年 6月,頁12。] [23: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全球資訊網- 災保法職災預防及重建專區-常見問題,https://www.osha.gov.tw/48110/48363/133486/133489/133536/post,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6日。]
當職災事件發生時縱有迅速職業傷病通報機制,過程中有完善的重建服務,以及職能復健專業機構最後提出的專業復工計畫建議,卻因勞資雙方對計畫內容僵持不下,導致職災勞工仍無法獲得復工機會。爰此,建議於災保法第66條第1項,研議增訂建立具體明確之職災復工協商機制,以促進勞資雙方共識,避免職災勞工復工權益受損,加速順利重返職場工作。
撰稿人:李志遠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248/File_19846977.docx |
R02708 | 加工自殺罪之檢討 | 刑法 | 吳欣宜 | 2025-03-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0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加工自殺罪之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生命法益主體之個人處分自己生命之自殺行為,不構成犯罪。然因生命法益同時是社會國家存立基礎之法益,而具有絕對最高之價值,刑法第275條加工自殺罪爰針對受被害人囑託或得其承諾殺人與教唆或幫助他人自殺規範刑責。然而,該條文在現代社會之適用,尤其是在涉及家庭、疾病與人道考量之案件中,逐漸引發爭議。近期花蓮地方法院一起案件,便突顯此類案件在適用現行法律時之困境。一名母親因與16歲女兒長期發生家庭衝突,最終決定與其共同燒炭自殺,所幸被及時發現並送醫救治,母女均倖存,該母親隨後被依「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謀為同死而幫助自殺未遂罪」起訴。法院最終依據刑法第275條第4項規定,判決免除其刑,主要理由包括:母親並非基於惡意,而係在長期照顧壓力與精神疾病影響下作出衝動決定;其次,女兒並非被強迫,而是自願與母親共同行為;再者,母親確診患有重鬱症,且目前家庭功能已逐漸恢復,檢方與法院均認為無再犯之虞,無須透過刑罰加以處罰[footnoteRef:1]。 [1: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113年度訴字第135號刑事判決。]
傳統上,刑法第275條加工自殺罪之立法目的,係著重於生命法益之絕對保護。然而,當自殺行為係源於個人自由意志,抑或因家庭壓力、疾病關係等因素驅使,突顯出現行條文在適用上之挑戰,是否應給予更大彈性,值得深思。
四、問題爭點
刑法第275條第1項規定,受他人囑託或得其承諾而殺之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條第2項規定,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前者係處罰受囑託或得承諾之殺人行為,被告在犯罪流程中具決定性之支配角色;後者則係處罰教唆或幫助自殺之自殺參與行為,被告並無自己的犯罪支配,其內涵上屬自殺共犯之正犯化。由於同一條加工自殺罪之規定,同時規範他殺(刑法第275條第1項)與自殺(刑法第275條第2項)兩種類型,極易造成論理上之混亂。
五、探討研析
(1)
教唆或幫助自殺罪違反共犯從屬性原則
「共犯從屬性原則」(Grundsatz der Akzessorietät der Teilnahme)係指共犯之成立須依賴於正犯之犯罪行為,如果正犯行為不構成犯罪,則共犯亦不應受罰[footnoteRef:2]。然而,儘管自殺本身在我國刑法不構成犯罪,但教唆或幫助自殺之行為仍可被處罰。於此理論上即產生矛盾:正犯(自殺者)無罪,但共犯(教唆或幫助者)卻構成「獨立的不法行為」。 [2: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6版,元照,2019年3月,頁454-456。]
值得注意者,德國通說認為自殺屬於個人自我負責之行為,協助者不應負責,在醫師幫助絕症病患自殺之情況亦同。德國刑法雖不處罰教唆或幫助自殺之自殺參與行為,但卻一度在2015年修正刑法第217條,針對營利性的幫助自殺機構增訂「業務性促進自殺罪」,然隨即於2020年被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宣告違憲失效。法院首先承認一般人格權包含作為自主展現的自我決定死亡權利,自我決定死亡的權利包含結束生命的自由,個人對於生命結束決定之生命品質、意義考量,國家與社會均應尊重,且此一權利亦不應受限於疾病情形。而刑法第217條之規範將使有自殺意願之人無法尋求業務協助,導致自我決定死亡之權利近乎無法實現,屬基本權之間接侵害[footnoteRef:3]。 [3: 林道,〈刑法視角下的自殺決定與協助〉,《刑事政策與犯罪防治研究專刊》,第33期,2022年12月,頁45-46。]
針對我國刑法第275條第2項教唆或幫助自殺罪,論者多建議應予廢除,俾符合共犯從屬性原則[footnoteRef:4];縱使無法廢除,仍應修法限其適用範圍,例如參考瑞士刑法第115條規定,將處罰限於存在自私動機之教唆或幫助自殺者,如此亦可避免過度介入面臨病痛生死之際之人之自主決定權[footnoteRef:5]。 [4: 林書楷、林淳宏,〈從法律與醫學的觀點論積極安樂死之合法化〉,《興大法學》,第8期,2010年11月,頁144。林東茂,〈幫助自殺與積極死亡協助的適度合法化〉,《東吳法律學報》,第31卷第 1期,2019年7月,頁55。] [5: 許澤天,〈消極死亡協助與幫助自殺之刑法問題及對策〉,《月旦醫事法報告》,第57期,2021年7月,頁45。]
(2)
受囑託或得承諾殺人罪之法制疑義
1、
受囑託與得承諾之概念異同
受囑託殺人與得承諾殺人二者之差異,單自法條文字尚無法得出其概念,有認為參考德國刑法第216條之受囑託殺人罪,二者應該都是指基於「明確」(ausdrücklich)且誠摯(ernstlich)之意思表示,只要規定為「受請求殺人」即可,似無將受囑託與得承諾分開規範之必要[footnoteRef:6],如此亦可避免「囑託」與「承諾」二者在概念上區分之困擾。而德國通說認為受囑託殺人罪所要求之囑託內涵必須高於承諾,單純的得承諾或同意殺人無法如同受囑託殺人一般獲得刑責寬減[footnoteRef:7],兩者仍有不同。 [6: 林東茂,〈死亡協助的刑法問題〉,《高大法學論叢》,第10卷第 2期,2015年3月,頁111。] [7: 王效文,〈論加工自殺罪-一個比較法的研究〉,收於《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元照,2017年3月,頁513。]
2、
受囑託或得承諾殺人罪之法定刑下限再檢視
受囑託或得承諾殺人之不法內涵低於普通殺人,是其法定刑較輕;然若與當場激於義憤殺人相比,受囑託或得承諾殺人之處罰則顯得過重。義憤殺人罪適用於「因激憤而一時失控殺人」的情境,但受囑託殺人罪卻可能涉及長期照護壓力與人道考量,例如長期照護者受重病親屬懇求而協助其死亡。是以,受囑託或得承諾殺人之不法內涵既比當場激於義憤殺人更低,其法定刑亦應低於義憤殺人罪[footnoteRef:8],或者至少必須廢除法定刑1年以上之下限[footnoteRef:9]。如此亦可使法官擁有更大之裁量空間,依個案情況量刑,而不會導致過度嚴苛之處罰結果。 [8: 林東茂,《病人自主與刑法》,一品文化,2020年5月,頁129。] [9: 許澤天,同註5,頁46。]
撰稿人:吳欣宜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236/File_19846968.docx |
R02707 | 未繼承不動產所生遺囑及公證等法制問題之探討 | 民法;公證法 | 尤月亭 | 2025-03-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07
議題研析
一、題目:未繼承不動產所生遺囑及公證等法制問題之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民法、公證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footnoteRef:1],近期房產
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地面師」詐騙頻傳,讓警察與地政事務所一起防堵此類詐騙案件。而全國首件臺版地面師詐騙案[footnoteRef:2],詐騙集團成員甚至包含里長、律師、戶政人員、員警、書記官等公務員,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於2024年11月起訴44人,詐騙金額近新臺幣1.4億元,而詐騙集團專挑一些子女在國外或一些無繼承人老人,透過偽造代筆遺囑[footnoteRef:3]等方式,成功將獨居老人之「未繼承不動產」遺贈予無任何親屬關係之詐騙分子,並成功騙取了14筆土地、7間房子和動產。 [1: 方笙楠,花蓮警分局攜手地政事務所研討防制地面師詐騙作為,Yahoo新聞網,2025年2月27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8%8A%B1%E8%93%AE%E8%AD%A6%E5%88%86%E5%B1%80%E6%94%9C%E6%89%8B%E5%9C%B0%E6%94%BF%E4%BA%8B%E5%8B%99%E6%89%80-%E7%A0%94%E8%A8%8E%E9%98%B2%E5%88%B6-%E5%9C%B0%E9%9D%A2%E5%B8%AB-%E8%A9%90%E9%A8%99%E4%BD%9C%E7%82%BA-023235075.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2: 項瀚,全台首宗「地面師」詐騙案 里長、律師、員警等44人被起訴,ETtoday新聞雲,2025年1月15日,網址:https://house.ettoday.net/news/2892691,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3: Yahoo奇摩房地產編輯部,獨居翁「被立遺囑」房產、土地全沒了…台版「地面師」真實上演!律師1句勸世,Yahoo股市網,2024年10月4日,網址: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7%8D%A8%E5%B1%85%E7%BF%81%E3%80%8C%E8%A2%AB%E7%AB%8B%E9%81%BA%E5%9B%91%E3%80%8D%E6%88%BF%E7%94%A2%E3%80%81%E5%9C%9F%E5%9C%B0%E5%85%A8%E6%B2%92%E4%BA%86%E5%8F%B0%E7%89%88%E3%80%8C%E5%9C%B0%E9%9D%A2%E5%B8%AB%E3%80%8D%E7%9C%9F%E5%AF%A6%E4%B8%8A%E6%BC%94%EF%BC%81%E5%BE%8B%E5%B8%AB1%E5%8F%A5%E5%8B%B8%E4%B8%96-013712727.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
四、問題爭點
依照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footnoteRef:4],我國於2025年已成為超高齡化社會,再加上少子化社會[footnoteRef:5]之結構,無繼承人之老人將日趨增多,因而產生之「未繼承不動產」亦更加繁多,為免不肖人士覬覦及防堵此種「專業型」犯罪,現行遺囑及認證等是否尚有修法可行性,或是否有相關措施得以因應,本文將以未繼承不動產相關法制問題之探討提出研析。 [4: 隨著國人壽命的延長,我國老年人口呈快速成長,占總人口比率亦持續攀升,於2018年超過14%成為高齡社會,預計將於2025年超過20%邁向超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網址: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2688C8F5935982DC,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5: 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發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4年至2070年)」,2024年10月17日,網址:https://www.ndc.gov.tw/nc_27_38548,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五、探討研析
(一)我國5種遺囑要件之檢視
1、依民法第1189條規定,我國遺囑方式共有5種,分別為自書遺囑、公證遺囑、密封遺囑、代筆遺囑、口授遺囑;其要件依民法第1190條至第1197條,分類如下表:
要件
方式
書寫遺囑之人
其他要件
簽名
見證
公證
自書遺囑[footnoteRef:6] [6: 民法第1190條規定:「自書遺囑者,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如有增減、塗改,應註明增減、塗改之處所及字數,另行簽名。」]
本人
記明年、月、日。
本人親自簽名。
無
無
公證遺囑[footnoteRef:7] [7: 民法第1191條規定:「公證遺囑,應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在公證人前口述遺囑意旨,由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由公證人、見證人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由公證人將其事由記明,使按指印代之(第1項)。前項所定公證人之職務,在無公證人之地,得由法院書記官行之,僑民在中華民國領事駐在地為遺囑時,得由領事行之(第2項)。」]
公證人
遺囑人在公證人前口述遺囑意旨,由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
1.公證人、見證人及遺囑人同行簽名。
2.遺囑人不能簽名者,由公證人將其事由記明,使按指印代之。
2人以上
有
密封遺囑[footnoteRef:8] [8: 民法第1192條規定:「密封遺囑,應於遺囑上簽名後,將其密封,於封縫處簽名,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向公證人提出,陳述其為自己之遺囑,如非本人自寫,並陳述繕寫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證人於封面記明該遺囑提出之年、月、日及遺囑人所為之陳述,與遺囑人及見證人同行簽名(第1項)。前條第二項之規定,於前項情形準用之(第2項)。」民法第1193條規定:「密封遺囑,不具備前條所定之方式,而具備第1190條所定自書遺囑之方式者,有自書遺囑之效力。」]
本人
向公證人提出,陳述其為自己之遺囑。
1.遺囑人於遺囑及密封封縫處簽名。
2.公證人與遺囑人及見證人同行簽名。
2人以上
有
繕寫人
遺囑人向公證人陳述繕寫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證人於封面記明該遺囑提出之年、月、日及遺囑人所為之陳述。
代筆遺囑[footnoteRef:9] [9: 民法第1194條規定:「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應按指印代之。」]
見證人
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1人筆記、宣讀、講解,經遺囑人認可後,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
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
3人以上
無
口授遺囑[footnoteRef:10] [10: 民法第1195條規定:「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他特殊情形,不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者,得依左列方式之一為口授遺囑:一、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並口授遺囑意旨,由見證人中之一人,將該遺囑意旨,據實作成筆記,並記明年、月、日,與其他見證人同行簽名。二、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並口述遺囑意旨、遺囑人姓名及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口述遺囑之為真正及見證人姓名,全部予以錄音,將錄音帶當場密封,並記明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在封縫處同行簽名。」]
見證人
見證人中之1人,將遺囑意旨據實作成筆記,並記明年、月、日。
1.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他特殊情形,不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者。
2.自遺囑人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之時起,經過3個月失其效力。
由見證人全體同行簽名。
2人以上
無
錄音
錄音遺囑,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姓名及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口述遺囑為真正及見證人姓名,全部予以錄音,將錄音帶當場密封,並記明年、月、日。
由見證人全體在封縫處同行簽名。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2、從此表可知,公證遺囑及密封遺囑,不論其書寫遺囑之人為何,均需由遺囑人向公正第三方之公證人提出,可確保遺囑人之真意,最具公信力。而口授遺囑雖無公證人,然其限於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他特殊情形而不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者始得使用之[footnoteRef:11],詐騙集團尚需證明此點實為不易,且遺囑人死亡後3個月內,見證人中之一人或利害關係人需提經親屬會議認定其真偽[footnoteRef:12],程序之繁複,詐騙集團採用之可能性不高。 [11: 民法第1196條規定:「口授遺囑,自遺囑人能依其他方式為遺囑之時起,經過三個月而失其效力。」] [12: 民法第1197條規定:「口授遺囑,應由見證人中之一人或利害關係人,於為遺囑人死亡後三個月內,提經親屬會議認定其真偽,對於親屬會議之認定如有異議,得聲請法院判定之。」]
3、反觀自書遺囑,雖其需由本人自書遺囑全文,然如經有心人士刻意偽造筆跡,加上於遺囑人死亡後才提出,要驗證真偽實為不易,且無第三方公證人公證之,亦無見證人,顯有偽造之風險;另代筆遺囑亦無需公證人公證之,又僅要偽造遺囑人之簽名即可,偽造之可能性甚高。
(二)建議民法評估將自書及代筆遺囑亦納入公證人公證要件之可行性
1、公證、認證、見證之不同
所謂「公證」,係由公證人依當事人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對「法律行為[footnoteRef:13]」或其他關於「私權事實[footnoteRef:14]」之公證,證明該項法律行為之作成或該項事實之存在[footnoteRef:15];「認證」則係請求公證人證明
文書製作或形式為真正[footnoteRef:16]。我國於1999年修正公證法並於2001年起改採法院公證人及民間公證人雙軌制,以緩解過去員額有限之法院公證人單軌制下業務量不堪負荷之問題[footnoteRef:17]。公證與認證須由法院公證人或民間公證人辦理,律師原則上無法辦理,然如經過司法院遴任為民間公證人之律師,可兼辦「認證」業務,但仍不能辦理公證[footnoteRef:18]。而「見證」則僅係證明確認事實(確實有發生這件事、確實有簽署這份文件等),因僅係憑其所見作證明而無關專業,故見證人身分不要求需為律師或公證人[footnoteRef:19]。 [13: 法律行為,係指當事人之意思表示在私法上發生法律效果之行為。] [14: 私權事實,係指因人民的行為舉止,導致發生與私法上權利義務有關之事實。] [15: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公證處,公證業務簡介,臺灣嘉義地方法院網站,2021年5月7日,網址:https://cyd.judicial.gov.tw/tw/cp-4217-283869-eee07-25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9日。] [16: 吳育芬,公證人的業務範圍是什麼?跟律師有什麼不同,法律百科,2020年7月10日,網址: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wABC/757,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9日。] [17: 高啟霈,〈鳥瞰台灣法制下的公證制度與遺囑〉,《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74期,2024年2月,頁40。] [18: 公證法第37條第1項規定:「民間之公證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得執行律師業務。但經遴任僅辦理文書認證事務者,或因地理環境或特殊需要,經司法院許可者,不在此限。」] [19: 鄧羽秢,律師可以「公證」、「認證」或「見證」契約嗎?,智端法律事務所,2022年9月25日,網址:https://www.legispect.com/articles/yulinglegispect-com/1267,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2、因自書及代筆遺囑之偽造性高,建議民法評估納入由公證人辦理「公證」之要件。蓋公證過程相當嚴謹,係由公正第三方之公證人作成,且公證人作成公證書時,應探求請求人之真意及事實真相,並向請求人說明其行為之法律上效果[footnoteRef:20]。公證具公文書性質(民間公證人作成亦視為公文書[footnoteRef:21]),在訴訟上有推定真正之證據力[footnoteRef:22];且須由公證人、公證人聯合會及法院[footnoteRef:23]三地保存,無須擔心遺囑毀損滅失[footnoteRef:24]。故為避免自書及代筆遺囑遭到詐騙集團偽造,建議評估此兩種遺囑方式納入公證人公證要件之可行性。 [20: 公證法第71條規定:「公證人於作成公證書時,應探求請求人之真意及事實真相,並向請求人說明其行為之法律上效果;對於請求公證之內容認有不明瞭、不完足或依當時情形顯失公平者,應向請求人發問或曉諭,使其敘明、補充或修正之。」] [21: 公證法第36條規定:「民間之公證人依本法執行公證職務作成之文書,視為公文書。」] [22: 民事訴訟法第355條第1項規定:「文書,依其程式及意旨得認作公文書者,推定為真正。」] [23: 公證法第69條規定:「民間之公證人應按月於次月十日前,將作成之公證書、認證書繕本或影本,依受理時間之先後順序彙整成冊,送所屬之地方法院或其分院備查。」] [24: First Law,別再用遺囑範例!5種遺囑這樣寫,保護財產分配效力,第一法律事務所,2022年5月3日,網址:https://www.firstlaw.com/post/how-to-write-a-will/,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三)評估公證法關於兼辦認證業務律師之規定是否有刪除可能性,或未來是否應加入公證人公會
1、前揭報載案件,詐騙集團偽造代筆遺囑後,並由業經司法院遴任得同時兼辦認證業務之律師出具該偽造遺囑之「認證聲明書」,強化文件法律效力而成功騙過後續查驗之行政機關。按土地登記審查手冊[footnoteRef:25],地政事務所針對繼承登記之遺囑應備文件,僅就申請人自備文件進行形式查驗,而認證文書屬公文書[footnoteRef:26],法律上推定為真正,且地政事務所案件量龐大,實難要求其實質調查文件真偽,是本案突顯出兼辦認證業務律師之問題。 [25: 內政部地政司,《土地登記審查手冊(下冊)》,2022年12月,頁93-131。] [26: 同註21。]
2、兼辦認證業務之律師不若法院公證人為公務員有國家監督,如違反有公務員懲戒等適用;亦不若民間公證人應加入公證人公會[footnoteRef:27],有公會予以監督;因此可思忖此「兼辦認證業務之律師」是否有存在之必要性?如係為了緩解大量案件,是否考慮增加法院及民間公證人之員額即可,公證法關於兼辦認證業務律師之規定即得予以刪除;然如認仍有存在之必要,資深民間公證人認為未來司法院在遴選律師時,也應參考職業團體意見,更應該要求兼辦認證業務的律師需加入公證人公會,才能落實管理與監督[footnoteRef:28],建議公證法評估修法將兼辦認證業務之律師納入公會予以監督及相關懲處,以嚇阻相關事件之發生。 [27: 公證法第132條第2項規定:「民間之公證人除執行律師業務者外,應加入公證人公會,公證人公會不得拒絕其加入。」] [28: 孔德廉,拆解台版「地面師」騙局:獲利1.4億元、鎖定孤獨死者的土地繼承詐欺,報導者,2024年10月7日,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ji-men-shi,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8日。]
3、按公證人認證私文書,應使當事人當面於私文書簽名,或承認為其簽名,並於認證書內記明其事由[footnoteRef:29],此案立遺囑人已逝世無法進行查證,此認證並不符合公證法,然在上開土地登記審查手冊並未有此提示。故在公證法未修法前,為避免類似案件發生,建議研議於該手冊內加註提醒地政事務所查驗時可確認相關認證文件是否於立遺囑人逝世之前辦理,避免民眾不動產遭不法移轉。 [29: 公證法第101條第1項規定:「公證人認證私文書,應使當事人當面於私文書簽名,或承認為其簽名,並於認證書內記明其事由。」]
4、又內政部鼓勵民眾踴躍申請「地籍異動即時通服務[footnoteRef:30]」,可在第一時間掌握自身不動產異動情形,當不動產有申請買賣、拍賣、贈與、夫妻贈與、信託、抵押權設定(即貸款)、書狀補給、查封、假扣押、判決移轉、調解移轉、和解移轉等12種登記時[footnoteRef:31],所有權人及指定對象1名可收到地政事務所傳送之手機簡訊及電子郵件通知,可即時阻擋受詐騙登記。截至2025年2月10日,透過地政機關與警政機關橫向聯繫,已成功攔阻10起疑似不動產詐騙案件,避免超過新臺幣8,000萬元財產損失,亦屬防堵此類不動產詐騙案件之有效方式[footnoteRef:32]。 [30: 民眾可至任一地政事務所臨櫃辦理,或透過地政司「數位櫃臺」網站https://dc.land.moi.gov.tw ,以自然人憑證申請;另新取得不動產者可在辦理買賣移轉登記時同步申請。] [31: 陳小玲,臺版地面師破案關鍵首映 終結假遺囑詐孤獨死房產的遺憾,臺北市政府地政局網站,2025年1月15日,網址:https://lda.land.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ECA63C34B5675544&sms=72544237BBE4C5F6&s=43363DB5C4343F7B,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10日。] [32: 內政部,3個月成功攔阻逾8,000萬元 內政部持續強化不動產防詐措施,內政部地政司網站,2025年2月17日,網址:https://www.land.moi.gov.tw/chhtml/content/10?mcid=5308,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撰稿人:尤月亭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230/File_19846964.docx |
R02706 | 臺美貿易障礙相關問題之因應與法制探討 | 貿易法;海關緝私條例;海關進口稅則 | 彭文暉 | 2025-03-1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06
議題研析
一、題目:臺美貿易障礙相關問題之因應與法制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貿易法、海關緝私條例、海關進口稅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報載[footnoteRef:1]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即預告將祭出對等關稅措施。根據川普所提「公平互惠計畫」,其目標係為解決美國與他國之貿易不平衡,減少貿易逆差。至判認關稅是否對等之依據,則包括對美國產品徵收關稅之水準;對美國企業、工人及消費者徵收之不公平、歧視性或其他稅收,例如增值稅、數位服務稅等;非關稅壁壘及不公平政策(例如補貼及繁瑣之監管要求)帶來的成本;操作匯率偏離市場價值、壓低工資;其他經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認為對美國市場進入或公平競爭構成不公平限制之措施等。即除關稅問題外,各種貿易障礙亦會要求「對等」而被納入檢視。 [1: 陳素玲、林海、賴昭穎,美施壓 我貿易障礙恐被鎖定 川普4月祭對等關稅 專家示警 汽車、美豬牛、基改食品等 可能首當其衝,聯合報,2025年2月24日,第A7版。]
(二)學者專家指出,我國以往對美國設下的貿易障礙,包括美國牛豬、基因改造食品禁入校園、匯率操縱、政府補貼及米酒、汽車進口稅率等措施。我國對基改食品設有嚴格標準,導致美國進口基改食品不能進入校園;我國農產品關稅高達16.6%,美國農產品關稅僅為5.0%,差距甚大,美國可能因此要求我國採行相同標準。另匯率操縱及政府補貼對美國產業造成的不公平貿易,亦會被要求改善。此外,我國對進口車課徵17.5%關稅,若未予適度調降,美國政府亦可能對其他產業進行報復[footnoteRef:2]。 [2: 同前註。]
四、問題爭點
(一)我國與美國之貿易障礙類型不同,政府可考慮爭取農產品豁免或調降美國部分農產品輸入關稅,並儘速啟動臺美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及擴大農產品行銷市場,以資因應。
(二)各國間之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若有違反WTO所定規範或相關協定,可採取課徵平衡稅、反傾銷稅及實施防衛措施等救濟制度,並循爭端解決機制處理。另建議政府可參考歐盟法制,研議制(訂)定反規避規範,以因應各國採行之關稅調整措施。
五、探討研析
(一)我國與美國之貿易障礙概述
根據2024年USTR公布之外國貿易障礙預估報告[footnoteRef:3],我國之米酒稅率、汽車、美豬、美牛與基改食品,尤其是對進口車加徵高達17.5%關稅,皆可能成為美國政府關注與施壓的目標。上開報告指出,依據美國聯邦機動車輛安全標準(FMVSS)製造之美國車輛(美規車),為我國及哥倫比亞、埃及、寮國、摩洛哥、菲律賓及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實質阻擋,USTR將持續與各國政府進行交涉,以確保美國車輛能進入該國市場。另據前開報告,我國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採用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於1958年所協議之汽車標準。嗣我國交通部於2008年發布法規允許限量進口美規車,但數量逐步降低,導致若干美國車商因總量管制而無法定期引入品牌旗下新款車型進行銷售。又我國要求落實豬肉產品之原產地標示,並對進口豬肉之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容許值進行規範,該報告主張不正確地暗示美豬產品存在食品安全疑慮,此外,我國2021年雖解除30個月齡以上美牛與牛肉產品之進口禁令,但仍禁止牛絞肉進口,且就某些美牛內臟產品實施繁瑣之進口檢查措施,皆屬長期未解決之美牛產品貿易障礙,呼籲我國全面開放美牛市場[footnoteRef:4]。 [3: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2024 National Trade Estimate Report on FOREIGN TRADE BARRIERS”,2024年3月29日,網址:https://ustr.gov/sites/default/files/2024%20NTE%20Report_1.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4: 楊昭彥,美國2024貿易障礙報告 點名臺灣未採認美規車標準,中央社,2024年3月31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3310158.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另據我國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發布之2023-2024年各國對我國貿易障礙調查報告[footnoteRef:5],美國對我國之貿易障礙,包括:自2018年起依貿易擴張法第232條規定對鋼鐵產品課徵25%之 (國家安全)關稅;針對以不公平進口方式(包括侵害智慧財產權)依關稅法337條規定採取非關稅之邊境措施;對於動植物產品(如鳳梨鮮果實)進入市場之檢驗與檢疫審查時程冗長,無可預測性;政府採購法規繁雜,未有完整統一之標案公告平台,且美國製造產品比例逐年提高,基礎建設項目亦須為美國製造;依據通膨削減法(IRA),關於潔淨車輛之稅額扣抵,要求車輛之最後組裝地須在北美地區;依據2022年EB-5改革與誠信法案規定,自2027年起,每5年將以2022年3月15日消費者物價指數為基期,依通貨膨脹率調整投資移民最低標準投資額;對未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國家,暫停審查及批准出口液化天然氣之申請案。 [5: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經貿往來/貿易救濟與障礙/對臺貿易障礙,網址:https://www.trade.gov.tw/Pages/List.aspx?nodeID=776,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二)臺美貿易障礙之因應思維
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24年我國對美國出口1,163億美元,自美國進口424億美元,貿易順差為739億美元。從而,為因應美國總統川普上任,行政院提出四大溝通原則,包括強調政府將與產業合作,保持先進科技領先地位;任何產業到國外做戰略布局,絕不能因此讓臺灣產業空洞化;全力避免任何產業之不公平關稅;若涉及對等關稅談判,將據理力爭,在對雙方最有利情況下做最好的爭取,盡力避免不公平之關稅[footnoteRef:6]。 [6: 呂晏慈,避免不公平關稅、不讓台產業空洞化 卓榮泰拋對美溝通4原則,工商時報,2025年2月26日,第A1版。]
相關學者指出,美國於2022年後已為我國最大農產品輸出市場,但據農業部統計,2024年我國出口美國之農產品產值約8.87億美元,美國輸入我國之農產品產值則達37.98億美元,貿易逆差逾4倍。考量我國課徵農產品關稅平均約9%,美國可能因此對部分農產品調高關稅,建議政府可考慮爭取農產品豁免,或修正海關進口稅則,調降美國部分農產品輸入關稅以為因應;另宜儘速啟動臺美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以及持續將我國農產品行銷至歐洲等其他市場,減輕對單一市場之依賴[footnoteRef:7]。對於半導體產業,政府亦宜盤點出口美國之重要項目及半導體產業鏈相關資訊,瞭解廠商在海外布局可能承受之影響,以模擬、分析相關產業之衝擊程度。考量美國政府之對等關稅措施,係透過行政命令調整關稅,且所認定之貿易障礙,除關稅水準外,亦包括非關稅之貿易措施,政府亦可參考加拿大、墨西哥強調「自我改善」之回應模式,避免成為箭靶[footnoteRef:8]。面對可能的經貿影響,政府亦可透過強化內需、投資公共建設等手段,降低外部衝擊對經濟成長之牽動,並順勢進行產業體質轉型,利用貿易結構重組之契機,為國內產業打造更堅實多元之競爭力[footnoteRef:9]。 [7: 楊媛婷,川普揮關稅大棒 專家:爭取農產豁免 啟動台美FTA談判,自由時報,2025年3月5日,第A06版。] [8: 陳碧芬,《學者分析》台灣應以整體戰對付川普霰彈槍,工商時報,2025年2月26日,第A2版。] [9: 廖明輝,自由廣場》川普對等關稅 台灣因應之道,自由時報,2025年2月15日,第A14版(自由廣場)。]
此外,論者認為長期偏頗的匯率低估政策,恐將成為對美貿易順差之一大藉口[footnoteRef:10]。學者則指出,貨幣貶值是雙面刃,雖有助於出口競爭力,但過度貶值亦可能引發貿易夥伴不滿,造成貨幣競貶,並釀成資本外流及債務風險。因此,是否藉由新臺幣貶值以助出口、抗關稅;抑或透過升值壓制出口,以降低貿易順差,亦值慎思[footnoteRef:11]。 [10: 柏雲昌,美對等關稅 央行思維不改全民受害,聯合報,2025年2月21日,第A11版(民意論壇)。] [11: 李沃牆,人民幣貶值非抗關稅利器,經濟日報,2025年2月27日,第A4版。]
(三)相關問題之法制探討
各國政府為保護國內相關產業之發展,可能透過高進口關稅之課徵,限制其他國家相關產品之進口;亦可能藉由貿易法規或相關行政命令等非關稅措施,直接干預貿易活動或對外國廠商形成不公平競爭環境,以達限制進口、擴張出口之目的。按WTO僅許以關稅作為限制貿易之手段,然因國情不同,各會員會對進口產品關稅之課徵幅度不同,惟WTO要求會員應基於互惠、不歧視原則,相互協商制定關稅減讓表,並將減讓結果一體適用於其他會員,且不得任意修正或撤銷其減讓[footnoteRef:12]。由是,WTO會員對外開放貨品貿易市場,僅能於承諾稅率下課予關稅,且須消除各項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若有違反所定規範或相關協定,各會員除採行課徵平衡稅、反傾銷稅及實施防衛措施等救濟制度,並得循其爭端解決機制處理。 [12: 農業部,加入WTO農業部門因應對策答客問/WTO之基本規範及共通性問題,網址:https://www.moa.gov.tw/ws.php?id=972,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5日。]
另各國為因應貿易障礙問題,可能會採取關稅調整措施,然各國關稅如有差異,廠商即可能透過違規轉運逃漏關稅。考量我國位處東亞海運樞紐,不肖廠商為賺取利差,恐在自由貿易港區或課稅區簡易組裝成品,或進口成品後直接改標為我國製造,以規避原應繳納之關稅。按現行海關緝私條例[footnoteRef:13]及貿易法[footnoteRef:14]雖針對進口貨物之標示不實行為定有規範,惟學者指出WTO並未定有反規避相關規範,我國目前亦乏反規避法規相關機制[footnoteRef:15]。由是,主管機關或可參考歐盟法制[footnoteRef:16],研議制(訂)定適當之反規避規範,以因應各國可能採行之關稅調整措施。 [13: 海關緝私條例第37條規定:「報運貨物進口而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視情節輕重,處所漏進口稅額五倍以下之罰鍰,或沒入或併沒入其貨物:一、虛報所運貨物之名稱、數量或重量。二、虛報所運貨物之品質、價值或規格。三、繳驗偽造、變造或不實之發票或憑證。四、其他違法行為。(第1項)報運貨物出口,有前項各款情事之一者,處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沒入其貨物。(第2項)有前二項情事之一而涉及逃避管制者,依前條第一項及第三項規定處罰。(第3項)沖退進口原料稅捐之加工外銷貨物,報運出口而有第一項所列各款情事之一者,處以溢沖退稅額五倍以下之罰鍰,並得沒入其貨物。(第4項)」] [14: 貿易法第17條規定:「出進口人不得有下列行為:一、……二、未依規定標示來源識別、產地或標示不實。……」;第28條規定:「出進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得予以警告、處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百萬元以下罰鍰或停止其一個月以上一年以下輸出、輸入或輸出入貨品:……六、有第十七條各款所定禁止行為之一。……(第1項)有前項第一款至第六款規定情形之一,其情節重大者,經濟部國際貿易局除得依前項規定處罰外,並得廢止其出進口廠商登記。(第2項)……。」] [15: 楊健弘,〈歐盟調查貨品違規轉運之法規與實務―以中國大陸自行車來臺轉運案為例〉,《月旦民商法雜誌》,第81期,2023年9月,頁117、123。] [16: 歐盟Regulation (EU) 2016/1036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8 June 2016 on protection against dumped imports from countries not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Union (codification)。]
撰稿人:彭文暉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225/File_19846961.docx |
R02705 | 跟蹤騷擾防制法保護令聲請之法制問題研析 | 跟蹤騷擾防制法;跟蹤騷擾防制法施行細則 | 林淑靜 | 2025-03-1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議題研析
一、題目:跟蹤騷擾防制法保護令聲請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跟蹤騷擾防制法、跟蹤騷擾防制法施行細則
3、
背景說明(緣起)
近年來,跟蹤騷擾行為頻傳且行為態樣繁多[footnoteRef:1],引發社會廣泛的關注,過去對持續跟蹤騷擾他人之行為人若不能證明已達性騷擾程度,僅能以社會秩序維護法處新臺幣3,000元罰鍰或申誡[footnoteRef:2]。雖然我國刑法設有妨害自由罪[footnoteRef:3]、強制罪[footnoteRef:4]及恐嚇罪[footnoteRef:5],但刑事責任的要件認定較為嚴格,除非達到妨礙自由之一定程度,否則難以透過刑法給予行為人懲罰[footnoteRef:6]。故我國於2021年11月19日經立法院第10屆第4會期第10次會議三讀通過跟蹤騷擾防制法(以下簡稱跟騷法),並於公布後6個月施行[footnoteRef:7]。該法將跟蹤騷擾行為視為犯罪,經警察調查有跟蹤騷擾行為之犯罪嫌疑案件,可藉由書面告誡或法院核發保護令狀制度,周延被害人保護[footnoteRef:8]。而跟騷法立法時參考日本警告令設計,認為違反書面告誡雖沒有罰則,但仍可對跟蹤騷擾之行為人達到一定程度之遏阻作用[footnoteRef:9]。至於如需進一步聲請保護令,法院則可視跟蹤騷擾行為之事實及必要性,核發各種類型之保護令[footnoteRef:10]。 [1: 林昱孜,摸女生機車坐墊8次⋯法官認證台南保險男「間接觸臀」遭判6月,三立新聞網,2025年2月24日,網址:https://reurl.cc/DKRaYQ,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日。] [2: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9條第2款規定:「有左列各款行為之一者,處新臺幣3,000元以下罰鍰或申誡:……二、無正當理由,跟追他人,經勸阻不聽者。」] [3: 中華民國刑法第302條第1項規定:「私行拘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剝奪人之行動自由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9,000元以下罰金。」] [4: 中華民國刑法第304條第1項規定:「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9,000元以下罰金。」] [5: 中華民國刑法第305條規定:「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9,000元以下罰金。」] [6: 溫翎佑,〈臺灣跟蹤騷擾案件依職權聲請保護令執行狀況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61期,2024年7月,頁61。] [7: 跟騷法第23條規定:「本法自公布後6個月施行。」] [8: 內政部,跟蹤騷擾防制法三讀通過 讓國人生活更安穩,2021年11月19日,網址:https://reurl.cc/nq98ye,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3日。] [9: 參見跟騷法第4條立法說明。] [10: 跟騷法第12條第1項規定:「法院於審理終結後,認有跟蹤騷擾行為之事實且有必要者,應依聲請或依職權核發包括下列一款或數款之保護令:一、禁止相對人為第3條第1項各款行為之一,並得命相對人遠離特定場所一定距離。二、禁止相對人查閱被害人戶籍資料。三、命相對人完成治療性處遇計畫。四、其他為防止相對人再為跟蹤騷擾行為之必要措施。」]
4、
問題爭點
跟騷法以強化被害人安全保障為目的,設有書面告誡及保護令制度,然而有關書面告誡與保護令制度之適用關聯,學者及實務做法上產生分岐。其爭議主要在於檢警依職權向法院聲請保護令是否亦比照被害人聲請保護令,需先踐行書面告誡程序?另主管機關將職權聲請保護令之發動要件規定於跟騷法施行細則是否妥適? 因此,本文以跟騷法保護令聲請之法制問題,提出研析。
5、
探討研析
(1)
建立書面告誡及職權聲請法院保護令之平行保護機制
跟騷法第4條第2項[footnoteRef:11]、第5條第1項[footnoteRef:12]、第2項[footnoteRef:13]分別為書面告誡及保護令聲請之規定,單就條文文義,僅能判斷被害人聲請保護令需先踐行書面告誡之程序,惟職權聲請保護令部分,依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規定[footnoteRef:14],應考量個案具體危險情境,不受書面告誡先行之限制。然而,法院對職權聲請保護令是否應先踐行書面告誡程序,見解似不一致。部分法院認為職權聲請保護令係警察機關如已核發書面告誡,即不得再針對高風險個案之緊急狀況依職權聲請保護令[footnoteRef:15];部分法院認為警察機關核發書面告誡後,仍得依職權聲請保護令[footnoteRef:16];部分法院則認為警察機關得逕依職權申請保護令,無須踐行書面告誡程序[footnoteRef:17]。 [11: 跟騷法第4條第2項:「前項案件經調查有跟蹤騷擾行為之犯罪嫌疑者,警察機關應依職權或被害人之請求,核發書面告誡予行為人;必要時,並應採取其他保護被害人之適當措施。」] [12: 跟騷法第5條第1項規定:「行為人經警察機關依前條第2項規定為書面告誡後2年內,再為跟蹤騷擾行為者,被害人得向法院聲請保護令;被害人為未成年人、身心障礙者或因故難以委任代理人者,其配偶、法定代理人、三親等內之血親或姻親,得為其向法院聲請之。」] [13: 跟騷法第5條第2項規定:「檢察官或警察機關得依職權向法院聲請保護令。」] [14: 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規定:「檢察官或警察機關依本法第5條第2項為保護令之聲請,應考量個案具體危險情境,且不受書面告誡先行之限制。」] [15: 參見臺南地方法院111年度跟護字第1號民事裁定、臺南地方法院111年度跟護字第3號民事裁定,該2裁定認為警察機關在調查後決定核發書面告誡,又依跟騷法第5條向法院聲請保護令,非僅破壞跟騷法層級設計之規範體制,亦可能形成行政權、司法權之雙頭馬車,進而影響法安定性及跟騷法保護令之設計。盧映潔,〈《跟蹤騷擾防制法》之法院跟騷保護令制度探究:評幾則法院跟騷保護令之裁定〉,《月旦裁判時報》,第136期,2023年10月,頁91。] [16: 參見屏東地方法院111年度跟護字第6號民事裁定。] [17: 新竹地方法院114年度跟護字第1號民事裁定。]
學者指出,跟騷法立法過程中,本院部分委員不斷提出增設暫時保護令、緊急保護令之要求,惟經多次協商,未有一致之結論,最後通過行政院版提案[footnoteRef:18],且依行政機關當時協商表示,跟騷法第5條保護令之聲請,不區分聲請人,一律採先行政後司法,即採書面告誡先行之立場[footnoteRef:19];就體系解釋來看,跟騷法職權聲請保護令之規定僅就聲請主體加以規範,未見聲請發動之要件,無法視為一獨立條文;從歷史解釋來看,職權聲請保護令僅為第5條第1項聲請權人的補充,並無排除書面告誡先行之意旨[footnoteRef:20]。 [18: 許福生,〈跟蹤騷擾防制法爭點之評析〉,《警政論叢》,第21期,2021年12月,頁19、22;林琬珊,〈跟蹤騷擾防制法職權聲請保護令之再確認〉,《台灣法律人》,第24期,2023年6月,頁98-101。] [19: 林琬珊,同前註,頁99;盧映潔,〈跟蹤騷擾防制法之立法評析〉,《警察法學與政策》,第2期,2022年5月,頁98;溫翊佑,〈警察機關執行跟蹤騷擾案件被害人保護機制之現況與困境〉,《警專學報》,第8卷,第3期,2024年6月,頁143;立法院法制局網站,制定跟蹤騷擾防制法,網站: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3324&pid=215765,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6日;郭育吟,有人跟蹤騷擾我怎麼辦?新法六月上路 最重判處5年刑期,勵馨基金會,2022年6月8日,網址:https://www.goh.org.tw/perspectives/anti-stalking-law/,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20: 林琬珊,同註18,頁102。]
然而保護令之聲請需先踐行書面告誡程序,亦即表示被害人須先有被跟蹤騷擾情事,並已取得書面告誡後2年內,再次經歷行為人之騷擾行為後,由被害人或警察機關、檢察官提出聲請保護令,此對被害人無疑是另一種傷害,亦透露出當初條文設計規範可更周全。因此,學者及律師提出應建立書面告誡及職權聲請保護令之平行保護機制[footnoteRef:21],即原則上應採取書面告誡先行程序,如檢警認為有必要時,得逕行向法院聲請保護令,無須待完成書面告誡後再向法院聲請保護令。爰建議應將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規定中「不受書面告誡先行之限制」,移至跟騷法第5條第2項規範,並與第5條第1項就保護令之審理程序、核發保護令之內容做出不同規範,讓法院對由檢警判斷個案危險情境而提出聲請之保護令案件,可更快做出決斷,予以被害人更快速之保護,除可發揮緊急保護之功效,亦可避免可能造成相關事件未作相同處理,破壞法安定性[footnoteRef:22]。 [21: 盧映潔,同註15,頁94;馬偉桓,〈跟蹤騷擾防制法之實務與展望研討會心得隨筆〉,《中律會訊雜誌》,第24卷,第5期,2024年1月,頁56。] [22: 林琬珊,同註18,頁106。]
(2)
研議跟騷法第5條第2項增訂職權聲請保護令之發動要件
針對外界對跟騷法對於保護令之聲請,不區分聲請人皆需踐行書面告誡程序引發之撻伐[footnoteRef:23],其後主管機關訂定跟騷法施行細則時,已納入各界要求聲請保護令時,應依職權考量個案具體危險情境,且不受書面告誡先行之限制之意見[footnoteRef:24]。故主管機關於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規範職權聲請保護令之發動要件,並於立法理由敘明,當初立法時已認為因應緊急狀況,避免高風險個案衍生危害,依職權向法院聲請保護令,無須書面告誡先行之限制[footnoteRef:25]。 [23: 楊丞彧,與性或性別有關才算跟騷? 時力︰盼及早補洞,自由時報,2021年11月16日,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738257,最後瀏覽日期:2025年3月7日。] [24: 林琬珊,同註18,頁91。] [25: 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立法理由:「一、本法立法過程中,對於是否設計緊急保護令多有討論,於立法院黨團協商時,有委員主張警察核發書面告誡至為重要,惟亦提出檢警認有必要,即得依職權向法院聲請保護令,毋庸經過書面告誡程序,會中各黨團對此見解並無表示異議。二、為因應緊急狀況,避免高風險個案衍生危害,完善被害人保護機制,爰於本條定明檢察官或警察機關依職權聲請保護令時,應審酌個案具體危險情境,且不受書面告誡先行之限制。」]
然而學者批評,縱使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規定立意良善,且可補充跟騷法中職權聲請要件之不足,惟立法說明與當初立法意旨不符;又跟騷法僅於第22條概括授權訂定子法[footnoteRef:26],其性質屬於規定法律施行之細節性、技術性、程序性事項,惟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規定牽涉保護令聲請門檻,且違反核發保護令者將構成刑事處罰[footnoteRef:27],對跟蹤騷擾之行為人帶來一定自由權利之限制[footnoteRef:28]。另大法官過去諸多解釋均指明,行政機關發布命令,應遵守母法文義及其授權範圍,僅得就執行法律有關之細節性、技術性事項以施行細則定之[footnoteRef:29]。故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似有逾越母法文義之嫌[footnoteRef:30],爰建議主管機關研議將跟騷法施行細則第15條中「應考量個案具體危險情境」之規定提升至跟騷法第5條第2項規範。 [26: 跟騷法第22條規定:「本法施行細則,由主管機關定之。」] [27: 跟騷法第19條規定:「違反法院依第12條第1項第1款至第3款所為之保護令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30萬元以下罰金」] [28: 林琬珊,同註18,頁96。] [29: 參見司法院釋字第367號解釋理由書。] [30: 林琬珊,同註18,頁97。]
撰稿人:林淑靜
5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184/File_19846899.docx |
R02704 | 推動低碳電力相關法制之研析 | 電業法;電力排碳係數管理辦法;再生能源憑證實施辦法 | 楊翔宇 | 2025-03-1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704
議題研析
一、題目:推動低碳電力相關法制之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電業法、 電力排碳係數管理辦法、 再生能源憑證實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報載經濟部推動「低碳電力RE30」電力分艙制度,114年[footnoteRef:1]7月1日起台灣電力公司(下稱台電公司)將依碳排將電力分為純綠電(RE100)、低碳電力(RE30)及一般電力,其中純綠電最貴、其次分別為低碳電力、一般電力。「低碳電力RE30」係指將30%無碳電(綠電)及70%排碳電混合[footnoteRef:2],其綠電來源為台電公司自建案場,規劃購買用戶須先向民間購買綠電,不足部分再由該補充性商品提供,其目的係為協助出口企業達成減碳目標、穩定綠電市場供需[footnoteRef:3]。然而,有民間團體認為,電力分艙制度將使有資源購買綠電之企業轉而採購台電公司低碳電力,變相提高未參與購買企業之碳排放量、衝擊離岸風電發展,且與現行「電證合一」制度有所衝突,恐干預綠電交易市場等,政府允宜重新評估暫緩推動[footnoteRef:4]。 [1: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2: 柳名耕,低碳電力RE30 遭疑恐漂綠,中國時報,114年2月25日,第A7版。] [3: 經濟部新聞稿,台電販售RE綠電為補充性商品 不會與民爭利,114年2月24日,網址:https://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40&news_id=11863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4: 張秉鳳,再生能源商業公會建請政府 「RE30」暫緩實施,工商時報,114年2月24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224701127-431202,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四、問題爭點
我國電業法明文規定,公用售電業(台電公司)之「電力排碳係數」應符合電業管制機關公告之基準,且有相關罰則規定。推動低碳電力新措施恐導致台電公司無法符合電力排碳係數之要求.亦可能對於我國綠電交易平台現行主要「電證合一」模式造成衝擊,爰探討我國推動「低碳電力RE30」之新措施所面臨相關法制問題。
五、探討研析
1.
「電力排碳係數」為《氣候變遷因應法》重視之減碳長期目標
按《氣候變遷因應法》第10條規定[footnoteRef:5],為達成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中央主管機關得訂定5年為1期之階段管制目標,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實施,並對外公告,其內容即包含「電力排放係數」階段目標。另中央主管機關應彙整各部門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階段管制目標執行狀況,每年定期向行政院報告。次按《電業法》第28條規定[footnoteRef:6],公用售電業銷售電能予用戶時,其銷售電能之電力排碳係數應符合電力排碳係數基準,該基準由電業管制機關依國家能源及減碳政策訂定,並定期公告。同法第74條第1項第6款規定[footnoteRef:7],電業未依第28條第1項規定符合公告之電力排碳係數基準,由電業管機制機關處新臺幣150萬元以上1,50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另《電業法》第28條立法目的敘明,為配合環境部《氣候變遷因應法》相關減量期程規定,爰明定由電業管制機關依國家能源及減碳政策,訂定並定期公告電力排碳係數基準。 [5: 氣候變遷因應法第10條規定:「為達成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中央主管機關得設學者專家技術諮詢小組,並應邀集中央及地方有關機關、學者、專家、民間團體,經召開公聽會程序後,訂定五年為一期之階段管制目標,報請行政院核定後實施,並對外公開。(第1項)中央主管機關為研擬階段管制目標,於召開公聽會前,應將舉行公聽會之日期、地點及方式等事項,於舉行之日前三十日,以網際網路方式公開周知;並得登載於政府公報、新聞紙或其他適當方法廣泛周知。人民或團體得於公開周知期間內,以書面或網際網路方式載明姓名或名稱及地址提出意見送中央主管機關參考,由中央主管機關併同階段管制目標報行政院。(第2項)階段管制目標應依第五條第三項及第六條之原則訂定,其內容包括:一、國家階段管制目標。二、能源、製造、住商、運輸、農業、環境等部門階段管制目標。三、電力排放係數階段目標。(第3項)各期階段管制目標,除第一期外,中央主管機關應於下一期開始前二年提出。(第4項)各期階段管制目標經行政院核定後,中央主管機關應彙整各部門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階段管制目標執行狀況,每年定期向行政院報告。(第5項)」] [6: 電業法第28條規定:「公用售電業銷售電能予其用戶時,其銷售電能之電力排碳係數應符合電力排碳係數基準,並向電業管制機關申報。(第1項)前項電力排碳係數基準,由電業管制機關依國家能源及減碳政策訂定,並定期公告。(第2項)第一項電力排碳係數之計算方式、申報程序與期間、審查、稽核、管理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電業管制機關定之。(第3項)」] [7: 電業法第74條第1項第6款規定:「電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電業管制機關處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以上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得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六、未依第二十八條第一項規定符合公告之電力排碳係數基準。」]
就實務碳排減量規劃而言,經濟部於107年公布第1期109年電力排碳係數基準為0.492公斤CO2e/度[footnoteRef:8]、111年公布第2期114年電力排碳係數基準為0.424公斤CO2e/度[footnoteRef:9],另總統於114年1月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提出國家減碳新目標[footnoteRef:10],包含2030年達到電力排放係數階段目標為0.319公斤CO2e/度、2032年為0.294公斤CO2e/度、2035年為0.241公斤CO2e/度[footnoteRef:11]。因此,「電力排碳係數」[footnoteRef:12]核屬國家整體重要減碳長期目標之一,而非單純存在於經濟部或台電公司內部層級之減碳要求。爰有必要由主管機關依各階段目標值,訂定追蹤考核機制,確實依規劃進度控管執行情形,以期達成減量期程之目標。 [8: 台電綠網網站,溫室氣體減量的關鍵數字,電力排碳係數是什麼,110年6月10日,網址:https://service.taipower.com.tw/greennet/about/theme/190,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9: 經濟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網站,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電力排碳係數基準,111年10月21日,網址:https://law.moea.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35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10: 總統府新聞稿,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 盼政府民間協力落實低碳生活 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心力,114年1月23日,網址: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39011,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11: 總統府網站,「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委員會議報告事項二:積極設定減碳新目標(環境部),頁7,網址: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71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12: 氣候變遷因應法與電業法條文之用語及意義略有不同,前者為「電力排放係數」、後者為「電力排碳係數」,兩者差別在於,電力排放係數計算對象涵蓋「公用售電業」及「非公用售電業」,倘電力來源為公用售電業者,事業所採用之排放係數為依經濟部公告之電力排碳係數,電力來源為非公用售電業者,事業應以供應商提供之排放係數進行計算。詳參環境部,《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113年版,頁2-14,網址:https://ghgregistry.moenv.gov.tw/epa_ghg/GhgDownload/%E6%BA%AB%E5%AE%A4%E6%B0%A3%E9%AB%94%E6%8E%92%E6%94%BE%E9%87%8F%E7%9B%A4%E6%9F%A5%E4%BD%9C%E6%A5%AD%E6%8C%87%E5%BC%95113%E5%B9%B4%E7%89%88.pdf,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1.
允宜檢討電業法之碳排管制規範,俾利適用之標準
過往台電公司綠電納入電網,有助於降低台電公司之電力排碳係數,未來若將台電公司自建綠電案場作為「低碳電力RE30」銷售予企業,恐無法計入台電公司本身減碳,進而造成公用售電業(台電公司)之電力排碳係數上升[footnoteRef:13],難以達成國家減碳目標。有論者認為,我國電業法強制要求「售電端」之電力排碳係數基準,與其他國家有存在對「發電端」個別電廠之碳排放標準不同,實際未規範排碳汙染源之發電業,反規範非汙染源又負有供電義務之公用售電業,似有規範客體錯誤之情形,亦未被世界主要電力市場採用[footnoteRef:14],以及公用售電業如何去影響發電業提供之電力須符合電力排碳係數基準[footnoteRef:15]等疑義。 [13: 江睿智,經長拋出電價分級制 台電評估效益…一好一壞,經濟日報,113年6月1日,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8020436,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14: 高銘志,〈從新電業法修正歷程之視野審視我國法制作業不足之困境〉,《月旦法學雜誌》,第270期,106年11月,頁35。] [15: 倪茂庭、林木興、劉華美、周桂田,〈台日電業排碳管制研究〉,《 科技法律透析》,第31卷,第3期,108年3月,頁68。]
因此,若推動低碳電力,短期變通方案雖可依經濟部規劃,將電力排碳係數再區分為產業、民生類別,使產業用電之電力排碳係數維持不變,而電價受補貼之民生用電,電力排碳係數則會微幅上升,以維持總排碳量不變[footnoteRef:16]。然而,就中長期而言,仍允宜檢討電業法有關電力排碳係數基準規定,研議將其他電業主體擴大納入管理對象[footnoteRef:17],或直接以發電業之碳排放標準替代現有不適宜之售電業碳排標準,以避免適用解釋上之困擾。 [16: 經濟部新聞稿,同註3。] [17: 田立仁,〈我國推動電業改革面臨之課題與挑戰〉,《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2卷,第6期,108年6月,頁37。]
1.
評估法規修正促使再生能源憑證交易制度更具彈性
有民間團體指出,低碳電力恐擾亂我國再生能源憑證制度、引發國際對企業涉及「漂綠」(Greenwashing)[footnoteRef:18]疑慮。因現階段我國綠電及憑證交易原則上為「電證合一」模式,必須將與直供、轉供電量相符之憑證數量移轉,僅針對自發自用者,得例外採行「電證分離」模式,將未經使用之憑證讓予其他受讓人[footnoteRef:19]。依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統計資料,直轉供憑證成交紀錄為6,423,789張(截至114年3月4日)、自發自用憑證成交紀錄為173,358張(截至114年3月5日)[footnoteRef:20],換言之,實務統計我國高達97.37%之再生能源憑證係透過電證合一模式完成交易。 [18: 依據ClientEarth組織之定義,漂綠係指「公司利用廣告與公關資訊使其形象比實際上更加友善及環保永續,也是公司讓消費者轉移注意力而忽略其商業模式與活動實際上對環境造成很多破壞的一種技術。」(Greenwashing is where a company uses advertising and public messaging to appear more climate friendly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than it really is. It’s also a technique used by certain companies to distract consumers from the fact that their business model and activities actually do a lot of environmental harm and damage.),詳參網址:https://www.clientearth.org/what-we-do/greenwashing/,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19: 再生能源憑證實施辦法第7條規定:「憑證讓與,以單張憑證為單位,受讓人應先取得憑證中心平台帳號,由讓與人以電子方式向憑證中心提出申請,並檢附讓與申請書及讓與文件供憑證中心登錄;憑證中心得揭露讓與相關資訊於憑證中心平台。(第1項)前項憑證讓與,採直供、轉供方式者,應將與直供、轉供電量相符之憑證數量讓與受讓人。但採自發自用者,得將其未經使用或宣告之憑證讓與其他受讓人。(第2項)憑證讓與以一次為原則。但情形特殊,經憑證中心同意者,不在此限。(第3項)標準局得以憑證中心平台提供憑證媒合服務。(第4項)」] [20: 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網站,直轉供憑證成交紀錄,網址:https://www.trec.org.tw/certification_trade_situation/direct_supply;自發自用憑證成交紀錄,網址:https://www.trec.org.tw/certification_trade_situation,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然而,依據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公布2023年年度揭露報告(RE100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2023)[footnoteRef:21]指出,所屬會員公司2022年採購綠電方式主要為純粹購買再生能源憑證(非綑綁式憑證unbundled energy attribute certificates,為電證分離)41%、其次為購售電合約(PPAs,為電證合一)31%,且歷年來統計RE100會員公司購買再生能源之途徑,均以純粹購買再生能源憑證之電證分離模式為主。 [21: RE100,《RE100 annual disclosure report 2023》, 2024年3月6日,頁16,網址:https://www.there100.org/our-work/publications/re100-2023-annual-disclosure-report,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4日。]
雖然電證合一憑證買賣方式因涉及實際電力買賣,相較於電證分離之純粹購買再生能源憑證模式,較易提升整體再生能源電力需求,惟電證分離模式因不須與電力併同轉讓,具有交易便利性及彈性高、可在市場上直接購買取得等優勢[footnoteRef:22]。因此,我國若欲推動「低碳電力RE30」此種綠電及一般電力混合之商品,為避免提供混合電力衍生綠電數量認定上之疑義,或可研議修法放寬「電證分離」交易之可行性,提供業者純粹購買再生能源憑證之途徑,應有利於業者視其本身需求決定搭配購買再生能源憑證數量,使綠電交易市場更具彈性。 [22: 黃定容、曾致憲,〈我國再生能源憑證市場發展概況〉,《臺灣期貨雙月刊》,第66期,110年12月15日,頁15,網址:https://www.taifex.com.tw/file/taifex/CHINESE/10/eBooks/202112/14/,最後瀏覽日期:114年3月5日。]
撰稿人:楊翔宇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9175/File_19846885.docx |
End of preview. Expand
in Data Studio
Taiwan Legislator Yuan Law Research Data
Overview
The law research documents are issued irregularly from Taiwan Legislator Yuan. The purpose of those research are providing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social issues in aspect of laws. One may find documents rich with technical terms which could provided as training data.
For comprehensive document list check out this link provided by Taiwan Legislator Yuan.
There are currently missing document download links in 10th and 9th terms due to minor issue on crawler. We will fill in those missing data ASAP.
Data Fields
Field name | Description |
---|---|
research_no | ID of the research document |
title | title of the document |
related_laws | Related names of laws in the document. Separated by ; |
authors | Authors of document. Separated by ; |
published_date | Published date of the document in form YYYY-mm-dd |
content | Full text content of the document. One may also find the original content in .html format at html/{research_no}.html |
doc_url | The download link hosted on ly.gov.tw |
Sponsorship
The work is sponsored by "【g0v 零時小學校】繁體中文AI 開源實踐計畫"
Contact
If you have any issue on the dataset. Please leave a discussion on it or contact us via:
報導者(The Reporter) [email protected]
歐噴有限公司(OpenFun Ltd.) [email protected]
- Downloads last month
-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