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set Viewer
Auto-converted to Parquet
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article
stringlengths
0
2.95M
數學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以及空間等概念及其變化的一門學科,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數學利用抽象化和邏輯推理,從計數、計算、量度、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發展而成。數學家們拓展這些概念,以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從選定的公理及定義出發,嚴謹地推匯出一些定理。 純粹數學的知識與運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數學基本概念的完善,早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古印度歷史上的古代數學文字便可觀見,而在古希臘那裡有更為嚴謹的處理。從那時開始,數學的發展便持續不斷地小幅進展,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因為新的科學發現和數學革新兩者的互動,致使數學的加速發展,直至今日。數學併成為許多國家及地區的教育中的一部分。 數學在許多領域都有應用,包括科學、工程、醫學、經濟學和金融學等。數學對這些領域的應用通常被稱為應用數學,有時亦會激起新的數學發現,並導致全新學科的發展,例如物理學的實質性發展中建立的某些理論激發數學家對於某些問題的不同角度的思考。數學家也研究純粹數學,就是數學本身的實質性內容,而不以任何實際應用為目標。許多研究雖然以純粹數學開始,但其過程中也發現許多可用之處。 == 詞源 == 西方語言中“數學”()一詞源自於古希臘語的(),其有“學習”、“學問”、“科學”,還有個較狹義且技術性的意思-「數學研究」,即使在其語源內。其形容詞(),意思為「和學習有關的」或「用功的」,亦會被用來指「數學的」。其在英語中表面上的複數形式,及在法語中的表面複數形式,可溯至拉丁文的中性複數,由西塞羅譯自希臘文複數(),此一希臘語被亞里士多德拿來指「萬物皆數」的概念。, 1983 reprint. ISBN 978-0-19-861112-7. 漢字表示的「數學」一詞大約產生於中國宋元時期。多指象數之學,但有時也含有今天上的數學意義,例如,秦九韶的《數學九章》(《永樂大典》記,即《數書九章》也被宋代周密所著的《癸辛雜識》記為《數學大略》)、《數學通軌》(明代柯尚遷著)、《數學鑰》(清代杜知耕著)、《數學拾遺》(清代丁取忠撰)。直到1939年,經過中國數學名詞審查委員會研究“算學”與“數學”兩詞的使用狀況後,確認以“數學”表示今天意義上的數學含義。 == 歷史 == 數學有著久遠的歷史。它被認為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中國古代的六藝之一就有「數」《周禮·地官司徒·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東漢的鄭玄在他的《周禮註疏·地官司徒·保氏》中引鄭司農(鄭眾)所言:「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數學一詞在西方有希臘語詞源(mathematikós),意思是“學問的基礎”,源於(máthema,“科學,知識,學問”)。 史前的人類就已嘗試用自然的法則來衡量物質的多少、時間的長短等抽象的數量關係,比如時間單位有日、季節和年等。算術(加減乘除)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古代的石碑及泥版亦證實了當時已有幾何的知識。 更進一步則需要寫作或其他可記錄數字的系統,如符木或於印加帝國內用來儲存資料的奇普。歷史上曾有過許多不同的記數系統。 在最初有歷史記錄的時候,數學內的主要原理是為了做稅務和貿易等相關計算,為瞭解數字間的關係,為了測量土地,以及為了預測天文事件而形成的。這些可以簡單地被概括為數學對數量、結構、空間及時間方面的研究。 到了16世紀,算術、初等代數以及三角學等初等數學已大體完備。17世紀變數概念的產生使人們開始研究變化中的量與量的互相關係和圖形間的互相變換,微積分的概念也在此時形成。隨著數學轉向形式化,為研究數學基礎而產生的集合論和數理邏輯等也開始發展。數學的重心從求解實際問題轉變到對一般形式上的思考。 從古至今,數學便一直不斷地延展,且與科學有豐富的相互作用,兩者的發展都受惠於彼此。在歷史上有著許多數學發現,並且直至今日都不斷地有新的發現。據米哈伊爾·B·塞甫留克(Mikhail B. Sevryuk)於2006年1月的期刊中所說,「存放於數學評論資料庫中論文和書籍的數量自1940年(數學評論的創刊年份)現已超過了一百九十萬份,而且每年還增加超過七萬五千份。此一學海的絕大部份為新的數學定理及其證明。」 == 形成、純數學與應用數學及美學 == 每當有涉及數量、結構、空間及變化等方面的問題時,通常就需要用到數學去解決問題,而這往往也拓展了數學的研究範疇。一開始,數學的運用可見於貿易、土地測量及之後的天文學。今日,所有的科學都存在著值得數學家研究的問題,且數學本身亦給出了許多的問題。牛頓和萊布尼茲是微積分的發明者,費曼發明瞭費曼路徑積分,這是推理及物理洞察二者的產物,而今日的弦理論亦引申出新的數學。一些數學只和生成它的領域有關,且用來解答此領域的更多問題。但一般被一領域生成的數學在其他許多領域內也十分有用,且可以成為一般的數學概念。即使是「最純的」數學通常亦有實際的用途,此一非比尋常的事實,被196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維格納稱為「數學在自然科學中不可想像的有效性」 。 如同大多數的研究領域,科學知識的爆發導致了數學的專業化。主要的分歧為純數學和應用數學。在應用數學內,又被分成兩大領域,並且變成了它們自身的學科——統計學和電腦科學。 許多數學家談論數學的優美,其內在的美學及美。「簡單」和「一般化」即為美的一種。另外亦包括巧妙的證明,如歐幾裡得對存在無限多質數的證明;又或者是加快計算的數值方法,如快速傅立葉變換。高德菲·哈羅德·哈代在《一個數學家的自白》一書中表明他相信單單是美學上的意義,就已經足夠成為數學研究的正當理由。 == 符號、語言與精確性 == 我們現今所使用的大部分數學符號在16世紀後才被發明出來的。在此之前,數學以文字的形式書寫出來,這種形式會限制了數學的發展。現今的符號使得數學對於專家而言更容易掌握,但初學者卻常對此望而卻步。它被極度的壓縮:少量的符號包含著大量的訊息。如同音樂符號一般,現今的數學符號有明確的語法,並且有效地對訊息作編碼,這是其他書寫方式難以做到的。符號化和形式化使得數學迅速發展,並幫助各個科學領域建立基礎支撐理論。 數學語言亦對初學者而言感到困難。如“或”和“只”這些字有著比日常用語更精確的意思。亦困惱著初學者的,如“開放”和“域”等字在數學裡有著特別的意思。數學術語亦包括如“同胚”及“可積性”等專有名詞。但使用這些特別符號和專有術語是有其原因的:數學需要比日常用語更多的精確性。數學家將此對語言及邏輯精確性的要求稱為「嚴謹」。但在現實應用中,捨棄一些嚴謹性往往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嚴謹是數學證明中很重要且基本的一部份。數學家希望他們的定理以系統化的推理依著公理被推論下去。這是為了避免依著不可靠的直觀而推出錯誤的「定理」,而這情形在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的例子。在數學中被期許的嚴謹程度因著時間而不同:希臘人期許著仔細的論證,但在牛頓的時代,所使用的方法則較不嚴謹。牛頓為瞭解決問題所做的定義,到了十九世紀才重新以小心的分析及正式的證明來處理。今日,數學家們則持續地在爭論電腦協助證明的嚴謹度。當大量的計算難以被驗證時,其證明亦很難說是足夠地嚴謹。 公理在傳統的思想中是「不證自明的真理」,但這種想法是有問題的。在形式上,公理只是一串符號,其只對可以由公理系統導出的公式之內容有意義。希爾伯特計劃即是想將所有的數學放在堅固的公理基礎上,但依據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每一相容且能蘊涵皮亞諾公理的公理系統必含有一不可決定的公式;因而所有數學的最終公理化是不可能的。儘管如此,數學常常被想像成只是某種公理化的集合論,在此意義下,所有數學敘述或證明都可以寫成集合論的公式。 == 數學作為科學 ==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稱數學為「科學的皇后」。在拉丁原文,以及其德語中,對應於「科學」的單字的意思皆為知識(領域)。而實際上,science一詞在英語內本來就是這個意思,且無疑問地數學在此意義下確實是一門「科學」。將科學限定在自然科學則是在此之後的事。若認為科學是隻指物理的世界時,則數學,或至少是純數學,不會是一門科學。愛因斯坦曾如此描述:「數學定律越和現實有關,它們越不確定;若它們越是確定的話,它們和現實越不會有關。」許多哲學家相信數學在經驗上不具可否證性,且因此不是卡爾·波普爾所定義的科學。但在1930年代時,在數理邏輯上的重大進展顯示數學不能歸併至邏輯內,且波普爾推斷「大部份的數學定律,如物理及生物學一樣,是假設演繹的:純數學因此變得更接近其假設為猜測的自然科學,比它現在看起來更接近。」然而,其他的思想家,如較著名的拉卡託斯,便提供了一個關於數學本身的可否證性版本。 另一觀點則為某些科學領域(如理論物理)是其公理為嘗試著符合現實的數學。而事實上,理論物理學家齊曼(John Ziman)即認為科學是一種公眾知識,因此亦包含著數學。在任何的情況下,數學和物理科學的許多領域都有著很多相同的地方,尤其是從假設所得的邏輯推論之探索。直覺和實驗在數學和科學的猜想建構上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實驗數學在數學中的重要性正持續地在增加,且計算和模擬在科學及數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加重,減輕了數學不使用科學方法的缺點。在史蒂芬·沃爾夫勒姆2002年的著作《一種新科學》中他提出,計算數學應被視為其自身的一科學領域來探索。 數學家對此的態度並不一致。一些研究應用數學的數學家覺得他們是科學家,而那些研究純數學的數學家則時常覺得他們是在一門較接近邏輯的領域內工作,且因此基本上是個哲學家。許多數學家認為稱他們的工作是一種科學,是低估了其美學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其做為七大博雅教育之一的歷史;另外亦有人認為若忽略其與科學之間的關聯,是假裝沒看到數學和其在科學與工程之間的互動影響,進而促進了數學在許多科學上的發展此一事實。這兩種觀點之間的差異在哲學上產生了數學是「被創造」(如藝術)或是「被發現」(如科學)的爭議。大學院系劃分中常見「科學和數學系」,這指出了這兩個領域被看作有緊密聯絡而非一樣。實際上,數學家通常會在大體上與科學家合作,但在細節上卻會分開。此爭議亦是數學哲學眾多議題的其中一個。 == 數學的各領域 == 如上所述,數學主要的學科最先產生於商業上計算的需要、瞭解數字間的關係、測量土地及預測天文事件。這四種需要大致地與數量、結構、空間及變化(即算術、代數、幾何及分析)等數學上廣泛的子領域相關連著。除了上述主要的關注之外,亦有用來探索由數學核心至其他領域上之間的連結的子領域:至邏輯、至集合論(基礎)、至不同科學的經驗上的數學(應用數學)、及較近代的至不確定性的嚴格研究。 === 基礎與哲學 === 為了闡明數學基礎,數學邏輯和集合論等領域被發展了出來。 數學邏輯專注於將數學置在一堅固的公理架構上,並研究此一架構的結果。就數學邏輯本身而言,其為哥德爾第二不完備定理所屬的領域,而這或許是邏輯學中最廣為流傳的成果:總是存在不能被證明的真命題。 現代邏輯被分成遞迴論、模型論和證明論,且和理論電腦科學有著密切的關連性,千禧年大獎難題中的P/NP問題就是理論電腦科學中的著名問題。 : P \Rightarrow Q \, 數學邏輯 集合論 範疇論 === 純粹數學 === ==== 數量==== 數量的研究起於數,一開始為熟悉的自然數及整數與被描述在算術內的自然數及整數的算術運算。整數更深的性質於數論中有詳細的研究,此一理論包括瞭如費馬最後定理等著名的結果。數論還包括兩個被廣為探討的未解問題:孿生質數猜想及哥德巴赫猜想。 當數系更進一步發展時,整數被視為有理數的子集,而有理數則包含於實數中,連續的量即是以實數來表示的。實數則可以被進一步廣義化成複數。數的進一步廣義化可以持續至包含四元數及八元數。從自然數亦可以推廣到超限數,它形式化了計數至無限的這一概念。另一個研究的領域為大小,這個導致了基數和之後對無限的另外一種概念:阿列夫數,它允許無限集合之間的大小可以做有意義的比較。 : 1, 2, 3\,\! -2, -1, 0, 1, 2\,\! -2, \frac{2}{3}, 1.21\,\! -e, \sqrt{2}, 3, \pi\,\! 2, i, -2+3i, 2e^{i\frac{4\pi}{3}}\,\! 自然數 整數 有理數 實數 複數 \mathbb{N} \mathbb{Z} \mathbb{Q} \mathbb{R} \mathbb{C} ==== 結構 ==== 許多如數及函式的集合等數學物件都有著內含的結構。這些物件的結構性質被探討於群、環、-{zh-cn:域;zh-tw:體}-等抽象系統中,該些物件事實上也就是這樣的系統。此為代數的領域。在此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即廣義化至向量空間的向量,它於線性代數中被研究。向量的研究結合了數學的三個基本領域:數量、結構及空間。向量分析則將其擴充套件至第四個基本的領域內,即變化。 創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國的布林巴基學派認為:純粹數學,是研究抽象結構的理論。 結構,就是以初始概念和公理出發的演繹系統。 布林巴基學派認為,有三種基本的抽象結構:代數結構(群,環,域……),序結構(偏序,全序……),拓撲結構(鄰域,極限,連通性,維數……)。 : 數論 群論 圖論 序理論 ==== 空間 ==== 空間的研究源自於幾何-尤其是歐幾里得幾何。三角學則結合了空間及數,且包含有著名的勾股定理。現今對空間的研究更推廣到了更高維的幾何、非歐幾裡得幾何(其在廣義相對論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及拓撲學。數和空間在解析幾何、微分幾何和代數幾何中都有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微分幾何中有著纖維叢及流形上的微積分等概念。在代數幾何中有著如多項式方程的解集等幾何物件的描述,結合了數和空間的概念;亦有著拓撲群的研究,結合了結構與空間。李群被用來研究空間、結構及變化。在其許多分支中,拓撲學可能是二十世紀數學中有著最大進展的領域,並包含有存在已久的龐加萊猜想,以及有爭議的四色定理。龐加萊猜想已在2006年確認由俄羅斯數學家格里戈裡·佩雷爾曼證明,而四色定理已在1976年由凱尼斯·阿佩爾和沃夫岡·哈肯用電腦證明,而從來沒有由人力來驗證過。 : 幾何 三角學 微分幾何 拓撲學 碎形 測度論 ==== 變化 ==== 瞭解及描述變化在自然科學裡是一普遍的議題,而微積分更為研究變化的有利工具。函式誕生於此,作為描述一變化的量的核心概念。對於實數及實變函式的嚴格研究為實分析,而複分析則為複數的等價領域。黎曼猜想——數學最基本的未決問題之一——便是以複分析來描述的。泛函分析注重在函式的(一般為無限維)空間上。泛函分析的眾多應用之一為量子力學。許多的問題很自然地會匯出一個量與其變化率之間的關係,而這在微分方程中被研究。在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可以被動力系統所描述;混沌理論則是對系統的既不可預測而又是決定的行為作明確的描述。 微積分 向量分析 微分方程 動力系統 混沌理論 複分析 === 離散數學 === 離散數學是指對理論電腦科學最有用處的數學領域之總稱,這包含有可計算理論、計算複雜性理論及資訊理論。可計算理論檢驗電腦的不同理論模型之極限,這包含現知最有力的模型——圖靈機。複雜性理論研究可以由電腦做為較易處理的程度;有些問題即使理論是可以以電腦解出來,但卻因為會花費太多的時間或空間而使得其解答仍然不為實際上可行的,儘管電腦硬體的快速進步。最後,資訊理論專注在可以儲存在特定媒介內的資料總量,且因此有壓縮及熵等概念。 作為一相對較新的領域,離散數學有許多基本的未解問題。其中最有名的為P/NP問題——千禧年大獎難題之一。一般相信此問題的解答是否定的。P=NP的民調 顯示2005年大眾相信它並不相等。(看section 5) : \begin{matrix} (1,2,3) & (1,3,2) \\ (2,1,3) & (2,3,1) \\ (3,1,2) & (3,2,1) \end{matrix} 組合數學 計算理論 密碼學 圖論 === 應用數學 === 應用數學思考將抽象的數學工具運用在解答科學、工商業及其他領域上之現實問題。應用數學中的一重要領域為統計學,它利用機率論為其工具並允許對含有機會成分的現象進行描述、分析與預測。大部份的實驗、調查及觀察研究需要統計對其資料的分析。(許多的統計學家並不認為他們是數學家,而比較覺得是合作團體的一份子。)數值分析研究有什麼計算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那些人力所限而算不出的數學問題;它亦包含了對計算中捨入誤差或其他來源的誤差之研究。 File:Gravitation space source.png |數學物理 File:BernoullisLawDerivationDiagram.svg |數學流體力學 File:Composite trapezoidal rule illustration small.svg |數值分析 File:Maximum boxed.png |最佳化 File:Two red dice 01.svg |機率論 File:Oldfaithful3.png |統計學 File:Market Data Index NYA on 20050726 202628 UTC.png |計量金融 File:Arbitrary-gametree-solved.svg |-{zh-tw:賽局理論;zh-cn:博弈論}- File:Front pareto.svg |數理經濟學 File: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zh-cn).svg |生物數學 File:Linear programming example graph (zh).png |作業研究 File:Simple feedback control loop2.svg|控制論 == 數學獎項 == 數學獎通常和其他科學的獎項分開。數學上最有名的獎為菲爾茲獎,創立於1936年,每四年頒獎一次。它通常被認為是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另一個國際上主要的獎項為阿貝爾獎,創立於2003年。兩者都頒獎於特定的工作主題,包括數學新領域的創新或已成熟領域中未解決問題的解答。著名的23個問題,稱為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於1900年由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所提出。這一連串的問題在數學家之間有著極高的名望,且至少有九個問題已經被解答了出來。另一新的七個重要問題,稱為千禧年大獎難題,發表於2000年。對其每一個問題的解答都有著一百萬美元的獎金,而當中只有一個問題(黎曼猜想)和希爾伯特的問題重複。 *菲爾茲獎,由國際數學聯盟的國際數學家大會頒發的獎項。每四年頒獎一次,頒給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每次最多四人得獎。得獎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是年輕數學家可以獲得的最大獎項。它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的要求設立的。菲爾茲獎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沃爾夫獎,由沃爾夫基金會頒發,該基金會於1976年在以色列創立,1978年開始頒獎。創始人裡卡多·沃爾夫是外交家、實業家和慈善家。而沃爾夫數學獎是沃爾夫獎的一個獎項,它和菲爾茲獎被共同譽為數學家的最高榮譽。 *阿貝爾獎,由挪威王室向傑出數學家頒發的一種獎項,每年頒發一次。2001年,為了紀念2002年挪威著名數學家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二百週年誕辰,挪威政府宣佈將開始頒發此種獎金。獎金的數額大致同諾貝爾獎相近。設立此獎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項。2001年挪威政府撥款2億挪威克朗作為啟動資金。擴大數學的影響,吸引年輕人從事數學研究是設立阿貝爾獎的主要目的。 == 參見 == * 數學哲學 * 數學遊戲 * 數學家列表 * 教育 * 算經十書 * 數學競賽 * 數學題 == 註釋 == == 參考 == == 參考書目 == * Benson, Donald C., The Moment of Proof: Mathematical Epiphan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New Ed edition (December 14, 2000). ISBN 978-0-19-513919-8. * Boyer, Carl B.,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Wiley; 2 edition (March 6, 1991). ISBN 978-0-471-54397-8.—A concis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from the Concept of Number to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 Courant, R. and H. Robbins, What Is Mathematics? : An Elementary Approach to Ideas and Metho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 edition (July 18, 1996). ISBN 978-0-19-510519-3. * Davis, Philip J. and Hersh, Reuben, The Mathematical Experience. Mariner Books; Reprint edition (January 14, 1999). ISBN 978-0-395-92968-1.—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of mathematics. * Gullberg, Jan, Mathematics—From the Birth of Numbers. W. W. Norton & Company; 1st edition (October 1997). ISBN 978-0-393-04002-9.—An encyclopedic overview of mathematics presented in clear, simple language. * Hazewinkel, Michiel (ed.),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A translated and expanded version of a Soviet mathematics encyclopedia, in ten (expensive) volumes, the most complete and authoritative work available. Also in paperback and on CD-ROM, and online . * Kline, Morris,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Paperback edition (March 1, 1990). ISBN 978-0-19-506135-2. * * Pappas, Theoni, The Joy Of Mathematics, Wide World Publishing; Revised edition (June 1989). ISBN 978-0-933174-65-8. * * == 外部連結 == * Rusin, Dave: The Mathematical Atlas(英文版)現代數學漫遊。 * Weisstein, Eric: World of Mathematics ,一個線上的數學百科全書。 * 數學 ,另一個線上的數學百科全書。 * MathForge ,一個包含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和教育等範疇的新聞網誌。 * EpisteMath|數學知識 。 * 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網,一個以數學史為主的網站。 * 怎樣研習純數學(或統計學) :本科與基礎研究課程參考書目。 * 數學文化 :主要發表高質量的帶有普及性的文章;主要面向大學生,大學老師和研究生,以及中學老師和學生。 * 數學學習資源:網際網路上數學學習資源和教學影片。 * "英漢對照數學用語" ( ; 英漢對照數學用語). , Albany. Bureau of Bilingual Education. 1988. -- See profile at( ) Category:形式科學 Category:主要話題條目
哲學
哲學是研究普遍的、基本問題的學科,包括存在、知識、價值、理智、心靈、語言、人生、道德等領域。哲學與其他學科不同之處在於哲學有獨特之思考方式,例如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統化的方法,並以理性論證為基礎。從歷史上看,許多單獨的學科,例如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或法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都曾被視作哲學的一部分或其分支學科。直至其得到後續發展後,才逐漸被視作現代意義上的獨立學科。 哲學的詞義在現代末期發生了變化,成為了今天常見的、更狹隘的含義。在這個新意義上,該術語主要與形而上學、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等哲學學科相關。除其他主題外,它涵蓋了對現實、知識和價值觀的理性研究。然而,它不同於其他理性探究學科,例如經驗科學和數學。 == 詞源 == 英語詞語()源於古希臘語中的,意思為「愛智慧」,有時也譯為「智慧的朋友」,該詞由(philos,愛)的派生詞(philein,去愛)和(sophia,智慧)組合而成。一般認為,古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最先在著作中引入“哲學家”和“哲學”這兩個術語。 “哲”一詞在中國古代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哲”或“哲人”意義類似西方近世所謂“哲學家”、“思想家”。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語詞「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哲學中的形而上學(英語:metaphysics)的中文名稱取自《易經·繫辭上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參見《繫辭上傳》第十二章(朱子周易之章節分目)一語。 == 哲學的概念 == === 哲學的定義 === 哲學家們對哲學本身的定義存在分歧。沒有共同的共識,這歸因於哲學本身的性質是一個開放的哲學問題。許多偉大的哲學家,如柏拉圖、黑格爾等,對問題“什麼是哲學?”提出了答案,但這些答案在今天不太可能被廣泛接受。其中一個原因是哲學的本質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因此不應期望得到無爭議的答案——如果哲學家們停止爭論,哲學家的職業就將結束。Graham Priest, What is Philosophy?, Published online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September 2006,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philosophy/article/abs/what-is-philosophy/C6F91CBD86DA5D3E578DE806F130F3A0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是: 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稱「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雖然哲學源自西方的傳統,但許多文明在歷史上都存在著一些相似的論題。東亞和南亞的哲學被稱之為東方哲學,而北非和中東則因為其和歐洲密切的互動,因此常被視為是西方哲學的一部份。 對哲學的主題亦存在許多看法。一些人認為哲學是對問題本身過程的觀察。 *後現代主義把哲學定義為創造概念的學術。 *哲學所涉及的研究範疇是其它學科的總和,它給出對世界本質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接受者的世界觀。 *哲學是研究範疇及其相互關係的一門學問。範疇涉及到一門學科的最基本的定義、概念和內容,哲學具有一般方法論的功能。 *哲學和其他陳述問題方法的差異是有批判性的、有代入問題的方法以及以理性為答案的辯論。 === 研究基礎 === 古希臘哲學家經常提出問題,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分別是形而上學、倫理學、認識論 。 現代哲學上出現"不要求精確理由"之哲學理論,例如"虛假"(認定本質不可知),這種現象將不可知論(世界上終究有人不能理解的存在)的重要程度提高了。 自亞里士多德時代以來,在古典或者現代哲學當中,邏輯通常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其提出的三段論,對西方哲學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 分支 == === 主分支 === 哲學可以分為很多不同的分支,主要包括形而上學、知識論、倫理學、邏輯學和美學。 * 邏輯學 * 形而上學/宇宙論/本體論 * 認識論/知識論 * 倫理學/價值論 * 美學 === 特殊分支 === 這些分支是應用在其他學科,或者交叉學科的哲學研究。 * 後設哲學 * 宗教哲學 * 心靈哲學 * 語言哲學 * 科學哲學 * 政治哲學 * 法律哲學 * 道德哲學 * 人生哲學 == 歷史 == 很多人類社群思考過哲學問題並且互相學習建立了各種哲學流派。 東方哲學是透過每個地區的歷史時期來組織的。西方哲學一般可以分為三個或更多時期,最重要的是古典哲學、中世紀哲學和近代哲學。 === 古典哲學 === ==== 古印度 ==== 印度哲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吠陀時代已經開始,至公元前6世紀為全盛時期。當時古印度的思想百花齊放,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耆那教創始人笩駄摩那、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波拘陀·迦旃延、富蘭那·迦葉、數論派等。 ==== 中國 ==== 中國哲學的主要部分起源東周時期,當時以諸子百家廣為人知,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還有一些流派例如農家、陰陽家和名家在之後則名聲不顯。在秦朝焚書坑儒後除了法家、儒家、道家外其他流派都不再活躍。在當代,中國哲學仍然在亞洲文化扮演一定作用,但是學理上仍在爭辯中國哲學是否應歸為哲學。 如牟宗三曾對哲學下定義:「凡是對人性的活動所及,以理智及觀念加以反省說明的,便是哲學。」牟宗三認為,中國有數千年文化史,確有哲學。只是中國哲學重視主體性,西方重視客體性。因此如果以西方的邏輯和知識論等對哲學下定義,中國沒有這些。但如果以主體性方向對哲學下定義,中國文化就擁有哲學。反之西方對人生的哲學多表現在文學、藝術、音樂等等。就以西方哲學史來說,沒有一章特別談及耶穌。 ==== 古希臘-羅馬 ==== 古希臘-羅馬哲學是西方哲學的一個時期,時間為公元前6世紀[約585]到公元6世紀。它一般被分為三個時期:前蘇格拉底時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古典希臘時期、和後亞里士多德(或希臘化)時期:有時候會把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哲學家們的古典時代晚期加入作為第四個時期。 ===== 前蘇格拉底時期 ===== 在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西方哲學就從古代神話和詩歌中脫穎而出,逐步開始對宇宙的組成以及本源的思考而開始了獨立發展。前蘇格拉底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們多關注自然界,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以及解釋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現象。諸如: * 米利都學派,其代表有最早的哲學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以及色諾芬尼。皆是一元論者,即世界萬物皆來自一個本源。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無限物”,阿那克西米尼的“氣”,而色諾芬尼發展了阿那克西米尼學說,提出神主宰一切,並主張一神論。 *伊利亞學派,其代表有巴門尼德和芝諾。巴門尼德提出一個重要的理論:無不能生有,有不能變無,則一切運動變化都是不存在。愛利亞的芝諾進一步發展了老師的理論,即世界只有“存在”,而沒有“不存在”,只有“一”,而沒有“多”,因此,世界是不變的。 * 赫拉克利特,他強調“變”。認為變才是真實的,而永久的不變是不存在的(萬物流變)。他便向外界宣傳自己的理論,世界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火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質。他更加暗示世界中的變存在著秩序和理性。 * 多元論者,如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四元素”;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即粒子論;德謨克利特又指出了“原子”,即原子論等。皆認為變是若干物體的不同組合。 公元前5世紀中期,普羅泰戈拉和高爾吉亞等所形成的辯士學派將研究的重點由自然轉移到人類本身。認為“人才是萬物之本”。他們都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真理。普羅泰戈拉認為是非善惡都是相對於人的感覺而言,而高爾吉亞卻認為所有的都是同樣的假,這是懷疑論的雛形。 公元前6世紀末,以畢達哥拉斯為主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所主張的哲學與前述的觀點既相近又有不同。羅馬古代的歷史上記載畢達哥拉斯第一個稱自己為哲學家,或者說是愛智慧。他認為“一切都是數字”。其意思就是說一切事物的實質和結構都是它們所包含的數字關係所決定的。他稱平均、秩序和調和是宇宙的三大基調,並以音樂的調和說明宇宙的調和。他所在的學派將宇宙總結為十種性質相異的組合:有限與無限、奇與偶、少與多、左與右、男與女、靜與動、直與曲、光明與黑暗、善與惡、方與圓。至此之後,數學的本質及其地位,一直都是哲學的主要問題之一,數學不受觀察和實驗造成的不確定性影響,而且是透過純粹的思想加以理解的。 其中關於變與不變的關係的爭論,真實世界與直覺世界的差別,真理與意見的矛盾,導致產生了認識論的問題。 ===== 古典希臘時期 ===== 在古典希臘時期西方哲學方法的關鍵特質被建立:依靠訴諸理性和論證,透過一種批判性的方法來接受或建立觀點。這包括蘇格拉底被稱為蘇格拉底反詰法或“反駁論證”方法的辯證法,他主要用其來檢驗例如善良和公平正義的關鍵道德概念。這種方法將一個問題分解成一系列的疑問,在對疑問的回答中逐步提取想要找到的答案,其極大影響可以從現在使用的科學方法中看出,在科學方法中假說是第一個階段。 蘇格拉底沒有直接教過人,但之後的柏拉圖深受其影響。而其整個哲學思想來源於兩大理論:其一,永遠不要做壞事;其二,一個內心真正純潔且正義的人絕不會做相反之事。他認為真理有其客觀性,試圖推翻智者們以個人主觀感覺為真理的思想。然後提出德的概念,以作為人生行事的方向。對於道德是什麼的問題,蘇格拉底的回覆為“知識即道德。”對於知識是何物的問題,他回答說知識是透過理性而得的概念。蘇格拉底開創了認識論和倫理學,如此奠定了他的哲學地位。 古典希臘時期的哲學家中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後世的影響力最大,特別是柏拉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創始人。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評價柏拉圖:“歐洲哲學傳統最被普遍公認的特點,就是它包含了一系列對柏拉圖的註腳。我的意思不是懷疑學者們系統體系的思想是提取自柏拉圖的著作。我暗示的是那些他們散落的一般思想的財富。”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人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人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對柏拉圖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並透過柏拉圖影響了整個西方哲學。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作為最早的古典希臘哲學家批判地引用了其它的一些“智者”,當時這些人在希臘被稱為“辯士”並在畢達哥拉斯之前相當普遍。從他們的批判看來,在他們的古典時代一個在更高尚地、純粹地“愛智慧”(真的哲學家)與那些更早更普遍的旅行教師——經常也透過自己的技藝來賺錢——之間的分水嶺之後被建立。 ===== 希臘化時代 ===== 亞里士多德死後,整個哲學界陷入了獨立時期,稱為希臘化哲學時期。因為整個社會和政治陷入混亂。這段時期產生了斯多葛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以及懷疑主義派、新柏拉圖派和新畢達哥拉斯主義。這些學派的共同特點是倫理化。斯多葛學派主要是順應自然和自制。伊壁鳩魯學派則是把快樂作為生活的本質和善的標準。而新柏拉圖派和新畢達哥拉斯派都是帶有宗教主義的哲學,並逐漸產生融化基督教和希臘哲學於一體的理論,即為後來的基督教哲學。 直到公元529年,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尼命令關閉雅典的柏拉圖學院。J.B.伯裡稱一些餘下的學院成員逃入了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 ==== 古印度 ==== 印度哲學是指起源於印度次大陸的哲學思想,包括、佛教哲學、等,這些印度哲學具有一些共同且複雜的起源,都有有關佛法及業的主題,而且都希望達到個人的解放。這些哲學約在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幾世紀的時間成形。 === 中世紀哲學(5-16世紀) === ==== 中世紀歐洲 ==== 中世紀哲學指的是西歐和中東在中世紀的哲學體系,其時間範圍沒有定論,大致上是從基督化的羅馬帝國時期至文藝復興時期。中世紀哲學被部分定義為對古典希臘和希臘化哲學的再發現和進一步發展,另一部分是需要解決神學問題並把亞伯拉罕諸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教條同世俗知識一同整合並推廣。 文藝復興人文學者們排斥中世紀時期,把它當作在希臘羅馬的古典時代與古典文化“復興”之間的一個“過渡”的野蠻時期。然而在中世紀這將近一千年中哲學在歐洲仍取得了長足地發展。認為"在強度、複雜度還有成就上,可以確信地說哲學在十三世紀的興盛能與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哲學的黃金時期媲美。" 這個時代討論的問題有信仰和理智的關係,神的存在與統一,神學話題和形而上學,關於知識、宇宙和個人的問題。 中世紀的哲學家包括基督教學者希波的奧古斯丁、波愛修斯、安瑟倫、、皮埃爾·阿伯拉爾、羅吉爾·培根、聖文德、托馬斯·阿奎那、鄧斯·司各脫、奧卡姆的威廉和讓·布里丹等;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和吉爾松尼德;還有穆斯林哲學家肯迪、法拉比、海什木、伊本·西那、安薩裡、伊本·巴哲、伊本·圖費勒、伊本·赫勒敦和伊本·魯世德等。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傳統一直到17世紀仍在活躍,例如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和等人物。其中托馬斯主義之父阿奎那極大地影響了整個天主教歐洲,他特別強調理性和論證,是最先開始使用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著作的新譯本的學者之一。他的工作明顯遠離了統治大部分早期經院哲學的新柏拉圖主義和奧古斯丁的思想。 ====文藝復興==== 從文藝復興開始,人們的思想開始從清淨的僧院走出,來到喧囂的世界。從而發展自然,也發展人類自身。從而形成人文主義和自然哲學兩股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想法。 "文藝復興"是對中世紀到近代之間過渡時期的通稱,那時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幫助把哲學界的興趣從對邏輯學、形而上學和神學領域的鑽研轉移到包括道德、語言學和神秘主義的更加廣泛的研究。對經典和人文藝術例如歷史學和文學的研究在基督教世界學術界中享有前所未有的興趣,這個趨勢被稱為人文主義,它受到柏拉圖主義、希臘懷疑主義和羅馬斯多葛主義的影響。人文主義者的哲學興趣跟隨彼特拉克轉移到造物主與其美德上,替代了中世紀時對形而上學和邏輯學的興趣。 那時對古典哲學的研究出現了兩種新方式。一方面對亞里士多德的研究因為的影響而產生了變化。阿威羅伊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和更正統的天主教亞里士多德主義者譬如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和托馬斯·阿奎那之間的分歧最終在文藝復興發展出一種“人文亞里斯多德哲學”,譬如伯多祿·蓬波納齊和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一些之前不為西歐所熟知的作品的重發現的幫助下,對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的研究作為另一個選擇變得普遍起來。著名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柏拉圖主義者包括庫薩的尼古拉,還有之後的馬爾西利奧·費奇諾和若望·皮科·德拉·米蘭多拉。 文藝復興也重新產生了對反亞里士多德的把自然看作一個有機的、活生生的整體而不取決於神學的理論的興趣,例如在庫薩的尼古拉、尼古拉·哥白尼、焦爾達諾·布魯諾、波納蒂特·特勒肖還有托馬索·康帕內拉的著作中。在自然哲學中這樣的運動與對神秘主義、魔法、赫爾墨斯主義還有占星學等興趣重燃相契合,它們被認為隱藏著收穫知識和掌控自然方法的大門。 這些新的哲學運動伴隨著歐洲宗教和政治的劇變同時出現:宗教改革和封建制的衰落。雖然參與宗教改革的神學家們對哲學沒有直接的興趣,他們打破了神學和知識權威的傳統基礎。同時還伴隨著信仰主義和懷疑主義的復興,體現在伊拉斯謨,蒙泰涅和等思想家身上。同時,民族國家政治上逐步的中央集權的過程得到了世俗政治哲學的響應,如尼可羅·馬基亞維利(常被描述為第一個現代政治思想家,或者是現代政治思想形成的關鍵點)、托馬斯·莫爾、伊拉斯謨、尤斯圖斯·利普修斯、讓·博丹和胡果·格老秀斯等的著作。 ====東亞==== 先秦諸子之後的兩漢經學、魏晉玄學等都是中國哲學的一部份,自唐朝起佛教也開始對哲學產生重要影響;不過中世紀中國哲學最主要的部分是宋明理學的發展。 宋明理學反對漢代後開始影響儒學的道教和佛教中的迷信和神秘的元素,是一股倡導更加理性和世俗化儒學的哲學運動。儘管理學遭到道教和佛教徒的批評,理學仍借鑑了它們兩個的部分術語和概念。然而和佛教和道教把形而上學看作心靈發展、宗教啟示的催化劑並且是不朽的不同,宋明理學把形而上學當作建立一個理性的倫理體系的指導。宋明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韓愈和李翱被視為宋代理學的先驅。宋代理學家周敦頤以道教形而上學理論為框架建立了他的倫理哲學體系,他被看作是宋明理學的創始人。 在東亞的其他地方,日本哲學形成於本土的神道信仰和佛教、儒家以及另一些中國哲學和印度哲學學派混合發展。與日本類似,在中巫教的情緒化內容被混合到了從中國傳入的理學當中。 === 近代哲學(17-19世紀) === 主條目:近代哲學 ==== 早期近代哲學 ==== 西方哲學史上的近代早期一般指17世紀和18世紀,其中18世紀常被稱為啟蒙時代。現代哲學不同於其前身,它和傳統權威例如教會、學院、亞里士多德的關係更加獨立,出現了對知識基礎和形而上學體系建設的新興趣;和擺脫了自然哲學的近代物理學的出現。從17世紀開始,近代哲學就以認識論為研究重點。由於經驗論(經驗主義)與唯理論(理性主義)的爭論,使物質與精神的關係作為認識論的首要問題突顯出來。 當時其他的哲學焦點包括精神的天性和其與身體的關係,新的自然科學對諸如自由意志和神的傳統上屬於神學的話題的影響,和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世俗基礎 。這種潮流最早被鮮明地體現在弗蘭西斯·培根的被稱為用來擴充套件知識的新的、經驗主義的程式,並很快在笛卡兒的機械主義物理學和理性主義的形而上學中建立了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形式。培根運用歸納法,第一個提出思維的主體“人”應該主動干涉自然來為人服務。 近現代政治哲學的鼻祖托馬斯·霍布斯最早將這套方法論系統地應用在政治哲學上,包括"社會契約"的近代理論。早期近代哲學的學術經典一般包括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洛克、貝克萊、休謨和康德。同時期的其他思想家也對哲學做出了貢獻,例如伽利略、皮埃爾·伽桑狄、布萊茲·帕斯卡、馬勒伯朗士、艾薩克·牛頓、克里斯蒂安·沃爾夫、孟德斯鳩、皮埃爾·貝爾、托馬斯·裡德、讓·勒朗·達朗貝爾和亞當·斯密,而讓-雅克·盧梭是反啟蒙運動的開創性人物。早期近代哲學的大致結束通常被確定為伊曼努爾·康德的試圖限定形而上學範圍、證明科學知識並用道德和自由來調和兩者的體系。 理性主義者中勒內·笛卡兒認為物質世界是由數學關係組成的單一體系,他企圖將物理學轉化為數學。他在其著作中,對整個經院哲學以及在他那個時代流行的教育與哲學體系加以諷刺。其認為“我思故我在”是認識論的無可懷疑之出發點。笛卡爾是割裂精神和物質的二元論者,為了釐清二者關係,他認為在上帝那裡,精神和物質是統一的。其理論被稱為笛卡爾主義 。斯賓諾莎是笛卡爾之後,又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者。他的認識論、幾何學和機械觀都來自於笛卡爾。但他不認同笛卡爾的二元論,認為精神和物質不過是唯一實體的兩種屬性 。萊布尼茨作為唯理論者堅定地維護笛卡爾的學說並反駁約翰·洛克的理論。與笛卡爾不同的是,他認為萬物的實體是“單子”,且互相沒有關係,而是由於“前定和諧”才共存一體,即存在於神之中。“前定和諧”調和了笛卡爾之二元論和斯賓諾莎之實體雙重性。 洛克發展了經驗論,他不認同笛卡爾的“天賦觀念”,提出白板說,他強調人們從感覺中抽象出普遍的概念,認為感覺中的個別東西才是第一位的。不過他基本認同笛卡爾的二元論。貝克萊發展了洛克的哲學理論,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認為除了感知的主題和被感知的知覺之外,什麼也沒有。他非常不贊同物質的抽象概念,認為其既無客觀實在,也不能存在於人心。大衛·休謨的理論比貝克萊的更進一步,他不僅僅認為物質實體不存在,更認為精神實體不存在。只承認知覺的存在。他還以自己的不可知論和懷疑論認為不存在統一性和普遍性的東西,認定多樣性和個別性才是最高原理。 經驗論與唯理論的爭論也包含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爭論。在18世紀時,法國的拉美特利公開宣佈唯物主義是唯一的,而百科全書的主編德尼·狄德羅也懷疑神的存在。 另外伏爾泰,孟德斯鳩和其他百科全書派的學者都有涉及政治和倫理領域。他們都認為機械主義才是最終形式——物質是唯一的且處於一直運動的,精神只是人腦的屬性。因此他們認為無機物與有機物不可逾越,人的思維是人感官的結果。不過他們仍然是相信經驗是一直累積的,在因果性上,他們認為只有必然性才是唯一的,這就成為唯心主義的觀念。 ==== 德國古典哲學 ==== 從18世紀中後期開始,直到19世紀初,哲學便進入了近代哲學的總結時期,這就是德國古典哲學時期。有兩條線索標誌著轉折的到來:一、思維與存在的關係更加明確;二、產生了系統辯證法。其代表人物有I.康德、J.G.費希特、F.W.謝林、G.W.F.黑格爾等。 ===== 康德 ===== 康德給哲學帶來了三個標誌性的創造: *哲學意義的新規定; *哲學方法的新概念; *哲學寫作的新結構。 他受到休謨的諸多影響,併為西方哲學帶來一次革命。他認為哲學的研究核心就是規定理性的任務。 康德同意休謨的理論並認為,存在一些原則,使得心靈對經驗和認識加以組織,而證據皆可以在數學中找到。即是,包含在命題-{zh-hans:裡;zh-hant:裡}-的要比包含在原是概念的定義要多得多。他使用稱之為批判哲學的先驗方法,來展現經驗的某些範疇和形式都必然地被預先存在於人們一切言談之中。 憑藉著他的三部“批判性”的著作,為先驗方法作出相應的結構: *現實論,分析理性的有效機能; *辨證論,展示理性的可能失誤; *方法論,列舉實用的各種規則。 他還為道德哲學奠定了新基礎,且他賦予了自由概念的新意義。因為其影響在現代依舊尚存,其理論被人們稱為康德主義。 ===== 費希特和謝林 ===== 費希特本來承認斯賓諾莎的機械的因果決定論,但後來受到康德的影響,開始認為因果決定論只是表面,其實質為自我不是必然性的奴僕而是獨立自由的主體。就此,他建立了主觀的思維與客觀的存在之統一說。 謝林是從費希特理論出發的,但深受斯賓諾莎和文學上浪漫主義的影響,創立了自己的學說。即他認為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維,客體和主體,表面相反,實則統一,是同一個“絕對”的不同發展階段,這個“絕對”即是萬事萬物的根源。他認為藝術才是最直觀的理性。 ===== 黑格爾 ===== 黑格爾及其理論的出現將西方的哲學推上一個新高度,他創立了西方哲學史上最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並系統地闡述了辯證法。他的理論和學說對近現代哲學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並被稱為黑格爾主義。 從黑格爾的思想體系中發展而成的多種哲學運動。其重點就是以歷史和邏輯為主,歷史方面,它從不同角度理解“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邏輯方面,它有發現其中所說的“真理即整體”。 黑格爾認為哲學的重點是放棄分裂,達到統一。他把以前的時代說成是思維與存在、理想與現實分裂,自由與必然,個人與社會、無限與有限、統一性與多樣性分裂之時代。 他從康德的“心靈的合理性以及在經驗中的積極作用”的概念出發,但反對康德的“超越經驗世界和‘物自身’的世界”,並認為心靈和世界一樣具有相同基礎理性結構。他所認為的普遍性不是脫離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內之普遍,即為具體普遍;他所認為的統一也非脫離矛盾、對立的抽象統一,而是包含它們在內的統一,即為對立統一。上述綜合在一起即是他的理論:最真實的無所不包的整體即是“絕對精神”,又是對立的統一。 他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絕對精神”,需要經過三個階段,從邏輯、自然到精神,即是從思維到存在,再到兩者統一的過程,從而完成他的統一論。 就此,社會和歷史的現象,便被賦予一種在哲學史上還是嶄新的顯赫地位。他還將倫理學劃歸到這個領域,從而在倫理學理論和對思想的理解中提出重要的路線。 === 現代哲學(19-20世紀) === 從19世紀中葉開始,西方哲學就進入現代哲學階段。因為在19世紀中期,歐洲的工業革命幾近完成。 現代哲學,特別是19世紀中後期的哲學流派,有叔本華的意志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然而此時的哲學與後來的存在主義、現象學等在當代一般歸為「歐陸哲學」,與二十世紀以後著重嚴謹邏輯與語詞分析所發展出的「分析哲學」成為風格迥異的兩大西方哲學典範。 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上主流有兩條: :一、由弗雷格、羅素創立的,並以維特根斯坦為主的分析哲學。它把哲學問題變成語言分析問題,由此產生了邏輯經驗主義或邏輯實證主義以及其他語言分析相關的哲學派系。 :二、由胡塞爾創立的現象學發展起來,以海德格爾為主的存在主義。它把哲學問題變成對個人生存狀態的反思,由此產生了解釋學。 現代哲學主要包含以下幾種潮流。 ==== 以黑格爾主義為主的潮流 ==== 歷程哲學: :19世紀中期,黑格爾主義在中歐受到歡迎,並在此後也隱約出現在該地區。在英國和美國也具有影響力,不僅啟發了布拉德利、羅伊斯等人的觀念論哲學,還形成了一種哲學氣候。即形式有所修正,但是本質不變。比如懷特海的“歷程哲學”。 主流馬克思主義: :K.馬克思的著作本身不能說成是一種哲學,更不是一種哲學體系,但他的全部論述是對哲學,特別是對黑格爾體系中的唯心主義進行的激進批判。他認為哲學必須與現實取得聯絡。 “哲學只是持續地解釋世界,而與當下關聯的則是改變世界。” :但是儘管馬克思本人批判黑格爾的觀念論,但其思想卻深受黑格爾的特別是辨證論的影響。並將其基本本質作了自然主義的改造。這之後,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才在恩格斯、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等人的闡釋和補充下,為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並形成新的世界觀。 :另外馬克思主義也指各種不同的社會主義運動,如由列寧所創立而被斯大林修改的蘇聯馬克思主義,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俄國革命以及後來建立的各種共產黨之教義。它的旁系包括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及其追隨者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其他第三世界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 :此外,比上述型別更為複雜的版本有阿爾都塞等人做出詳盡闡述。然而,在盧卡奇和布洛赫等人採用黑格爾學說,而非科學學說對馬克思思想重新詮釋,才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歐洲,後來在英美等地獲得新生。 :之後,新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受到弗洛伊德、存在主義、康德、社會科學以及黑格爾等思想的革新,已形成不同的發展方向。如霍克海默、阿多諾。以及與“法蘭克福學派”有聯絡的“批判會理論”等。後來,薩特和不少法國學者的“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以及科拉科夫斯基和等東歐哲學家提出的“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革新的黑格爾主義: :20世紀開始,黑格爾主義的社會性方面在狄爾泰和一些德國學者重新發展。他們對其在研究人類社會和文化的生活與歷史的進路作出修正。 :在美國,詹姆士和杜威對黑格爾主義作出了相似的,在社會性傾向和自然主義特色的詳盡闡述。實用主義運動在英美影響甚大,在此將黑格爾的思想發揚為新的哲學運動。 :英國的維特根斯坦也轉變的思路,從之前的實證主義和新康德思想,轉而去研究語言、科學,及科學史、倫理學等。 結構主義: :在法國,因亞歷山大·科耶夫的影響,使得黑格爾主義對薩特等人形成衝擊,當他們研究馬克思主義時,這種衝擊更加明顯。則出現與克勞德·李維等相關聯的“結構主義”。還有福柯和德里達等法國“後結構主義”等思想。 ==== 後古典現代哲學 ==== 分析哲學: :後古典主義是種哲學觀,從培根,笛卡爾到休謨和康德,這股浪潮獲得科學的傾向,後來又獲得邏輯和語言的,逐漸形成一種基本的分析哲學。 實證主義: :19世紀上半葉英美,“蘇格蘭常識學派”很普及,後來英國摩爾的思想和20世紀初美國“新實在論者”都發展了它。孔德的實證主義在法國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在美國得到米爾格拉姆的發展,成為“實驗主義”,又形成科學性的實證主義。 新康德主義: :實證主義在德國由陸宰和不倫瑞克等人的發展下,形成“新康德主義”,並經由重新發現的休謨主義和黑格爾主義的影響,在英美等地也流行起來。 邏輯實證主義: :一種很注重邏輯的學說,在德摩根、布倫塔諾、邁農和弗雷格等人的努力下,取得了進展。羅素和摩爾發動了分析運動,由此形成分析哲學的雛形。又在維特根斯坦的研究下,將分析哲學進行了重新解釋,變成了語言分析問題,從而產生邏輯實證主義。 語言哲學: :二戰後,分析哲學更加分化,並形成多個不同的派系。但其本質相差無幾,都集中研究“分析”這一概念上來,後來有不少開始研究語言哲學這一分支。 現象學: :而胡塞爾將嚴謹的數學思想賦予哲學,使得笛卡爾主義進一步激進化,在海德格爾的影響下,便產生了現象學運動。 唯物論: :其中費爾巴哈作為德國古典哲學期間的一個唯物主義代表。他將黑格爾哲學稱謂精緻化和理性化的神學體系,他認為人是思維與存在統一的,思維不僅僅是人腦的表現也是人與人思維的表現。 :他的唯物論和實證主義以馬赫的學說達到頂點,並在英國流行。 新托馬斯主義: :而從公元1879年以來教宗利奧十三世頒發教義宣稱為“永遠的父親”之後。多瑪斯哲學在基督宗教和神學中的哲學教義再度得到肯定。而和雅克·馬裡頓發展了該學說並吸收了近代哲學的諸多優點,逐步形成新托馬斯主義。 ==== 多種主義的第三潮流 ==== 科學哲學: :在實證主義出現後的晚生的現代哲學流派,羅素等提倡的新型哲學,具有科學精神,注重的是可否被證明與是否合乎邏輯,減少提及一些像形而上學和主觀的問題,例如神或本體論終極的美等。 意志主義: :該潮流在費希特和謝林的學說下,又經過康德以及黑格爾的影響,終於由叔本華所注意到其中尚未被探索的領域——人類生命和一切生命基本特性的東西,即是“意志”。 :而尼采也有所謂的“權力意志”這種學說,一種關於生命與世界的與叔本華類似的詮釋。但,尼采對其進行徹底的改革,有“對所有價值重新作出評價”的論述。將其大膽的心理概括傳統從宗教、藝術到道德、社會,再到科學和認識本身。 實用主義: :因為達爾文發現的進化論,讓斯賓格勒發展為一個哲學表達,而柏格森為其發展提供促進作用。在一戰後,舍勒、普萊斯納和蓋倫等採用上述學說,開創了“哲學人類學”。 :上列觀點在桑塔亞那、杜威等人和懷特海的影響下,重新對黑格爾主義進行理解。由皮爾士和詹姆士等思想家開創了實用主義運動,對“人類行動、利益和目的作出實際考慮”。 存在主義: :而齊克果對人類生命詮釋的過程中比實用主義更激進,他透過“信仰跳躍”來獲得與上帝的關聯。 :海德格爾和雅斯培也對齊克果的“主體性”和實用主義進行研究。雅士培強調人類存在不可能被化解到只能以客觀角度加以瞭解的地步。海德格爾更進一步對“存在的意義”作了研究,他主要對人類存在的特性和結構做了奇特的分析。 :在薩特和加繆的發展下,使之流行並衍生出“存在主義”。薩特發展了海德格爾的理論,他認為人們在對“塑造人類自己”這個問題存在本質性的不確定。 解釋學: :研究存在主義的哲學家多采用現象學來解釋人類生命和人類條件的問題。而龐蒂使用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對人類存在作研究。 :從齊克果以來的這些哲學家多注重以文學風格對哲學進行研究。從此,哲學、語言和文學三者關係更為緊密,如伽達默爾的“詮釋學哲學”和卡西爾的“符號形式的哲學”等,逐步形成解釋學。 ==重要哲學流派== ===德國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的各種變體在18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的哲學界相當流行。康德主張的先驗唯心主義認為人們對事物的理解是有界限的,因為在客觀判斷條件下很多事情是辦不到的。他在1781年發行的作品《純粹理性批判》試圖調和18世紀兩大主要的哲學派別: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並且建立一個研究形而上學的新基礎。 德國唯心主義最著名的作品是黑格爾於1807年出版的《精神現象學》。黑格爾承認自己的理念不是新的,不過他的目標是完成之前的哲學家們的不完整的體系。黑格爾認為哲學的重點是放棄分裂,達到統一。他把以前的時代說成是思維與存在、理想與現實分裂,自由與必然、個人與社會、無限與有限、統一性與多樣性分裂之時代。他從康德的“心靈的合理性以及在經驗中的積極作用”的概念出發,但反對康德的“超越經驗世界和‘物自身’的世界”,並認為心靈和世界一樣具有相同基礎理性結構。他所認為的普遍性不是脫離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內之普遍,即為具體普遍;他所認為的統一也非脫離矛盾、對立的抽象統一,而是包含它們在內的統一,即為對立統一。上述綜合在一起即是他的理論:最真實的無所不包的整體即是“絕對精神”,又是對立的統一。黑格爾認為需要經過三個階段來達到這個“絕對精神”,從邏輯、自然到精神,即是從思維到存在,再到兩者統一的過程,從而完成他的統一論。他還將倫理學劃歸到這個領域,從而在倫理學理論和對思想的理解中提出重要的路線。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核心的哲學體系。其認為實踐是檢驗哲學之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哲學應伴隨著社會、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其主要思想體系在19世紀70年代主要由恩格斯創立,20世紀20年代在蘇聯形成完整體系——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個體系在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推動下得以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宣稱自己的理論體系具有科學性,認為哲學可以成為科學的一部分。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哲學還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 另外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也指各種不同的共產主義運動,如由列寧所創立而被斯大林修改的蘇聯馬克思主義,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俄國革命以及後來建立的各種共產黨之教義。它的旁系包括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及其追隨者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等。 ===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的現代哲學派別,在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思潮。對法律、政治、教育、社會、宗教和藝術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實用主義也試圖在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找出一條中間道路來,是「經驗主義思想方法與人類的比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適當的調和者。」 ===現象學=== 現象學是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在1900年提出的理論,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現象學是對經驗結構與意識結構的哲學性研究。作為一個哲學運動,現象學於二十世紀早期由埃德蒙德·胡塞爾創立,之後被他在德國的哥廷根大學和慕尼黑大學中的一派追隨者發展壯大。在此之後現象學傳播到法國、美國以及其他地區,並遠超出了胡塞爾早期著作的語境。 Zahavi, Dan (2003), Husserl's Phenomenolog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其他主要哲學家包括海德格、莫里斯·梅洛-龐蒂 以及伊曼紐爾·列維納斯。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該術語被用在十九世紀晚期到二十世紀的一些哲學家的工作上,儘管他們的學說相差巨大,但他們都相信哲學思考開始於人類主體——而不僅僅是思維主體,而且包括行為、感知、人類個體。存在主義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在存在主義中,個體的出發點的特徵是被稱為“存在的態度”,或一種面對顯然是一個無意義的或荒謬的世界的迷失和混亂的感覺。很多存在主義者還認為傳統的體系和哲學學術無論是內容和風格都過於抽象並遠離人類經驗。 19世紀哲學家克爾凱郭爾和尼采被看作存在主義的先驅,儘管他們沒有使用這個術語。然而他們的影響延伸出了存在主義思想。克爾凱郭爾著作主要針對的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他認為其忽視或排除了人類的內在主觀生命。相反克爾凱郭爾認為"真理是主觀的",主張對一個現實的人類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處理個人與存在內在關係的問題。克爾凱郭爾作為一個基督徒相信宗教信仰的真相是一個主觀問題,而且人應該用熱情去深思這個問題。 == 理論 == * 利他主義 * * 享樂主義 * 唯物主義 * 唯心主義 * 理想主義 * * 邏輯實證主義 * 悲觀主義 * 樂觀主義 * 儒家思想 * 道家思想 * 佛教思想 * 至公(舊教)主義 * 抗辯(新教)主義 * 自我主義 * 理性主義 * 現實主義 * 唯美主義 *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 辯證唯物主義 * 客觀唯心主義 * 主觀唯心主義 * 非理性主義 * 斯多葛主義 * 存在主義 * 形而上學 * 功利主義 == 分支和交叉學科 == * 解釋學 * 現象學 * 科學哲學 * 數學哲學 * 物理哲學 * 化學哲學 * 生物學哲學 * 哲學人類學 * 地理哲學 * * 歷史哲學 * 經濟哲學 * 政治哲學 * 教育哲學 * 語言哲學 * 人生哲學 * 精神哲學 * 宗教哲學 * 法律哲學 * 元倫理學 * 價值論 * 生態智慧 * 環境哲學 * 人類行為學 == 相關學科 == * 神學 * 科學 * 心理學 == 相關列表 == * 哲學家列表 == 腳註 == * * * * == 擴充套件閱讀 == * 艾倫·布洛克, R. B. Woodings, and John Cumming, eds. 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inkers, in series, Fontana Original[s]. Hammersmith, Eng.: Fontana Press, 1992, cop. 1983. xxv, 867 p. ISBN 978-0-00-636965-3 * 艾倫·布洛克, and Oliver Stallybrass, jt. eds. The Harper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7. xix, 684 p. N.B.: "First published in England under the title, 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 ISBN 978-0-06-010578-5 * Julia, Didier. Dictionnaire de la philosophie. Responsible éditorial, Emmanuel de Waresquiel; secretariat de rédaction, Joelle Narjollet. [Éd. rev.]. Paris: Larousse, 2006. 301, [1] p. + xvi p. of ill. ISBN 978-2-03-583309-9 * Reese, W. L.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1980. iv, 644 p. ISBN 978-0-391-00688-1 === 入門 === * Appiah, Kwame Anthony. Thinking it Through  –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2003, ISBN 978-0-19-513458-2 * Blumenau, Ralph. Philosophy and Living. ISBN 978-0-907845-33-1 * Craig, Edward.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ISBN 978-0-19-285421-6 * Curley, Edwin, A Spinoza Reader, Princeton, 1994, ISBN 978-0-691-00067-1 * Durant, Will, Story of Philosophy: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Philosophers, Pocket, 1991, ISBN 978-0-671-73916-4 * Harrison-Barbet, Anthony, Mastering Philosophy. ISBN 978-0-333-69343-8 * Higgins, Kathleen M. and Solomon, Robert C. A Short History of Philosophy. ISBN 978-0-19-510196-6 * Philosophy Now magazine * Russell, Bertrand.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ISBN 978-0-19-511552-9 * Sinclair, Alistair J. What is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2008, ISBN 978-1-903765-94-4 * Sober, Elliott.(2001). Core Questions in Philosophy: A Text with Readings.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ISBN 978-0-13-189869-1 * Solomon, Robert C. Big Question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ISBN 978-0-534-16708-0 * Warburton, Nigel. Philosophy: The Basics. ISBN 978-0-415-14694-4 * Think: philosophy for everyone Lively and accessible articles written by philosophers pre-eminent in their fields, for a broad audience. Free articles are available online. * Gerald Rochelle Doing Philosophy, 2012, ISBN 978-1-78046-004-8 === 專題介紹 === * Copleston, Frederick. Philosophy in Russia: From Herzen to Lenin and Berdyaev. ISBN 978-0-268-01569-5 * Critchley, Simon. Continental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ISBN 978-0-19-285359-2 * Hamilton, Sue. Indian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ISBN 978-0-19-285374-5 * Harwood, Sterling, ed., Business as Ethical and Business as Usual(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2000); www.sterlingharwood.com * Imbo, Samuel Oluoch. '3'An Introduction to African Philosophy. ISBN 978-0-8476-8841-8 * Knight, Kelvin. Aristotelian Philosophy: Ethics and Politics from Aristotle to MacIntyre. ISBN 978-0-7456-1977-4 * Kupperman, Joel J. Classic Asian Philosophy: A Guide to the Essential Texts. ISBN 978-0-19-513335-6 * Leaman, Oliver.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slamic Philosophy. ISBN 978-0-7456-1960-6 * Lee, Joe and Powell, Jim. Eastern Philosophy For Beginners. ISBN 978-0-86316-282-4 * Nagel, Thomas. What Does It All Mea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ISBN 978-0-19-505292-3 * Scruton, Roger. A Short History of Modern Philosophy. ISBN 978-0-415-26763-2 * Smart, Ninian. World Philosophies. ISBN 978-0-415-22852-7 * Tarnas, Richard. The Passion of the Western Mind: Understanding the Ideas That Have Shaped Our World View. ISBN 978-0-345-36809-6 === 選集 === * Classics of Philosophy(Vols. 1 & 2, 2nd edition)by Louis P. Pojman * Classics of Philosophy: The 20th Century(Vol. 3)by Louis P. Pojman * The English Philosophers from Bacon to Mill by Edwin Arthur * European Philosophers from Descartes to Nietzsche by Monroe Beardsley * Contemporary Analytic Philosophy: Core Readings by James Baillie * Existentialism: Basic Writings (Second Edition) by Charles Guignon, Derk Pereboom * The Phenomenology Reader by Dermot Moran, Timothy Mooney * Medieval Islamic Philosophical Writings edited by Muhammad Ali Khalidi * 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 by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Charles A. Moore *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by 陳榮捷著 * Kim, J. and Ernest Sosa, Ed.(1999). Metaphysics: An Anthology. Blackwell Philosophy Anthologie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ree Will(2004)edited by Robert Kane * Husserl, Edmund and Donn Welton (1999). The Essential Husserl: Basic Writings in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53-21273-3 * Cottingham, John. Western Philosophy: An Anthology. 2nd ed.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2008. Print. Blackwell Philosophy Anthologies. === 參考著作 === * * *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edited by Ted Honderich *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by Robert Audi * 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10 vols.)edited by Edward Craig, Luciano Floridi(available online by subscription); or * The Concis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dited by Edward Craig (an abridgement) *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8 vols.)edited by Paul Edwards; in 1996, a ninth supplemental volume appeared that updated the classic 1967 encyclopedia. * 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ers. Charlottesville, 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 * Directory of American Philosophers. Charlottesville, 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 * Routledge History of Philosophy(10 vols.)edited by John Marenbon * History of Philosophy(9 vols.)by Frederick Copleston *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5 vols.)by W. T. Jones * History of Italian Philosophy(2 vols.)by Eugenio Garin. Translated from Italian and Edited by Giorgio Pinton. Introduction by Leon Pompa. * Encyclopaedia of Indian Philosophies(8 vols.), edited by Karl H. Potter et al.(first 6 volumes out of print) * Indian Philosophy(2 vols.)by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 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5 vols.)by Surendranath Dasgupta *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2 vols.)by Fung Yu-lan, Derk Bodde * Instructions for Practical Living and Other Neo-Confucian Writings by Wang Yang-ming陳榮捷著 *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 edited by Antonio S. Cua * Encyclopedia of Easter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by Ingrid Fischer-Schreiber, Franz-Karl Ehrhard, Kurt Friedrichs *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Asian Philosophy by Brian Carr, Indira Mahalingam * A Concise Dictionary of Indian Philosophy: Sanskrit Terms Defined in English by John A. Grimes * History of Islamic Philosophy edited by Seyyed Hossein Nasr, Oliver Leaman * History of Jewish Philosophy edited by Daniel H. Frank, Oliver Leaman * A History of Russian Philosophy: From the T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ies by Valerii Aleksandrovich Kuvakin * Ayer, A.J. et al., Ed.(1994)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ical Quotations. Blackwell Reference Oxfor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 Blackburn, S., Ed.(1996)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auter, T., Ed.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London, Penguin Books. * Runes, D., Ed.(1942). Th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 New York, The Philosophical Library, Inc. * Angeles, P.A., Ed.(1992). 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 Bunnin, N. et al., Ed.(1996)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Blackwell Companions to Philosoph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 Hoffman, Eric, Ed.(1997)Guidebook for Publishing Philosophy. Charlottesville, 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 * Popkin, R.H.(1999).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外部連結== *倪梁康:〈哲學何為?哲人何為?〉 (2010) *倪梁康:〈哲學的定位:玄思的文學?隨意的史學?〉 (2009) *倪梁康:〈我所理解的「哲學」〉 (2010) *陳嘉映:〈哲學是什麼〉 (2000) *陳嘉映:〈哲學之為窮理與哲學之為對話〉 (2011)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 (2006) *高宣揚:〈當代西方哲學的基本論題〉 (2007) *張汝倫:〈哲學的出路在於智慧〉 (2011) *張汝倫:〈哲學的批判讓我們始終保持反思意識〉 (2014) *張汝倫:〈哲學的“無用”之用 〉。 Category:人文學科 Category:主要話題條目 Philosophy
文學
文學(),在狹義上,是一種語言藝術,亦即使用語言文字為手段,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社會生活、表達主觀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文學不僅強調傳達思想觀念,更強調傳達方式的獨特性,且講究辭章的美感。 文學,在廣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或用文字寫作來傳達思想、表達情感、發揮想像的所有著作,此時又稱文學作品。文學寫作則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在現代,則通常將文學分為韻文、散文、劇本、小說四大類別,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這個概念,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佈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路文學。 英語 literature,它的拉丁詞根是 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於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充套件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字(口頭文學)。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藝術型別)進行分類。但,英語 literature 有另外的含義:文獻,須視語境而定。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瞭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 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讓社會有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名稱== 西歐literature的狹義,其中文或日語的對譯「文學」始於1908年顏惠慶主編的《英華大辭典》。《英華大辭典》的literature詞條有4條釋義,明定了以「文學」對譯第3義「除哲理及科學外,凡神靈思想為其資料,離奇變幻為其形式,或實記或杜撰者,皆文學也」。而西歐literature的廣義以「文學」對譯,則始於1866年派駐香港的德國傳教士羅存德著的英語-粵語-官話三語字典《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羅存德在literature詞條給了2個義項7個解釋「文,文學,文字,字墨;ancient literature,古文,今文」。 == 文學史 == 文學的歷史和文明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若將文學定義為用文字記錄的作品,最早的古代文學作品一般認為是古埃及文學Forster,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xix及Black et al. 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 Sumer, xix。古埃及文學中主要的文類(讚美詩、祈禱文及故事)幾乎都是以詩的方式寫成的Forster,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vii,不過雖然可以清楚看出有使用詩歌技巧(poetic devices),但詩歌的韻律不明Forster,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viii–ix。最早已知的文學作品是公元前2700年一篇由蘇美人創作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當中描述英雄主義、友誼、損失及追逐永生。 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特色的文學。古代的文學中有許多有關世界起源及習俗起源內容,也有一些其中有道德及靈性意涵的神話。鐵器時代的荷馬史詩及以較晚一些的有較多有關作者的資訊,而許多的神話則是用口頭傳播的方式流傳下來。 各種文學都可以視為是文字的紀錄,文學本身可能是寫實或是虛構,但都可以描繪出一些事實,例如主角的動作及言語、作者的寫作風格,以及文字後的含義等。這些情節不只是娛樂性的,其中也包括了經濟、心理、科學、宗教、政治、文化及社學的相關資訊。在學習歷史時,研究及分析當時的文學也是重要的一部份。研究過去的文學可以看到不同歷史時期時,其社會和社會規範的演變,甚至於也可助於瞭解現今的文學,因為其中常常引用古希臘神話、宗教典籍及相關文獻的資料。人們不止可以從各主題相關的文學中看到該主題隨著歷史的演進(例如從經濟史的書或介紹科學及演化的書),甚至連科幻小說中都可看到類似的內容。作者常常在其作品中加入一些歷史的內容,例如拜倫勳爵在《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Canto I》中藉由主角Childe Harold提到西班牙文及法文,也提到作者的一些想法Lord Byron, (2008)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Canto I. Lord Byron: The Major Works. ed. McGann, J.J.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藉由文學人們可以繼續的發現有關歷史的新資訊,這個從各個學科領域都有和文學相關的子領域可以看出English: a degree for the curious. (2013, September 16). UWIRE Text, p. 1. 。當人們將資訊用文字的方式紀錄下來,就比較容易從這一代流傳到下一代,留下來的資訊會越來越多。從這些資料,人們可以研究文學、提昇想法、擴充套件知識、也可以開始像醫學或是貿易等專業領域的研究。而隨著現代人們學習內容的增加及拓展,文學也會有一些不同,成為以後人們研究的基礎。 許多古文明都有其對哲學或是相關觀點的文學,像是古中國、古印度、波斯及希臘羅馬古典時代的作品。許多古代的作品,就算是敘事的形式,都還是有道德或是教誨上的目的,像梵語的《五卷書》或是奧維德的《變形記》,後來戲劇及諷刺作品的受眾也變多,因此也開始有類似性質的文學創作。抒情詩常常是貴族圈的特性產物,特別在東亞,許多歌曲被貴族收集,成為詩歌。 浪漫主義的異常特質在中世紀綻放。同時,理性時代造就了民族主義史詩與哲學短文。浪漫主義強調通俗的文學及情感的投入,慢慢被尋求真實的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文學所取代。到了20世紀,象徵主義抬頭,探索角色的描述和發展。 === 中文文學史 ===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文學與史學和神話並無明顯的界限,最早的文學是對歷史和神話的記錄。但純粹的文學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例如《詩經》。中國古代的文學主要著重在哲學、史學史、軍事學、農業及韻文。中國發明瞭造紙術及雕版印刷,也是世界上第一個A Hyatt Mayor, Prints and Peopl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Princeton, 1971, nos 1-4. ISBN 0-691-00326-2。中國的許多哲學思想是起源自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及法家,而軍事學書籍(如孫子兵法)也是在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中國歷史文學則從尚書、春秋、戰國策、史記等一直延續下來,而且有很詳細的資料記錄。 中國的文學成就最大的是詩歌,從《離騷》到唐代律詩,詩歌一直對中國文壇有著巨大的影響。後來詩、詞、曲、小說等文學形式分別在唐、宋、元、明清達到高峰。民國時期由胡適和陳獨秀推動的新文學運動,認為作品不應只講求形式,應注重內容的充實、表達及情感,也推動白話文學。民國時期,武俠小說風靡海內外,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通俗小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在文化大革命後,出現相關的反思文學及傷痕文學,也有一批白話文詩人進行大量創作,也取代古詩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詩歌作品。後來網路文學興起,成為受歡迎的商業作品。 中華民國在撤退臺灣後,在50及60年代出現了以四大抗戰小說為代表的戰鬥文藝小說,都是以抗戰時期為背景,後來又有反共文學的出現,而60年代開始,以瓊瑤為代表的言情小說也開始流行。70年代起逐漸開始有對於臺灣社會研究的新現代文學,以及強調鄉土的鄉土寫實文學,1990年後也開始了網路文學的興起。 == 文學類別 == * 按載體分為:口頭文學、書面文學、網路文學三大類。 * 按時間分為: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他們的範圍都是隨著讀者而不斷遷移的。 * 按地域分為:外國文學,中國文學等等。 * 按讀者分為: ** 按年齡有兒童文學,青少年及青壯年人的文學等。 ** 按讀者群體及內容可分為典雅文學(雅文學、純文學、嚴肅文學)和大眾文學(型別文學;大眾文學又名:俗文學、通俗文學)。 * 按內容分為:史傳文學、紀實文學、奇幻文學、報導文學...等。 * 按創作理念分為: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等等。 == 文學體裁 == 中國古典文學分為詩和文,文又分為韻文和散文,中國的抒情詩和文言文最早而比較發達。 文學一般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劇本,並稱為四大文學體裁; === 詩歌 === # 詩歌,傳統的詩歌是有韻律的文學作品。它透過想像與抒情來表達某種強烈的情感。詩歌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學形式。中國是世界上詩歌最發達的國度之一。從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以來,漢代的樂府,唐宋格律詩,和唐末興起的詞,元曲以及五四以來的新詩,歷代的民間歌謠,構成了中國詩歌無以倫比的巨大傳統。西方詩歌是一種著重美學及語言節奏性的文學,在本質上就和散文不同,西方的敘事詩發達較晚,而結合劇本,成就很大,例如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等。 # 賦是半詩半文的中國古代文體。 === 散文 === #散文是一種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學形式,與韻文相對。中國的散文從先秦諸子散文發展而來,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歷史散文和賦體以及奏議文告等應用文體,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 #應用文是針對特定需求而有的文體,例如公告、廣告等。 #小品文是從作者的觀點來討論某一議題。 #文言文,常指非八股文的文體。 #駢文是句式多為四六句及對仗的文言文文體。 #隨筆,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的散文。 #筆記 #遊記 === 劇本 === 劇本是另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主要透過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劇本可以用於舞臺的表演,也可以閱讀。像元曲、京劇、崑劇都屬於這個部份。西方的戲劇許多都伴隨著音樂和舞蹈,例如歌劇及音樂劇,古希臘戲劇是目前已知最早期的西方戲劇,有悲劇、喜劇、悲喜劇等。 === 小說 === #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透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環境的描述來概括地表現社會生活。“小說”一詞最早記載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是從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濫觴,經過漢末六朝的筆記,到唐傳奇宋話本擬話本而成熟,再傳至明清以四大奇書(後《金瓶梅》被《紅樓夢》取代,成“四大名著”)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和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小說。西方文學一般會依小說長度區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及短篇小說等,許多的小說也都屬於虛構作品。 #極短篇 === 其它 === * 書信 * 短文是字數相對較少的文學形式。 * 書話、詩話、詞話是對於書、詩文或是詞的評論。 * 回憶錄 * 八股文是中國宋代到清代之間,科舉考試中使用,強調對仗排偶,有一定結構的文體。 * 報導文學 * 史傳文學 == 文學獎項 == 有許多的文學獎,頒發給優秀的作家,表揚其文學的成就。因為文學的範圍很廣,許多文學獎項會依風格、文學型別、語言、國籍及其他特性(例如新進作家或是等)再做分類。 諾貝爾文學獎是依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所成立的獎項,是諾貝爾獎中的一項,一般是因為作者的整體作品而獲獎,而非著重特定的作品。其他不分國籍的獎項有: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布克國際獎及卡夫卡獎。 == 其他描述型式 == * 網路文學是一種從網路環境起源的文學形態。 * 影片及肥皂劇多半都是依文字的劇本衍生而成。 * 視覺文學、繪本及漫畫書是以圖畫、對話及文字結合的方式來敘事。 * 遊戲文學是一種另類文學形態,互動式劇情類遊戲藉由圖片、影像來表達文字的劇本。例如:奇妙人生 == 文學技巧 == 是文學創作者應用在文學中,製造特別效果的方式。文學技巧的範圍很廣,包括作品是否要用第一人稱或是其他人稱、用傳統的線性敘事或是、或是文類選擇都包括在內。這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一些熟悉的結構及架構,例如傳統犯罪小說,不過有些作者會特別選擇一些文學技巧來讓讀者有意外的感受。 文學技巧的使用也可能會產生新的文類,就像塞繆爾·理查森寫的早期現代小說《帕梅拉》一様。《帕梅拉》是用許多的信件組成,稱為「書信體技巧」(epistolary technique)。因此《帕梅拉》讓大家再次注意到書信體小說,一個以往曾出現,但沒有這麼受注意的文類。 文學技巧和文學手段(literary device)不同,有點類似軍事戰略和軍事戰術之間的關係。文學手段是在敘述中用的特殊結構,像是隱喻、明喻、省略、敘事及託寓等,甚至單純的諧音都可以作為文學手段。也可以視為是文學手段,例如意識流敘事。 文學批評是指文學批評者對其他人作品的評論和評估,有時也會用來改進及提昇文學作品。也可以對作者帶來類似的作用。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文學批評,背後會有其理論基礎,不同種類的文學批評可以評論文學作品的各個部份或是各個層面。 == 註解 ==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外部連結 == * 張隆溪:〈文學理論的興衰〉 (2009) == 參見 == * * 文學獎一覽表 * 文學作品 * 文學創作 * 文學鑑賞 * 文學流派 * 文學思潮 * 左翼文學 * 文藝工作者 * 兒童文學 * 敘事學 ;文學理論 * 西方文學理論、東方文學理論 * 文學作品的評論和研究 * 文學史:外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 ;文學研究 * 文藝美學 * 文學藝術 * 社會主義新時期文學 * 文學思想史 * 文學批評 * 現代文學 * 比較文學 * 紅學 * 金學 ;文學人物 * 作家 * 劇作家 * 散文家 * 小說家 * 詩人 * 文學批評家 * 作家列表
歷史
歷史()是對過去的系統研究。作為一門學科,歷史分析和解釋證據,構建關於發生的事情的敘述並解釋其發生的原因,主要關注人類歷史。一些理論家將歷史歸類為社會科學,而另一些人則將其視為人文學科的一部分或認為它是一門混合學科。圍繞歷史的目的也存在類似的爭論——例如,它的主要目的是理論性的(揭示真理),還是實踐性的(從過去吸取教訓)。在比較不同的意義上,“歷史”一詞不是單指學術領域,而是指過去本身或關於過去的個別文字。 歷史研究依靠一次文獻和二次文獻來重建過去的事件並驗證解釋。來源批判學用於評估資料,評估其真實性、內容和可靠性。歷史學家整合多個單獨資料的觀點以形成連貫的敘述。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實證主義、年鑑學派、馬克思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都有不同的方法論。 歷史是一門涵蓋許多分支的廣泛學科。有些側重於特定時期,例如古代史,而另一些則側重於特定地理區域,例如非洲歷史。主題分類包括政治史、社會史和經濟史。與特定研究方法相關的分支包括、比較史學和口述歷史。 歷史在古代成為一門研究領域,取代了充滿神話色彩的敘事,早期影響深遠的傳統起源於希臘、中國,後來也在伊斯蘭世界出現。歷史寫作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並趨向專業化,特別是在19世紀,當時建立了嚴格的方法論和各種學術機構。歷史與許多領域相關,包括史學、哲學、教育和政治。 == 定義 == 作為一門學術學科,歷史學是對過去的研究。它透過收集和分析證據來構建敘述,從而對過去發生的事件進行概念化和描述。這些敘述不僅涵蓋事件的經過,還探討其發生的原因及所處的背景,解釋相關的背景條件和因果機制。此外,歷史還研究歷史事件的意義以及驅動這些事件背後的人類動機。 在另一種意義上,歷史指的是過去的事件本身。在這種解釋下,歷史是曾經發生的事情,而不是研究這些事情的學術領域。當“history”這一詞彙作為可數名詞使用時,它指的是以歷史文字形式呈現的對過去的描繪。歷史文字是一種文化產物,包含主動的解讀與重構。隨著歷史學家發現新的證據或重新詮釋已有資料,這些文字中的敘述可能會發生變化。相比之下,過去本身的本質是靜態且無法改變的。某些歷史學家強調歷史的解讀和解釋功能,以此將“histories”與編年史區分開來,他們認為編年史只是按時間順序列出事件,而歷史則旨在全面理解其原因、背景和影響。 傳統上,歷史主要關注書面文獻,重點研究自文字發明以來的有記錄歷史,而將史前史則留給考古學等其他學科領域。到了20世紀,隨著歷史學家對文字發明前的人類過去產生興趣,歷史的研究範圍逐漸擴大。 關於歷史是社會科學還是人文學科的一部分,這一問題頗具爭議。與社會科學家類似,歷史學家提出假設,收集客觀證據,並基於這些證據進行論證。同時,歷史又與人文學科緊密相關,因為它依賴於詮釋、敘述、人類經驗和文化遺產等主觀因素。一些歷史學家堅定支援某一分類,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歷史是跨學科的,無法被嚴格歸入某一個類別。歷史與偽史形成對比。偽史是指偏離史學標準的做法,例如依賴有爭議的歷史證據、有選擇性地忽略真實證據,或透過其他手段歪曲歷史。偽史通常受到特定意識形態的驅動,它模仿歷史研究的方法,但缺乏嚴謹的分析和學術共識,從而傳播帶有誤導性的敘述。 === 目的 === 關於歷史的目的或價值,人們提出了各種觀點。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其主要功能是純粹地發現過去的真理。這一觀點強調,不帶任何偏見地追求真理本身就是目的,而與意識形態或政治相關的外在目標可能會扭曲歷史,損害其準確性。此外,在這一角色下,歷史還可以挑戰那些缺乏事實支援的傳統神話。 另一種觀點認為,歷史的主要價值在於它為當下提供的經驗教訓。這一觀點基於這樣一種理念:對過去的理解可以指導決策,例如幫助人們避免重蹈覆轍。與之相關的觀點強調對的整體認知,使人們意識到在不同背景下人類行為的多樣性,這類似於人們透過在別國遊歷獲得的見解。歷史還可以透過共同的過去為人們提供群體認同,從而促進團體凝聚力,幫助跨世代地傳承和培育文化遺產與價值觀。在輝格史和馬克思主義學者愛德華·霍列特·卡爾看來,歷史是理解當下的關鍵,亦可用於塑造未來。 歷史有時被用於政治或意識形態目的,例如,透過強調某些傳統的正當性來為現狀辯護,或透過揭示過去的不公正現象來推動變革。當這種做法被推向極端時,可能會導致偽史或歷史否定主義,即故意忽視或曲解證據,以構建符合特定外部利益的誤導性敘述。 === 詞源 === 英語中意為“歷史”的“history”一詞源自古希臘語詞彙 ἵστωρ (histōr),意為“博學、睿智之人”。這一詞彙進一步演變為古希臘語中的 ἱστορία (historiā),其涵義較為廣泛,與探究和陳述見解有關。後來,該詞被古典拉丁語借用為historia。在希臘化時代和羅馬時期,該詞的含義發生了變化,更加強調敘事方面和呈現的藝術,而非單純關注調查與證言。 該詞在14世紀經由古法語histoire一詞傳入中古英語,當時意為“故事、傳說”,包括了真實和虛構。到了15世紀,其含義發生變化,除了指代關於過去的敘述外,還包括對過去的學術研究。到了18世紀和19世紀,history一詞逐漸與基於事實的記述和證據驅動的研究更加緊密相連,這與歷史研究的專業化相吻合。如今,許多歐洲語言中的“歷史”一詞仍保留了這一雙重含義,既可指一般故事,也可指對過去的真實記載,例如法語中的histoire、義大利語中的storia和德語中的Geschichte。 == 方法論 == 史學方法是歷史學家用來研究和解讀過去的一套方法學,涵蓋收集、評估和綜合證據的過程。其目的是確保在選擇、分析和解讀歷史證據時具備學術嚴謹性、準確性和可靠性.。歷史研究通常從一個研究問題開始,以確定研究的範圍。一些側重於對事件的簡單描述,而另一些則旨在解釋特定事件發生的原因,推翻現有理論,或證實新假設。 === 來源和來源批評 === 為了回答所研究問題,歷史學家依賴各種型別的證據來重建過去並支援其結論。歷史證據通常分為一次文獻和二次文獻。一次文獻是指在所研究時期產生的文獻,其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官方檔案、書信、日記、目擊者記錄、照片以及音影片錄製等。此外,考古學、地質學和醫學等領域研究的歷史遺存,如從發掘中出土的文物和化石,也屬於一次文獻。一次文獻提供了對歷史事件最直接的證據。 二次文獻指的是對其他資料所擁有資訊進行分析或解讀的文獻。某一文獻是一次文獻還是二次文獻,不僅取決於文獻本身,還取決於其使用目的。例如,如果一位歷史學家基於對歷史文獻的分析撰寫了一篇關於奴隸制的文章,那麼該文章對於奴隸制而言是二次文獻,而對於該歷史學家的觀點而言則是一次文獻。與現有資料的一致性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標準之一。例如,新史料的發現可能會促使歷史學家修正或推翻先前被接受的敘述。為了查詢和獲取一二手文獻,歷史學家通常會前往檔案館、圖書館和博物館查閱資料。檔案館在儲存大量原始資料並以系統化、便捷的方式提供給研究者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隨著科技的進步,歷史學家越來越依賴線上資源,這些資源提供了龐大的數字化資料庫,並具備高效的檢索和訪問特定文獻的方法。 來源批判是對資料所提供資訊進行分析和評估的過程。通常,這一過程從外部批判開始,即評估資料的真實性。外部批判涉及回答資料何時何地被創作的問題,並試圖識別作者、理解其創作動機,以及判斷該資料自創作以來是否經歷過某種修改。此外,這一過程還包括區分原始作品、單純的複製品和欺騙性的偽造品。 內部批判用於評估資料的內容,通常從澄清資料內部的含義開始。這不僅涉及消除可能被誤解的個別術語,還可能需要對使用古代語言撰寫的資料進行整體翻譯。當對資料所包含的資訊有了清晰理解後,內部批判的核心在於判斷其準確性。批評者會質疑資訊是否可靠,是否對主題存在誤導,並進一步考察資料是否全面,是否遺漏了重要細節。評估的一個方法是考察作者是否具備在原則上忠實呈現所研究事件的能力,並分析其意圖和偏見對資料的影響。意識到資料的侷限性,有助於歷史學家判斷是否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信任該資料,並決定如何運用它來構建歷史敘述。 === 綜合證據和思想流派 === 史料的選擇、分析和批評結果是對關於過去且大量孤立的陳述進行驗證。下一步,通常被稱為歷史綜合,歷史學家會考察這些獨立的證據如何結合在一起,構成更大敘事的一部分。構建這一更廣闊的視角對於全面理解整個主題至關重要。這是歷史寫作中的一個創造性方面,它透過展示不同事件之間的聯絡來重建、解讀和解釋發生了什麼。透過這種方式,歷史學家不僅回答了哪些事件發生了,還解釋了它們為何發生以及帶來了什麼後果。雖然沒有普遍接受的綜合技術,歷史學家在這一過程中依賴於各種解釋工具和方法。 提供複雜發展概述的一個工具是使用歷史分期法,將時間劃分為不同的時期,每個時期圍繞塑造該時期的核心主題或事件進行組織。例如,三時代系統將早期人類歷史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依據這些時期主導的材料和技術。另一個方法工具是研究史料中的沉默、空白或遺漏,即那些發生過但沒有留下重要證據痕跡的事件。沉默可能發生在當時的人們認為某些資訊過於顯而易見,不需要記錄時,也可能因為有特定原因故意隱瞞或銷燬資訊。相反,當大量資料可用時,可以採用定量方法。例如,經濟和社會歷史學家通常運用統計分析來識別與大群體相關的模式和趨勢。 不同的思想學派通常對歷史寫作有著各自的方法論。實證主義者強調歷史研究的科學性質,側重於實證證據以發現客觀規律。與此相對,後現代主義者拒絕宣稱提供單一客觀真理的宏大敘事。他們強調歷史解讀的主觀性,這導致了多元化的不同觀點。馬克思主義者將歷史發展視為經濟力量和階級鬥爭的表現。年鑑學派強調長期的社會和經濟趨勢,並依賴定量和跨學科的方法。女性主義歷史學家則研究性別在歷史中的作用,特別關注女性的經歷,以挑戰父權制觀點。 == 研究領域 == 歷史是一個廣泛的研究領域,涵蓋了許多分支。一些分支專注於特定的時間段,而另一些則集中於特定的地理區域或獨特的主題。不同學科通常可以結合起來;例如,一部關於古埃及經濟史的著作,融合了時間、區域和主題的視角。對於具有廣泛範圍的主題,一手資料的數量往往過於龐大,單個歷史學家難以全面審閱,因此他們通常需要縮小研究範圍,或依賴二手資料來獲得廣泛概要。 === 按時期 === 按時間順序劃分歷史是一種常見的方法,可以將廣闊的歷史程序整理成更易於管理的階段。不同歷史時期通常依據主導特徵來定義,這些特徵反映了特定時間段的主題,以及促成這些發展或結束它們的重大事件。根據所選的背景和細節程度,歷史時期的長度可能短至十年,也可能長達幾個世紀。一種具有傳統影響力的劃分方式是將人類歷史分為史前時期、古代史、中古史、近代史和現代史。根據不同地區和主題,這些歷史時期所涵蓋的時間範圍可能有所不同,歷史學家也可能採用完全不同的劃分方式。例如,中國歷史的傳統分期通常依據主要朝代,而在美洲歷史中,將歷史劃分為前哥倫布時期、殖民時期和後殖民時期則具有重要意義。 史前史的研究包括對數百萬年前類人種演化的考察,這一程序最終導致約20萬年前解剖學上現代人類的出現。隨後,人類開始從非洲遷徙,逐步擴散到世界各地。在史前時期的晚期,技術進步帶來了新的、更先進的工具,促使許多群體放棄以狩獵採集為基礎的遊牧生活,轉而選擇由新石器革命支撐的定居生活。由於這一時期缺乏書面文獻,研究人員面臨獨特的挑戰。因此,史前史的研究依賴跨學科方法,藉助考古學、人類學、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等領域的其他證據來研究這一階段的歷史。 古代史學家研究最早的大型文明的興起,這些文明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國和秘魯等地區,一些地區的文明早在公元前3500年便已開始發展。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複雜性促使了文字系統的誕生。由於農業的進步,糧食盈餘使這些文明能夠養活更大的人口,從而推動了城市化、貿易網路的建立以及區域帝國的崛起。與此同時,具有深遠影響的宗教體系和哲學思想也在這一時期首次形成,例如印度教、佛教、儒家思想、猶太教以及古希臘哲學。 在對中世紀曆史(約始於公元500年)的研究中,歷史學家指出宗教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傳教型宗教迅速傳播,並確立為世界宗教,逐漸取代了許多地方性的信仰體系,標誌著文化上的重大轉變。與此同時,跨區域貿易網路蓬勃發展,促進了技術和文化的交流。到了13世紀和14世紀,蒙古帝國征服了亞洲和歐洲的大片領土,成為這一時期的主導力量。 研究早期近代史(約始於公元1500年)的歷史學家通常強調歐洲國家如何崛起併成為全球強權。作為的一部分,歐洲國家探索並殖民了世界的大片地區。這一程序使美洲融入全球網路,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生物交流,包括植物、動物、人群以及疾病的傳播。科學革命帶來重大發現並加速技術進步。同時,人文主義和啟蒙運動等思想發展推動世俗化程序,深刻影響社會和文化變革。 在對現代史(始於18世紀末)的研究中,歷史學家關注工業革命如何透過引入更高效的生產方式來改變經濟結構。西方列強依靠工業化的軍事技術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並在全球範圍內取得優勢。國際間商品、思想和人口的交流日益頻繁,標誌著全球化的開端。同時,各種社會革命挑戰專制和殖民政權,為民主制度的興起鋪平了道路。儘管兩次世界大戰造成了廣泛的破壞,但科學、技術、經濟、生活水平以及世界人口等領域的發展仍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這一時期的變革重塑了國際權力格局,削弱了歐洲的主導地位。 === 按地理位置 === 歷史研究領域還可以根據所研究的地理區域進行分類。地理因素在歷史中起著核心作用,影響著糧食生產、自然資源、經濟活動、政治邊界以及文化交流。一些歷史著作將研究範圍限定在較小的區域,例如一個村莊或聚落;而另一些則關注更廣闊的領土,例如涵蓋整個大陸的歷史,如非洲史、亞洲史、歐洲史、美洲史和大洋洲史。 非洲的歷史始於對解剖學上現代人類演變的研究。古代歷史學家描述了文字的發明和文明的建立是如何在公元前4千年發生在古埃及的。在接下來的千年中,努比亞、阿克蘇姆、迦太基、迦納、馬裡和桑海等地形成其他著名的文明和王國。伊斯蘭教在公元7世紀開始傳入北非,併成為許多帝國的主導信仰。與此同時,橫跨撒哈拉沙漠的貿易路線也變得更加繁忙。從15世紀開始,數百萬非洲人被奴役並強行運送到美洲,成為大西洋奴隸貿易的一部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非洲大陸大部分地區被歐洲列強殖民。在民族主義崛起的背景下,非洲國家在二戰後逐漸去殖民化,這一時期見證了經濟進步、人口迅速增長以及政治穩定的鬥爭。 研究亞洲歷史的歷史學家指出,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大約在10萬年前出現。他們探討了亞洲作為文明搖籃之一的角色,早期文明如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和中國的出現可追溯到公元前4千年和3千年。在隨後的千年中,這些文明孕育了世界上所有主要宗教和幾種有影響力的哲學傳統,如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其他重要發展包括絲綢之路的建立,它促進了歐亞大陸的貿易和文化交流,以及強大帝國的形成,如蒙古帝國在公元13和14世紀主宰歐亞大陸。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歐洲的影響力不斷增強,開啟了現代化的時代。這一時期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達到頂峰,當時亞洲許多地區都處於直接殖民控制之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獨立後的時期以現代化、經濟增長和人口急劇增加為特徵。 在歐洲歷史的研究中,歷史學家描述了大約45,000年前解剖學上現代人類的到來。他們探討古希臘人如何在公元前第一千年奠定了西方文化、哲學和政治的基礎,以及他們的文化遺產如何在羅馬帝國及其延續體——拜占庭帝國中得以延續。中世紀時期始於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的衰亡,並以為標誌。從15世紀開始,歐洲的探索與殖民使全球聯絡更加緊密,同時文化、知識和科學的發展也改變了西方社會。從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歐洲的全球主導地位透過工業革命和大規模海外殖民地的建立進一步鞏固。然而,這一時期因兩次世界大戰的毀滅性影響而告終。在隨後的冷戰時期,歐洲大陸被分為西方和東方陣營。在冷戰後,歐洲國家開始追求政治和經濟一體化。 研究美洲歷史的歷史學家記錄了第一批人類在大約2萬至1.5萬年前到達美洲。美洲是一些最早文明的發源地,如南美的小北文明和中美洲的瑪雅文明和奧爾梅克文明。在接下來的千年中,主要帝國如特奧蒂瓦坎、阿茲特克和印加帝國相繼崛起。隨著15世紀末以來歐洲人到達美洲,也隨之傳入新的疾病,當地人口因此大幅減少。再加上殖民化和大量非洲奴隸的湧入,這導致了主要帝國的崩潰,人口和文化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18和19世紀的去殖民化運動促使美洲新國家的誕生。在20世紀,美國崛起為全球主導力量,並在冷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研究大洋洲歷史時,歷史學家指出大約60,000到50,000年前有人類到達大洋洲。他們探討了在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首先建立的多樣化區域社會和文化,隨後這些文化也擴充套件到其他太平洋島嶼。16世紀歐洲人的到來引發了重大的變革,到19世紀末,該地區大部分已落入西方控制之下。大洋洲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捲入了各種衝突,並在戰後經歷了。 === 按主題 === 歷史學家通常將研究範圍侷限於某一特定主題。某些人提出將歷史劃分為三個主要主題:政治史、經濟史和社會史。然而這些領域之間的界限模糊,三者與其他主題分支(如思想史)之間的關係也並不明確。 政治史研究社會中的權力組織,考察權力結構是如何產生、發展和相互作用的。在大部分有記錄的歷史中,國家或類國家結構一直是這一領域的核心,探討一個國家如何在內部進行組織,比如派系、政黨、領導人以及其他政治機構,還考察了實施哪些政策,以及國家如何與其他國家互動。政治史自古代以來就由歷史學家如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等進行研究,因此它是史學中最古老的分支,而其他主要的子領域則是在過去一個世紀才成為獨立的分支。 外交史和軍事史與政治史密切相關。外交史研究國家之間的國際關係,涵蓋了外交政策主題,如談判、戰略考量、條約、國家間的衝突以及國際組織在這些過程中的作用。軍事史則研究武裝衝突在人類歷史中的影響和發展。這包括對特定事件的考察,如分析某一場戰役,以及討論戰爭的不同原因,還涉及更廣泛的思考,關於戰爭的演變,包括軍事技術、戰略、戰術和軍事機構的進步。 經濟史研究商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涵蓋了經濟方面的內容,如土地、勞動和資本的使用、商品的供求關係、生產的成本和方式,以及收入分配和財富。經濟歷史學家通常關注以非個人化的力量形式呈現的總體趨勢,如通貨膨脹,而不是個體的行為和決策。如果有足夠的資料,他們會依賴定量方法,如統計分析。對於現代之前的時期,由於可用資料通常有限,經濟史學家不得不從稀少的資料中推斷資訊。 社會史是一個廣泛的領域,研究社會現象,但其精確定義存在爭議。一些理論家將其理解為研究政治和經濟領域之外的日常生活,包括文化實踐、家庭結構、社群互動和教育。一個密切相關的方法則關注經驗而非活動,考察特定社會群體(如社會階層、種族、性別或年齡群體)的成員如何體驗他們的世界。其他定義則將社會歷史視為研究社會問題,如貧困、疾病和犯罪,或者透過研究整個社會的發展來採取更廣泛的視角。相關領域還包括文化史、性別史和宗教史。 思想史是關於思想的歷史,研究概念、哲學和意識形態是如何演變的,尤其是關注學術領域,但不限於此,也包括對普通人信仰和偏見的研究。除了研究思想運動本身外,還考察了塑造這些思想運動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以及對其他歷史發展的影響。與之密切相關的領域包括哲學史研究哲學思想的發展;科學史研究科學理論和實踐的演變;另一個相關學科藝術史考察歷史上的藝術作品以及藝術活動、風格和運動的發展。 環境史研究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試圖解釋在人類歷史的過程中,人類與自然界如何相互影響。其他主題分支包括、法律史、城市史、、技術史、醫學史、教育史和人民史觀。 === 其他 === 一些歷史分支透過它們所採用的方法來區分,如和數字史學,它們依賴於定量研究和數字媒體。比較史學透過比較來自不同時間、地區或文化的歷史現象,考察它們的相似性和差異性。與其他大多數分支不同,口述歷史依賴口頭報告而非書面文獻,涵蓋了親歷者的敘述、傳聞和社群傳說。它反映了普通人的個人經歷、解讀和記憶,展示的不僅僅是客觀發生的事情,還有人們主觀的記憶方式。運用反事實思維來探討歷史的不同可能路徑,探索在不同情況下可能發生的事情。一些歷史學分支以它們的理論觀點為特徵,如和女性主義歷史學。 一些區分側重於研究主題的範圍。大歷史是範圍最廣的分支,涵蓋從大爆炸到現在的一切,融入了宇宙學、地質學、生物學和人類學等元素。世界史是另一個具有廣泛主題的分支,它將人類歷史作為整體進行研究,從類人物種的進化開始。、中觀歷史和微觀歷史這幾個術語指的是不同的分析尺度,從影響整個地球的大規模模式到對地方背景、小型社群、家庭歷史、特定個人或特定事件的詳細研究。與微觀歷史密切相關的是歷史傳記體裁,它講述了一個人在其歷史背景下的生活及其留下的遺產。 大眾史學涉及向大眾展示歷史的活動,通常發生在傳統學術環境之外,主要包括博物館、史蹟、和大眾媒體等領域。 == 學科演變 == 在文字發明之前,歷史知識的儲存和傳播主要依賴於口述傳統。早期的歷史書寫形式將事實與神話元素相結合,例如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和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奧德賽》。公元前5世紀出版的《歷史》是由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前420年)所著,該部作品是西方歷史傳統的奠基性文字之一,相較於以往的作品,它更加強調事實敘述和基於證據的探究。隨後,修昔底德(約公元前460—前400年)繼承並進一步完善了希羅多德的方法,但他更關注具體的政治和軍事發展,而希羅多德的作品則涵蓋更廣泛的主題,幷包含民族誌元素。古羅馬歷史編纂深受希臘傳統的影響,除了記錄歷史事實外,往往還包含對歷史人物的道德評判。其中一種學派採用編年體風格,按年份依次記錄歷史事件,而其他歷史學家則更傾向於連續性敘述的散文體裁。 另一種複雜的歷史書寫傳統在古代中國逐漸發展,其早期雛形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末。該傳統將編年體視為最高形式的歷史書寫,並強調透過多種來源進行考證。它與儒家思想密切相關,並與統治王朝的政府機構緊密結合。相比其他傳統,中國歷史學家較早建立了一套連貫而系統的方法來記錄歷史事件。其中,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前86/85年)的《史記》影響尤為深遠,他嚴謹的研究方法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包容,塑造了後世史學的標準。在古印度,歷史書寫與宗教緊密相連,往往未能明確區分事實與神話,例如在《摩訶婆羅多》等作品中便可見一斑。 在歐洲,從晚期古代到中世紀,歷史主要由神職人員以編年史的形式記錄。基督教歷史學家借鑑了希臘-羅馬和猶太傳統,並從宗教角度重新詮釋過去,將歷史敘述為展現上帝神聖計劃的過程。該傳統的重要奠基者包括凱撒利亞的優西比烏(約260/275—339年)、希波的奧古斯丁(354—430年)以及比德(約672/673—735年)。在伊斯蘭世界,歷史書寫同樣受到宗教影響,從伊斯蘭視角詮釋過去,並高度重視傳承鏈,以確保歷史記載的權威性。塔巴里(約838/839—923年)撰寫了一部宏大的通史,內容涵蓋從世界起源至他所處時代的歷史。伊本·哈勒敦(1332—1406年)則反思了歷史學實踐背後的哲學問題,例如塑造歷史變遷的普遍規律以及歷史真實的侷限性。 在中國,隨著唐朝(618—907年)的興起,歷史書寫逐漸制度化。629年,朝廷設立史館,專門負責史書編纂,並嚴格區分歷史事件與歷史文字的記錄。史館還負責編纂《唐實錄》,這是一部詳盡的史料彙編,作為官方正史的基礎。宋朝(960—1279年)時歷史書寫涵蓋多種體裁,包括類書、傳記和歷史小說,同時,歷史也成為科舉考試中的標準科目。受到中國模式的影響,日本在8世紀建立了自己的歷史書寫傳統,該傳統同樣與皇室密切相關,但日本史學家在史料考證上的重視程度不及中國史學家。 在文藝復興時期及近世階段,不同的歷史傳統開始相互交流。自14世紀起,歐洲的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運用精細的文字批判方法審視早期宗教歷史著作,這一過程促進了歷史書寫的世俗化。在15至17世紀,歷史學家將歷史視為一種教訓工具。他們開始將目標對準普通大眾,而印刷術的發明使書面文獻更加普及和廉價。與此同時,與科學革命相關的經驗主義思想對普遍歷史真理的可能性提出了質疑。進入18世紀的啟蒙時代,歷史書寫受到理性主義和懷疑主義的影響。歷史學家嘗試揭示過去更深層的規律和意義,歷史研究的範圍也隨之擴大,涵蓋社會與經濟議題,並涉及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 在中國明朝(1368—1644年)時期,民眾對歷史著作及其可用性的興趣也與日俱增。除了官方史官延續《明實錄》的編纂外,私人學者撰寫的非官方歷史著作也蓬勃發展。這些學者往往採用更具創意的寫作風格,有時甚至挑戰正統記載。在伊斯蘭世界,薩法維帝國、莫臥兒帝國和奧斯曼帝國興起了新的歷史書寫傳統。與此同時,在美洲,歐洲探險家記錄並解讀了土著群體透過口述和象形符號傳承下來的歷史敘事,這些觀點有時與歐洲傳統歷史觀念相互衝突。 19世紀,歷史書寫發生了變革,變得更加專業化和科學化。在利奧波德·馮·蘭克的學術成果基礎上,系統的史料批判方法得到了廣泛接受,同時,以大學系科、專業協會和期刊的形式建立了致力於歷史的學術機構。與這一科學視角相契合,奧古斯特·孔德提出了實證主義學派,旨在發現歷史的普遍規律,類似於物理學家研究的自然規律。基於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的哲學,卡爾·馬克思描述了其中的一種普遍規律,認為經濟力量和階級鬥爭是歷史變革的根本動力。另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發展是歐洲史學方法的傳播,這些方法成為全球學術界研究歷史的主流方式。 在20世紀,傳統的歷史假設和實踐受到挑戰,而歷史研究的範圍則不斷擴大。年鑑學派運用了社會學、心理學和經濟學的理論,研究長期發展的歷史趨勢。納粹德國和蘇聯等極權政權則操控歷史敘事,服務於其意識形態目的。許多歷史學家開始關注非常規的視角,強調透過“從下而上的歷史(社會歷史學)”、“微觀歷史”、“口述歷史”和“女性主義歷史”等方法,關注邊緣群體的經歷。後殖民主義旨在削弱西方歷史方法的霸權,後現代主義拒絕承認歷史上存在單一的普遍真理。觀念史學家則研究思想的歷史發展。20世紀下半葉,世界史寫作的嘗試重新興起,同時,科技進步推動了和數字史學的增長。 == 相關領域 == === 史學史 === 史學是研究歷史研究方法和發展的研究。史學研究者研究歷史學家所做的事情,從而形成歷史史形式的元理論。一些理論家以不同的意義使用史學一詞來指代過去的書面記錄。 作為一種元理論,史學的一個核心主題是歷史研究的證據和推理標準。史學家研究和整理歷史學家如何使用資料來構建關於過去的敘述,包括分析他們所依據的解釋性假設。密切相關的問題包括歷史作品的風格和修辭手法。 透過比較不同歷史學家的作品,史學家根據相同的研究方法、假設和風格確定思想流派。例如,他們研究年鑑學派的特點,比如它使用來自不同學科的定量資料,以及它對長期發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興趣。比較也延伸到從古代到現代的整個時代。透過這一方式,史學追溯了歷史作為一門學科的發展,強調了主導方法、主題和研究目標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 歷史哲學 === 歷史哲學是研究歷史的理論基礎。它既對作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事件的過去本身感興趣,也對研究這一過程的學術領域感興趣。來自各種哲學分支的見解和方法都與這一科目相關,例如形上學、認識論、解釋學和倫理學。 在將歷史視為一個過程進行研究時,哲學家們探討構成歷史現象的基本實體。一些研究方法主要依賴於個體人類的信念和行為,而另一些方法則涵蓋集體及其他普遍性的實體,如文明、制度、意識形態和社會力量。一個相關主題涉及連線歷史事件及其因果關係的因果機制的本質。一種觀點認為,歷史存在決定事件程序的一般性規律,類似於自然科學研究的自然法則。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是獨特的,並受偶然因素的影響。一些哲學家認為,歷史的總體程序遵循某種大的模式。根據一種觀點,歷史是迴圈的,即在足夠大的時間尺度上,個別事件或總體趨勢會重複發生。而另一種理論認為,歷史是一個線性且具有目的性的過程,朝著一個預定的目標前進。 歷史哲學與史學理論這兩個領域在研究歷史推理的標準方面有所重疊。史學理論家通常更關注描述歷史研究中使用的具體方法和發展,相比之下,歷史哲學家則傾向於探索更普遍的模式,包括關於哪些方法和假設是正確的評價性問題。歷史推理有時被用作哲學及其他學科解釋現象的方法。這種方法被稱為歷史主義,其主張理解某一事物需要了解其獨特的歷史或演變過程。例如,關於真理的歷史主義觀點認為,真理取決於歷史環境,因此不存在超越歷史的普遍真理。歷史主義與那些試圖基於永恆和普遍原則來理解事物的方法形成對比。 ==== 歷史的客觀性 ==== 在歷史哲學領域,關於歷史是否能夠被客觀記錄的討論十分多樣化。一些理論家認為,這一理想是無法實現的,原因在於歷史解讀的主觀性、歷史敘述的敘事特性,以及個人價值觀和偏見對歷史人物及歷史學家視角與行為的影響。一種觀點認為,某些特定的事實是客觀的,例如某次乾旱發生的時間或某支軍隊遭遇失敗的事實。然而,這種觀點並不能確保歷史研究的整體客觀性,因為歷史學家需要對事實進行解釋和綜合,以構建描述重大趨勢和發展的整體敘述。因此,一些歷史學家,如G·M·特里維廉,認為所有歷史敘述都帶有偏見,主張歷史敘述無法擺脫主觀假設和價值判斷。 與現實主義、經驗主義和重建主義相關的一些觀點將歷史概念化為對真理或知識的探索,並認為可以透過嚴格的評估和對證據的細緻解讀來恢復真理或知識。然而,其他學者對此觀點提出批評,強調歷史知識的主觀性和侷限性。觀點主義者認為,歷史視角本質上是主觀的,因為歷史研究需要選擇特定的來源和研究問題,並確定哪些資訊可以被視為歷史事實。他們認為,歷史陳述只能在某個特定的歷史視角內,或相對於多個競爭性的歷史視角之一,才具有客觀性。更強烈的懷疑論者或相對主義者則主張,任何歷史知識都無法被證明是客觀的。這種對主觀性的強調被後現代主義理論進一步發展,後者認為客觀認識過去是不可能的,並主張意義是透過人為的文字創造的,而語言“構建了我們所感知的世界”。新現實主義者對這一趨勢作出了回應,他們重新強調經驗主義方法在歷史分析中的核心地位,同時承認與主觀性觀點對話所帶來的益處。 === 教育 === 歷史是大多數國家學校課程的一部分。早期的歷史教育旨在激發學生對過去的興趣,並讓他們熟悉歷史思維的基本概念。歷史教育試圖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灌輸認同感。早期歷史教育通常採用敘述形式,為兒童呈現簡單的歷史故事,這些故事可能圍繞歷史人物或當地節日、慶典及傳統食物的起源展開。在中學階段,歷史教育涵蓋更廣泛的主題,涉及從古代到現代的歷史,幷包括地方與全球層面的內容。此外,它還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歷史研究方法,包括解讀和批判性評估歷史主張的能力。 歷史教師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敘述式講解歷史發展過程、提出問題以激發學生思考,以及圍繞歷史主題展開討論。學生還會直接接觸歷史資料,學習如何分析和解讀證據,並透過個人或小組活動加深理解。此外,他們會進行歷史寫作,以培養清晰且有說服力的表達能力。口頭或書面測試則用於評估學生是否達到學習目標。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通常強調大量事實的呈現,例如重要事件的日期和歷史人物的姓名,要求學生記憶。而一些現代教學方法則更加註重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並促進跨學科的深層理解,重點不僅在於“發生了什麼”,更關注“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其持續的歷史影響。 公立學校的歷史教育具有多種目的,其中一項核心技能是歷史素養,即理解、批判性分析和回應歷史論斷的能力。透過讓學生了解過去的重要發展,他們能夠熟悉人類生活的各種背景,從而更好地理解當今世界及其多元文化。同時,歷史教育透過將學生與其文化遺產、傳統和實踐聯絡起來,培養文化認同感,例如介紹國家地標、紀念碑、歷史人物和傳統慶典等標誌性元素。對共同歷史和文化遺產的瞭解,有助於塑造國家認同,併為學生成為積極的公民做好準備。然而,歷史教育的這一政治屬性可能引發爭議,特別是關於學校教科書應涵蓋哪些內容的問題。在某些地區,這導致了所謂的“歷史戰爭”,即圍繞課程設定的激烈辯論。為了以有利的方式呈現國家遺產,一些教材可能會對有爭議的話題進行偏向性的處理。 除了公立學校提供的正式教育外,歷史也在課堂外的中進行教學。大眾史學通常發生在博物館、紀念場所等地點,在這些地方,人們透過精選的文物來講述特定的歷史故事。此外,旨在透過書籍、電視節目和線上內容等媒介,使歷史變得易於理解且富有吸引力,讓非專業觀眾也能接觸和欣賞歷史。非正式的歷史教育還存在於口述歷史中,即透過世代相傳的故事和敘述來傳播對過去的記憶和理解。 === 其他領域 === 歷史學採用跨學科的方法論,借鑑考古學、地質學、遺傳學、人類學和語言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考古學家研究人類製造的歷史遺物及其他物質證據,他們的發現為過去人類活動和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見解。對考古證據的解讀面臨著獨特的挑戰,與研究書面文獻的傳統歷史學方法有所不同。然而,考古學也為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能夠揭示未被記錄的資訊,使歷史學家能夠透過物質文化的遺存,研究非文字社會的歷史,以及文字社會中被邊緣化群體的歷史。在現代考古學於19世紀興起之前,對古玩的研究奠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並在歷史遺物的儲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質學及其他地球科學幫助歷史學家理解影響過去社會的環境背景和自然過程,包括氣候條件、地貌變化和自然事件。遺傳學為人類的進化起源、遷徙、族群血緣關係和人口變化提供了關鍵資訊。人類學家研究人類文化和行為,例如社會結構、信仰體系和儀式實踐,這些知識為歷史事件的解讀提供了重要背景。歷史語言學研究語言的演變過程,不僅有助於解讀古代文獻,還能揭示遷徙模式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資訊。此外,歷史學家還依賴於物理科學、生物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科的研究成果,以構建更全面的歷史理解。 鑑於歷史與意識形態和國家認同的關係,它與政治密切相關,歷史理論甚至可以直接影響政治決策。例如,一個國家試圖收復另一國領土的舉動往往依賴於某些歷史理論,這些理論聲稱爭議領土在過去曾屬於該國。此外,歷史在所謂的歷史性宗教中也扮演著核心角色,這些宗教將其部分核心教義建立在歷史事件之上。例如,基督教通常被歸類為歷史性宗教,因為它圍繞耶穌基督的歷史事件展開。歷史對許多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研究這些領域的過去,包括科學史、數學史、哲學史和藝術史等。 == 參考資料 == === 註釋 === === 參考 === === 書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部連結 == * 黃俊傑:《歷史思維、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 * 黃俊傑 編:《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 Category:人文學科 Category:主要話題條目
計算機科學
計算機科學(,有時縮寫為)是系統性研究資訊與計算的理論基礎以及它們在計算機系統中如何實現與應用的實用技術的學科。 它通常被形容為對那些創造、描述以及轉換資訊的演算法處理的系統研究。計算機科學包含很多分支領域;有些強調特定結果的計算,比如計算機圖形學;而有些是探討計算問題的性質,比如計算複雜性理論;還有一些領域專注於怎樣實現計算,比如程式語言理論是研究描述計算的方法,而程式設計是應用特定的程式語言解決特定的計算問題,人機互動則是專注於怎樣使計算機和計算變得有用、好用,以及隨時隨地為人所用。 有時公眾會誤以為計算機科學就是解決計算機問題的事業(比如資訊科技),或者只是與使用計算機的經驗有關,如玩遊戲、上網或者文字處理。其實計算機科學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去理解實現類似遊戲、瀏覽器這些軟體的程式的性質,更要透過現有的知識創造新的程式或者改進已有的程式。"Common myths and preconceptions about Cambridge Computer Scienc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儘管計算機科學()的名字裡包含計-{}-算機這幾個字,但實際上計算機科學相當數量的領域都不涉及計算機本身的研究。因此,一些新的名字被提議出來。某些重點大學的院系傾向於術語計算科學(),以精確強調兩者之間的不同。丹麥科學家彼得·諾爾建議使用術語"datalogy",以反映這一事實,即科學學科是圍繞著資料和資料處理,而不一定要涉及計算機。第一個使用這個術語的科學機構是,該學院成立於1969年,彼得·諾爾便是第一任教授。這個術語主要被用於北歐國家。同時,在計算技術發展初期,《ACM通訊》建議了一些針對計算領域從業人員的術語:圖靈工程師(),,流程圖人(),應用元數學家()及應用認識論者()。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4):p.6 三個月後在同樣的期刊上,被提出,第二年又變成了。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1):p.4 術語也曾經被提議過。在歐洲大陸,起源於資訊()和數學或者自動()的名字比起源於計算機或者計算()更常見,如(法語),(德語),(斯拉夫語族)。 著名計算機科學家艾茲赫爾·戴克斯特拉曾經指出:“計算機科學並不只是關於計算機,就像天文學並不只是關於望遠鏡一樣。”()設計、部署計算機和計算機系統通常被認為是非計算機科學學科的領域。例如,研究計算機硬體被看作是計算機工程的一部分,而對於商業計算機系統的研究和部署被稱為資訊科技或者資訊系統。然而,現如今也越來越多地融合了各類計算機相關學科的思想。計算機科學研究也經常與其它學科交叉,比如數學、工程學、認知科學和經濟學等。 計算機科學被認為比其它科學學科與數學的聯絡更加密切,一些觀察者說計算就是一門數學科學。 早期計算機科學受數學研究成果的影響很大,如庫爾特·哥德爾、艾倫·圖靈、,阿隆佐·邱奇等數學家的研究,這兩個領域在某些學科,例如數理邏輯、範疇論、域理論和代數,也不斷有有益的思想交流。 == 歷史 == 早期計算機科學建立的基礎得追溯到最近電子計算機的發明。那些計算固定數值任務的機器,比如算盤,自古希臘時期即已存在,而用於加快計算的演算法更是在算盤等古老的計算儀器發明之前就已被廣泛使用。 Wilhelm Schickard在1623年設計了世界上第一臺機械計算器,但沒有完成它的建造。布萊茲·帕斯卡在1642年設計並且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可以工作的機械計算器Pascaline。1673年,萊布尼茲開始了的建造工作並於1694年竣工,他也因為記錄了二進位制系統而被認為是第一個計算機科學家和資訊理論家。埃達·洛夫萊斯協助查爾斯·巴貝奇在維多利亞時代設計了差分機。1900年左右,打孔機問世。然而以上這些機器都侷限在只能完成單個任務,或者充其量是所有可能任務的子集。 到了20世紀40年代,隨著更新更強大的計算機器(如ABC計算機、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被髮明,術語“計算機”開始用於指代那些機器而不是它們的祖先。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CM) 建立於1947.計算機的概念變得更加清晰,它不僅僅用於數學運算,總的來說計算機科學的領域也擴充套件到了對於計算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早期,計算機科學開始被確立為不同種類的學術學科。 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科學學位點由普渡大學在1962年設立。Computer science pioneer Samuel D. Conte dies at 85 July 1, 2002隨著實用計算機的出現,很多計算的應用都以它們自己的方式逐漸轉變成了研究的不同領域。 雖然最初很多人並不相信計算機可能成為科學研究的領域,但是隨後的50年裡也逐漸被學術界認可。IBM公司是那段時期計算機科學革命的參與者之一。在那段探索時期,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的縮寫)釋出的IBM 704以及之後的IBM 709計算機被廣泛使用。“不過,使用IBM電腦工作仍然是一件很沮喪的事情。如果你弄錯了一條指令中的一個字母,程式將會崩潰,而你也得從頭再來。”20世紀50年代後期,計算機科學學科還在發展階段,這種問題在當時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計算機科學技術在可用性和有效性上都有顯著提升。現代社會見證了計算機從僅僅由專業人士使用到被廣大使用者接受的重大轉變。最初,計算機非常昂貴,要有效利用它們,某種程度上必須得由專業的計算機操作員來完成。然而,隨著計算機變得普及和低廉,已經幾乎不需要專人的協助,雖然某些時候援助依舊存在。 === 主要成就 === 雖然計算機科學被認定為一門正規學科的歷史很短暫,但它對科學和社會做出了許多根本性的貢獻ー事實上,計算機科學與電子學一樣,是資訊時代的奠基科學,也是資訊革命的驅動力,被視為繼工業革命(公元1750-1850年)和新石器革命(公元前8000-5000年)之後人類技術進步的第三次重大飛躍。 這些貢獻包括: * 開啟“數字化革命”,包括當今的資訊時代和網際網路。 * 對計算和可計算性的形式定義,證明了存在計算上不可解及難解型問題。 * 提出程式語言的概念,作為一種使用不同的抽象層次來精確表達處理程序的工具。 * 在密碼學領域,恩尼格瑪密碼機的破譯被視為盟軍在二戰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David Kahn, The Codebreakers, 1967, . * 科學計算讓分析實際中非常複雜的過程和場景成為可能,可以完全藉助軟體來進行一些實驗。同時也實現了對人類思想的深入研究,使得人類基因組計劃繪製人類基因成為可能。 還有探索蛋白質摺疊的分散式計算專案Folding@home。 * 演算法交易透過使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其他大規模的統計和數值方法,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和流通性。 高頻率的演算法交易也會加快波動性。 * 計算機圖形和電腦成像(CGI)在現代娛樂中無處不在,尤其是在電視、電影、廣告、動畫和影片遊戲中。即便是沒有用到CGI技術的電影,通常也是用數碼相機拍攝,或者使用數字影片編輯器剪輯或後期處理過的。 * 模擬各種過程,包括計算流體動力學、物理、電氣和電子系統和電路,以及同人類居住地聯絡在一起的社會和社會形態(尤其是戰爭遊戲,war games)。現代計算機能夠對這些設計進行最佳化,如飛機設計。尤其在電氣與電子電路設計中,SPICE軟體對新的物理實現(或修改)設計具有很大幫助。Muhammad H. Rashid, 2016. SPICE for Power Electronics and Electric Power. CRC Press. p. 6. . 它包含了針對積體電路的基本設計軟體。 * 人工智慧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它變得更加高效和複雜。人工智慧的應用有很多,其中一些可以在家裡看到,比如機器人吸塵器。它也出現在影片遊戲和現代戰場上的無人機、反導彈系統和中。Marko B. Popovic, 2019. Biomechatronics. Elsevier Science. p. 501. . * 人機互動將新穎的演算法與設計策略相結合,可實現快速的人類績效,低錯誤率,易於學習和高度滿意度。研究人員利用人種學觀察和自動化資料收集來了解使用者需求,然後進行可用性測試來完善設計。關鍵的創新包括、可選擇的網頁連結、觸控式螢幕設計、移動應用程式和虛擬現實。 == 哲學 == 提出計算機科學可以分成三個領域:數學、工程學、科學。Amnon H. Eden提議了三種正規化應用於計算機科學的各個領域: * “理性主義正規化”,將計算機科學看作是數學的分支,在理論計算機科學中很流行,主要利用演繹推理。 * “技術專家正規化”,這類正規化有著很明顯的工程學傾向,尤其是在軟體工程領域。 * “科學正規化”,人工智慧的某些分支可以作為這類正規化的代表(比如說對於人工生命的研究)。 == 領域 == 作為一個學科,計算機科學涵蓋了從演算法的理論研究和計算的極限,到如何透過硬體和軟體實現計算系統。 CSAB(以前被叫做Computing Sciences Accreditation Board),由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ACM)和(IEEE-CS)的代表組成,確立了計算機科學學科的4個主要領域:計算理論,演算法與資料結構,程式設計方法與程式語言,以及計算機組成與架構。CSAB還確立了其它一些重要領域,如軟體工程,人工智慧,計算機網路與通訊,資料庫系統,平行計算,分散式計算,人機互動,計算機圖形學,作業系統,以及數值和符號計算。 === 理論電腦科學 === 廣義的理論計算機科學包括經典的計算理論和其它專注於更抽象、邏輯與數學方面的計算。 ==== 資料結構和演算法 ==== O(n^2) 演算法分析 演算法 資料結構 計算幾何 圖論 演算法指定義良好的計算過程,它取一個或一組值作為輸入,經過一系列定義好的計算過程,得到一個或一組輸出。《演算法導論》1.1[美]Thomas H. Cormen, Charles E. Leiserson, Ronald L. Rivest, Clifford Stein著, 潘金貴、顧鐵成、李成法、葉懋譯,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年7月第1版演算法是計算機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許多其他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基礎。演算法主要包括資料結構、計算幾何、圖論等。除此之外,演算法還包括許多雜項,如模式匹配、部分數論等。 ==== 計算理論 ==== 按照Peter J. Denning的說法,計算機科學的最根本問題是“什麼能夠被有效地自動化?”計算理論的研究就是專注於回答這個根本問題,關於什麼能夠被計算,去實施這些計算又需要用到多少資源。為了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遞迴論檢驗在多種理論計算模型中哪個計算問題是可解的。而計算複雜性理論則被用於回答第二個問題,研究解決一個不同目的的計算問題的時間與空間消耗。 著名的“P=NP?”問題,千禧年大獎難題之一,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P=NP是計算理論的一個開放問題。 P = NP ? GNITIRW-TERCES 自動機理論 遞迴論 計算複雜性理論 密碼學 量子計算論 ==== 資訊理論與編碼理論 ==== 資訊理論與資訊量化相關,由克勞德·夏農建立,用於尋找訊號處理操作的根本極限,比如壓縮資料和可靠的資料儲存與通訊。編碼理論是對編碼以及它們適用的特定應用性質的研究。編碼(code)被用於資料壓縮,密碼學,前向糾錯,近期也被用於網路編碼。研究編碼的目的在於設計更高效、可靠的資料傳輸方法。 ==== 程式語言和編譯器 ==== 程式語言理論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主要處理程式語言的設計、實現、分析、描述和分類,以及它們的個體特性。它屬於計算機科學學科,既受影響於也影響著數學、軟體工程和語言學。它是公認的計算機科學分支,同時也是活躍的研究領域,研究成果被髮表在眾多學術期刊,計算機科學以及工程出版物。 \Gamma\vdash x: \text{Int} 型別論 編譯器設計 程式設計語言 ==== 形式化方法 ==== 形式化方法是一種特別的基於數學的技術,用於軟體和硬體系統的形式規範、開發以及驗證。在軟體和硬體設計方面,形式化方法的使用動機,如同其它工程學科,是透過適當的數學分析便有助於設計的可靠性和健壯性的期望。但是,使用形式化方法會帶來很高的成本,意味著它們通常只用於高可靠性系統,這種系統中安全或保安(security)是最重要的。對於形式化方法的最佳形容是各種理論計算機科學基礎種類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邏輯演算,形式語言,自動機理論和形式語義學,此外還有型別系統、代數資料型別,以及軟體和硬體規範和驗證中的一些問題。 === 計算機系統 === ==== 計算機體系結構與計算機工程 ==== 計算機系統結構,或者數字計算機組織,是一個計算機系統的概念設計和根本運作結構。它主要側重於CPU的內部執行和記憶體訪問地址。這個領域經常涉及計算機工程和電子工程學科,選擇和互連硬體元件以創造滿足功能、效能和成本目標的計算機。 數位電路 微架構 多處理機 ==== 作業系統 ==== 作業系統是管理電腦硬體與軟體資源的電腦程式,同時也是電腦系統的核心與基石。作業系統需要處理如管理與配置記憶體、決定系統資源供需的優先次序、控制輸入與輸出裝置、操作網路與管理檔案系統等基本事務。作業系統也提供一個讓使用者與各電腦裝置互動的操作介面。 ==== 併發、並行與分散式系統 ==== 併發性(concurrency)是系統的一種性質,這類系統可以同時執行多個可能互相互動的計算。一些數學模型,如Petri網、程序演算和PRAM模型,被建立以用於通用併發計算。分散式系統將併發性的思想擴充套件到了多臺由網路連線的計算機。同一分散式系統中的計算機擁有自己的私有記憶體,它們之間經常交換資訊以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 ==== 計算機網路 ==== 計算機網路是管理遍及全球的計算機連線成的網路的計算機科學分支。 ==== 計算機安全和密碼學 ==== 計算機安全是計算機技術的一個分支,其目標包括保護資訊免受未經授權的訪問、中斷和修改,同時為系統的預期使用者保持系統的可訪問性和可用性。密碼學是對於隱藏(加密)和破譯(解密)資訊的實踐與研究。現代密碼學主要跟計算機科學相關,很多加密和解密演算法都是基於它們的計算複雜性。 ==== 資料庫 ==== 資料庫是為了更容易地組織、儲存和檢索大量資料。資料庫由資料庫管理系統管理,透過資料模型和查詢語言來儲存、建立、維護和搜尋資料。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 計算機圖形學 ==== 計算機圖形學是對於數字視覺內容的研究,涉及影像資料的合成和操作。它跟計算機科學的許多其它領域密切相關,包括計算機視覺、影像處理、計算幾何與視覺化,同時也被大量運用在特效和電子遊戲。 ==== 科學計算 ==== 科學計算(或者計算科學)是關注構建數學模型和量化分析技術的研究領域,同時透過計算機分析和解決科學問題。在實際使用中,它通常是計算機模擬和計算等形式在各個科學學科問題中的應用。 數值分析 計算物理學 計算化學 生物資訊學 ==== 多媒體技術 ==== 多媒體技術是指透過計算機對文字、資料、圖形、影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資訊進行綜合處理和管理,使使用者可以透過多種感官與計算機進行即時資訊互動的技術,又稱為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 人工智慧 ==== 這個計算機科學分支旨在創造可以解決計算問題,以及像動物和人類一樣思考與交流的人造系統。無論是在理論還是應用上,都要求研究者在多個學科領域具備細緻的、綜合的專長,比如應用數學,邏輯,符號學,電機工程學,精神哲學,神經生理學和社會智力,用於推動智慧研究領域,或者被應用到其它需要計算理解與建模的學科領域,如金融或是物理科學。人工智慧領域開始變得正式源於Alan Turing這位人工智慧先驅提出了圖靈試驗,以回答這樣一個終極問題:“計算機能夠思考嗎?” 機器學習 計算機視覺 影像處理 模式識別 資料探勘 演化計算 知識表示和自動推理 自然語言處理 機器人學 === 軟體工程 === 軟體工程是對於設計、實現和修改軟體的研究,以確保軟體的高質量、適中的價格、可維護性,以及能夠快速構建。它是一個系統的軟體設計方法,涉及工程實踐到軟體的應用。 計算機科學和軟體工程的關係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隨後關於什麼是“軟體工程”,計算機科學又該如何定義的爭論使得情況更加混亂。David Parnas從其它工程和科學學科之間的關係得到啟示,宣稱計算機科學的主要重點總的來說是研究計算的性質,而軟體工程的主要重點是具體的計算設計,以達到實用的目的,這樣便構成了兩個獨立但又互補的學科。 == 學術界 == === 會議 === SIGIR(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KDD(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AAAI(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L(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NAACL(The North American Chapt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其為ACL的北美分會 EMNLP(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IJC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期刊 === == 作為高等教育的二級專業 == 主要進行計算和演算法推理的研究。其中包括計算理論、演算法分析、形式化方法、並行理論、資料庫、計算機圖形學以及系統分析等。通常也教授程式設計,但僅僅將它看作是支援計算機科學其它領域的媒介,而不是高階研究的重心。 的計算機科學課程則主要側重於訓練高階程式設計,而不是演算法和計算理論。這些課程著重教授那些對於軟體工業很重要的技能。像這樣的計算機程式設計過程通常被叫做軟體工程。 然而,儘管計算機科學專業日益推動著美國經濟,但是計算機科學教育依然不存在大多數美國K-12課程中。2010年10月由ACM和計算機科學教師協會(CSTA)共同發表了一篇名為“Running on Empty: The Failure to Teach K-12 Computer Science in the Digital Age”的報告,文中揭示了僅有14個州通過了有意義的高中計算機科學教育標準。同時,僅有9個州將高中計算機科學課程算作畢業要求的核心學科。配合“Running on Empty”這篇文章,一個新的無黨派宣傳聯盟:Computing in the Core(CinC)被建立,以影響聯邦和政府政策,比如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Act要求政府撥款以制定計劃完善計算機科學教育及支援計算機科學教師。 在中國,“計算機科學”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工科(一級門類)下的二級專業。一般可細分為三級專業: *計算機軟體:圍繞著軟體開發、軟體工程、程式語言等 *計算機應用:計算機的各種應用演算法、技術。如:模式識別、計算視覺、計算機圖形學等等。 *計算機體系結構:關於計算機或計算機資訊系統的“硬體”。 == 工業界 == == 參見 == * 未解決的計算機科學問題 * 計算機科學家的學術家譜 * 計算機科學家 * 計算 * 計算機科學的歷史 * 中國計算機科學大事年表 * 資訊學 * 學術計算機科學系列表 * 計算機科學會議列表 * 計算機科學家列表 * 計算機科學開放問題列表 * 計算機科學出版物列表 * 計算機科學先驅列表 * 軟體工程主題列表 * 計算機科學的哲學 * 計算機領域中的女性 * 計算機 * 計算尺 * 算盤 * 語言 * 科學 * 科學家 * 算籌 * 科學會議 * 計算機遊戲 * 按揭計算機 * 計算機程式 * CASIO 計算機 * 計算機工程 * 桌上型計算機 == 參考文獻 == == 延伸閱讀 == ; 概述 * ** "Within more than 70 chapters, every one new or significantly revised, one can find any kind of information and references about computer science one can imagine. [...] all in all, there is absolute nothing about Computer Science that can not be found in the 2.5 kilogram-encyclopaedia with its 110 survey articles [...]." (Christoph Meinel, Zentralblatt MATH) * ** "[...] this set is the most unique and possibly the most useful to the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community, in support both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 The books can be used by anyone wanting simply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one of these areas, or by someone desiring to be in research in a topic, or by instructors wishing to find timely information on a subject they are teaching outside their major areas of expertise." (Rocky Ross, SIGACT News) * ** "Since 1976, this has been the definitive reference work on computer, comput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 Alphabetically arranged and classified into broad subject areas, the entries cover hardware, computer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data, software, the mathematics of computing, theory of computation, methodologies, applications, and computing milieu. The editors have done a commendable job of blend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information. The encyclopedia remains essential for most public and academic library reference collections." (Joe Accardin, Northeastern Illinois Univ., Chicago) ; 論文選集 * ** "Covering a period from 1966 to 1993, its interest lies not only in the content of each of these papers — still timely today — but also in their being put together so that ideas expressed at different tim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nicely." (N. Bernard, Zentralblatt MATH) ; 文章 * Peter J. Denning. Is computer science scienc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April 2005. * Peter J. Denning, Great principles in computing curricula, Technic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2004. * Research evaluation for 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cs Europe report. Shorter journal version: Bertrand Meyer, Christine Choppy, Jan van Leeuwen and Jorgen Staunstrup, Research evaluation for computer science, i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 52, no. 4, pp. 31-34, April 2009. ; 課程與分類 *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1998 ACM Comput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 1998. * Joint Task Force of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CM),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IS) and IEEE Computer Society (IEEE-CS).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The Overview Report. September 30, 2005. * Norman Gibbs, Allen Tucker. "A model curriculum for a liberal arts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ume 29 Issue 3, March 1986. == 外部連結 == * * Scholarly Societies in Computer Science * Best Papers Awards in Computer Science since 1996 * Photographs of computer scientists by Bertrand Meyer ; 參考文獻和學術搜尋引擎 * CiteSeerx: search engine, digital library and repository for scientific and academic papers with a focus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DBLP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y: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y website hosted at Universität Trier, in Germany. * The Colle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ies ; Webcast * Directory of free university lectures in Computer Science * Colle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lectures * UCLA Computer Science 1 Freshman Computer Science Seminar Section 1 * Berkeley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s
民族
民族(),又譯民族集團,是一個以文化為紐帶構成的共同體概念,其內涵與依附於某一國家的國族概念和基於血統的種族概念有些許不同。共同的母語通常被認為是構成一個民族身份的重要因素,也是民族性的核心組成部分。語言作為一個民族形成過程中長期共同生活之產物,是承載民族文化的主要載體,也被認為是決定民族認同感的第一要件。此外,語言並非是構成民族的唯一因素,一些族教群體也被認為是民族,而這些群體通常信仰統一的民族宗教。 == 詞源 == 在漢語中,民族一詞具有多重指涉,可以表達種族、國族、族群等近似概念,用法受到政治意識型態的影響,容易相互混淆。不同學科對於民族的定義也有許多歧異。民族一詞在以中文翻譯外語時也十分容易混淆。例如民族主義()精確翻譯應為「國族主義」,民族學()精確翻譯應為「族群學」等。 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本身較為偏向國族概念。辛亥革命之前,革命黨人試圖以當時漢族地區為界建立一個漢民族國家來反抗清廷的民族壓迫,此時的中華和漢族的意義等同,為族群概念。而革命黨人提出五族共和後,中華民族轉變為表示全中國內的所有族群,成為國族概念。 “民族”一詞可以追溯至南朝梁時期蕭子顯《南齊書·高逸傳》:「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以及唐朝李筌《太白陰經》:“愚人得之,以傾宗社,滅民族”,但其含義為民眾。 近代日本譯者翻譯歐洲著作(主要是德人著作),以民族()一詞對應 「國族」() 或「族群」(),之後傳入中國。這使漢語的「民族」一詞具有多重指涉,「民族」的概念又開始分化,與「種族」、「國族」、「族群」等人們共同體相區別周星 民族學新論 1992年 第1版。在現代日語中,民族()一詞專指族群,國族則以國民()一詞替代。 ==馬克思主義意義下的民族== 馬克思去世之後,恩格斯在1884年所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的第一本經典著作。提到了民族形成的規律。人結合成群;由血緣關係組成原始的家庭型式並形成親屬制度,逐漸排除同胞的性交關係;共祖的血族團體結成氏族,氏族結成部落,進而結成部落聯盟,融合成「人民()」;隨著生產力的增加,分工擴大,新的生產關係出現,新階級產生,使得氏族制度漸漸不能負荷而消滅,隨之產生由「新國族()」組成的國家。 從氏族到國家,「民族」的用法有兩種;前一種是相應著血緣關係而使用的「」,後一種則是充滿著現代「國族」國家意味的「」。也就是說,恩格斯在提到民族的發展規律時,所指的現代的民族或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民族,應該是相應著現代國家逐漸成形,涉及到以國家意識為核心的人們共同體所構成的「國族()」。這個詞必須依附於「國家」形成的論述脈絡,才有它的地位的。 民族、國族既然依附於國家體制的產生,相應於資本主義社會,只是特定歷史發展階段中的一個產物。等到國家體制所服務的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出現之後,《共產黨宣言》中所謂「統一的民族階級利益」就讓位給了階級利益;在階級對立中,只要能消滅最基本壓迫型式的階級壓迫,其他型式的壓迫(包括民族壓迫)就會隨之解決。等到那個時候,民族、國族將會像國家一樣,失去存在的必要而自然消亡。 1912年,時任真理報編輯的史達林,為瞭解決第二國際及俄共內部對民族自治、國族自決的爭議,被列寧派到維也納去寫國族問題的小冊子。其成果就是被馬克思主義國族理論引為「民族」定義聖經的《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從現代的國族研究看起來,這個定義相當粗糙。但史達林從歷史唯物論的角度,以明確的客觀特徵首次為「國族」提出了定義: 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即引史達林定義的這四項國族特徵,為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進行民族識別和民族認定。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民族的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血統視為認定公民的民族成份的大前提。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朱浤源,1988,從民族到國家:論Nation意義的蛻變 。中山社會科學譯叢 3:118-3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恩格斯「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編,《斯大林全集》第二卷,1953。北京:人民出版社。(史達林「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 * *王柯:〈「民族」,一個來自日本的誤會〉 (2003) ==參見== *種族 *國族 *族群 *部族 *民族主義(亦稱國民主義,英文:Nationalism) *民族國家 *分裂主義 *主權國家 *中華民族 *中國民族主義 *族群列表
戲劇
戲劇()是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所表演出來的藝術。戲劇有四個元素,包括了「演員」、「故事(情境)」、「舞臺(表演場地)」和「觀眾」。「演員」是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戲劇與其他藝術類最大的不同之處便在於扮演了,透過演員的扮演,劇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張,如果拋棄了演員的扮演,那麼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戲劇。 即使在動畫、木偶戲、皮影戲等沒有演員現身的戲劇中,演員不過是隱藏在觀眾的視覺之外的地方演出。 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由於文化背景的差別,不同文化所產生戲劇形式往往擁有獨特的傳統和程式,比如西方歌劇、中國戲曲、印度梵劇、日本能劇、歌舞伎等。 戲劇的起源實不可考,目前有多種假說。比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為原始宗教的巫術儀式。比如在上古漢語中,“巫”、“舞”、“武”三字可能同源(上古漢語擬音分別為:/*ma/,/*maʔ/,/*maʔ/)。其有可能是對一種乞求戰鬥勝利的巫術活動的合稱,即戲劇的原始形態。另一為勞動或慶祝豐收時的即興歌舞表演,這種說法主要依據是古希臘戲劇被認為起源於酒神祭祀。 現代的戲劇觀念強調舞臺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統一表現以實現綜合的藝術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員、舞臺、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妝,以及劇本、導演等的一切總稱。 也包括臺上演出與臺下互動的關係(一般稱為“觀演關係”)。 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指令碼,或稱之為劇本。 ==詞源== 中文戲劇一詞的字源來自於「南戲北劇」的合稱,戲指的是戲文,劇指的是雜劇,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國南方與北方不同的政局與文化環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藝術,將兩者合稱則是明代以後才出現的用法。 世界各國語文中與「戲劇」一詞將近的詞彙囊括的範圍不一,例如在印度文中的lila一詞除了是戲劇之外,也包含舞蹈、運動競賽等意義。但是幾乎世界各國語文中與「戲劇」相關的詞彙,幾乎具備與「遊戲」類似的意義,例如在英文中將一部劇作稱為是play(通常指有劇本有對白的戲劇)。中文中「戲劇」的「戲」,也帶有「遊戲」的意義。 世界上三種古老戲劇文化,包括希臘的悲劇和喜劇、印度的梵劇及中國的戲曲。 ==西方戲劇的誕生== ===希臘時期=== 西方戲劇的曙光,普遍認為是古希臘悲劇,而古希臘悲劇則是源於古希臘雅典城邦Brown (1998, 441), Cartledge (1997, 3–5), Goldhill (1997, 54), and Ley (2007, 206). Taxidou, p. 104 notes that "most scholars now call 'Greek' tragedy 'Athenian' tragedy, which is historically correct" (2004, 104). Brown writes that ancient Greek drama "was essentially the creation of classical Athens: all the dramatists who were later regarded as classics were active at Athens in the 5th and 4th centuries BC (the time of the Athenian democracy), and all the surviving plays date from this period" (1998, 441). "The dominant culture of Athens in the fifth century", Goldhill writes, "can be said to have invented theatre" (1997, 54).,在公元前5世紀,在神戴歐尼修斯的慶祝典禮上,舉行過戲劇比賽。在祭典中,人們扮演戴歐尼修斯,唱“戴神頌”,跳“羊人舞”(羊是代表戴歐尼修斯的動物)。古希臘悲劇都是詩劇,嚴謹古雅、莊重大氣。表演時有歌隊伴唱,史實表明歌隊先於演員存在。關於這個起源,也可以參考德國哲學家尼采的早期哲學著作《悲劇的誕生》。 其中有五位古希臘戲劇作家十分有名,他們的作品雖然只有一小部分,但是仍保留到到今天。埃斯庫羅斯的歷史悲劇「波斯人」是現存最古老的戲劇,它在公元前472年的城市酒神節比賽中獲得首獎,但埃斯庫羅斯花了超過25年致力於這份劇本 Banham (1998, 8) and Brockett and Hildy (2003, 15–16).。 悲劇戲劇家呈現戲劇的四部曲的方式,通常包括三個悲劇和一個羊人劇。喜劇從487到公元前486年的比賽中正式受到肯定。連環劇作家在城市酒神節比賽(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有減少),會提供一個單一的喜劇。古希臘喜劇劃分為“舊喜劇”(公元前5世紀),“中間的喜劇“(公元前4世紀)和”新喜劇“(公元前2世紀至4世紀)。 雅典的戲劇文化可分為三種風格:悲劇、喜劇、和撒特劇。 (1) 悲劇:探討自由意志與神諭命定對立等宗教、哲學議題。參考:Sophocles《伊底帕斯王》 王尚德. 第十章第二節〈撒特劇〉//《希臘文明》. 2010. 237-238頁.。 (2) 喜劇:古典時期的舊喜劇多議論當代社會、時政及文學、哲學思潮。參考:Aristophanes《利西翠妲》。希臘化時期的新喜劇則更為寫實,以浪漫的家庭糾葛為題材 。參考:Menander 《壞脾氣的老人》 (3) 撒特劇:以之前上演的悲劇或神話故事為題材,旨在透過撒特歌隊嘲諷擔任主角的貴族或神祇。 ===羅馬時期=== 希臘戲劇繼續在整個羅馬時期進行的,在公元前240標誌著定期羅馬戲劇的開端。古羅馬時期的娛樂活動相當豐富多元,除了官方支援的正規戲劇以及形制短小的亞提拉鬧劇、優劇、默劇之外,還包含了雜耍、賽車、賽馬、水戰、獸鬥…等訴諸感官刺激的娛樂競技。這些誇奇、腥羶的活動一方面反映出古羅馬觀眾的口味,一方面也影響了正規戲劇的風格。 古羅馬藉由取消歌舞隊、將音樂打散至全劇,並以「直接演出」而非以「敘述」、「歌唱」方式來鋪陳戲劇情節,使戲劇性獲得進一步開展,建立西方劇場話劇傳統的雛型。此外,並有將戲劇區分為五幕的慣例。 戲劇型別大致可分為喜劇、悲劇。 (1) 喜劇:以家庭糾葛或角色性格為題材,而所有的戲劇活動一律發生在街上。Plautus 的作品巧用誤認模式,動作性大於語言性,趨近於鬧劇風格,如《美納柯米》;而 Terence 的作品善用雙線結構突顯角色間的差異,戲劇喜感是語言多於動作,可歸類為浪漫喜劇的範疇,如《兄弟》。 (2) 悲劇:Seneca 的悲劇多取材自希臘悲劇,但文藻疊麗、富道德意識;劇中人經常在強烈的動機驅使下做出極端的行為,而戲劇動作充斥著駭人聽聞的暴行與天人交感的異象,挑動觀眾感官。 ==中國戲劇的源流== 就西方的定義來說,中國沒有「話劇」的傳統。不過一般在討論中國戲劇時,若不以嚴格的定義劃分,中國古代的戲曲應歸入戲劇的大類。 中國戲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漢代的巫祇儀式,但是宋代南戲的發展才有了完備的戲劇文字創作,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戲劇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狀元》。元代時以大都、平陽和杭州為中心,元雜劇大放異彩。後世形成了諸多戲曲形式,也就是各劇種。明代起源於蘇州的崑曲經過發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愛,他們大量創造劇本,不斷修改曲譜,同時修正崑曲的戲劇理論,並使得傳奇劇本成為一種新的主流文學形式。隨後崑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宮廷皇室的喜愛,成為貴族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獲得官方肯定的戲劇藝術,故稱“雅”;而以各地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戲,廣受民間喜愛,則稱“花”。於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爭”,實際上是戲曲共同繁榮的局面。這豐富了戲曲藝術的門類,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 近年來臺灣的戲劇研究學者曾永義提出一套說法,認為在討論中國戲劇起源時,應該要區分“大戲”與“小戲”,大戲是成熟的戲曲,而小戲則是戲劇的雛型。大戲是在到了金元雜劇之後才發展完成,而之前的宋雜劇、唐代的代面、踏搖娘、缽頭、參軍戲、樊噲排君難等,都可列入小戲的行列,而中國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戲。 中國在與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觸前,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戲劇”(主要指話劇)傳統。中國傳統的戲劇為一種有劇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的綜合藝術形式,也就是戲曲曲藝。 == 型別 ==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戲劇可以被分成不同的型別: * 按容量大小,戲劇文學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和小品。 * 按表現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戲曲、默劇、舞臺劇、電視劇、電影等。 * 按題材,大致可分為神話劇、歷史劇、傳奇劇、科幻劇、市民劇、愛情劇、社會劇、家庭劇、課本劇等。 • 按長度,現代媒體一般為短劇,單元劇,1~數集的劇場,在電視臺一週連續數月播放的連續劇,類似MV或廣告片的網路微電影,以及有完整主題意識跟故事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創作。 * 按戲劇衝突的性質及效果,可分為悲劇、喜劇、黑色喜劇和悲喜劇(正劇)。 不過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類是悲劇、喜劇和悲喜劇,其中悲劇出現的時間早於喜劇: * 悲劇衝突的實質:“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在實際上的不可能實現的性質”。 • 悲劇:審美價值:“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 喜劇:審美價值:“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 悲喜劇(正劇):將悲劇和喜劇“調解成為一個新的整體的較深刻的方式”。 有價值的戲劇是透過表演、各種題裁與創作,用濃縮的內容或設定來反映或呈現現實生活中可能與不可能的喜怒哀樂,進而深刻描述人生的悲歡離合或人類情感各階段的成長領悟,或對現時當下社會價值觀矛盾的探討,又或呈現現實人生中應對命運或無奈的現況,或以不存在或不可能的假設情況來嘗試可能發生或發展成的因果效應或後果而能引發觀眾的感動與省思…進而成為一種意識或感受或達到相當程度的娛樂效果! ==文學== 戲劇文字(即“劇本”)是一齣戲劇的基本要素,是一臺戲的先決條件。 劇本最重要的是能夠被舞臺上搬演。戲劇文字不算是藝術的完成,直到舞臺演出之後(即“演出文字”)才是最終藝術的呈現。歷代文人中,也有人創作過不適合舞臺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劇本。這類的戲劇文字則稱為案頭戲(也叫書齋劇)現代戲劇中也出現了沒有劇本的演出例項。 戲劇的文學本,在不演出的狀態下,可以作為單獨的文學樣式欣賞。 ==表演藝術== 隨著西方現代戲劇在導演以及演員訓練體繫上的實踐,戲劇理論逐漸從戲劇文字的討論擴大到劇場整體,進而產生“場面排程”等新觀念。其中,比較著名的提法是20世紀70年代英國戲劇導演彼德·布魯克在其專著《空的空間》(The Empty Space)中提出的觀念:「一個演員,走過一個空蕩蕩的舞臺,這就是一齣戲的全部。」 ===必要條件=== 無論戲劇一詞如何定義,只有滿足以下的條件,才可視為一次戲劇活動。 # 戲劇交流的四個參與者:觀眾、故事,演員、舞臺 # 觀眾與演員必須同時在場。(疫情時代出現線上觀演形式) #戲劇事件發生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內。 #戲劇交流的話題是關於一個虛構世界中的事件,由演員扮演其中的人物。 #演員與觀眾共享一套“遊戲規則”(即符號學中的信碼代號)。 # 戲劇事件是審美事件,參與者不僅關心故事世界的資訊,也關心傳達資訊的形式。 ===演出的場所=== 只要是一個空間,便可以成為戲劇演出的場所,一般稱為“劇場”。歷史上,有許多專門供戲劇活動使用的場所,有的在戶外、有的在室內。這些專供戲劇演出的場所包括劇場、戲院、舞臺等。 在中國古代,所謂的舞臺最早是用在歌舞儀式上,舞者進行儀式時所站的一塊以土推成的高臺,隨著戲劇發展逐漸成熟,而出現了戲棚、戲臺、戲亭、勾欄等演出場所。 西方戲劇的演出從希臘的露天劇場、古羅馬的圓形劇場(即“角鬥場”),發展到近世的“鏡框式舞臺”,適合先鋒實驗戲劇演出的“黑匣子”(Black Box;或作黑盒、黑箱)、“小劇場”(Experimental Theater)等。 File:Delphi amphitheater from above dsc06297.jpg|位於希臘的古代劇場 File:Theater Orange.jpg|位於法國的羅馬劇場 ===表演者=== 目前多以演員稱呼戲劇中的表演者。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稱呼戲劇表演者的稱呼,例如戲子、優伶、娼優、伶人、散樂等,而因為在中國過去戲劇的表演者身份並不高,這些稱呼許多也有著刻意貶損的意味,而以「娼」稱呼戲劇表演者,固然是因為表演者是歌者,但是在歷史上有長的時期戲劇表演與娼妓之間的確關係密切。 而戲劇表演者所組成的組織,多稱為戲團,過去多稱為是戲班,而如果是某一戶富有人家自己經營,為了自己的娛樂所訓練出的戲班,叫做家班,家班在明代之後普遍。 ==研究書目== *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 * 孫惠柱:《第四堵牆:戲劇的結構與解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 餘秋雨:《世界戲劇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 譚霈生:《論戲劇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 董每戡:《西洋戲劇簡史》(臺北市)。 *《古希臘文學史》(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陸潤棠:〈中西戲劇的起源比較 〉。 ==參看== * 藝術 * 劇場藝術 * 戲曲 * 曲藝 * 雜劇 * 南戲 * 話劇 * 布袋戲 * 崑劇 * 粵劇 * 京劇 * 古希臘戲劇 ** 古希臘悲劇 ** 古希臘喜劇 *古希臘文學 *古希臘戲劇 * 威廉·莎士比亞 * 電影 * 電視劇 * 型別 (藝術) ==參考== Category:表演藝術
電影
電影(/ ),特點是運動/移動的畫面(),是一種視覺藝術作品,用來模擬透過使用動態影像來傳達思想、故事、感知、感覺、美或氛圍的體驗。這些影像通常伴有聲音,更少有其他感官刺激。 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完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覺,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影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影像是「運動」的。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瞭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電影製作本身是藝術也是產業。電影可以由電影攝影機拍攝真實影像再製作而成,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動畫技巧繪製圖畫再拍攝圖畫而成,甚至可以利用電腦成像及計算機動畫製作電影,也可以在電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術及其他視覺效果。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影像作放映標準。 路易斯·普林斯於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利茲的漢斯萊特區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伍德農莊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 電影成為第七藝術的來由是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Ricciotto Canudo),他在於1911年發表的一篇《第六藝術的誕生》(Birth of the 6th art),將電影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之後,他後來又加入了早在電影之前就有的舞蹈,因此電影就成為第七藝術。也有一些說法是將早在電影問世前就有的戲劇放在電影之前,以此方法來算,電影就成為第八藝術。 如今,許多電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記錄到膠捲上的攝影機來拍攝。膠卷經過沖洗之後,再用放映機來執行膠卷。放映機可以發出光線,透過膠卷,這樣影像就在銀幕上顯示出了。自從有聲電影發明以來,大多數的電影都是有聲電影。最近許多電影都用數碼攝像機來拍攝,放映的時候,可以用數位放映機,也可以把數位影像轉置到傳統的膠片上。這種方法可避免膠片長時間存放的失真。 == 起源 == * 電影誕生於1888年,是路易斯·普林斯在1888年最早放映的《郎德海花園場景》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all editions.。但在這之前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在1878年拍攝的Sallie Gardner at a Gallop有時也被視為早期電影的先驅。而後,在1895年12月28日,由盧米埃爾兄弟在法國巴黎卡普幸路14號一家名為“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首次公開放映了他們的短片,這使電影進入公眾的視野。 ==歷史== === 初期 === 1895年,「火車進站」是盧米埃兄弟製作的黑白無聲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火車駛抵希歐達(la Ciotat)車站的影片,是架在月臺上所拍攝的。全長五十秒的內容,描寫了蒸汽火車牽引著客車,從遠處漸漸地駛進車站。同年,盧米埃兄弟亦映演「離開工廠」,一套真正有演員演出的電影出現,拍攝當時工人下班的景象。 === 早期 === * 早期電影拍攝描述的是日常生活,包括由路易斯·普林斯拍攝的《郎德海花園場景》以及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Repas de bébé(1895)、Exiting the Factory(1895)、Démolition d'un mur(1895)、L'Arrivé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1895)、L'Arroseur Arrosé(1895)等等。 * 停機再拍的發現者:喬治·梅里愛 * 早期電影經典演員:卓別林、魯道夫·瓦倫蒂諾、艾德·伍德 === 草創初期 === 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然而,電影發行商發現,在播放電影時有一個講評人來敘述故事、補上角色間的對話,可以更吸引觀眾。沒過幾年,播放的電影都會在下邊附上字幕,這樣就可以在演員「說話」時,表示出他說的內容。這使得講評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 默片 === 事實上,電影院老闆經常替換掉講評人,請樂師在電影放映時伴奏,若電影院有相應樂器的話,通常是鋼琴師或風琴師。伴奏的音樂應該隨時符合電影的情節氣氛。 === 有聲電影 === 後來,技術的進步允許製片人創作與電影畫面同步的音軌,使得電影進入了有聲時期。史上第一部有聲故事電影是《爵士歌手》(1927年),而第一部百分百的有聲電影是《紐約的燈光》。音軌的錄製可以與拍攝電影相分離,但真人電影音軌錄製,許多部分是與拍攝畫面同時進行的。有聲電影發明後,無聲電影和電影院裡的樂師迅速銷聲匿跡。 === 彩色電影 === 電影發展中一個重要步驟是彩色電影於1930年左右引入市場,而被世界上第一部公認的彩色電影片是《浮華世界》。在彩色電影取代黑白電影更是個逐漸轉變的過程中,隨著彩色技術的改良,越來越多的彩色電影,至今可以說已經基本上沒有黑白電影了。除了個別的例外,例如史匹堡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前蘇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2011年的法國電影《大藝術家》以及2013年的波蘭電影《依達的抉擇》等。這通常都是出於藝術或戲情的考量,特意拍成黑白電影。 === 電腦電子計算機特效 === 在電影製作初期,電影的特別效果鏡頭加以各項技術來配合。一般意義上的特效鏡頭,使用合成遮片,多重曝光,微縮模型,逐格動畫等多種技術實現。到如今,計算機生成影像已大量配合應用在電影製作上。計算機生成的影像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數字化後可合成或者完全替換電影中景物與角色。電影特效業進入計算機時代以後,幾乎百分之百的特效依靠計算機生成,甚至可以整部電影完全只使用計算機生成,只有少數電影,因特殊的美學追求,還保持傳統物理特效的運用。 ==理論== 電影理論的目的是以電影為一個藝術來研究,發展簡明且系統化的概念。以電影為藝術形式的概念起源自的的《The Birth of the Sixth Art》。魯道夫·阿恩海姆、貝拉·巴拉茲及齊格弗裡德·科拉考爾開始的強調電影和現實的不同,因此可以視為是美術。不過安德烈·巴贊反對此一理論,認為電影美學的本質是在有能力機械性的複製現實,而不是其和現實不同的的部份,這就產生了現實主義理論(realist theory)。更近期的分析是由雅各·拉岡的精神分析及弗迪南·德·索緒爾的符號學等理論所帶動,因此出現了、、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等。另一方面,受到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影響,來自分析哲學傳統的評論,試著澄清一些理論研究中出現的誤解,因此生了電影詞彙(film's vocabulary)的分析,以及其和之間的關連性。 ===語言=== 電影有其使用的語言。曾寫了一篇電影理論中的經典文章,標題是《如何"讀"電影》(How to "Read" a Film),就是提到此一概念。導演英格瑪·伯格曼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對我而言,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是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他發明瞭一種『新的語言』,忠於電影的本質」。這種語言的一個例子是一連串來回出現的畫面,其中一個畫面是一個演員在畫面的左側,另一個畫面是一個演員在畫面的右側,觀眾可以瞭解這種語言,知道這代表這二個人的對話。這描述了另一個電影理論,利用視覺的組合及恰當的剪輯,電影可以讓觀眾有似乎身在現場,觀看主角之間對話的能力。經典好萊塢電影就包括了這種敘事理論,因為在電影經典時期,位於好萊塢的各片廠早已反覆的使用此一手法。另一個電影語言是將鏡頭拍攝一個演員,畫面無聲,然後鏡頭切換到另一個較年輕,長相類似的另一個演員,這代表了演員在回憶以前的情形,電影中敘述一些在較早時間發生的事情。 ===評論=== 電影評論(影評)是有關電影的分析以及評估。一般而言電影評論會分為二類:由電影研究者提出的學術電影評論,以及在報紙、雜誌或其他媒體上常見到的雜誌電影評論。 撰寫報紙、雜誌及廣播媒體上影評的電影評論者多半會看許多新上映的電影。一般每部片只會看一次,而且一天只看一部到二部片,才有足夠時間來撰寫電影評論。影評對電影本身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特定片種的電影更是如此。一般大眾口味的動作片、恐怖片、喜劇片的票房不太會受到電影評論的影響。電影評論的主要內容是劇情概要及對電影的描述,這也是大部份人決定是否要看特定電影的原因。對於一些經典電影(例如劇情片),電影評論的影響相當大,糟糕的電影評論可能會毀掉一部電影,而且造成電影公司的經濟損失。 電影評論是否影響票房表現一事仍是爭議中的議題。有些人認為因為電影營銷如此激烈,資金充足,電影評論者很難影響電影的票房。不過有些重金行銷的電影被影評批評的一文不值,結果票房非常差,也有一些獨立製作或是小成本行銷的電影因為影評的讚譽,因此有意外的成功,因此在一些情形下,影評可能還是會影響票房。也有人注意到影評者的正面評論會讓大眾注意到一些較不為人知的影片。相對的,也有一些電影公司可能因為對電影信心不足,因此不安排對影評者的試映會,避免影評者的評論破壞大家對電影的印象。不過這多半會有反效果,電影評論者相當聰明,此情形下可能會警告大眾這部片不值得一看,而常常電影也的確如影評預期的不好看。 ==產業== ==製作== 電影製作的方式是依製片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以及呈現內容的裝置而不同。拉洋片只需要在紙捲上有一連串的圖案即可。電影製作最簡單的方式是一個人加一臺電影照相機(其至可以不用電影照相機,像斯坦·布拉哈格1963年的電影),或是由上千名演員、臨時演員及劇組及許多道具及裝置組成。 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需要經過概念、計劃、拍片、修改及發行的流程。在典型好萊塢電影的製作週期中,會有以下主要的步驟。 # 指令碼發展 # 前期製作 # 電影製作 # 後期製作 # 電影發行 一般一部電影會需要三年的時間,頭一年指令碼發展,第二年是前期製作及電影製作,第三年是後期製作及電影發行。 ==發行== 電影發行是指讓閱聽人可以看到電影的過程。一般會由專門的進行,他們會決定電影的行銷策略、影片將要展出或可供觀賞的式,以及決定時間等。電影除了在電影院供人觀看外,放在隨選視訊上,或是透過廣播聯賣方式作成電視節目。 其他發行的方式包括個人購買或是出租電影的VHS、DVD或藍光光碟,是在網際網路上下載。 == 參見 == * 電影史 * 電影節 * 電影獎 * 電影公司 * 電影演員 * 電影導演 * 電影編劇 * 電影監製 * 電影型別 * 好萊塢 * 中國電影 * 香港電影 * 臺灣電影 * 華語電影 * 臺語電影 * 電影型別 * 電影技術 ** 長鏡頭 ** 蒙太奇 ** 電影特技 **3D電影 * 電影分級制度 * NG片段 * IMDB ==註釋== == 參考資料 == == 外部連結 == *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 IMPAwards * Filmfestivals.com * 中國影視資料館 * adjaranet * adjaranet Category:藝術媒體 Category:媒體形式 Category:法國發明
音樂
"音樂,廣義而言,就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英文Music一詞源於古希臘(...TRUNCATED)
經濟學
"經濟學(),為研究商品和服務關係的社會科學,包括其中所有的購買、生(...TRUNCATED)
End of preview. Expand in Data Studio

要搞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最基本的基本,就是需要一大堆文字資料,從 Common Crawl 上頭抓回來慢慢清洗是一條路,清洗維基百科網站的週期性下載檔也是一個方法。本資料集是解析自維基百科於 20250401 發布的繁體中文版打包檔 bz2 檔案的內容,在解析出所需內容後,利用 wikitextparser 移除 Wiki 標記。解析後保留的欄位有兩個:條目名稱(title),條目內容(page article)。

原始的打包檔條目內容簡繁混雜,所以有利用 OpenCC 進行簡轉繁處理。

  • 全部 4,635,681 個條目
  • 全部 1,471,195 個條目標題
  • 無法自動去標記的條目數: 3,164,486
  • 有內容的條目數: 1,471,195

因為本資料集內容龐大,要塞進一般的個人電腦中進行計算,恐怕會有資源不足的情形。建議使用parquet格式下載使用。

資料集當中有不少內容為 #REDIRECT 的條目已經嘗試移除,如果移除的不乾淨,就等以後有空推出修正版再來清洗了。

Downloads last month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