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xt
stringlengths 25
963k
|
---|
農業
農業屬於第一級產業,包括作物種植、畜牧、漁業養殖、林業等活動,負責主副食和經濟作物供應。農業的主要產品是食物、纖維、能源和原材料(例如橡膠),其中食物包括穀物、蔬菜、水果、食用油、肉類、奶製品、蛋和菌類。全球農業年產出約 110 億噸食物,3200 萬噸自然纖維和 40 億立方米木材。不過,其中有 14% 的食物在到達零售環節之前被浪費。自 20 世紀開始,基於單一作物種植的工業化農業開始成為世界農業產出的主要來源。
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文明轉向定居形式的里程碑,藉由野生動植物的馴化、培育與繁殖,人們獲得了充足的食物與資源,並促進早期城市的發展與成型。人類在 10.5 萬年前開始從野外採集穀物,但直到 1.15 萬年前才開始種植,並在大約 1 萬年前馴化了綿羊、山羊、豬、牛等家畜。世界上至少有 11 個地區獨立發展出了作物種植。
現代農業技術、植物育種、農業化學產品(例如殺蟲劑和化肥)的發展顯著增加了作物產量,但也引發了諸多生態與環境問題。選擇育種和現代畜牧業技術發展增加了肉類製品產量,但也引發了動物福利和環境憂慮。上述環境問題包括氣候變化、地下含水層枯竭、森林砍伐、抗生素耐藥性和農業相關汙染。農業既是環境退化的原因,也深受其影響,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土壤退化、氣候變化等因素都會降低作物產量。進入 21 世紀後,可持續農業的比例漸漸提高,包括樸門和有機農業,著重在生態平衡與就近百里飲食。轉基因作物被廣泛使用,但也有部分國家。
定義
根據東漢時期《說文解字》和清康熙時期《康熙字典》的解釋,「農」字都是「耕種」的意思,這表示在中國古代就只有種植業才會被稱作「農業」。但現代對農業的定義更加廣泛,包括利用自然資源生產維持生命所需的物品,如食物、纖維、林業產品、園藝作物,以及與之相關的服務。因此,廣義的農業包括種植業、園藝、動物養殖(畜牧業、水產養殖等)和林業,但有時園藝和林業也被排除在外。此外,農業可因管理物件不同而分為兩類:植物農業,主要涉及作物的培育;動物農業,主要關注農業動物產品。
歷史
2.1 起源
得益於農業發展,世界人口數量相比狩獵採集時代有了顯著增長。農業獨立起源於多個地區,根據分類單元至少可歸為 11 個起源中心。早在 10.5 萬年前,人們就已開始採集並食用野生穀物。在 23,000 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黎凡特,人們開始在加利利海附近種植二粒小麥、大麥和燕麥。中國先民於 13,500-8200 年馴化了水稻,已知最早耕種時間距今約 7,700 年,而後綠豆、大豆、紅豆也在此區域馴化。美索不達米亞人於 13,000-11,000 年前馴化了綿羊。而家牛則是從 10,500 年前生活在現今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地區的原牛馴化而來。家豬由野豬馴化而來,此過程在歐洲、東亞和東南亞獨立進行,最早馴化時間距今約 10,500 年。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人們在 10,000-7,000 年前馴化了馬鈴薯,後續又馴化了豆子、古柯、羊駝、大羊駝和豚鼠。高粱於 7,000 年前在非洲薩赫勒被馴化。棉花於 5,600 年前在秘魯被馴化,後也在歐亞大陸獨立馴化。玉米源於野生玉蜀黍屬,於 6,000 年前在中美洲馴化。公元前 3,500 年左右,馬在歐亞大草原被馴化。關於農業的起源有大量研究,學者為此提出了眾多假說。人類從狩獵採集向農業社會的轉型伴隨著集約化和的發展,相關過渡期案例有黎凡特地區的納圖夫文化和中國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開始在定居點種植採集自野外的資源,由此導致這些物種的逐步馴化。
2.2 古代文明
公元前 8,000 年,歐亞大陸的蘇美爾人開始以村莊形式定居,並依靠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灌溉作物。其公元前 3,000 年的象形符號中出現了犁,公元前 2,300 年出現了播種犁。蘇美爾農夫種植大麥、小麥、蔬菜(例如扁豆和洋蔥)、水果(例如椰棗、葡萄和無花果)。古埃及農業始於舊石器時代末期的前王朝時期,時間大約在公元前 10,000 年,主要依靠尼羅河和當地季節性洪水灌溉作物。當地人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大麥和小麥,此外還有亞麻和紙莎草等經濟作物。印度先民在公元前 9,000 年前馴化了小麥、大麥和棗,後續又馴化了綿羊和山羊。在公元前 8,000-6,000 年的梅赫爾格爾文化中,巴基斯坦先民馴化了牛、綿羊和山羊。棉花在公元前 4-5 世紀馴化。此外,考古證據顯示,在公元前 2,500 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出現了使用動物牽引的犁。
在中國地區,公元前 5 世紀開始出現穀倉建築,以及以獲取絲綢為目的的蠶業。公元 1 世紀開始使用水磨和水利灌溉,公元 2 世紀晚期開始出現帶有金屬犁鏵和犁板的重型犁,隨後這些技術向西在歐亞大陸傳播。藉助基因分子鐘估算,亞洲水稻的馴化時間大約在 8,200-13,500 年前,馴化地點位於中國西南部的珠江流域,原始物種為野生稻。古希臘和古羅馬種植的主要穀物為小麥、二粒小麥和大麥,蔬菜包括豌豆、大豆和橄欖,綿羊和山羊養殖主要是為獲取奶製品。
中美洲馴化的穀物有南瓜、大豆、可可,其中可可是由居住在亞馬孫河上游的先民馴化,時間大約在公元前 3,000 年。火雞可能在墨西哥或美洲西南部馴化。中美洲阿茲特克人發展了灌溉系統,在山坡上耕作梯田,為土壤施肥,建造人工浮田和人工島。生活在美洲中部的瑪雅人從公元前 400 年開始大量建造人工河道,以在沼澤地帶開拓農田。古柯由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先民馴化,在同一地區馴化的作物還有花生、番茄、菸草和菠蘿。棉花在公元前 3,600 年的秘魯馴化,同在此地馴化的動物還包括羊駝、大羊駝、豚鼠。北美東部原住民馴化了向日葵、菸草、南瓜和藜屬作物,人們也從野外採集野生稻米和楓糖。人工馴化的草莓源自智利和北美野生物種的雜交,後由歐洲與北美人進一步馴化。北美西南部和太平洋西北地區原住民種植樹林,並有計劃的引燃林火。原住民會控制樹林火勢,將其限制在特定區域,藉此創造有利於農業持續發展的。北美原住民還發展了一種名為 “” 的系統,這三種作物為、玉米和荷包豆。
普遍認為澳大利亞原住民是遊牧的狩獵採集者,他們會有計劃地在野外放火,可能是為了增加中野生作物的產量。學者指出,狩獵採集者需要讓周圍環境中野生作物產量維持在特定水平,只有這樣才可在不耕作的情況下滿足生存需求。新幾內亞森林中可食用植物較為稀少,因此當地先民可能會實行 “選擇性放火”,以提高野生的果實產量。
澳大利亞自 5,000 年開始飼養鰻魚。澳洲中西部海岸和中東部海岸先民曾種植山藥、本地小米、,種植地點或許是位於其永久定居點。
2.3 近現代
相比羅馬時期,中世紀歐洲人更注重農業的自給自足。農業人口在封建制度下組織成大型莊園,這些莊園通常有上百英畝土地,土地所有者一般是羅馬天主教會及其牧師。得益於阿拉伯農業革命成果傳播,歐洲農業取得了許多新的技術,並引入了新的栽培物種,稻米、棉花和果樹。
15 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後,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交換了大量農業產品,美洲大陸的玉米、馬鈴薯、番茄、番薯、木薯等作物傳入歐洲,而舊世界的小麥、大麥、稻米、蕪菁等作物,以及馬、牛、綿羊、山羊等牲畜傳入新大陸。
自 17 世紀英國農業革命後,灌溉、輪作、化肥技術的發展促使世界人口快速增長。而自 20 世紀以來,發達國家逐漸以機械自動化裝置取代農業中的人工勞作,並利用合成肥料、殺蟲劑和選擇育種協助農業工作。德國化學家弗裡茨・哈伯提出的哈伯法可大量生產硝酸銨,其作為一種重要的肥料,極大提高了農業產量,促進 20 世紀人口的迅速增長。不過,現代農業也引發了許多生態環境、政治、經濟相關議題,例如水汙染、生物燃料、轉基因作物、關稅、農業補貼等,這些問題促使人們開始關注有機農業。
型別
遊牧是畜牧的一種形式,牧民依據不同時間草場、飼料和水源變化,定期遷徙牧群。這種農業形式主要分佈在撒哈拉乾旱與半乾旱地區、中亞,以及印度部份區域。
輪耕是作物種植的一種形式。農民首先從森林中開闢一塊土地,在此種植作物,在數年後肥力過低時將其廢棄。而後農民會選擇另一塊林地重複上述過程。這種種植方式主要流行於印度東北部、東南亞、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地區,因為這些區域的土地可在廢棄後快速再生為森林。
自給農業是指僅為滿足家庭或本地需求的農業活動,很少有多餘的產品運輸至其他地區。自給農業在亞洲季風區和東南亞十分常見,截至 2018 年,世界上大約有 25 億人從事自給農業,其耕地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約 60%。
集約農業是指以最大化產量為目的的農業活動,儘可能的減少休耕期,並有大量資源投入(水、化肥、殺蟲劑和自動化裝置)。這類農業主要分佈在發達國家。
當代農業
4.1 現狀
自 20 世紀以來,集約農業大量提高了糧食產量。如今,小型農場的食物產出約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但大型農場正變得十分普遍。佔據前 1% 大小的農場平均面積超過 50 公頃,所管理的土地面積佔所有耕地面積 70%。將近 40% 的耕地屬於面積超過 1,000 公頃的巨型農場。不過,六分之五的農場面積仍小於 2 公頃。化肥和殺蟲劑等化學產品有助於農業產出,卻也造成了水汙染問題。如今,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土壤退化與植物疾病(例如稈鏽病),世界上大約 40% 的耕地已嚴重退化。鑑於傳統農業帶來的諸多環境問題,人們開始尋找替代方法,例如有機農業、或是永續農業。歐盟是農業改革的主要推動者,它於 1991 年開始認證有機食品,並在 2005 年修改了共同農業政策,取消了農業補貼與特定商業作物的聯絡。有機農業的發展也促成了一些舊有研究領域的復興,例如、選擇育種、。然而,也有人擔憂有機農業相對較低的產量可能會危機全球糧食安全。與此相關的科學研究包括轉基因食品的生產製作。
截至 2015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農業產出居世界首位,其次是歐盟、印度和美國。經濟學家估算如今美國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約為 1948 年的 1.7 倍。
儘管現代農業已大大進步,但截至 2021 年仍有 7.02-8.28 億人受飢餓威脅。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包括戰亂衝突、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經濟波動,也可能源自國家結構特徵(例如收入水平)、自然資源豐富程度、政治經濟制度等。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認為,增加的比重或許是解決問題,並緩解糧食安全憂慮的可行方案,這種方法已在越南實行且成果甚佳。
4.2 勞動力
農業提供了全球大約四分之一的勞動崗位,撒哈拉以南非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從事農業,而在部分低收入國家這一比例甚至超過 60%。隨著社會發展,許多農業人口會轉向其它行業,而新技術的運用也允許農業在降低勞動力的情況下維持充足產量。隨時間推移,從事農業的人口比例會逐步降低。
在 16 世紀的歐洲,大約有 55-75% 的人口從事農業,而到了 19 世紀,則下降至 35-65%。如今,這些國家的農業人口低於 10%。在 20 世紀初,全世界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從事農業,總人數大約 10 億人。這佔到全球兒童勞動力的 70%,農業在許多國家也是女性從業比例最高的行業。從 2007 年起,服務業取代了農業成為全球從業人口最多的行業。
在許多發達國家,外來移民填補了農業中難以機械化的崗位。2013 年,來自東歐、北非和南亞的農場工人佔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和葡萄牙所有農業僱員的三分之一。而在 2019 年的美國,超過一半(大約 45 萬)農業僱員為移民者,不過近年來新移民從事農業的比例已下降了 75%,由此導致了美國農業的勞動力短缺。
縱觀全球,女性在農業中佔據重要部份。在除東亞和東南亞以外的發展中國家中,農業勞動力中的女性比例已接近 5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性佔 47% 的總農業勞動力,這個數字在過去數十年間沒有顯著變化。不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為女性在農業中的角色可能正發生變化,例如從小型家庭農場勞動力變為僱傭員工,或因男性外出就業而從家庭合作勞動者轉變家庭中主要的生產者。
4.3 安全風險
農業,尤其是耕作行業仍是較為危險的行業,世界範圍內的農民都有較高的工作相關受傷風險,這些傷病包括肺部疾病、噪音造成的聽力損傷、皮膚疾病,以及暴露在特定化學產品中的風險。在工業化農場中,從業者也可能在使用農業機械時受傷,在發達國家,農用拖拉機翻車事故是導致農業致命傷害的常見原因。殺蟲劑等化學產品可能會對接觸者造成危害,長期暴露在這些產品中可能會引發疾病或增加新生兒致畸風險。工業化農場從業者常是整個家庭一同居住在農場,從而增加家庭成員的受傷和罹患疾病風險。家庭中 6 歲以下兒童尤其可能遭受農業傷害,常見的事故原因包括溺水、機械或引擎事故、農用車輛側翻等。
國際勞工組織將農業認定為 “所有經濟行業中最具危險性的行業之一”。它認為每年與農業勞動相關的死亡至少有 17 萬,死亡率是其它行業平均值的兩倍。此外,農業相關傷病也十分常見,但通常不被記錄。該組織於 2001 年制定了《》,其中覆蓋了農業領域可能包含的安全風險,對這些風險的預防方法,以及個人和組織在農業活動中應當發揮的作用。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將農業置於的優先位置,為其中存在的安全與健康風險提供干預策略。也制定了準則以保護農業、畜牧業、園藝、林業從業者的健康與安全。美國農業安全與健康委員會每年都會組織會議,邀請各界專家與政策制定者探討該行業的安全問題。
農業生產
}}
世界上農業總產值最高的國家如下:
5.1 作物種植
作物種植產出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當地自然資源與環境限制、農場的地理與氣候條件、農業政策、社會經濟環境、農業文化等。
輪耕,或稱燒荒農業,是指農民透過在森林中放火燒出一片供農業耕作的土地,這片土地的肥力可維持數年。待肥力降低後,這片土地即被遺棄,讓其重新成長為森林,而農民轉向其它林地重複開荒過程,直到一段時間(10-20 年)後再次對其開墾。如果當地人口密度較高,就需要藉助一些額外手段,例如使用化肥或控制害蟲,以減少休耕間隔。而年耕是一種強度更高的耕作方式,幾乎不存在休耕期,這種方法需要向土地新增大量養分並維持害蟲控制。
隨工業化發展,農業發展出了單一耕作方式,即在大面積土地上種植同種作物。由於缺乏生物多樣性,養分使用也相對單一,病蟲害的問題更加嚴重,導致殺蟲劑和化肥的需求增加。與此相對,或混養是指多種作物在一年中依順序種植,同時保持其它作物的和伴生種植。
在亞熱帶和乾旱環境,農業種植受降雨限制,可能無法在同一年內多次種植一年生作物,或是需要額外的灌溉。這些氣候環境可支援多年生作物生長,例如咖啡、可可等,並可實踐混農林業。在溫帶環境,生態系統多為草地和草原,在這些區域主要為高產量的年耕。
農業中重要的食用作物包括穀物、蔬菜、草料、水果和豆類。自然纖維來源包括棉花、羊毛、火麻、絲綢和亞麻。不同作物在全球不同區域種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估算,全世界農業產出如下表:
5.2 畜牧生產
}}
畜牧業是指養殖動物以獲取肉類、奶製品、蛋類或毛髮,或是作為替代勞動力的活動。役畜包括馬、騾、閹公牛、水牛、駱駝、大羊駝、羊駝、驢、狗等,它們可幫助人類耕作土地、馱運貨物、管理其它家畜。
畜牧系統根據飼料來源可分為草地、混合和無土地三類。截至 2010 年,地球除水域和冰雪覆蓋之外的土地中,有大約 30% 被用於動物養殖,全球有約 13 億人從事畜牧業。自 1960 年代至 21 世紀初,家畜數量和平均肉類產出,尤其是豬、牛、雞這三類家畜的產量都有了大幅增長,其中雞的產量增加了近 10 倍。非產肉動物產量,例如奶牛、蛋雞等也有顯著的增長。至 2050 年,全球範圍內牛、綿羊、山羊的數量預計將持續增加。封閉場所中的漁業養殖也有顯著增長,1975-2007 年的年均增長率為 7.9%。
20 世紀後半葉,畜牧業開始大量應用動物選擇配種和雜交方法,這些方法顯著提升了產量,但同時也造成了養殖動物遺傳多樣性降低,由此導致家養動物演化出的適應性與抗病性減弱。
草地畜牧業需要依靠灌木、草原或牧地放養草食動物,動物糞便可作為肥料排放回這些區域。部分割槽域因氣候或土壤限制而難以施行農耕,因此草地畜牧業是這些地區主要的農業活動方式,全世界大約有 3,000-4,000 萬牧民。混合畜牧業使用草地放養動物,但也輔以草料或糧食作為反芻和動物(主要是牛和雞)的飼料。在這種畜牧系統中,動物糞便會被回收作為作物的肥料。
無土地畜牧業使用農場外的食物飼養動物,這種飼養方法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主要為發達國家)中較為常見,其標誌著作物與畜牧生產的分離。全球大部分豬肉和家禽都由無土地畜牧方式生產。據估計,2003-2030 年約 75% 的家畜在室內封閉環境飼養,這種飼養方式也稱為。部分商業養殖會採用生長激素促進動物生長,這種養殖方法存在許多爭議。
5.3 方法與實踐
耕作是使用工具(例如犁或耖)在作物種植前翻土,以將營養物質混入土壤或控制蟲害的過程。傳統農業中,耕作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翻動土壤可提高土壤溫度,擴大化肥和殺蟲劑的作用範圍,進而增加農業產量。然而,耕作也會加速土壤侵蝕,促使土壤有機質分解,並減少土壤的生物多樣性。現代免耕農業提出了不使用耕作而直接種植作物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減少了人力投入,同時還可以減少土壤侵蝕,保留更多的有機質。
農業有害生物包括雜草、昆蟲、蟎蟲、病原體等對作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的生物。針對這些有害生物,常見的控制措施包含化學控制(例如使用殺蟲劑)、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例如耕作)。此外,人們也採用輪作、、覆土作物、間作、堆肥、等農業實踐防止害蟲。綜合蟲害管理(IPM)致力於整合上述所有方法,將有害生物對農業造成的經濟損失控制在較低水平,而殺蟲劑則作為這些方法無效時的最後手段。
是指對作物和牲畜的營養投入,以及牲畜糞肥管理。營養投入包括非生物化肥、糞肥、綠肥、堆肥和礦物質等。作物營養管理也包括輪作與休耕的安排。動物產出的糞肥可用於輔助草料生長,例如應用在集約化輪牧草場,或以液態或固態形式於農田或放牧場中。
在氣候多變或降水稀缺的地區,水資源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一些農場在自然降雨之外也給作物補充額外水分,這種行為稱為灌溉。在一些特定區域(例如北美大平原),農民會採取休耕一年的方式,讓土壤獲得足夠未來數年耕種所需的水分。現代精確農業可以更加便利地監控和調配水資源,從而提高水資源的管理效率。全球約 70% 的淡水用於農業生產,這個比例在各個國家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低收入國家和內陸國家的農業取水率可達 90%,而在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取水率約為 60%。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在 2014 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現代科技與農業的結合可在未來顯著提高食物產量。該報告利用預測模型了 11 項新興科技在農業產出、糧食安全和貿易方面的影響。報告指出,2050 年面臨飢餓的人口將減少 40%,同時糧食價格也將降至目前水平的一半。
是針對農民或土地所有者的激勵措施,鼓勵他們提供生態系統服務,例如水資源管理、碳固定、生物多樣性維護等。透過收集補償基金,這些計劃還可以用於在城市河流上游進行重新植樹造林,從而改善淡水供應。
5.4 農業自動化
農業自動化多種不同定義。其中一種定義認為,自動化是指機械裝置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自動執行任務。而另一種定義認為,自動化是藉由便捷、自主、擁有決策能力的機械電子裝置的輔助完成各類生產任務。不過,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指出,上述定義並不能涵蓋所有的自動化農業形式。例如場所固定的擠奶機,自動執行農業操作的機械裝置,以及只為排錯目的設定的電子工具(例如各類感測器)。因此,聯合國糧農組織將農業自動化定義為在農業活動中使用機械裝置提高排錯、決策或執行效率,減輕農業操作的繁瑣程度,提高及時性和潛在精度。
農業技術發展經歷了從人力工具、動物牽引、機械化、電子化,最終到人工智慧機器人的轉變。機械化裝置使用引擎驅動,可代替農業中的重複人力操作,如耕地和擠奶。隨著數字自動化技術發展,這些機械也被賦予了自動排錯和自主決策的能力。例如,穀物收割機器人可自主完成收割穀物並播種,而無人機可採集資訊以提高自動化的準確性。這些自動化機械在現代精準農業中十分常見。如今,傳統機械裝置正被附帶排錯與決策功能的數字化裝置取代,例如過去農業中常用的拖拉機現在正逐漸被新型農用車輛所替代,這些車輛可自動在農田中播種。
自動化裝置也被廣泛應用在畜牧管理中。根據市場資料,自動化產奶系統的銷量在最近數年有顯著增加,不過,該技術主要應用於北歐國家,在中低收入國家應用較少。市場上也存在針對奶牛和家禽的自動喂料系統,但關於這類系統的銷量趨勢資料較少。
關於農業自動化對就業影響的研究較為困難,因為這類研究需要收集農業上下游產業工人的大量跟蹤資料。自動化引發某產業工作崗位減少的同時也會增加其它產業的工作崗位,例如農業自動化減少了部分農民的工作必要性,但同時增加了新的就業崗位,例如農業機械的操作與維護。農業自動化也激勵了生產者擴大生產規模,並創造其它農業系統,由此刺激就業增長。在部分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自動化可填補農村地區日益短缺的勞動力。但如果在農村勞動人口充裕的情況下,政府採用補貼的形式強制推廣自動化裝置,就可能引發失業浪潮,或導致薪資停滯或下降,這對窮困和低技能勞工的影響尤為明顯。
5.5 氣候變化影響
農業與全球範圍內的氣候變化緊密相關。全球暖化改變了四季均溫、降水、並引發極端天氣(例如風暴和熱浪);影響作物疾病和昆蟲活動;改變大氣二氧化碳和地表臭氧濃度;改變部分食物的營養價值;導致海平面上升。全球暖化已對各地農業造成影響,影響程度因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差異。未來的氣候變化可能導致低緯度地區糧食產量降低,而對北緯地區的影響可能混合有積極與消極影響。這些影響可能危及部分弱勢群體(例如窮人)的糧食安全。
生物技術
6.1 植物配種
人類透過配種來篩選植物理想性狀的實踐已有數千年曆史。在作物後代選育的過程中,一些特定的性狀被保留並得到了增強,例如更大的果實、抗旱抗蟲性等。得益於 19 世紀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關於顯隱性基因的研究,人類對植物遺傳和配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致使植物配種技術的進展頗為可觀。作物配種方法包括篩選理想性狀、、異花授粉,以及在分子層面修改遺傳基因。
在過去幾個世紀,馴化作物的產量顯著增加,抗旱與抗蟲性提升,並更易於收割,營養價值也有提升。1950 年代,在 X 射線和紫外線誘變技術的幫助下,誕生了首批現代商業作物,例如小麥、玉米和大麥的特殊物種。
20 世紀中葉的綠色革命促進了作物雜交種的普及,由此創造的 “高產品種” 極大提升了糧食產量。例如,美國在 20 世紀初的玉米產量為每公頃 2.5 噸,到 21 世紀初則提升到每公頃 9.4 噸。世界範圍內小麥產量也從 20 世紀初的每公頃 1 噸,提升到 20 世紀 90 年代的每公頃 2.5 噸。其中南美洲平均小麥產量為每公頃 2 噸,非洲不到每公頃 1 噸,埃及和阿拉伯在灌溉下可達到每公頃 3.5-4 噸,而法國每公頃甚至超過 8 噸。上述產量差距源於氣候、作物基因和農業技術的差異,其中技術差異包括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生長控制避免倒伏等。
6.2 基因工程
基因改造生物是指由基因重組技術而被修改遺傳材料的生物體。基因工程擴大了育種者可選擇的範圍,作物可借這項技術獲得更強的環境耐性,更高的營養價值,抗病與抗蟲性,對除草劑的抗性等。不過,基因改造生物也引發了部分群體的擔憂,有人認為這些作物可能存在未知的安全問題。一些國家限制基因改造生物的生產或進口,國際協定《》也限制了這類產品的貿易。各地關於轉基因食品的標籤有不同規定,例如歐盟要求轉基因食品必須有標註,而美國則沒有這類要求。
抗除草劑作物是經基因改造,可暴露於除草劑(例如草甘膦)而正常生長的作物。農民在種植這類作物時可使用除草劑控制田間雜草,而不必擔心危害作物的生長,由此提升作物產量。隨著這類作物在全球範圍的廣泛種植,農民對草甘膦除草噴霧的使用也有增加。研究發現,在一些地區已出現具有草甘膦抗性的雜草,這促使農民選擇其它種類的除草劑。還有一些研究指出,草甘膦的普遍使用可能導致了部分作物鐵元素的缺乏,這引發了關於這類作物產量和營養質量的憂慮。
農業中使用的基因改造生物還包括抗蟲作物,這類作物的抗蟲基因來源於土壤細菌蘇雲金芽孢桿菌(Bt),其可產生對昆蟲而言有毒的化合物,從而抵抗蟲害。也有人認為,藉助傳統植物配種技術也可獲得與轉基因類似的抗蟲性狀,並可透過與野生物種的雜交或異化授粉獲得對多種害蟲的抗性。在部分情況下,野生物種是作物抗性的主要來源,例如一些番茄品種藉助於野生番茄的雜交而獲得了針對至少 19 種疾病的抗性。
環境影響
7.1 影響與損失
農業即是環境退化的原因,也深受其影響。諸如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土壤退化、全球暖化等都會降低農業產出。農業是環境壓力的主要驅動者,不當的農業活動可能造成棲息地破壞、氣候變化、水的過度消耗和汙染。人類釋放到環境中的有毒物質主要源自農業活動,這些物質包括殺蟲劑,尤其是用於棉花的殺蟲劑。聯合國環境署在 2011 年的綠色報告中表示,農業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占人類總排放的 13%,這些溫室氣體來源於無機化肥、農藥殺蟲劑、除草劑,以及活動中消耗的化石燃料。
上述環境影響帶來的損失包括化學物質對自然環境的傷害、營養流失、水資源浪費,以及生態環境破壞。根據 2000 年的一項估計,英國在 1996 年因農業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 134.3 億英鎊,相當於每公頃土地損失 208 英鎊。而根據另一項 2005 年的分析,美國因農業種植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 50-160 億美元,約合每公頃 30-96 美元,而畜牧業造成的損失則為 7.14 億美元。這兩項研究都關注了農業造成的外部成本,並認為有必要將這些成本內化,以更好地衡量其真實的社會與環境成本。這兩項分析研究都未將農業補貼考慮在內,但它們也提到農業補貼也可對農業活動的社會成本造成影響。
現代農業致力於增加產量並減少支出。增加產量的方法包括使用化肥,以及應用各類手段去除作物病原體、捕食者和競爭者(例如雜草)。這些措施的平均花費隨農田面積擴增而降低,因此現代農業傾向於擴大農田面積,從而移除樹籬、溝渠,以及其它生物的棲息地,並使用農藥消滅昆蟲、雜草和真菌。在集約農業中,大面積農田僅種植十分有限的作物,由此導致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處於極低水平。此外,農業產出還可能因為農產品收割、處理或加工時的操作而導致額外損失。
因為氣候變化,過去某地罕見的有害生物與疾病可能會變得流行。例如在法國香檳地區,農民發現了當地小麥患上了稈鏽病,這類疾病只在 20-30 年前的摩洛哥曾有出現。氣候變化影響了冬季均溫,因此在過去無法活過冬季的昆蟲如今卻可能可以存活甚至正常繁衍。
7.2 畜牧業環境問題
聯合國高階官員亨寧・斯坦菲爾德曾表示,畜牧馴養是引發環境問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畜牧業用地佔農業總用地面積的 70%,或佔總陸地面積 30%。其為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頭,佔全球總排放的 18%,相比之下,所有交通工具的溫室氣體排放只佔總排放的 13.5%。畜牧業還產生了大量一氧化二氮氣體,佔總排放的 65%,這類氣體的暖化效應是二氧化碳的 296 倍,此外也產生了 37% 的甲烷、64% 的氨。畜牧業擴張被認為是造成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亞馬孫盆地中 70% 被砍伐的森林轉變為了牧場,剩餘的也被用作種植飼料,生物多樣性也受此影響。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宣告,如果依照當前的增長趨勢,至 2030 年全球將增長 60%。
7.3 土地與水資源問題
}}
人類對土地的轉化,也即把自然土地轉變為農業生產服務用地,可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巨大影響,並引發生物多樣性喪失。據估算,被人類轉化為農業用地的土地約佔地球總土地面積的 39-50%。而土地退化,即土地長期生態功能和生產力的降低,因作物過度種植而發生在全球 24% 的土地。有 15 億人依賴退化土地生存,造成退化的原因有森林砍伐、荒漠化、土壤侵蝕、礦物質枯竭、土壤酸化和鹽鹼化等。
農業活動可能造成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從而引致水華或消耗水體氧氣,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受汙染水體也不再適合飲用或工業用途。種植土地上過度使用化肥與糞肥,或過高密度的畜牧業可造成養分隨地表徑流流入水體,這些汙染物屬於,是導致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和地下水汙染的主要因素。化肥的過度使用也會讓陸地上部份物種獲得過度生存優勢,從而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
如今,農業面臨著不斷增長的淡水需求,以及降水異常(乾旱、水澇、極端天氣等)問題。大約 70% 淡水資源取用與農業相關,41% 的灌溉水資源影響到了環境水流需求。很久以前人們就注意到在部份區域,例如中國北部、印度的恆河上游,以及美國西部的含水層正在枯竭,而 2012 年的研究指出,這種狀況已在越來越多地區出現。農業需要生產更多糧食,以供應全球日益增長的人口,但由人工增長帶來的工業與城市發展同時也佔據了農業所需的部份水資源,因此節水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雖然工業取水量在過去數十年有所下降,城市取水量自 2010 年來僅略有增長,但農業取水量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農業用水也可造成許多環境問題,例如溼地破壞、水媒傳染病流行,以及因錯誤灌溉導致的土地鹽鹼化或內澇。
7.4 殺蟲劑使用
}}
自 1950 年代起,殺蟲劑的使用日益增多,如今年度使用量已達到 230 萬噸。然而,殺蟲劑的廣泛使用並未顯著減少害蟲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根據 1992 年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每年有 300 萬人因殺蟲劑中毒,由此致死的人數高達 22 萬。此外,由於殺蟲劑的廣泛使用,部分害蟲已經產生了。為對抗這種抗性,人們不得不進行 “殺蟲劑軍備競賽”,也即持續地開發新型殺蟲劑。
另一個與殺蟲劑相關的有爭議的話題是,集約農業推行者主張該農業方式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透過大量使用殺蟲劑以及高成本單位投入,將糧食產量最大化,以解決饑荒問題。正如在其網站上所說:“在每公頃土地上種植更多作物,為自然留出更多空間”。然而,有批評指出,糧食安全與環境保護的衝突並非不可避免,並且殺蟲劑的使用也會淘汰傳統遺留的良好農業方法,例如輪作。有人提出,藉助作物間種方式,利用部分植物的特殊氣味驅趕害蟲(推力),並將其引誘至方便移除的位置(拉力)。
7.5 氣候變化
}}
農業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主要包括溫室氣體排放與森林砍伐。農業、林業和其它土地使用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占人類總排放的 13-21%。農業產生的溫室氣體中,超過一半為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畜牧業是農業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
在所有農業溫室氣體中,57% 與動物食物生產相關,29% 與植物食物生產相關。作物種植領域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是水稻生產(佔 12%),而動物製品中溫室氣體排放最高的是牛肉生產(佔 25%)。南亞、東南亞和南美是生產型溫室氣體的最大排放區域。
7.6 可持續性
由於水資源短缺、土壤侵蝕和肥力降低等因素的影響,現行的農業實踐已不可持續。因此,必須重新考慮農業生產與水、土地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其中一個解決方向是賦予生態系統實際價值,認識農業生產活動消耗的生態成本,並平衡各方利益。但是,這些措施也可能會導致不平等,例如水資源的分配失衡(富裕群體獲得更多資源)、將土地強制轉化為更具生產力的農業活動、或保護溼地而限制漁業權利等問題。
現代科技創新有助於實現農業的可持續性。例如,採用保護耕作技術可以顯著減緩土壤侵蝕速率、降低水汙染、增強碳截存能力。農業自動化技術可以幫助農業應對氣候變化影響,提高農業的適應能力。數字自動化技術(如精確農業)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農民能夠在不適宜的環境中進行生產活動。此外,感測器和預警裝置的部署可以降低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對農業的影響。
其它增加農業可持續性的措施還包括應用、混農林業、、避免草地轉換、使用生物炭等。目前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量運用了單一作物種植,它取代了以往農業中的可持續耕作實踐,例如每年兩到三次作物輪作,包括乾草和農作物的混種。在農業政策中增加土壤碳截存等減排目標或許可以促進這類農業實踐向可持續耕作方法轉變。
根據當前全球人口增長速度和氣候變化趨勢,農業仍有望透過更新方法、擴大耕地面積和減少消費浪費等方式滿足人類糧食需求。
7.7 能源消耗
自 20 世紀 40 年代以來,機械化的廣泛應用以及化肥和殺蟲劑產業的發展使全球農業產量有了大幅增長。1960 年代至 1980 年代的綠色革命將農業技術推廣到全球各地,使農業產量進一步增長(不同地區小麥產量增長 60% 至 390%,水稻產量增長 60% 至 150%),全球人口數量翻了一倍。但是,對化石燃料的過度依賴也引發了部分人對未來能源短缺的擔憂,這可能會增加農業成本並影響農業產出。
現代農業中的能源消耗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直接消耗和間接消耗。直接能源消耗包括農用機械所需的燃料和日常維護所需的潤滑劑。間接能源消耗則包括生產化肥、殺蟲劑和農用機械所耗費的能源。其中,生產氮肥消耗的能源佔農業總能耗一半以上。農業的能源消耗被包括在食品產業的能源消耗中,除了農業,食品產業的能源消耗還包括食品的處理、運輸、包裝和銷售等環節。農業在食品產業能源消耗中的比例並不高,例如在美國,農業佔食品產業能源消耗的比例約為五分之一。
7.8 塑膠汙染
}}
塑膠在農業中應用廣泛,用途包括增加作物產量,最佳化水資源和化學產品利用率。常見的農業塑膠產品包括:覆蓋溫室的塑膠薄膜、覆蓋土壤的地膜(用於抑制雜草生長、保水保溫、增加肥料利用率)、遮光材料、殺蟲劑包裝、育苗盆、保護網和灌溉管道等。這些塑膠產品的主要成分包括低密度聚乙烯(LPDE)、(LLDPE)、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
農業中使用的塑膠產品總量難以估計。一項 2012 年的研究表明,全球每年使用的塑膠總量約為 650 萬噸,預計到 2015 年,這個數字將增加至 730-900 萬噸。農業中大量使用地膜,即用於覆蓋土壤的塑膠薄膜。這些塑膠因天氣影響而快速老化,最終會分解成微小碎片混入自然環境。這些塑膠碎片可能在土壤中堆積,有研究表明每公頃土地中的薄膜碎片可能多達 50-260 千克,其中許多已存在於土壤中十多年。這些塑膠是環境中大顆粒塑膠和塑膠微粒的主要來源。
農業中廣泛使用的塑膠(尤其是塑膠薄膜)通常難以回收,因為這些材料受汙染嚴重,其中有 40-50% 被殺蟲劑、化肥、土壤碎屑、潮溼的植被、青貯汙水、紫外線吸收劑等汙染。因此,農業塑膠產品通常被掩埋、遺棄在田地或河道中,或直接焚燬。這些處理方式會導致土壤退化和汙染,微塑膠可能會隨河流或潮水衝入海洋環境。塑膠薄膜上的附著物(例如紫外線和熱量吸收劑)可能會影響作物生長、破壞土壤結構,影響營養轉運和鹽分平衡。土壤中的塑膠也會阻礙土壤的吸水能力,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微塑膠會隨食物鏈逐步積聚在生物體內。
農業政策
農業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與農業生產和國外農產品進口相關的政策。政府通常會以國內農業市場的特定預期目標來制定農業政策,這些目標的涉及範圍十分廣泛,例如:風險管理與調整(包括與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自然災害相關的政策);(包括稅收政策);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性(例如水資源相關政策);科學研究與發展;國內商品的市場準入(包括與國際組織的關係和與他國的協定)。農業政策也可能涉及,也即保證食物供應的質量和穩定性;糧食安全,保證食物供應可滿足人口需求;以及自然保育。政策實施方式可能涉及財政專案,例如農業補貼。
根據 2021 年的一份研究報告,全球每年向農業生產者的支援與補助高達 5,400 億美元,佔農業總產出價值的 15%。這些補助有明顯的偏向性,可能促使效率低下、分配不均,或支援可能危害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活動。
農業政策的制定受多方面影響,包括消費者、農業生產者、農企業、貿易遊說團體等。其中透過遊說和政治捐贈等方式對政策制定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此外,政治行動團體也會對農業政策施加影響,例如環境問題或工會利益等話題都會影響農業政策的制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動物產品與健康部門主任塞繆爾・尤茨曾表示,大企業的遊說阻止了有利於維護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的政策。例如 2010 年有關畜牧業自願準則的提議,這些準則旨在提供畜牧業中的健康與環境監管要求,比如在一特定區域內可飼養多少動物而不至引發長期危害,然而該提議因來自大型食品公司的壓力而被中止。
農業學科
9.1 農業經濟學
農業經濟學是一門應用經濟學,關注農業產品與服務的生產、分配和銷售。該學科始於 19 世紀末,是農業和市場經濟學的結合,自 20 世紀開始得到廣泛應用。儘管這門學科相對較新,但歷史上農業對於國家和國際經濟的一直都有重大影響,從美國內戰後的南方的佃農,到歐洲的封建莊園經濟,這些都可以從農業經濟學的視角得到解釋。糧食的處理、分配和農業營銷稱為 “價值鏈”,相比過去,這些成本有所上升,而農業生產成本卻在下降。其原因在於農業產品加工的複雜性增加(也即更高的),以及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業市場集中度也在增加。更加集中的市場有助於提高效率,並導致經濟剩餘在生產者(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再分配,但也可能對鄉村社群產生負面影響。
政府施行的各種政策,如稅收、補助、關稅等,可對農產品市場產生顯著影響。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貿易壁壘、匯率制度和農業補貼的綜合作用對全球農民產生了深遠影響。在 20 世紀 80 年代,由於農業補貼導致的人為降低農產品價格,為無補貼的發展中國家農民帶來了不利影響。從 1980 年代中期到 21 世紀初,一些國際協議對農業關稅、補貼和其他貿易限制作出了約束。
儘管如此,直到 2009 年,全球農產品價格仍受諸多政策因素影響而出現扭曲。受貿易限制影響最大的三種農產品分別時糖、牛奶和大米,限制主要來自稅收政策。在油籽作物中,芝麻的稅收最高,但總體而言畜牧產品的稅收遠高於飼料和油籽作物。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由政策導致的畜牧產品價格扭曲已大幅減少。然而,一些作物如棉花在部分發達國家仍受到補貼支援,導致價格人為壓低,這為發展中國家沒有補貼的農民帶來了負面影響。未加工產品如玉米、大豆、牛肉等,它們可能會根據質量進行分級,從而影響銷售價格。
9.2 農業科學
農業科學是一門跨學科的領域,涉及自然科學、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等相關理論,應用於農業研究與實踐中。該領域的研究主題包括農藝學、植物育種、遺傳學、植物病理學、、土壤科學、昆蟲學、生產技術改良、蟲害控制管理,以及環境相關研究,如土壤退化、水資源管理、生物修復等。
對農業的科學研究始於 18 世紀,透過實驗證明瞭施用石膏(水合硫酸鈣)作為化肥對農業的助益。1843 年,和亨利・吉爾伯特開始在英國展開一系列長期農田試驗,這些試驗標誌著農業科學研究開始走向系統化。部分試驗,例如,甚至直到今天仍在運作。在美國,隨著農民對化肥日益增長的興趣,首次為全新的學科 "農業科學" 提供了資金。昆蟲學領域,美國農業部從 1881 年開始研究害蟲生物防治,並在 1905 年開始首個大型專案:從歐洲和日本找尋和的自然天敵,將這兩種害蟲的寄生蜂(例如棲蜂)和自然天敵引入美國。 |
張餘
張餘,北宋初年四川農民起義領袖,大蜀王李順的部將。
生平
994 年五月,成都失陷後,李順於城破時被殺害(一說李順撤出成都,輾轉到廣州,三十年後,在廣州遇害)。張餘率領一萬餘戰士,沿長江東下,連克嘉(今四川樂山)、戎(今四川宜賓東)、瀘(今四川瀘州)、渝(今重慶)、涪(今四川涪陵)、忠(今重慶忠縣)、萬(今重慶萬州)、開(今重慶開縣)八州和雲安軍(今四川雲陽),隊伍擴至十餘萬人。乘勝攻夔州(今重慶奉節白帝城),並派兵攻施州(今湖北恩施)。宋朝政府增派精兵入夔門。五月下旬,張餘起義軍在夔州西津口迎擊官軍,腹背受敵,失利,兩萬多戰士戰死,舟船損失千餘艘。張餘率軍西退。十二月,大蜀政權嘉州知州王文操降宋。嘉州失陷,張餘被捕,至道元年(995 年)二月在嘉州被殺。 |
飛線
飛線(Jump wire)也稱跳線,是指印刷電路板上因設計缺陷、測試目的或是其他設計考量,將電路板上的兩個節點直接用電線連通的一種方法。
原因
對於設計複雜的印刷電路板,有時候會因為疏忽或其他原因導致某一兩根關鍵訊號線沒有被連線或是忘記接地。因為發現此問題時電路板大多已經投產,為節省時間或者降低再生產的成本,可能會選擇將導線焊接在需要連線的兩點之間作為變通措施。
有時候飛線也被用在對電路的改進或維修中,比如用來開啟某些被硬體廠家關閉的功能,或者修補電路連線損壞。
適用
大部分飛線被用來連線低速的開關量訊號線(如片選訊號),或者低速的序列訊號。高速並行訊號因為線路長度往往存在不匹配的問題,以及導線容易引入干擾,所以極少應用飛線。
量產產品的飛線一般採用高品質的單根絕緣導線。儘管如此,一般情況下,使用飛線的電路品質會差於未使用的設計。因此有無飛線也是評價電路設計好壞的標準之一。
大部分飛線出現在實驗室產品或量產後的第一批產品中,一般會在硬體問題修正後被去除。但也有少數量產產品會一直使用飛線的設計,例如 ThinkPad T60 筆記型電腦的主機板。 |
孤火
《孤火》是 2009 年中國電影,屬於同性戀題材的唯美獨立電影。
《孤火》的導演為新生代的韓塵,他執導時正值是上海交通大學導演專業的大一學生。電影主要演員包括李城影、張澤宏、王子卿,拍攝工作全在武漢進行。
相似電影
《春光乍洩》
《孽子》
《美少年之戀》
《藍宇》 |
方絢
方絢可以是下列人物:
方絢 (宋朝),字君素,北宋永定(今福建永定)人。
方絢 (清朝),字荔棠,清朝人。著有《香蓮品藻》。 |
方絢 (宋朝)
方絢,字君素,北宋永定(今福建永定)人。
祖方峻,天聖進士。父方子容,守惠州時,與蘇軾友善。方絢篤學力行,好古文,晚年隱居西山草堂,世稱濯錦先生。著有《濯錦詩賦》十卷、《濯錦集》三十卷。 |
鮑敬言
鮑敬言,東晉人。
好老莊,善清談,曾與葛洪辯論,他認為 “有司設,則百姓困,奉上厚,則下民貧”,法國漢學家白樂日稱他為中國第一位無政府主義者。著有《無君論》,已失佚。 |
淞滬商埠督辦公署
淞滬商埠督辦公署是中華民國前期上海市的最高行政機關,其籌備工作可回溯至民國 13 年,孫傳芳擬劃上海縣城區、寶山縣吳淞鎮及附近地區為淞滬特別市區,民國 14 年,奉軍南下,江蘇省省長韓國鈞宣佈上海為特別市,直隸中央政府,但隨後孫傳芳驅逐奉軍,重新佔據上海,並於民國 15 年 5 月在龍華設立淞滬商埠督辦公署,孫傳芳出任淞滬商埠督辦。民國 16 年 3 月 21 日,白崇禧佔領龍華,接收公署,公署於 29 日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就職典禮之日起撤銷。
主要官員
總辦:丁文江(1926 年)
督辦:孫傳芳(至民國 16 年 3 月 13 日)、吳光新(民國 16 年 3 月 13 日~3 月 29 日兼任) |
遊戲橘子
遊戲橘子數位科技(Gamania Digital Entertainment),簡稱「遊戲橘子」或「遊戲橘子集團」,是臺灣一家網路遊戲公司,以經營韓國網路遊戲《天堂》而崛起,成立於 1995 年 6 月 12 日,其創辦人及現任執行長為劉柏園,於 2002 年 5 月 21 日在櫃買中心實現股票上櫃。
歷史
1.1 富進軟體工作室時期(1991-1995)
劉柏園在學生時代成立富進軟體工作室,其間發行兩套單機遊戲產品《戰國策》及《魔異入侵》。
1.2 富優資訊時期(1995-1997)
1995 年 4 月 1 日,劉柏園與富進軟體工作室主要成員改成立富優資訊公司,產品銷售範圍包括臺灣、韓國、日本、中國大陸、新加坡等市場,代表性產品為《日蝕》、《富貴列車》。
1.3 富峰群資訊時期(1997-1999)
再改為富峰群資訊股份有限公司(FullSoft Co., Ltd.),從研發公司朝向遊戲發行商。1999 年發行單機遊戲《便利商店》。
1.4 1999 年
11 月 11 日,富峰群資訊改名為遊戲橘子數位科技。2000 年,將韓國線上遊戲「天堂」引進臺灣。自 2003 年起陸續發表「椰子罐頭」、「封魔獵人」、「仙魔道」、「星辰」等自製遊戲。
1.5 1995 年
成立「富峰群企業有限公司」。
1.6 1998 年
9 月,接手製作衛視中文臺節目《電玩大觀園》。
1.7 1999 年
11 月 11 日,改名為「遊戲橘子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發行《龍機傳承 2》中文版。
1.8 2000 年
於首爾成立韓國子公司。
在臺灣發行數位休閒雜誌《Mania 遊戲玩瘋誌》。
韓國發行「速食店」韓文版。
代理發行《天堂》中文版。
成立香港子公司。
10 月 15 日,代理發行《龍機傳承 3》中文版。
1.9 2001 年
於東京成立日本子公司。
1.10 2002 年
正式在臺灣掛牌上櫃。
於北京成立中國大陸子公司。
併購飛魚數位。
1.11 2003 年
自製遊戲《椰子罐頭 Online》搭配「遊戲貓」單曲唱片在臺灣上市。
遊戲入口網站 Gamania.com 正式整合。
榮獲國家級創作金獎,並收錄在年度《中國 CIS 年鑑》中。
《水火傳》、《地獄小學》榮獲經濟部工業局主辦 2003 年數位內容系列競賽「國際級數位內容雛形獎」的動畫雛形獎。
1.12 2004 年
3 月 10 日,併購臺灣易吉網股份有限公司,將其所經營的線上遊戲《希望 Online》、《N-age》與《聖戰》資源整合。
3 月 19 日,與蕃薯藤及中時網科成立聯名頻道。
4 月 5 日,在臺灣完成手機付費機制,為臺灣第一個整合虛擬付費管道的遊戲廠商。
6 月,在「香港臺北玩具創作大展」推出《水火 108》(前《水火傳》)公仔。
8 月,發售「橘子加碼鎖」。
̈9 月 30 日,官方網站被駭客植入不明網址,遊戲橘子於該日凌晨偵測到並已進行處理。
10 月 8 日,繼官網被駭客植入不明網址後,超過 50 位玩家前往遊戲橘子公司抗議。
11 月,首款音樂連線遊戲《O2 勁樂團》在臺灣上市。
11 月,遊戲橘子 GASH 付費平臺加入 VISA 驗證。
12 月,成立電視節目《+8 電動王》。
《小豬上菜》及《誰在隔壁》榮獲經濟部工業局主辦 2004 年數位內容系列競賽「國際級數位內容雛形獎」的動畫雛形獎。
1.13 2005 年
代理發行《楓之谷》。
5 月,推出「PlaySAFE 數位安全卡」。
10 月 15 日,官方網站遭受駭客攻擊,使用者在該期間進入網頁,即可能被迫自動連結至一不明中國網站,並執行下載一個外來程式。遊戲橘子雖已即時刪除連結,但還是在 17 日緊急關閉所有官方網站並進行檢測。
1.14 2006 年
4 月 2 日,發生兩次大斷線,並進行遊戲相關補償活動。
首度於東京電玩展中公開五款自製線上遊戲:「富貴達人」、「封魔獵人」、「仙魔道」、「星辰」及「AOW」。
1.15 2007 年
成立媒體子公司「放電人文」。
「星辰 Online」榮獲經濟部工業局主辦 2006 年數位內容系列競賽「國際級數位內容雛形獎」。
推出首款自製線上遊戲《封魔獵人》。
動畫代表作《水火 108》與英國 Cartoon Network 完成簽約,並預定將於 2009 年春季開播。
1.16 2008 年
1 月 4 日,成立遊戲橘子關懷基金會。
5 月,遊戲橘子針對《天堂》、《楓之谷》將倒閉及更換代理商的流言做出反駁宣告稿。
5 月 8 日橘子關懷基金會完成「磁北極大挑戰」完成零下 40 度、16 天、572 公里的長徵。
10 月 1 日,終止營運自製遊戲《椰子罐頭 Online》
榮獲 2008 年臺灣十大品牌優良獎項 。
成立電競代表隊伍「橘子熊」。
1.17 2009 年
3 月 2 日,《水火 108》與 Cartoon Network 簽訂英國及美國播映合約,最快美國第三、四季就將播映,歐洲預定第四季底到明年初開始播映。
3 月 11 日,與臺灣摩力遊數位娛樂公司合作,臺灣摩力遊公司旗下《真・女神轉生 Online:Imagine》、《》等遊戲,將全面開放「GASH 點數卡」進行儲值。
4 月 3 日,推出「GAMAOTP 手機鎖」。
10 月 9 日,「GASH」金流平臺,即日起全面支援遊戲開發商 6waves 旗下所屬《開心農場》、《義氣仔女》、《德州撲克》及《BINGO》等 Facebook 遊戲之儲值以及轉點服務。
10 月 15 日,推出「聰明鎖」。
成立「玩酷科技」、「果核數位」、「紅門數位」等研發子公司。
榮獲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主辦「2009 年臺灣優良品牌」。
設立遊戲攻略分享平臺 -MeeGee 密技 Qa 網。
於加州歐文市成立美國子公司。
1.18 2010 年
7 月,於東京電玩展展出,同時宣佈香港的「火狗工房」正式加入遊戲橘子。
旗下臺灣易吉網更名為「東遊玩子」。
動畫代表作《水火 108》3 月 1 日在美國、英國首播。
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歐洲子公司。
7 月 8 日烈日風暴 online 公測
1.19 2011 年
1 月 1 日,與臺灣的統一超商、全家便利商店、萊爾富、OK 超商四家企業停止合作關係,所有相關商品(包含遊戲點數、遊戲光碟等)於當日起全面下架。
3 月 1 日,取得 Zynga 遊戲專用點數臺港地區經銷權。
5 月 3 日,成立「樂點卡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 月 8 日至 9 日,於華山園區舉行「遊戲橘子數位娛樂展」。
9 月 9 日,與臺灣動畫公司「首映創意(SOFA Studio)」合資成立「兩隻老虎」動畫公司。
1.20 2012 年
2 月 7 日,遊戲橘子對於自由時報刊登的「遊戲橘子遇駭 3 年 被削 2 億」失實報導表示不滿,並稱將對其保留法律追訴權。
3 月 20 日終止營運《劍雨 Online》(ROA online)。
4 月 3 日,建立企業托育設施「幼橘園」。
4 月 24 日終止營運《王者世界》。
NEXON 持有遊戲橘子股票比例高達 34.6%,引發外界擔憂韓國廠商將併購,遊戲橘子表示不會接受與 NEXON 的結合,,而 NEXON 也表示他們的目標為「藉由投資合作,提供優質遊戲給臺灣玩家,並促進臺灣數位內容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後因策略考量 NEXON 釋出部分持股,對遊戲橘子的持股比例將從原本的 33% 下降到接近 14%。
6 月 18 日宣佈與 OK 便利店合作販賣「GASH+ 樂點卡」。
7 月 11 日終止營運《地下城與勇士》(Dungeon & Fighter)。
7 月 23 日終止營運《未來啟示錄》(SP1)。
8 月 4 日至 5 日,於臺大體育館舉辦「beanfun! 樂豆夏日嘉年華」。
8 月 10 日終止營運《愛舞炫 2》。
8 月 9 日終止營運《皮歐 Q》(IL)。
8 月 31 日終止營運「星辰》(Lucent Heart)。
8 月 31 日終止營運《封魔獵人》(Bright Shadow)。
7 月 4 日終止營運《水火 108》(Hero:108)。
8 月 17 日宣佈進行組織調整,裁員約 10%、高層減薪,員工另簽訂勞動契約,內容包括年終獎金減為 1 個月。
11 月 1 日終止營運烈日風暴 online
11 月底結束韓國分公司全部業務。
1.21 2013 年
2 月 20 日宣佈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販賣「GASH+ 樂點卡」。
5 月 3 日宣佈代理《蠟筆小新 Online》。
5 月 7 日終止營運《尋仙》。
5 月 28 日終止營運《狩神伝》(Soul Captor)。
7 月 1 日終止營運《幻想戰記》(Fantasy Earth Zero)。
7 月 1 日終止營運《百變恰吉》(GëtAmped)。
7 月 5 日宣佈代理《夢幻之星網路版 2》(Phantasy Star Online 2)。
7 月 10 日宣佈將於同年 9 月 10 日終止營運《決戰真三國》
8 月 6 日宣佈將於同年 11 月 11 日終止營運《龍之谷》(Dragon Nest)。
8 月 20 日宣佈將於同年 10 月 22 日終止營運《幻月之歌》(Divina)。
9 月 25 日宣佈代理《Warface》。
10 月 2 日宣佈由 Beanfun 樂豆遊戲登入平臺與開發商合約到期,將停止以 Beanfun 樂豆遊戲登入平臺合作《超魔導大戰 Online》。
10 月 4 日宣佈由 Beanfun 樂豆遊戲登入平臺與代理商合約到期,原遊戲代理商將於同年 10 月 31 日終止營運《鋼鐵聯盟》。
10 月 7 日宣佈由 Beanfun 樂豆遊戲登入平臺與代理商合約到期,原遊戲代理商將於 2014 年 1 月 7 日終止營運《鄉民歪傳》。
10 月 7 日宣佈由 Beanfun 樂豆遊戲登入平臺與代理商合約到期,原遊戲代理商將於 2014 年 1 月 7 日終止營運《煉妖傳》。
10 月 7 日宣佈由 Beanfun 樂豆遊戲登入平臺與代理商合約到期,原遊戲代理商將於 2014 年 1 月 7 日終止營運《明朝江湖》。
10 月 7 日宣佈由 Beanfun 樂豆遊戲登入平臺與代理商合約到期,原遊戲代理商將於 2014 年 1 月 7 日終止營運《幻世奇緣》。
10 月 14 日終止營運《極樂無雙》。
10 月 30 日宣佈遊戲廠商將停止營運,終止營運《戰國魂》。
10 月 31 日宣佈將於同年 11 月 26 日中午 12 點正式下架結束營運《光之封印》。
10 月 31 日宣佈將於同年 12 月 19 日中午 12 點正式下架結束營運《逗法 Q 傳》。
11 月 5 日宣佈代理《絕對武力 Online 2》。
1.22 2014 年
1 月 23 日,NEXON 因策略考量釋出部分持股將從原本的 33% 下降到接近 14%。
5 月 9 日終止營運《永恆冒險》(GrandChase)(原《三小俠》)。
6 月 20 日宣佈將於同年 8 月 22 日終止營運《暴能特區》。
8 月 1 日宣佈將於同年 10 月 1 日終止營運《末日少女》。
9 月 30 日,與工業技術研究院、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中華民國設計師協會等合作推出群眾募資平臺「群募貝果(WeBackers)」。
11 月 26 日,出售日本子公司給 Aeria,並將成為 Aeria 主要股東之一。
1.23 2015 年
3 月 13 日,與野火娛樂合作推出原創影音娛樂平臺「酷瞧」。
6 月 12 日宣佈將於同年 8 月 13 日終止營運《蠟筆小新 Online》。
10 月 22 日,與日本 GungHo 結盟,成立全新公司「江湖桔子」(「桔」音同「橘」)。
11 月 28 日至 29 日,於華山園區舉辦「橘子 20 跨界無橘限 - have a GOOD TIME!」數位生活展。
1.24 2016 年
代理發行《絕對武力 Online2》
6 月 3 日,宣佈總部由新北市中和區中正路 736 號 18 樓搬遷至臺北市內湖區瑞湖街 111 號(新光瑞湖科技大樓)。
12 月 3、4 日,信義香堤廣場舉行電競賽事「Taipei 2016 Counter-Strike Online World Championship 暨橘子嘉年華」。
1.25 2017 年
1 月 17 日宣佈將於同年 4 月 25 日終止營運《夢幻之星 Online2》。
4 月 14 日宣佈終止香港區的客戶服務,將來服務重心將轉移到臺灣。
12 月 11 日推出《天堂 M》。
1.26 2018 年
2 月 22 日宣佈將於同年 5 月 2 日終止營運《絕對武力 Online2》。
6 月 5 日宣佈將於同年 8 月 11 日終止營運《瑪奇英雄傳》。
12 月 23 日由橘子關懷基金會組成的南極長徵隊,從南緯 87 度、2545 公尺的海拔高度出發,歷經零下 30 度低溫,共前進 350 公里,於智利時間 12 月 22 日傍晚 6 點成功抵達南極點。。
1.27 2019 年
2 月 20 日宣佈將於同年 3 月 20 日終止營運《泡泡大亂鬥》。
9 月 20 日《返校》上映。
1.28 2020 年
8 月 4 日臺灣史上首個南極冒險展,橘子關懷基金會攜手格式設計策展團隊共同策劃的「去你的南極 Go!Go!South Pole」,從得獎激烈競爭中,獲得德國紅點最佳設計大獎。。
1.29 2021 年
遊戲實況主丁特線上上遊戲《天堂 M》花費上百萬元進行實測,發現道具製作的機率比官方公告還低,因此在實況與 Youtube 要求官方出來面對,並且向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提出申請,對此遊戲橘子在 12 月 17 日發出宣告對實況主丁特提起民事訴訟,而在網路上引起玩家及消費者的一陣撻伐。
1.30 2022 年
6 月 13 日公平交易委員會於「遊戲橘子對實況主丁特提起之民事訴訟」判決前率先公告裁決結果,認定遊戲橘子銷售《天堂 M》遊戲所提起的宣稱「可以公開活動製作、抽卡、合成的機率嗎?目前這些機率的設定是否都跟韓版相同…… 臺版機率都是跟韓國一模一樣的」,足以影響交易決定之服務內容為虛偽不實及引人錯誤之表示,違反公平交易法第 21 條第 4 項準用第 1 項規定,將處新臺幣 200 萬元罰鍰。
在 2022 年第二季之時,遊戲橘子將針對多款遊戲將推出改版內容、GASH 樂點則續推多元賦能 NFT 商品,另將有全新服務「fun 市集」上線,打造正版授權 IP 的數位收藏品平臺。
11 月 1 日宣佈將於 2023 年 1 月 31 日終止營運《跑跑卡丁車》。
1.31 2023 年
3 月 24 日遊戲橘子繼「天堂 M」之後,再次被玩家抓到「新楓之谷」的轉蛋機率與公告不符,疑似成為累犯。民進黨立委賴瑞隆、蔡易餘呼籲公平會重懲;法務部表示,被害人如果認為違反刑法詐欺罪,於告發立案後,檢察官會依法偵查。
7 月 21 日法官判決遊戲橘子要賠償實況主「丁特」785 萬,對此遊戲橘子表示遺憾,並評估是否上訴。
9 月 14 日,公平交易委員會認定遊戲橘子公司在「新楓之谷」案,有「虛偽不實及引人錯誤」,違反公平交易法第 21 條,處新臺幣 200 萬元罰鍰。此為遊戲橘子繼「天堂 M」之後,再次涉及對玩家不實。
1.32 2024 年
代理發行《波拉西亞戰記》。
爭議
2.1 天堂 M 機率爭議事件
2021 年 8 月 27 日,丁特於《天堂 M》花費遊戲貨幣近 200 萬藍鑽挑戰製作機率性遊戲道具「傳說製作秘笈(刻印)」,但最後以極低成功率 2.3% 收場,引發玩家群起要求代理商遊戲橘子公開製作機率。同年 9 月 24 日丁特再次以 200 萬藍鑽遊戲貨幣挑戰製作機率性道具「傳說製作秘笈」並試算製作成功率,最終統計成功機率仍約為 2.3%(合計製作 475 次,成功 11 次)。當日丁特於 Facebook 上發文表示,日前他向中華民國公平交易委員會提出之申訴遭該會以「現階段尚不足以產生涉有廣告不實之合理懷疑」駁回,向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提出申訴後 20 日仍尚未收到該會回應,令他不滿。丁特認為遊戲橘子應公佈高價虛擬寶物的製作機率,讓玩家有足夠資訊判斷與控制花費;進而向民眾黨立委高虹安討論促成「轉蛋法」立法之重要與必要,確保玩家權益。對此,遊戲橘子在事後僅修改《天堂 M》遊戲機率公告說明文,於文內補述「本公告不包含遊戲內強化、製作…… 等機率」,未對公佈機率進一步說明。
在 2021 年 10 月 15 日,丁特與民眾黨高虹安、時力邱顯智、國民黨洪孟楷和民進黨林俊憲四位跨黨派立委召開「推動轉蛋法立法,建立玩家與平臺雙贏互信」記者會,推動轉蛋法立法,並促建立公正的第三方認證機制。邱顯智同月 29 日表示,其辦公室收到經濟部針對轉蛋法的回函,經濟部明確表示「後續將著手進行定型化契約之修訂程式,要求業者應主動公佈機會型商品機率」,並將著手進行定型化契約之修正程式,要求業者應主動公佈機會型商品機率;他認為這是轉蛋法重要的第一步。經濟部兩週後針對轉蛋法提案發宣告回應,稱現行的消費爭議大多能以《網路連線遊戲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處理,如有機率廣告不實的涉及爭議部分亦可依《公平交易法》處理。
2021 年 12 月 2 日,經濟部長王美花說,經濟部已經啟動修訂《網路連線遊戲服務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的程式,要求業者公佈商城販售付費機率型道具機率,並預計將在 2022 年第一季提出草案。同月 17 日,遊戲橘子發宣告指丁特持續散播不實資訊詆毀該公司,將對其正式提出民事訴訟;丁特當天開直播一一回應遊戲橘子的說法,強調自己透過實況和科學的方式測試遊戲內容,抨撃「你們(遊戲橘子)還認為我沒有盡到查證的義務嗎」,唯有寄望司法介入釐清。2023 年 2 月 13 日,新北地院認為丁特的所謂誹謗言論非針對遊戲橘子,而是該公司的法定代理人劉柏園;其次丁特指稱的臺版《天堂 M》公告、遊戲見面會等宣稱「所有機率與韓版一致」和事實不符確有道理,其計算出的 2.3% 與橘子稱的 10% 具相當程度差異,認定查證結果真實,已盡合理查證之義務;而丁特諸如「有牌的詐騙集團」等辱罵內容為可受公評之事,屬於合理評論範圍。法官綜上所述,認可丁特並未侵害遊戲橘子的名譽權與信用權,判定遊戲橘子敗訴,並駁回他們要求賠償和登報道歉的請求。
在 2022 年 6 月 13 日,公平交易委員會於「遊戲橘子對丁特提起之民事訴訟」判決前率先公告裁決結果,認定遊戲橘子銷售《天堂 M》所提起的宣稱「可以公開活動製作、抽卡、合成的機率嗎?目前這些機率的設定是否都跟韓版相同…… 臺版機率都是跟韓國一模一樣的」,足以影響交易決定之服務內容為「虛偽不實」及「引人錯誤」之表示,違反《公平交易法》第 21 條第 4 項準用第 1 項規定,將裁處新臺幣 200 萬元罰鍰。同年 9 月 18 日,丁特認為遊戲橘子至今仍然未對「紫布事件」最大受害者之一的他本人作出任何回應,決定正式提請民事訴訟,依《消費者保護法》第 51 條之規定向遊戲橘子求償損害額 5 倍之懲罰性賠償,即 2,070 萬。士林地方法院在 2023 年 7 月 21 日一審宣判遊戲橘子須賠償丁特 784 萬 875 元,其餘求償皆駁回,而前者則對判決表示遺憾,重申絕無廣告不實之可能,並不排除上訴。
集團佈局
3.1 分公司
目前除了臺灣原新北市總部已在 2016 年 6 月 3 日搬遷至臺北市內湖新總部大樓,先後於各地區設立分公司。
臺灣
Gamania Digital Entertainment Co., Ltd.(1995 年 6 月設立)
韓國
Gamania Digital Entertainment(Korea)Co., Ltd. (2000 年 1 月設立、2012 年 11 月結束營運)
香港
Gamania Digital Entertainment(Hong Kong)Co., Ltd.(2000 年 11 月設立)
日本
Gamania Digital Entertainment(Japan)Co., Ltd.(2001 年 8 月設立)
2015 年 6 月更名為 AGE 公司
2017 年 7 月 28 日 AGE 網站停止服務
中國大陸
Gamania Digital Entertainment(China)Co., Ltd.(2002 年 7 月設立)
北京五爪雷龍網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遊戲橘子數位科技有限公司)
美國
Gamania Digital Entertainment(US)Co., Ltd.(2009 年設立)
荷蘭
Gamania Digital Entertainment(EU)Co., Ltd.(2010 年設立)
3.2 關係企業與轉投資
吉恩立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原先由遊戲橘子(佔股 51%)與韓國吉恩立(佔股 49%)共同成立之合資公司,遊戲橘子於 2006 年 12 月 27 日和吉恩立聯合召開記者會,除了宣佈簽下《天堂》三年代理權,並將轉移合資公司吉恩立 36% 的股權給 NCsoft,雙方持股百分比由原先的 51:49 大幅調整為 15:85。目前吉恩立負責《天堂 II》、《AION 永恆紀元》等遊戲的營運。
NOWnews 今日新聞:
2015 年 8 月,遊戲橘子購入 NOWnews 今日新聞股權,成為遊戲橘子集團成員之一。
電獺股份有限公司:
2016 年 5 月 4 日,遊戲橘子宣佈購入電獺約 15% 股權,並於同年 7 月完成交割手續。此後,電獺旗下之鄉民晚報與同屬遊戲橘子的 NOWnews 簽訂協議,實現部分內容與資源互通。
3.3 營運子公司
東遊玩子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前 臺灣易吉網):
原是臺灣電信集團成員,後因該集團處分其持股,改由遊戲橘子接手其營運,並在 2010 年改名為「東遊玩子數位科技」,後經遊戲橘子股東會決議解散,並已於 2015 年第一季清算完結。之前負責《口袋嘻遊 Online》、《熱舞 Online》、《舞嘻哈》、《N-age》、《天關戰記 Online》、《艾爾之光》等遊戲。
3.4 研發子公司〈遊戲橘子轉投資的線上遊戲開發公司〉
飛魚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成立)、
玩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成立)、
果核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成立)、
紅門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成立、2014 年解散所有員工)、
樂點卡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5 企業社會責任
橘子關懷基金會:
橘子關懷基金會在 2008 年 1 月 4 日成立,以播下歡樂、希望與夢想種子為宗旨,並自詡為夢想推手來幫助對未來徬徨的青年們,讓他們遠離沮喪,對未來懷抱希望與鬥志,並推廣「用力作夢,用力做自己」的價值觀,一起探索生命的更多歡樂,創造世界的更多可能。
經常性活動:
"Summer School 夏日學園"(每年暑假舉行):自 2009 年展開,服務地點遍及全臺北、中、南、東,從偏鄉學校的關懷服務、災後家園重整、文化與環境的學習體驗…… 等,帶領青年透過服務拓展自己的視野與培養實踐力,期許更多青年能為夢想跨出實踐的第一步。
"大夢計劃"(每年主題不同):鼓勵青年懷抱做大夢的勇氣,大夢計畫透過冒險教育的實踐,帶領青年突破舒適圈,去找到自己的夢想能量,實踐橘子關懷基金會一直以來所提倡「用力作夢、用力做自己」。
3.6 聯外合作
富格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acebook
NEXON
極星數位
3.7 其他
Gamania (Japan)
Gamania China Holdings Ltd.
Gamania (H.K.)
Gamania Sino Holdings Ltd.
Gamania (Korea)
Gamania Holdings Ltd.
Gamani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北京遊戲橘子數位科技有限公司
光電文學線上互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行動戲胞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放電人文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兩隻老虎股份有限公司
全球倍速股份有限公司
蟻力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電競股份有限公司
極刻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亞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人因設計所股份有限公司
遊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可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捷達威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瘋糖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酷瞧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群募貝果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果核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豆趣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閑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遊戲商品
帳號保護(已經全部關閉)
臺灣
F-Secure
橘子加碼鎖
OTP 動態密碼安全卡
PlaySafe 數位安全卡
遊戲帳號整合平臺
beanfun!
數位內容付費機制
購買點數:國際支付、紅利兌換、提款卡 & ATM、讀卡機、市話帳單、寬頻帳單、手機帳單
儲值點數:GASH+ 樂點卡、遊戲專用點數、遊戲天數儲值
數位消費:樂豆點,與新臺幣比率為 1:1,與港幣比率為 10:1
出版作品
8.1 電影 |
Veyon
Veyon(Virtual Eye On Networks,原稱 iTALC)是一個自由的開源課室管理系統,可在 Linux 及 Microsoft Windows 環境下操作,主要用於管理電腦教室的課堂學習。透過 Veyon,教師可以從教師電腦遙距操控電腦教室的學生電腦,包括以下動作:監察、控制、關閉、演示及開機 / 關機等。軟體的設計是用作 MasterEye 的替代品。
iTALC(intelligently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Computer 的縮寫,即智慧電腦教學及學習系統)最初開發時,只有 Linux 版本。2006 年中,由於其核心程式庫 Qt4 被移植到 Windows NT 平臺,所以 iTALC 亦開發出對應 Windows 平臺的版本。其跨平臺的特色,使教室可跨平臺的操控,例如:在一個同時有 Windows 及 Linux 作業系統的教室裡,都可以透過同一部教師電腦來操控。
功能
Veyon 主要的功能包括:
概觀模式:透過畫中畫功能,監控一個或多個位置或教室中的所有電腦
遠端開關:能夠透過網路喚醒功能使課室內的電腦同時開啟,亦能同時關閉或重新啟動所有電腦
在家學習:Veyon 使用 VNC 協定的擴充版本和與遠端電腦通訊,並使用 TCP 連線,因此螢幕廣播也可以跨越不同的本地網路運作。
常駐電腦:Veyon 常駐在電腦之後,無法直接從工作管理員關閉。
相容性
Veyon 採用 Qt Trolltech/C++ 編寫,支援 Windows 和 GNU/Linux。可以和 Edubuntu 和 Skolelinux(教學用途的 Debian 發行版)在不同學校之間建立網路。 |
徐炯 (教育家)
徐炯,字子休,號蛻翁,華陽縣(今成都市)人,清末民國教育家。
自幼聰慧好學,十九歲考中秀才,補廩生,光緒癸巳舉人,兩次入京會試不第。在江南會館設私塾,將《資治通鑑》定為入塾士子的必讀之書。戴季陶及長兄傳薪曾在徐炯門下受業。甲午之戰後,擴充稱為澤木精舍。後創辦四川通省師範學堂。徐炯寫《古今有女媧否》,影射慈禧太后的專制。當時四川臬臺沈秉堃要加害他,遂避禍陝西。應陝西布政使樊增祥之邀,率陝西首批留學生赴日,任留日學生監督。一年後返國。1910 年,吳虞與其父發生衝突,徐炯時任四川教育總會會長,特別召開一次教育會,視吳虞為名教罪人,將他逐出教育界。辛亥革命後,任四川教育會會長。1917 年春,徐炯發起於成都少城實業街建立 “六先生祠”,又建立麗澤會,講習道學。1921 年,徐炯倡辦大成學校,堅持 “尊孔讀經”。畢生從事教育事業,主張學以致用。晚年名其居宅為 “霽園” ,學者稱霽園先生。1936 年,病逝於成都。著有《霽園文鈔》《霽園詩鈔》,輯有《守約編》《軍人道德談》等。 |
孝淑睿皇后
孝淑睿皇后(a=hiyouxungga nemgiyan sunggiyen hvwangheu;),昂果都理巴顏系喜塔臘氏,昂果都理巴顏第五子薩璧圖的後裔。滿洲正白旗人。總管內務府大臣兼副都統和爾經額之女,內務府柏唐阿常安之孫女。嘉慶帝第一任皇后,道光帝生母。清朝唯一一位被稱作 “嗣皇后” 的皇后。
生平
乾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辰時出生,生母為二繼配王佳氏。孝淑睿皇后祖輩中得官最高者是曾祖父從五品員外郎愛星阿,門第一般。她的父親是直系親屬裡首個躋身三品以上的高官。孝淑睿皇后祖父常安的隔房堂兄弟來保是乾隆朝文華殿大學士,便從正白旗包衣抬旗至正白旗滿洲,擺脫了包衣籍。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高宗親賜封為皇子永琰的嫡福晉,四月二十七日,行皇子大婚禮正式冊封為皇子福晉。乾隆四十五年四月三十日子時,生永琰第二女。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寅時,生永琰第二子綿寧(即道光帝)。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七日申時,生永琰第四女莊靜固倫公主。根據清宮醫案的記載,孝淑睿皇后身體較為健康,但連續誔下幾胎而血氣漸虧及月信失調。乾隆五十年七月十四日,喜塔臘氏把已經三個月的一胎小產後,身體愈發虛弱。
乾隆五十四年,永琰封為嘉親王,喜塔臘氏成為嘉親王福晉。
《乙卯進賀兼謝恩行首譯李鎮復聞見事件》曾記載,孝淑皇后的兄弟們都是貪婪暴虐者。孝淑皇后對下也少施恩惠。她還是皇子福晉的時候,宮人就多有因罪而受懲治者。仁宗經常規勸她寬容些,宮中才得以安寧一會兒。仁宗屢屢上諭中嚴厲批評孝淑睿皇后的長兄盛住和三兄孟住等人說:“朕在藩邸時,深悉其(盛住)為人器小貪利。”、“(孟住)殊屬無用糊塗之至。”、“齡住系朕認識之人,看去尚似拘謹,但其居官聲名及有無才幹,不能深知。”
乾隆六十年十月十三日(1795 年 11 月 23 日),乾隆帝禪位於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永琰改名顒琰並且登基即位。嘉慶元年正月初四日,冊立喜塔臘氏為嗣皇后,居景仁宮;二月甲辰,追封其父和爾經額為三等承恩公。同年六月,身處熱河的嘉慶帝命劉國榮傳遞一道諭旨給皇后,希望皇后和貴妃前往熱河,嘉慶帝在諭旨告訴皇后和貴妃要帶備足夠數量的必須品,不必帶的東西則不可以多帶,又提醒她們現在的天氣非常炎熱,每日必須在寅時起身,才能趁著天氣涼快前往行宮,而且要在車上放置茶鱉子。嘉慶帝亦在諭旨表示
皇后這次出外兩個多月,沒有人照顧留在宮裡的兩位常在、兩位公主和阿哥位下的兩位官女子,於是安排諴妃照顧榮常在和三公主;瑩嬪照顧春常在和四公主;而阿哥位下的兩位官女子則要請求婉太妃讓她們在延禧宮裡學活計。嘉慶帝希望皇后能夠寫信給自己,告知他以上宮內人員的安排是否恰當。六月十二日卯時,宮內接收到這道諭旨,並且奉旨賞五百兩銀給皇后,賞四百兩銀給貴妃。同年十月,皇后「偶受微涼之症」,以致「頭痛發熱、胸腹脹滿」,月經時又出現「下血較多、身肢倦軟」等症狀,皇后之後更「夜不得寐」、「夜間溏瀉」。
嘉慶二年二月初七日未時,嗣皇后在景仁宮薨逝,享年三十六歲。由於太上皇尚在而降格以妃嬪之喪葬禮儀停靈於吉安所,所用引導、跟隨及關防官員人等即刻在神武門外伺候。當天正好是仁宗前往社稷壇祭祀社神和稷神的日子,仁宗得信後才趕緊回宮臨奠。清仁宗當天下達上諭,為了照顧太上皇而減輕了嗣皇后喪儀的規格。例如,命令圓明園值日奏事的王大臣等及引見人員俱著常服,惟不掛珠而已。此外,除了百日大祭之外,從滿月禮開始的週年禮、二週年禮和三週年禮等都是派皇二子綿寧代為行禮。
嘉慶二年二月十四日(1797 年 3 月 12 日),由內閣撰擬嗣皇后的諡號進呈欽定;三月初二日由太上皇題準,恭上嗣皇后尊諡;五月,加諡曰孝淑皇后,暫安靜安莊。嘉慶八年十月十一日奉移清西陵,十月二十二日,奉安昌陵地宮。道光元年三月,加諡:孝淑端和仁莊慈懿光天佑聖睿皇后。道光三十年四月,加諡:孝淑端和仁莊慈懿敦裕光天佑聖睿皇后。咸豐十一年十月,加諡:孝淑端和仁莊慈懿敦裕昭肅光天佑聖睿皇后。
影視作品
電視劇 |
滬海道署
滬海道署是中華民國前期滬海道(今上海市全境、江蘇省太倉市、海門市、啟東市等地)的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民國 3 年(1914 年),於民國 16 年(1927 年)結束。1927 年 7 月,上海特別市政府成立,以原滬海道道尹公署為政府辦公樓。
滬海道尹
滬海道尹為滬海道的行政長官,從 1914 年(民國三年)至 1922 年(民國十一年)為止共有八任(括號內為任職時間)
:
楊晟(1914 年 2 月)
周晉鑣(1915 年 10 月)
徐元浩(1916 年 9 月)
王賡廷(1917 年 3 月)
沈寶昌(1919 年 5 月)
王賡廷(1919 年 7 月)
沈寶昌(1922 年 2 月)
王賡廷(1922 年 3 月) |
高曼環境獎
高曼環境獎(Goldman Environmental Prize)是表彰在基層為環保作出重大貢獻的個人的獎項,有 “綠色諾貝爾獎” 之稱。該獎每年由總部位於舊金山的高曼環境基金會(Goldman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頒發,分別頒發給六個地區(非洲、亞洲、歐洲、海島及海島國家、北美洲和中南美洲)的,獲獎者將得到 20 萬美元的獎金。
高曼環境獎由已故慈善家、高曼保險公司創辦者與妻子(牛仔褲大亨李維・史特勞斯的繼承人)在 1990 年創立。侯選人由世界各地環保團體和個人秘密提名,獎項由國際評委會選出。得獎人參加為期 10 日在舊金山和華盛頓舉行的交流訪問、頒獎禮、新聞發布會,以及一連串政治、公共政策、金融和環保領袖會面。2020 年因 COVID-19 疫情頒獎典禮改為線上舉辦。
環境獎得主
1.1 1990 年
鮑伯・布朗(澳大利亞)
(美國)
(貝里斯)
(馬來西亞)
(匈牙利)
(肯亞)
1.2 1991 年
旺加里・馬塔伊(肯亞)
Eha Kern、Roland Tiensuu(瑞典)
(秘魯)
(日本)
Samuel LaBudde(美國)
Cath Wallace(紐西蘭)
1.3 1992 年
Jeton Anjain(馬紹爾群島)
Medha Patkar(印度)
Wadja Egnankou(象牙海岸)
Christine Jean(法國)
Colleen McCrory(加拿大)
Carlos Alberto Ricardo(巴西利亞)
1.4 1993 年
Margaret Jacobsohn、Garth Owen-Smith(奈米比亞)
胡安・邁爾(哥倫比亞)
戴晴(中國)
John Sinclair(澳大利亞)
JoAnn Tall(美國)
Sviatoslav Zabelin(俄羅斯)
1.5 1994 年
Matthew Coon Come(加拿大)
Tuenjai Deetes(泰國)
(埃及)
Luis Macas(厄瓜多)
(德國)
Andrew Simmons(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1.6 1995 年
Aurora Castillo(美國)
(韓國)
(帛琉)
Emma Must(英國)
Ricardo Navarro(薩爾瓦多)
卡山偉華(奈及利亞)
1.7 1996 年
Ndyakira Amooti(烏幹達)
Bill Ballantine(紐西蘭)
(墨西哥)
M.C. Mehta(印度)
(巴西)
Albena Simeonova(保加利亞)
1.8 1997 年
Nick Carter(尚比亞)
Loir Botor Dingit(印度尼西亞)
Alexander Nikitin(俄羅斯)
Juan Pablo Orrego(智利)
Fuiono Senio、Paul Alan Cox(西薩摩亞)
Terri Swearingen(美國)
1.9 1998 年
Anna Giordano(義大利)
Kory Johnson(美國)
Berito Kuwaru'wa(哥倫比亞)
Atherton Martin(多米尼克)
Sven "Bobby" Peek(南非)
(日本)
1.10 1999 年
Jacqui Katona、Yvonne Margarula(澳大利亞)
Michal Kravcik(斯洛伐克)
Bernard Martin(加拿大)
(喀麥隆)
Jorge Varela(宏都拉斯)
(緬甸)
1.11 2000 年
Oral Ataniyazova(烏茲別克斯坦)
Elias Diaz Peña、Oscar Rivas(巴拉圭)
Vera Mischenko(俄羅斯)
Rodolfo Montiel Flores(墨西哥)
Alexander Peal(利比裡亞)
Nat Quansah(馬達加斯加)
1.12 2001 年
Jane Akre、Steve Wilson(美國)
Yosepha Alomang(印度尼西亞)
Giorgos Catsadorakis、Myrsini Malakou(希臘)
(玻利維亞)
Eugène Rutagarama(盧安達)
(新喀裡多尼亞)
1.13 2002 年
(泰國)
Sarah James & Jonathon Solomon(美國)
(索馬利亞)
Alexis Massol-González(波多黎各)
Norma Kassi(加拿大)
Jean La Rose(蓋亞那)
Jadwiga Lopata(波蘭)
1.14 2003 年
Julia Bonds(美國)
Pedro Arrojo-Agudo(西班牙)
Eileen Kampakuta Brown & Eileen Wani Wingfield(澳大利亞)
Von Hernandez(菲律賓)
Maria Elena Foronda Farro(秘魯)
(奈及利亞)
1.15 2004 年
(迦納)
Rashida Bee、Champa Devi Shukla(印度)
Libia Grueso(哥倫比亞)
Manana Kochladze(喬治亞)
Demetrio do Amaral de Carvalho(東帝汶)
Margie Richard(美國)
1.16 2005 年
(墨西哥)
(哈薩克斯坦)
Chavannes Jean-Baptiste(海地)
(羅馬尼亞)
(剛果民主共和國)
José Andrés Tamayo Cortez(宏都拉斯)
1.17 2006 年
Silas Kpanan’ Siakor(賴比瑞亞)
餘曉剛(中國)
(烏克蘭)
(巴布亞新幾內亞)
Craig E. Williams(美國)
Tarcisio Feitosa da Silva(巴西)
1.18 2007 年
Sophia Rabliauskas(加拿大)
Hammerskjoeld Simwinga(尚比亞)
Tsetsegee Munkhbayar(蒙古)
(秘魯)
Willie Corduff(冰島)
Orri Vigfússon(冰島)
1.19 2008
Pablo Fajardo & Luis Yanza(厄瓜多)
(墨西哥)
Rosa Hilda Ramos(波多黎各)
(莫三比克)
Marina Rikhvanova(俄羅斯)
(比利時)
1.20 2009
Maria Gunnoe、Bob White(美國)
Marc Ona(加彭)
(孟加拉國)
(俄羅斯)
Yuyun Ismawati (印度尼西亞)
Wanze Eduards、Hugo Jabini(蘇裡南)
1.21 2010
Thuli Brilliance Makama(史瓦濟蘭)
(柬埔寨)
Małgorzata Górska(波蘭)
(古巴)
Lynn Henning(美國)
(哥斯大黎加)
1.22 2011
Raoul du Toit(津巴布韋)
Dmitry Lisitsyn(俄羅斯)
Ursula Sladek(德國)
Prigi Arisandi(印度尼西亞)
Hilton Kelley(美國)
Francisco Pineda(薩爾瓦多)
1.23 2012
Ikal Angelei(肯亞)
馬軍(中國)
Yevgeniya Chirikova(俄羅斯)
Edwin Gariguez(菲律賓)
Caroline Cannon(美國)
Sofia Gatica(阿根廷)
1.24 2013
(伊拉克)
Aleta Baun(印度尼西亞)
Jonathan Deal(南非)
Rossano Ercolini(義大利)
Nohra Padilla(哥倫比亞)
Kimberly Wasserman(美國)
1.25 2014
Desmond D'Sa(南非)
Ramesh Agrawal(印度)
蘇蘭・加扎良(俄羅斯)
Rudi Putra(印度尼西亞)
Helen Slottje(美國)
Ruth Buendia(秘魯)
1.26 2015
Myint Zaw(緬甸)
Marilyn Baptiste(加拿大)
Jean Wiener(海地)
Phyllis Omido(肯亞)
Howard Wood(蘇格蘭)
(宏都拉斯)
1.27 2016
Máxima Acuña(秘魯)
蘇珊娜・查普託娃(斯洛伐克)
Luis Jorge Rivera Herrera(波多黎各)
Edward Loure(坦尚尼亞)
Leng Ouch(柬埔寨)
Destiny Watford(美國)
1.28 2017
Wendy Bowman(澳大利亞)
(剛果民主共和國)
mark! Lopez(美國)
Uroš Macerl(斯洛維尼亞)
Prafulla Samantara(印度)
Rodrigo Tot(瓜地馬拉)
1.29 2018
(菲律賓)
(哥倫比亞)
(越南)
(美國)
、(南非)
(法國)
1.30 2019
(蒙古)
(利比裡亞)
(智利)
(庫克群島)
(美國)
(北馬其頓)
1.31 2020
(迦納)
Kristal Ambrose(巴哈馬)
雷迪・佩奇(墨西哥)
(法國)
(厄瓜多)
帕盛妥(緬甸) |
張碧琴
張碧琴,中華民國政治人物,無黨籍,曾任新竹縣竹北市民代表、新竹縣議會議長、臺灣省諮議會諮議員。2006 年 3 月就職議員,並以 31 票(總票數 34 席)當選第 16 屆新竹縣議長,成為新竹縣議會第一位女性議長。第一次參選議員就當上議長的女性,也是新竹政壇的特例,2009 年因違紀自行登記參選新竹縣縣長遭開除國民黨黨籍,成為史上第一位參選新竹縣長的女性。之後因積極為國民黨輔選臺南,經國民黨考委會表決透過而恢復其黨籍。。2016 年 6 月因不滿國民黨在新竹縣的施政作為,在臉書貼文表達退出國民黨。
生平
張碧琴,出生新竹市小康之家,夫婿李鴻章為竹北在地人,早年夫婦販售免洗餐具為業,奔波勞碌白手起家,家業漸豐,入行建築事業。時年丈夫競選縣議員落選,轉而支援其選上竹北市民代表,意外踏入政壇。其後轉戰議員成功,並獲高票當選竹縣第一位女議長,其為人熱衷社會服務,常任社團事務,基層勤跑紮根,留下良好服務口碑。在議長任內推動議會議事實況轉播,透明議會議事,促進民主憲政,2009 年參選縣長落選,後進修學識取得臺大碩士學位,同時期獲聘為臺灣省諮議會諮議員。之後於 2014 年參選竹北市長失利,其省諮議員任期至 2016 年底。
政治
2.1 代表時期
2002 年當選市民代表
2.2 議長時期
2005 年 11 月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獲得 4282 票當選新竹縣第 1 選區議員。
2006 年 3 月就職議員,並以 31 票(總票數 34 席)當選第 16 屆新竹縣議長,成為新竹縣議會第一位女性議長
2.2.1 議政透明化提案
為期縣民瞭解府會民主政治之運作,議會開會實況由北視做實況轉播。(新竹縣議會議事錄本案於第 16 屆第 13 次臨時會第 3 次會議決議 2008 年 4 月 11 號)在議長任內為讓民眾得以瞭解議會運作、議事透明化讓民眾得以監督議員,透過此一議案是全臺少有的透明作為,如此一來既然議事透明實況轉播,沒有議員敢不按議事規則或黑箱協商。目前新竹縣市不再進行實況轉播令人不解,透明議政是促進民主憲政重要的一環
2.2.2 推動建設提案
闢建開發竹北市泰和、新莊、竹義等裡之公園
於竹北新崙裡中華路 2 巷前,臺科大區段徵收範圍內納入小型公園用地
將竹北縣華段 481 地號土地,提供予竹北市公所以興建北崙裡集會所
興建北崙裡集會所及社群活動中心
編列預算興建景觀吊橋
竹北縣政 10 街接文平路景觀吊橋工程案,請縣府編列 1/2 配合款以促進光明一路商圈發展
徵收竹北自強南路與成功三街口,設定綜合性傳統市場
將竹北光明 1 路 588 巷旁停車場用地以縣治遷建基金規劃地下停車場
規劃臺 68 線通往竹北市溪洲路加設閘道
府於經濟旗艦園區內預留 10-12 公頃土地,設定會展中心供商品展示
於縣內普及建置無線網路系統,達到便利的 E 化交通環境
訂定《廣告物管理自治條例》,使商品資訊得以宣達
2.2.3 社會福利提案
對重殘之縣民給予比照敬老津貼標準發放津貼
於 2008 年度起補助縣內殘障兒童收容中心午餐及教科書費
對聾啞民眾之照顧,請衛生局人員培訓中加列手語訓練
2.2.4 勞工福利提案
為縣內關廠失業勞工設定《勞工權益基金》
定期辦就博會,以協助縣民就業使企業覓得人才
2.2.5 推動教育提案
於光明國小、博愛國小、仁愛國中興建禮堂
臺大於竹北校區設定客家學院與雙語教育學院,縣府亦應全力促成
加速推動十興國中興建進度,期能予 2008 年度辦理招生
2.2.6 社會安全提案
於竹北分局內增設派出所,並調整六家、竹北派出所之轄區,以求警力均衡
訂定《監視系統設定管理條例》以維護增進本縣交通治安
為強化縣內治安、交通,請縣府規劃、加強普及監視系統之設定
於高鐵特區,縣治 2 期地區等重要路口及治安有顧慮地區裝設監視器
2.2.7 觀光發展提案
輔導縣內民宿,使之合法化以促進本縣觀光旅遊事業發展
2.3 第十六屆新竹縣長選舉
2008 年 11 月,即積極為參選第 16 屆縣長而走訪基層,據傳甚至遭到死亡威脅。
2009 年,邱鏡淳獲得國民黨提名參選新竹縣長選舉,在國、民兩黨夾殺下,最後張碧琴仍落敗。
2.3.1 脫黨參選
2009 年 2 月,於國民黨新竹縣黨部前正式宣佈角逐縣長黨內初選。因張碧琴不參與國民黨初選而逕行登記參選,違反黨紀遭國民黨開除黨籍。同年 10 月,民進黨籍前新竹縣長林光華聲稱「張碧琴是我拉出來的」,但張碧琴並未證實。
2.3.2 選舉結果
2.3.3 選後和解
選後在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的斡旋下,張碧琴陣營與新竹縣長邱鏡淳陣營在選舉期間所相互提出的訴訟案件,雙方達成全部撤銷的協議。
2.4 恢復黨籍
2011 年 11 月,張碧琴成為馬吳徐新竹縣聯合競選總部指導委員,國民黨因此回復張碧琴黨籍。
2.5 參選第八屆竹北市長選舉
2014 年 3 月 24 日,張碧琴宣佈參選竹北市長選舉,後獲得國民黨提名。
2014 年 4 月 10 日,前新竹縣議長張碧琴、臺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邱榮舉及多位裡長、士紳召開說明會,希望民眾共同來連署支援設校、設醫院。
2.5.1 選舉結果
名言
「所在的職位和位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夠為百姓作什麼!」
「有錢也許能夠救一些人,但是要改善百姓生活,幫助千萬人就只有走入政治一條路。」
「政治人物也是人,有血有肉也有喜怒哀樂,受到讚賞也會高興,受到惡意批評但也會難過。」
「誣陷你的是修行的磨鍊,你想解釋的別人不見得會聽,忍耐與包容,真相大白之際自然能夠明白。」
「就如同馬雲說的,男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而我們女性是因為成為了母親而更有了包容。」
自我期許
以勤勉的好學者自居、以政府的諍友自居、以嚴謹的精算師自居、以專業的設計師自居。 |
新英灣區
新英灣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省的洋浦經濟開發區。2009 年 3 月,原幹衝區、新英灣區和新都區三區合併為新幹衝區。2015 年 1 月新幹衝區分設幹衝區和新英灣區。
行政概況
新英灣區轄下分別有 5 個社群:新英灣社群、白沙社群、鹹塘社群、五山社群、共嗚社群。
學校
洋浦第一小學 |
新都區 (洋浦經濟開發區)
新都區,位於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2009 年 3 月,由原幹衝區、新英灣區和新都區三區合併為新幹衝區。
行政概況
新都區 轄 5 個社群:新都社群、高山社群、公堂下社群、港區社群、太平社群。
學校
洋浦實驗學校
洋浦中學 |
北港鎮
北港鎮可以指:
中華民國 (臺灣)
北港鎮 (臺灣),雲林縣下轄的一個鎮。
中國大陸
北港鎮 (秦皇島市),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下轄的一個鎮。
北港鎮 (通城縣),湖北省通城縣下轄的一個鎮。 |
河內市
}}
settlement_type = 首都、直轄市
nickname = 昇龍、昇隆、東京等
native_name = Thành phố Hà Nội
image_skyline =
image_caption = 河內市夜景上:河內南慈廉郡與京南河內地標大廈,中上:龜塔、香寺濁埠,中下:河內大教堂、河內大劇院,下:一柱寺、奎文閣
imageshield =Emblemof_Hanoi.svg
image_map =
mapsize =
map_caption =
pushpin_map = Vietnam
pushpinlabelposition = bottom
pushpinmapcaption =
pushpin_map1 =
pushpinlabelposition1=
pushpinmapcaption1 =
subdivision_type = 國家
subdivision_name =
subdivision_type1 = 地理分割槽
subdivision_name1 = 紅河三角洲
subdivision_type2 = 首都
subdivision_name2 = 河內市
subdivision_type3 = 行政區劃
subdivision_name3 = 12 郡、1 市社、17 縣
parts_type = 郡
government_type = 人民議會制度
governing_body = 河內市人民委員會
leader_title = 市委書記
leader_name = 裴氏明懷
leader_title1 =
leader_name1 =
leader_title2 = 人民議會主席
leader_name2 = 阮氏碧玉
areatotalkm2 = 3358.6
populationasof = 2022 年
population_total = 8,435,700
populationdensitykm2 = 2,511
populationblank1title= 方言
population_blank1 = 越南語河內方言
timezone = 越南標準時間
utc_offset = +7
postalcodetype =
postal_code = 10xxx-14xxx
areacodetype =
area_code = 24
registrationplatetype=
registration_plate = 29, 30, 31, 32, 33, 40
iso_code = VN-HN
blank_name = 行政區劃程式碼
blank_info = 01
blank1_name = 民族
blank1_info = 京族
blank2_name = 市花
blank2_info = 桃花
website = 河內市電子資訊入口網站
footnotes =
}}
河內市是越南的首都,位於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西北部,紅河右岸和紅河與天德江的匯流處,因處紅河與之間而得名。
河內是越南的工業、文化中心,同時也是越南歷史上的古都,擁有 1000 多年歷史,從西元 11 世紀起就是越南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市區歷史文物豐富,名勝古跡遍佈。河內人口約為 800 萬,多為京族。
地理位置
河內市東接北江省、北寧省、興安省,南接河南省,西南接和平省,西接富壽省,北接永福省和太原省。
歷史
根據古螺城的考古發掘,河內一帶的遠古居民在兩萬年前創造了。但此後長時間沒有人類活動的跡象。約在公元前四至五世紀,河內一帶開始重新有人居住。
從青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河內歷經了、、和東山文化四種史前文化。在同時期的傳說時代,越南正處於雄王時代。
據民間傳說,公元前 257 年,蜀泮擊敗了最後的雄王,建立了甌雒國,選擇紅河三角洲北部河漫灘的古螺城(今河內市東英縣)作為新首都。這座城堡是一個螺旋形的巨大建築群,修建時動用了大量的勞動力和資源。
公元前 2 世紀,漢朝征服越南北部,設立郡縣。越南進入了長達千年的北屬時期。河內一帶隸屬交趾郡宋平縣。大同七年(541 年),交州土豪李賁起兵,驅逐了南朝梁的交州刺史蕭諮,割據一方,並在 544 年正式稱帝,建立萬春國,定都龍編(今河內東北),史稱 “前李朝”。這場起兵直到 602 年才被隋朝大將劉方平定。
武德五年(622 年),唐朝接管交阯、日南和九真等郡,設立交州總管府。後改為安南都護府,這是越南得名 “安南” 之始。安南都護府治宋平縣,位於今天的河內市市區。鹹通元年(860 年),南詔攻佔安南。鹹通七年(866 年),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高駢收復安南。朝廷以安南都護府置靜海軍節度使,令高駢以節度使身份鎮守安南。高駢隨即興建大羅城,並疏浚江道。越南人感念高駢之恩,稱之為 “高王”。
大有十一年(938 年),吳權起兵,在白藤江之戰中擊潰南漢軍隊。並在次年(939 年)正式稱王,定都古螺城。
李順天元年(1010 年),越南李朝開國君主李公蘊遷都大羅城。相傳李公蘊親臨大羅,忽見金龍從湖面升起,直衝天際。於是他將京城遷至大羅,並改名 “昇龍”。
陳光泰十年(1397 年),陳朝權臣胡季犛將都城遷至他精心營造的西都清化,並以昇龍為 “東都”。明永樂五年(1407 年),明成祖派兵滅胡朝,以其地設交阯承宣布政使司,治升龍城,改稱 “東關城”。順天元年(1428 年),黎朝開國君主黎利擊退明軍,建立黎朝,定都昇龍城。三年後將東都改稱為 “東京”。同時以起兵地藍山為 “藍京”(在西都清化附近)。
光順七年(1466 年),黎聖宗重劃黎朝行政區劃,以昇龍城為中都奉天府,下轄永昌縣、廣德縣 2 縣。
光中二年(1789 年),西山朝阮惠定都富春,改東京為 “北城”,派長子阮光垂駐守北城,統轄原鄭主統治的北河地區。
嘉隆元年(1802 年),阮朝建立,定都於順化,在昇龍置北城總鎮、協總鎮各一名,統轄北城十一鎮。嘉隆四年(1805 年),改昇龍城為昇隆城,改奉天府為懷德府,廣德縣為永順縣。
明命十二年(1831 年)十月,明命帝實行區劃改革,廢除北城,改鎮為省。設立河內省,省蒞在河內城。河內省下轄懷德府、應和府、常信府和里仁府 4 府。懷德府轄永順縣、壽昌縣、慈廉縣 3 縣,應和府轄山明縣、青威縣、彰德縣、懷安縣 4 縣,常信府轄上福縣、青池縣、富川縣 3 縣,里仁府轄維先縣、金榜縣、平陸縣、南昌縣、青廉縣 5 縣。
嗣德二十六年(1873 年)法國殖民者侵佔河內。阮朝重臣阮知方在抵抗法軍侵略時犧牲。
同慶三年(1888 年),阮朝正式割讓河內、海防和峴港給法國。同年,法國總統簽署命令,在法屬印度支那設立河內市、海防市和峴港市 3 市。成泰二年(1890 年),殖民政府以里仁府設河南省。河內省先後改名為梂多省和河東省。成泰後期,殖民政府將河內外城(郊區)設為環龍縣,劃歸河東省管轄。
成泰十四年(1902 年),殖民政府將首府從西貢遷到河內。同年,印度支那工業博覽會在河內舉行。
保大十五年(1940 年),河內被日本侵佔。1945 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越盟領袖胡志明領導發動八月革命,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定都河內。
法國於 1946 年接收該城。越盟在城中起義不成後,不得不退出河內,前往越北山區進行遊擊戰。經過 9 年時間的戰爭,越盟於 1954 年攻佔河內。在隨後的越南戰爭時期,河內的交通運輸裝置因橋梁和鐵路的炸毀而遭到嚴重影響,然而越南人很快將其修復。
1961 年 4 月 20 日,河東省丹鳳縣 5 社、懷德縣 3 社 2 村、河東市社 1 村、青池縣 1 市鎮 10 社 3 村、北寧省嘉林縣 15 社、慈山縣 1 市鎮 10 社、仙遊縣 2 社、順成縣 2 社、永福省東英縣 16 社、安朗縣 1 社、金英縣 1 村部分割槽域和興安省文江縣 1 社劃歸河內市管轄。5 月 31 日,河內市調整行政區劃,全市劃分為 4 區庯 4 縣的格局。市區劃分為還劍區庯、二征夫人區庯、巴亭區庯和棟多區庯 4 區庯,在郊區西部析置慈廉縣,與北部東英縣、東部嘉林縣和南部青池縣併為河內市郊區 4 縣。
1976 年 7 月 2 日,越南統一,河內成為統一後的首都。1978 年 12 月 29 日,越南國會決定擴大河內市地界,將河山平省山西市社、河東市社和巴位縣、福壽縣、石室縣、丹鳳縣、懷德縣 5 縣,永富省朔山縣和麊泠縣 2 縣劃歸河內市。但河東市社是河山平省省蒞,最終並未劃歸河內市管轄。
1981 年 1 月 3 日,按照越南新頒佈的《1980 年憲法》,越南政府將直轄市市區的下級政區 “區庯” 改為 “郡”,區庯的下級政區 “小區” 改稱為 “坊”。河內市下轄 4 郡 1 市社 11 縣。
1991 年 8 月 12 日,越南國會拆分河山平省為和平省和河西省,同時將河內市山西市社以及巴位縣、福壽縣、石室縣、丹鳳縣、懷德縣 5 縣劃回河西省,麊泠縣劃回永富省。河內市變成 4 郡 5 縣格局。
隨著越南經濟起飛,河內市市區向外擴充套件。1995 年 10 月 28 日,增設西湖郡;1996 年 11 月 22 日,增設青春郡和紙橋郡;2003 年 11 月 6 日,增設龍編郡和黃梅郡。
2008 年 5 月 29 日,越南國會透過決議,自 8 月 1 日起,鄰接的河西省全省、永福省麊泠縣,以及和平省良山縣 3 社併入河內市。這使河內市面積成為以前的三倍,人口也超越胡志明市。
2009 年 5 月 8 日,為了避免與《憲法》規定的區劃層級衝突,原河西省河東市和山西市改製為河東郡和山西市社。
2010 年,河內市隆重舉行慶典,紀念昇龍建都 1000 年和改名河內 180 年。
2013 年 12 月 27 日,慈廉縣分設為南慈廉郡和北慈廉郡。
2021 年 4 月 27 日,北慈廉郡和南慈廉郡部分割槽域劃歸紙橋郡管轄。
自然地理
3.1 氣候
河內位於越南北部,氣候炎熱潮溼,地處副熱帶季風氣候地帶,春季,溫潤多細雨;夏季高溫多雨;夏秋季時有颱風、洪澇;冬季盛行較溫涼的東北季風,氣溫常在 14℃至 18℃之間,但若有寒潮來襲,有時在 10℃以下。河內年平均降雨量為 1678 毫米,7 月份平均溫度為 27.0℃,1 月份平均溫度為 15.0℃。最低溫度是 0.0℃,最高溫度是 40.9℃。
行政區劃
河內市下轄 12 郡 1 市社 17 縣,共計 30 個縣級行政單位,市人民委員會位於還劍郡。2008 年 8 月 1 日,鄰接的河西省、永福省的麊泠縣,以及和平省良山縣的三個社劃歸河內市,使河內市面積從 921 平方公里擴大到 3,324 平方公里,為以前面積的三至四倍。
人口
5.1 語言
以越南語為主,旅遊區通行少量英語和少量華語。
經濟
從二十世紀 90 年代開始,河內的工業開始迅速發展,工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 1991-95 年在 19.1%,1996-2000 年在 15.9%,2001-03 年在 20.9%。此外,現已有 8 個工業園區,正在興建的有 5 個大型工業園區,16 個中小型的工業群。非國有經濟機構快速擴充套件, 據 2007 年 3 月的統計資料顯示,現有私有營企業 48000 家。河內建有自己的工業體系,擁有機械、化工、紡織、製糖、捲煙等工業部門,其中機器製造成為全國中心,如河內機器製造廠能生產各種精密程度很高的工作母機和新式農業機械供應全國,使河內已由消費城市變成了生產城市。
貿易是河內的另一大主要的支柱產業。2003 年,河內有 2000 家對外貿易公司,與 161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係。河內的貿易額年均增長率 1996-2000 年為 11.6%,2001-2003 年為 9.1%。經濟框架也在經歷一個重要的轉型,目前旅遊、金融和銀行業逐漸佔據重要地位。河內的傳統的商業區還劍區及其周邊地帶,新發展起來的商業區是西南方向美定區。
與胡志明市類似,河內的房地產市場發展迅速。河內市的經濟增長速度與其基礎設施水準不相匹配。過多的人口產生了極大的住房需求,然而交通系統和新興城區的建造速度嚴重滯後。因此,房地產的高溫相信在近期是難以消退。
農業曾是河內經濟的支柱產業,目前正在努力進行改革,引進新的高產糧食和牲畜種類,並推行現代的農業管理技術。
與經濟增長相應的,河內的景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在近幾年,基礎設施一直在升級、更新換代,新建多條道路,公共交通系統也在不斷完善。今日的河內市,城市面積由 1954 年的 152 平方公里擴充套件到 1000 餘平方公里,人口由當時的 40 餘萬增加到約 310 萬,是越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河內市區幾條寬廣筆直的大街,以還劍湖為中心,向四周成輻射狀延伸,街道兩旁生長著四季長青的高大樹木。
教育
7.1 大學
河內大學
河內法律大學
河內師範大學
河內國家大學
河內理工大學
河內醫科大學
公共醫療大學
國民經濟大學
河內建築大學
河內美術大學
河內農業大學
河內地質大學
外商大學
貿易大學
交通運輸大學
軍事技術學院
東方大學
財政學院
國際關係學院
銀行學院
旅遊
古時,河內分為內城(市區)和外城(郊區)兩部分。內城又分紫城、皇城和京城 3 部分。皇帝、後妃及其子孫、侍從居住的地方稱紫城;環繞紫城的是皇城,是朝臣、官吏的辦事機構所在地;皇城之外的街坊、集市、居民區是京城。昔日,皇城內御苑園林,景色秀麗,紫城內樓臺殿閣,金碧輝煌,京城內寶塔高聳,寺廟林立。後來因改朝換代,兵荒馬亂,戰事頻發,近千年的李、陳、黎、阮朝的古建築屢遭破壞,宮殿已蕩然無存,城垣也只儲存下來不足 200 米的正北門以及官掌門。
河內是越南最多觀光客造訪的城市(於亞太地區排名第 15 位),2018 年就有 480 萬名外國觀光客造訪。由於受到法國殖民的影響,河內也有「東方巴黎」之稱。河內市區有許多林蔭大道、20 餘座以上的湖和上千棟法國殖民式建築,因此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
河內市區的觀光景點一般可分為古街區和法國殖民區。「古街區」位於還劍郡北半部,有許多小巷街道,具有濃厚的傳統越式氛圍。古街區的許多街道依然沿用舊時名稱「行」,象徵該街道店舖所販售的物品,例如皮行街專售皮貨、銅行街專售銅器。「法國區」則位於巴亭郡的政府機關區域和還劍郡南半部,具有獨特的法國殖民式的莊園和林蔭大道。越南的政治中心巴亭郡設有許多越南政府機關,包含河內主席府、國民議會和許多政府部門和大使館。這些機關大多都設立於法屬印度支那殖民時期的建築。一柱寺和胡志明紀念堂也都位於巴亭郡,而還劍郡南半部的法國區有許多法國殖民地標,例如河內大劇院、河內索菲特大都市飯店、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和聖若瑟主教座堂。還劍郡內多數的法國殖民建築也都用於設立外國使館。
2014 起,河內連續獲得 TripAdvisor 選為全球前十大觀光地。2014 年為第 8 名,2015 年為第 4 名,2016 年則為第 8 名。
8.1 購物
河內的各種手工藝品、旅遊紀念品的品種非常齊全。河內的購物場所主要集中在還劍湖附近。
三十六行街是一片老街區的總稱,位於河內城東北,原皇城和還劍湖之間。過去河內主要的商業街,每條街都只賣同一類東西,所以叫「行」。現在河內的生意人仍然喜歡紮堆,可以看到整條街的錦旗、整條街的炊具等等。
同春市場:也位於還劍湖以北,舊城中心。一樓大門口很多賣果脯蜜餞的攤位,二樓賣各種布料。
長前廣場(Tràng Tiền Plaza):位於還劍湖以南的長前大街上。
缽塲:被譽為「越南景德鎮」,其瓷器非常有名。位於河內市東部,離河內市中心約 7 公里。
8.2 景點
胡志明紀念堂
越南軍事歷史博物館
革命運動博物館
巴亭廣場
還劍湖
火爐監獄
昇龍皇城
越南民族博物館
河內博物館
河內文廟
越南美術博物館
越南婦女博物館
交通
9.1 公共交通
除了電單車是河內的主要交通工具外,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不少河內市民常用的,其中公車較為普遍,路線比較多。而在 2017 年投入服務的 BRT 系統成為另一個選擇。另外,河內市政府近年亦積極建設都市鐵路系統,以改善市區的交通擠塞及空氣汙染等問題,同時也希望改變河內巿民使用電單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習慣。
9.2 河內都市鐵路
河內都市鐵路在 2010 年開始興建首條路線,唯其間因為工程施工、審批等問題推遲通車時間。其中首條路線 2A 號線在 2021 年 11 月投入使用,是越南第一條啟用的地鐵路線,也令河內成為越南第一個擁有地鐵系統的城市。
2A 號線(營運中)
3 號線(建設中,預計 2022 年通車)
9.3 市區公共汽車
公車
河內快速公交系統 (BRT)
9.4 鐵路
由越南鐵路公司營運的火車鐵路服務在河內市內設有三個車站,往來越南不同省份,以及中國南寧。
河內火車站
龍編站
嘉林站,有往來中國的國際列車
9.5 航空運輸
9.6 橋樑
河內地處紅河三角洲西北部,紅河與墩河匯流處,四周分別與北寧省、太原省、永福省、富壽省、和平省、河南省、興安省接壤。紅河從市區旁邊緩緩流過,最寬處達 2000 米左右。章陽橋、龍編橋、升龍橋從東、北兩個方向把市區和郊區連線起來。
升龍橋(cầu Thăng Long)
龍編橋(cầu Long Biên)
章陽橋(cầu Chương Dương)
永綏橋(cầu Vĩnh Tuy)
青池橋(cầu Thanh Trì)
日新大橋 (cầu Nhật Tân)
友好城市
金邊
蒙特婁
北京
安古蘭
法蘭西島大區
土魯斯
雅加達
伊斯法罕
福岡縣
阿斯塔納
首爾
華沙
馬尼拉
布加勒斯特
莫斯科
維多利亞
曼谷
安卡拉 |
剛卯嚴卯
剛卯和嚴卯是中國古代人們掛在革帶上用作避邪的飾物,用玉、象牙、金或桃木等材料製成,形狀為四方形立柱,柱中有孔可穿繩,其四面刻有文字,多為避邪之辭,成對佩戴;由於製作於正月卯日,因此被稱為剛卯、嚴卯。剛卯出現於西漢,在王莽始建國元年(9 年),由於 “卯” 為劉字的部件,為避諱而同金錯刀同時被禁止,東漢又恢復流行;漢之後被廢止。 |
東普魯士攻勢
東普魯士攻勢是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中對德意志國防軍發動的戰略性進攻,攻勢由 1945 年 1 月 13 日-1945 年 4 月 25 日,而有一些德軍單位直至 5 月 9 日才投降,柯尼斯堡戰役是攻勢的主要部分,該戰役以蘇聯紅軍全面勝利而結束。
東普魯士攻勢被德國歷史學家稱為第二次東普魯士攻勢。相對應的,第一次東普魯士攻勢(亦被稱為貢賓嫩行動)發生在 1944 年 10 月 16 日-1944 年 10 月 27 日,由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一級上將指揮的白俄羅斯第 3 方面軍以作為克萊佩達戰役的一部分實施,蘇軍在該行動中攻入東普魯士及波蘭 30 公里-60 公里,但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該攻勢因而被推遲直至集結足夠的後備力量為止。
東普魯士攻勢
該攻勢的主要部分之由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指揮的白俄羅斯第 3 方面軍實施,其部隊向西進攻喬爾格 - 漢斯・萊因哈特的德國中央集團軍轄下德國第 3 裝甲軍團及德國第 4 軍團駐守的柯尼斯堡。
在北面,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右翼,霍夫漢內斯・巴格拉米揚的波羅的海沿岸第 1 方面軍在涅曼攻擊德國第 3 裝甲軍團,攻取了在克萊佩達的橋頭堡,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左翼是由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白俄羅斯第 2 方面軍,他的部隊向西北透過德國第 2 軍團的戰線進佔奧得河,從而封鎖整個東普魯士。
1.1 攻勢開始
蘇軍的攻勢於 1 月 13 日在一場猛烈的炮轟中展開,雖然付出了很高的傷亡代價,紅軍仍然穩步地前進,守軍在柯尼斯堡東面的因斯特堡及海爾斯堡築有一系列碉堡工事,隨後數天埃哈德・勞斯的德國第 3 裝甲軍團大部被消滅或撤入柯尼斯堡,同時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的德國第 4 軍團則被包圍。
羅科索夫斯基在 1 月 14 日越過納雷夫河,1 月 20 日他接到命令將其進攻軸心轉向北面的埃爾賓,這突然的轉變令喬爾格 - 漢斯・萊因哈特及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頗感意外;在羅科索夫斯基的右翼,蘇聯第 3 親衛騎兵軍在 1 月 22 日攻佔了阿倫施泰因,威脅霍斯巴赫的側翼,1 月 24 日羅科索夫斯基的坦克前鋒部隊已到處奧得河潟湖的沿岸,切斷了整個德國第 4 軍團及德國第 2 軍團其中數個師團與其餘德國部隊的聯絡,這些德軍被圍困在東普魯士中部的口袋中,同一天霍斯巴赫將其部隊從要塞城市克維曾-東普魯士防衛系統的中心,撤出及透過一系列行動向西突圍。
與此同時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已成功從東方包圍守軍,迫使德國第 3 裝甲軍團的殘餘退入柯尼斯堡及桑比亞半島,1 月 28 日巴格拉米揚的部隊攻佔克萊佩達,防守該市的 3 個師之殘餘撤退並重新部署在桑比亞半島以增援守軍。
1.2 包圍柯尼斯堡及馬莫諾夫口袋
蘇軍從 1945 年 4 月 6 日至 4 月 9 日對柯尼斯堡的進攻示意圖
當圍困中央集團軍的殘餘之後,蘇軍集中消滅在東波美拉尼亞的德軍及消除進攻柏林的蘇軍北翼之任何威脅,曾嘗試在東普魯士突圍及救出部隊的萊因哈特及霍斯巴赫,已被解職,集團軍(重新被稱為北方集團軍)現在由洛塔爾・倫杜利克指揮,萊因哈特讓出指揮官時說:「沒有什麼話說」,維斯及其已被擊潰的德國第 3 裝甲軍團現在已被重組。
守軍在這時被切爾尼亞霍夫斯基指揮的蘇軍切成 3 部分:
第 4 軍團的 15 個師被包圍在奧得河潟湖沿岸,現被稱為馬莫諾夫口袋,經過艱苦戰鬥,它們在 3 月 29 日被擊潰。
第 3 裝甲軍團的殘餘,在第 4 軍團的共同指揮下,被孤立在柯尼斯堡,該市在雙方付出巨大代價下於 4 月 9 日被蘇軍攻佔,之後在但澤海岸之剩餘德軍被重編入東普魯士軍團及由迪特里希・馮・紹肯指揮。
第 3 批德軍第 28 軍或桑比亞叢集在漢斯・高尼克指揮下,佔領桑比亞半島,而皮勞(今俄羅斯波羅的斯克)則仍在德軍手中,直至 4 月 25 日被攻佔為止。
之後德軍仍在奧得河潟湖一帶的沙嘴進行抵抗直至戰爭結束。 |
廈門海堤
廈門海堤是福建省廈門市轄區內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的總稱,其修築工程開工於 1953 年秋。其中高集海堤將廈門島上的高崎與集美街道相連,總長 2212 米,寬 29 米,於 1955 年秋竣工;集杏海堤將集美街道與杏濱街道杏林村相連,總長 2820 米,於 1956 年底竣工。由於兩條海堤總長 5032 米,故又稱為十里長堤。 |
十足目
十足目(學名:Decapoda)又名十腳目,是節肢動物軟甲綱的一目。體分頭胸部及腹部。胸肢有八對,前三對形成顎足幫助進食,後五對變成步足(共十足,即其名來源)。然而,很多十足目生物都具有一對放大形似鉗子的前腿,被稱為螯足。十足目下據估計有包含在 2700 個屬中的 15,000 個種,其中 3,300 個種是以化石形態出現的。十足目中多數為食腐動物。其中抱卵亞目包括各種蝦類、寄居蟹類、蟹類,多數可供食用,是經濟意義最大的一類節肢動物。
分類
現時十足目主要可以分為枝鰓亞目(Dendrobranchiata)及抱卵亞目(Pleocyemata)兩大類。但在 1960 年代之前,本目物種按其生活環境而分為游泳亞目及爬行亞目兩大類。這種分類現今已廢棄。
1.1 枝鰓亞目 Dendrobranchiata
Penaeoidea
須蝦科 Aristeidae Wood-Mason, 1891
深對蝦科 Benthesicymidae Wood-Mason, 1891
對蝦科 Penaeidae Rafinesque, 1815
單肢蝦科 Sicyoniidae Ortmann, 1898
管鞭蝦科 Solenoceridae Wood-Mason, 1891
櫻蝦總科 Sergestoidea
螢蝦科 Luciferidae de Haan, 1849
櫻蝦科 Sergestidae Dana, 1852
1.2 抱卵亞目 Pleocyemata
1.2.1 蝟蝦下目 Stenopodidea
儷蝦科 Spongicolidae Schram, 1986
蝟蝦科 Stenopodidae Claus, 1872
Macromaxillocaris Alvarez, Iliffe & Villalobos, 2006
1.2.2 Procarididea
Procarididae Chace & Manning, 1972
1.2.3 真蝦下目 Caridea
1.2.4 雕蝦下目 Glypheidea
雕蝦總科 Glypheoidea
† Chimaerastacidae
雕蝦科 Glypheidae
† 長螯蝦科 Mecochiridae
† 泡蝦科 Pemphicidae
† 扁螯蝦科 Platychelidae
† Eryonoidea
† Erymidae
1.2.5 無螯下目 Achelata
龍蝦科 Palinuridae
蟬蝦科 Scyllaridae
† Cancrinidae
† Tricarinidae
1.2.6 螯蝦下目 Astacidea
† Palaeopalaemonoidea
† 古長臂蝦科 Palaeopalaemonidae
Enoplometopoidea
礁螯蝦科 Enoplometopidae
† Uncinidae
Nephropoidea
† Chilenophoberidae
海螯蝦科 Nephropidae
† 原螯蝦科 Protastacidae
† 狹螯蝦科 Stenochiridae
螯蝦總科 Astacoidea
正螯蝦科 Astacidae
蝲蛄科 Cambaridae
†環足蝦科 Cricoidoscelosidae
Parastacoidea
擬螯蝦科 Parastacidae
1.2.7 Axiidea
甲蝦科 Axiidae
美人蝦科 Callianassidae
Callianideidae
櫛指蝦科 Ctenochelidae
科
Micheleidae
斯蝦蛄科 Strahlaxiidae
1.2.8 Gebiidea
Axianassidae
泥蝦科 Laomediidae
海蛄蝦科 Thalassinidae
螻蛄蝦科 Upogebiidae
1.2.9 Polychelida
† Coleiidae
† Eryonidae
† Palaeopentachelidae
Polychelidae
† Tetrachelidae
1.2.10 異尾下目 Anomura
Aegloidea
劣柱蝦總科 Chirostyloidea
†原蟹總科 Eocarcinoidea
鎧甲蝦總科 Galatheoidea
Hippoidea
石蟹總科 Lithodoidea
澳洲寄居蟹總科 Lomisoidea
寄居蟹總科 Paguroidea
1.2.11 短尾下目 Brachyura
1.2.12 其他
甲蝦下目與螻蛄蝦下目是從原來的海蛄蝦下目(Thalassinidea)分拆出來的,原來是海蛄蝦的總科。
區別 |
偷心
《偷心》是香港歌手張學友發行第七張國語專輯,唱片製作人歐丁玉,寶麗金唱片公司製作,於 1994 年 8 月發行。
簡介
《偷心》專輯共收錄 10 首國語歌曲,其中 6 首為翻唱作品,原曲皆來自該張專輯的前一張專輯《餓狼傳說》,包括《餓狼傳說》(你冷得像風)、《來來回回》(我希望你相信)、《祇有你不知道》(你知不知道)等。新創作品有《偷心》、《別問》、《我不在乎等多久》及《心碎了無痕》等 4 首,其中專輯同名主打歌曲《偷心》的曲風則比較反傳統。一般《偷心》被認為是一張對於 1995 演唱會的過度性質的國語唱片。
曲目
唱片版本
CD 版
盒帶版
環球上華留聲經典復刻版(2005 年)
音樂錄影帶
偷心
你知不知道
心碎了無痕 |
阿 Sir 早晨
《阿 Sir 早晨》(Class of Distinction)(中國大陸譯名:老師早上好;前名:春風化雨;原名:阿 Sir 早安),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製作的電視連續劇,全劇共 20 集,由徐遇安監製,主要演員包括黎明、李綺虹、宣萱、古天樂等,該劇於 1994 年 10 月 24 日至 11 月 18 日在翡翠臺首次播出,平均收視為 28 點,在 1994 年度香港電視節目收視排行第 7 位。
製作概念
1.1 背景
《阿 Sir 早晨》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電視)祝其啟播週年紀念而製作的電視劇集(俗稱「臺慶劇」),以校園為題材的劇集的,該劇的編審賈偉南表示每個人在求學時期都曾經有「作業多」、「無自由」等抱怨,希望能快些長大,無拘無束的去闖世界,直到長大後才發現世界的複雜,於是懷念起昔日的校園時光,然而這些校園時光已經成為了記憶,一去不返,觀眾只能在螢幕上去尋找共鳴,這就是校園劇必須存在的最大理由,他表示無綫電視在校園劇方面亦有涉獵,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推出一部,喚醒觀眾對校園往事的回憶,讓觀眾投入其中獲得感動。
1.2 故事選材
這部劇在選定以黎明擔任主角後,便開始故事構思的工作,賈偉南表示最初計劃以香港區議會議員為題材,揭露一些社會的黑暗面,然而他的部門主管認為這個題材帶有政治色彩,有點敏感,並建議改為其他題材,鄧特希則提議製作一部校園劇,講述一名英俊的教師帶領一批青春有朝氣的學生,認為觀眾應該願意收看,而這個方案亦獲得無綫電視的高層透過,遂決定以此為題材,賈偉南將這部劇取名「阿 Sir 早晨」,命名概念源自於他就讀英文中學時,每一堂課之前一定要喊「Good morning,Sir」,他認為這個劇名既有趣亦貼近生活,容易吸引觀眾,讓觀眾感同身受。由於黎明以往在電視劇集飾演的角色大多是一些放蕩不羈的暴風漢子,而當時的偶像派藝人對年青人的影響力相當大,因此監製想為黎明在這部劇集中塑造較為斯文及正氣的新形象,飾演一個為人師表的角色。這部劇集以校園教育為故事題材,講述一所中學裡有很多型度頑劣的學生,經過由黎明飾演的代課教師教導後,把壞學生改變過來,監製徐遇安希望藉著此劇讓時下年青人多加反省。
1.3 選角
《阿 Sir 早晨》首先選定由黎明擔任男主角,而女主角人選方面,賈偉南希望為觀眾帶來新鮮感,在選角時要求不是觀眾慣常看到的配搭,他屬意由應屆香港小姐競選佳麗譚小環或李綺虹擔任女主角,由於無綫電視規定應屆冠軍佳麗不能演戲,故只有季軍的李綺虹成為考慮人選,徐遇安認為李綺虹頗有觀眾緣,有相當的條件在娛樂圈發展,因此邀請她擔任女主角。賈偉南認為李影在年紀方面適合當黎明母親的演員,同時又不顯老,因此邀請她參與演出,他亦曾經邀請張可頤飾演黎明的女朋友,但張可頤擔心該角色有點刁蠻任性而影響自己的形象,故拒絕演出,另一名女性角色則由以往未曾與黎明合作過的宣萱擔任。此外,黎明主動邀請了羅家英及羅文演出此劇,他為免以往甚少演戲的羅文工作辛苦,原本只邀請他演出 1 集,羅文其後認為客串演出並不好玩,遂親自聯絡導演,要求將原本客串的角色改為主要角色之一。配角人選方面,徐遇安表示察覺到當時的新演員古天樂具有發展潛質,因此起用他擔任此劇的其中一名配角。
1.4 拍攝及推出
《阿 Sir 早晨》於 1994 年 8 月 8 日開始進行拍攝工作,監製徐遇安表示此劇的籌備時間頗為緊迫,但為了使劇情更為精彩,所以劇本也曾經作出多次修改,有時各演員要在拍攝時才得到正式的劇本,而為了照顧不諳中文的李綺虹,黎明安排助手替她翻譯劇本。為了配合黎明的工作檔期,拍攝工作必須於 1994 年 9 月 2 日前完成,因此外景和廠景的拍攝工作同步進行,由於黎明的知名度甚高,新聞界均安排採訪,黎明的歌迷亦不斷前往外景地探班,即使更改拍攝地點亦會知曉並出現,影響了拍攝進度,因此無綫電視決定在拍攝期間謝絕外景班探訪,新聞界前往拍照、採訪亦必須透過無綫電視的安排和批准。此劇於 1994 年 10 月 24 日至 11 月 18 日首次播出,並於 1999 年 7 月發行同名的電視劇改編小說,其後曾多次重播,包括於 2009 年 10 月在無綫收費電視經典臺《我們的... 黎明》每週六至日連續播映四集;2021 年 7 月 5 日至 22 日深夜時段在翡翠臺重播;2021 年 11 月 22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 日在 TVB 星河頻道重播。
1.5 主題曲及插曲
《阿 Sir 早晨》的主題曲和插曲均以正面積極為主題,〈陽光〉改編自日本歌手福山雅治的作品〈All My Loving〉,由劉卓輝填詞;插曲〈情緣〉改編自日本作曲家中島薫作曲、日本女歌手宇德敬子和男歌手近藤房之助合唱的〈Goodbye Morning〉,由向雪懷填詞,兩首歌曲皆由唐奕聰編曲、黎明主唱,收錄於黎明的個人精選專輯《情緣 新曲 + 精選》。
演員與角色
2.1 角色簡介
2.2 角色關係圖表
2.3 其他角色
秦煌 飾 呂校長,育能中學校長。
黃一飛 飾 許 Sir,育能中學英文科教師。
談泉慶 飾 鄧 Sir,育能中學體育科教師。
韓馬利 飾 梁主任,育能中學訓導主任。
鍾潔怡 飾 Miss 關,育能中學教師。
於楓 飾 育能中學歐太(第 1 集)
蔣克 飾 丁一丁,育能中學 4B 班學生。
張麗斯 飾 朱雲,育能中學 4B 班學生。
黎佩雯 飾 阮佩芝,育能中學 4B 班學生。
戴耀明 飾 林創始,育能中學 4B 班學生。
吳家樂 飾 鄭家碩,育能中學 4B 班學生。
伍文生 飾 胡振威,育能中學 4B 班學生。
吳文偉 飾 鍾永博,育能中學 4B 班學生。
孫季卿 飾 洪叔(農場,第 13、17 集開始出現)
黎秀英 飾 洪嬸(農場,第 11 集開始出現)
王耀文 飾 殺手 (用刀刺殺唐寶珊)
黃天鐸 飾 彭生(P&B 廣告公司老闆)
王維德 飾 Tohnny(P&B 廣告公司職員,第 1、11 集)
麥嘉倫 飾 Sam(P&B 廣告公司職員,第 1、11 集)
林嘉麗 飾 Kitty(P&B 廣告公司職員,第 1 集)
鄧煜榮 飾 Frankie(P&B 廣告公司職員,第 1 集)
容嘉麗 飾 Karen(P&B 廣告公司職員,第 1 集)
陳燕航 飾 小花(第 1、5 集)
方傑 飾 曾生(AA 老闆;賤人)
廖麗麗 飾 嫦(粵曲茶座,何伶俐上司,第 6、12-14 集)
陸應康 飾 昌(鄭家碩父,第 4、15 集)
溫雙燕 飾 梅(鄭家碩母,第 4、15 集)
黃鳳瓊 飾 麗(第 5、9 集)
王翠玉 飾 莊(第 5、9 集)
沈寶思 飾 司徒公子(第 7 集)
何添 飾 娟父(第 8 集)
劉愛恩 飾 娟母(第 8 集)
朱孝儀 飾 光(第 8 集)
劉桂芳 飾 白韻琴(電臺 DJ,第 9 集)
凌禮文 飾 督學(第 11 集)
王成想 飾 餐廳經理(第 15 集)
何美好 飾 女食客(第 15 集)
郭卓樺 飾 保姆(第 17 集)
湯俊明 飾 胡振發(第 17、18 集:胡振威大哥;壞人)
簡俊然 飾 青年(第 17 集)
張俊華 飾 青年(第 17 集)
何金靈 飾 John(第 18、19 集)
李桂英 飾 仁秘書(第 18 集)
許實賢 飾 職員甲(第 18 集)
張百賢 飾 職員乙(第 18 集)
林家棟 飾 湯志偉(第 19 集:冷笑話高手)
陳中堅 飾 股東周(華年,第 13、15 集)
何璧堅 飾 股東歐(華年,第 13 集)
譚一清 飾 股東胡(華年,第 13 集)
呂劍光 飾 槐叔(粵曲茶座,第 12-14 集)
文潔雲 飾 槐妻(第 14 集)
李嘉遜 飾 陳天王 Tony(電視臺)
王偉樑 飾 羅導演(電視臺)
薛純基 飾 何生(電視臺)
鄧汝超 飾 伍導演(電視臺)
尹健榮 飾 男主角(電視臺)
黃健峰 飾 明(電視臺)
黃一山 飾 細龜(電視臺節目主持)
黃煒林 飾 電視臺 FM(電視臺,第 7 集)
何穗瑩 飾 記者(電視臺,第 7、19 集)
黃梓瑋 飾 記者(電視臺,第 7 集)
鄭毅邦 飾 馬導演(電視臺,第 8 集)
劉文俊 飾 製片(電視臺,第 8 集)
黃德仁 飾 片仔(流氓)(第 6 集)
葉志華 飾 誇張(流氓)(第 6 集)
李國沅 飾 白板(流氓)(第 6 集)
李勇 飾 Q 仔(流氓)(第 6 集)
劇情大綱
《阿 Sir 早晨》的劇情主要講述主角祝大保因名聲受損難以於廣吿界立足,在事業失意之時,獲紅顏知己章心怡介紹他到學校任職代課教師,並於在學校裡認識了社工方同心,從而啟發他對頑皮學生要多加關懷、誨教不倦的態度。祝大保因為人真誠而深受學生愛戴,成為春風化雨的教師。
3.1 分集劇情
註:分集標題由 myTV SUPER 於 2019 年在其網站展示。
反響
《阿 Sir 早晨》在構思故事題材之前已進行選角工作,監製徐遇安認為此舉比起完成了劇本後才考慮角色人選更為方便,同時認為多任用新進演員,對演藝界的將來會有更好的影響。報章評論於 1994 年播出首集《阿 Sir 早晨》後,指該劇大部分的主要角色都已經出場,而且性格鮮明,每個角色均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傳媒報導指是黎明點名推薦李綺虹合作演出,黎明則表示自己曾向無綫電視提議希望與黃霑合作演出,但未有就李綺虹的演出給予任何意見。有媒體於 2019 年回顧香港昔日的校園劇,認為《阿 Sir 早晨》是 1990 年代香港鮮有以教育為題材的電視劇集,能為觀眾帶來新鮮感。2021 年,無綫電視於黎明舉行《Leon 黎明 Talk & Sing 2021 紅館演唱會》期間在深夜時段重播此劇集,再度引起大眾的關注和討論,觀眾對於黎明飾演的年青教師角色都很懷念,並讚賞黎明的外貌造型,除了香港觀眾外,中國大陸網民亦關注此劇集重播,亦有評論認為《阿 Sir 早晨》是 1990 年代校園劇的佼佼者,以新演員擔當重要角色是這部劇集的看頭之一。黎明在演畢此劇後便淡出電視圈,至今未有主演其他電視劇集,傳媒指這部劇集的卡士強勁,除了由「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黎明擔任男主角,亦邀請了以往甚少演戲的黃霑和羅文參與演出,且認為往後的電視劇集難以再集合到這樣的卡士。
電視節目的變遷
、、 TVB 星河頻道
播放檔次 = 星河鉅獻時段星期六至日 18:30 - 19:30
節目名稱 = 阿 SIR 早晨(2023 年 5 月 27 日 - 2023 年 7 月 30 日)
上一節目 = 怒火街頭 2(2023 年 3 月 12 日 - 2023 年 5 月 21 日)
下一節目 = 華麗轉身(2023 年 8 月 5 日 - 2023 年 10 月 15 日)
}} |
澳門通訊
流動電話、網際網路和電視等服務已成為澳門人生活一部分。澳門於 2000 年流動電話市場引入競爭,固網網際網路市場也於 2012 年開放,有投資者入標,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但未能打破澳門電訊(CTM)的壟斷局面。澳門流動通訊制式發展相對鄰近地區較緩慢,4G 服務於 2015 年後期才開始推行,而 5G 服務於 2022 年末才開始推行。電視方面,經營澳門免費無線電視市場只有一家,而收費有線電視也只有一家,並且曾經存在公天問題。
歷史
澳門回歸以來,澳門電信市場經歷了幾個重大發展,包括開放流動電話市場、引入寬頻上網服務、引入 LTE 網路作漫遊跨域通訊用途等。
電話系統
在 1980 年代前,澳門的電話號碼皆為四位數字,當時是由澳門郵電司轄下管理。自 1980 年代,電話專營權交由澳門電訊後,固網電話號碼不久便升至六位。及至 1988 年澳門電訊推出流動電話服務,並將流動電話位數定為七位。2006 年初,電信管理局代表澳門政府宣佈把澳門所有的電話號碼進行升位,所有固網電話號碼前面加 28,所有行動電話號碼前面加 6,2006 年 10 月 1 日起生效,並有五個月的適應期,適應期期間市民可選擇使用升位或未升位的號碼進行撥號。直至 2007 年 3 月 1 日午夜 12 時 05 分全部固網六位及流動七位號碼正式停用。而 2007 年 3 月 1 日起新申請的直通專線電話皆為 8 字頭的八位數字。而由 2008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直通專線電話號碼亦開始進行升位,七位數字前面一律加 8 為字頭,使得澳門現時所有外線號碼都有八位數字。
澳門在 2010 年共有固網電話約為 167,500 臺,全球排名第 132 名。 截至 2005 年,共撥出長途電話約 130,000,000 分鐘。
區內: 在 2001 年終止對流動電話服務的壟斷,促使流動電話普及率接近 200%,固網使用者已見頂,現正下滑佔有率
國際: 國際電話區號 - 853,高頻無線電話通訊設施,著陸點海的 SEA-ME-WE-3 海底光纜網路,提供連結到亞洲,中東,歐洲衛星通訊地球站 - 國際通訊衛星組織(印度洋)
流動電話服務
澳門曾有四間流動電訊商,但未能因為競爭而打破 CTM 壟斷局面。和記電話(澳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何偉明於 2018 年舉行的記者訪問會中表示,營運商要依賴租用專線才能向客戶提供服務,但以本澳與香港專線收費相比,部分費用相差不只三倍,且政府徵收重複稅項,加重營運商成本。而數碼通主席郭炳聯就曾於 2019/2020 全年業績通告中表示「(澳門)當地一個佔主導地位的營運商收取極高的傳輸線費用,加上巨額的政府徵費,令我們面對不公平的競爭。」,並且「就該(澳門)業務的經營可行性進行策略性檢討。」。結果在 2024 年 8 月 21 日,澳門特區政府收到數碼通申請放棄 4G 牌照,並且計劃在 3G 牌照期限屆滿後不再續期。
2015 年,開放 4G 牌照競投,並且在同年下半年,四間流動電訊商先後推行 4G 服務。
全澳大部分室外地方皆有流動網路覆蓋。澳門流動電訊網路制式主要採用第四代流動通訊(4G)。
2G 的普及率逐漸減少,原計劃於 2012 年 12 月 31 日全面取消,只能供旅客在澳時使用,但最後因 2G 使用者仍有一定數量而且轉換步驟對於老年人較為複雜而擱置。2019 年,CTM、和記、數碼通已關閉 2G 網路,澳門 2G 網路正式成為歷史。
2022 年 5G 牌照招標時,有多間電訊商表示有意競投,但最終僅 2 間投標,其中和記澳門原表示「將積極參與 5G 市場發展」,後以「疫情及眾多不明朗因素」為由,暫緩競投。而 MTel 也曾表示過有興趣參與競投 5G,但礙於條文只准許澳門原有四間流動電訊商公司參與,因而沒資格投標。2022 年 11 月 07 日,澳門政府發出 5G 牌照。2022 年 11 月 14 日,CTM 率先在澳門推行 5G 服務,同年 12 月 23 日,中國電信澳門開始推行 5G 服務。
CTM 是唯一提供 eSIM 的營運商,和記是唯一提供 VoWiFi 的營運商。
2024 年 9 月,澳門郵電局局長劉惠明表示,3G 牌照將於 2025 年 6 月到期。按規定,營運商需於牌照到期前一年申請續期,但未收到任何續期申請,這意味著 3G 服務將在 2025 年從澳門退場。
在 2010 年共有流動電話使用者數約為 1,122,000 部,全球排名第 149 名。2010 年澳門有約 50 萬人,平均每個人有兩部流動電話。
網際網路
4.1 網際網路服務
澳門的網際網路市場由澳門電訊壟斷,2012 年開放網際網路市場,2013 年 6 月 3 日發出第二個固網牌照予 MTel 電信有限公司。
澳門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
澳門電訊
MTel 電信
兩間網路以光纖到戶(FTTH)提供,而澳門電訊曾經以電話線的 ADSL 提供網際網路服務。
2009 年,澳門共有約 270,200 名使用者使用網際網路服務,全球排名第 134 名,普及率甚高。另外,共有主機 327 臺,全球排名第 189 名。至 2017 年按澳門統計局資料,全澳門 3 歲或以上網民有 513,600 人,按年增加 2.7%,普及率 83.2%;168,800 個住戶使用網際網路,滲透率 88.1%,光纖寬頻上網戶按年增加 35.7% 至 105,700 戶,佔 62.6%。。
此外,截至 2015 年 6 月 30 日澳門有 IPv4 地址量 331,008 個,IPv6 地址量 4 塊 / 32。
截至 2023 年底,澳門電訊的網際網路使用者超過二十萬零五千個。
4.2 網際網路域名
.mo 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國家及地區頂級域(ccTLD)的域名。“.mo” 中的 “o” 字是取自澳門英文名的另一種串法 “Macao”。
4.3 連線速度
2018 年 1 月,Speedtest Global Index 報告顯示澳門固定網路平均速度為 91.28Mbps,世界排名第 7 位,排在匈牙利之後和瑞典之前;同期,澳門行動網路平均速度則為 28.68Mbps,世界排名第 39 位,排在香港之後和斯洛維尼亞之前。
電視廣播
澳門電視廣播於 1984 年開始,而澳門第一家電視廣播公司,則是在 1984 年起提供電視服務的「澳門廣播電視公司」,它是現在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至現在,澳門有一間公司提供免費電視廣播服務(澳門廣播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另有一間提供有線電視服務的公司(澳門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除了上述的公司,澳門也有公司利用上述公司的網路或利用衛星,播放電視廣播訊號。
澳門共有 1 家免費無線電視臺、1 家收費有線電視臺和 5 家衛星電視臺,播出 76 個頻道。以下資料是按香港廣播事務管理局編撰的《香港的持牌廣播服務一覽表》的格式及綜合電視臺提供的資料來編寫的。
電臺廣播
澳門的電臺廣播事業於 1933 年開始,而澳門第一家電臺「CQN-MACAU」(澳門電臺的前身) 就在當時啟播。至 1950 年,澳門另一間商營電臺綠邨電臺亦開始電臺廣播服務。時至今日,澳門一共有 2 間電臺和 3 條電臺頻道,另外亦設有一些網路電臺。
截至 2008 年,澳門一共有一間公私合營電臺和一間私營電臺,播放 3 條電臺頻道。以下資料是按香港廣播事務管理局編撰的《香港的持牌廣播服務一覽表》的格式和 2005 年出版的《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 的資料編寫。
監管
澳門通訊事務,主要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屬下的郵電局和消費者委員會負責監管。 |
邸佑
邸佑,是中國職業足球運動員,河北保定人,司職中場。
職業生涯
邸佑出自八一隊,有著一樣作風硬朗拼搏投入的傳統特點。八一解散後,加盟武漢,助其衝超成功。
2009 年初,邸佑因為武漢隊已被取消聯賽註冊資格而轉投上海浦東中邦。
2010 年初,他又被原武漢隊主帥帶至中超球隊江蘇舜天。但位置受限於不甚適應的右後衛。
2011 年,邸佑再隨裴恩才從江蘇舜天轉會到新組建的乙級聯賽球隊重慶足球俱樂部並成為球隊隊長之一。
2012 年,邸佑加盟新組建的乙級聯賽球隊深圳風鵬。仍為主力攻擊手。
2013 年,邸佑成為深圳風鵬的隊長,為進攻組織核心。 |
卡西米爾不變數
在數學裡,卡西米爾不變數(又稱卡西米爾元或卡希米爾運算元)是李代數的泛包絡代數中心的一個特別的元素。典型的例子是角動量算符的平方 J 2, 一個三維旋轉群的卡西米爾不變數。
卡西米爾元以亨德里克・卡西米爾命名。1931 年,他確立了這個概念,以用在他對剛體動力學的描述當中。
定義
最常用的卡西米爾元是二次的。其最易定義,因此先在下文給出。然而,也有更高次的卡西米爾不變數,其對應高次的對稱齊次多項式,這些不變數在最後定義。
1.1 二次卡西米爾元
設 為一個 維半單李代數。設 B 為 上非奇異的二次型,並要求 B 在 的伴隨作用下不變,即對 中的任意 X,Y,Z, 都有 (例如,可取 B 為基靈型。)
設
為 的基,以及
為 關於 B 的對偶基,則 B 的卡西米爾不變數 是泛包絡代數 的元素
儘管上述定義取決於選取的基,可以證明所得的 Ω 與所選的基無關。另一方面,不同的二次型 B 可以給出不同的 Ω. B 的不變性,說明卡西米爾元與李代數 的任何元素都可交換,因此是泛包絡代數 的中心的元素。
1.2 線性表示和光滑作用的卡西米爾元
給定 在向量空間 V 上的 ρ (允許無窮維),將 ρ(Ω) 稱為 ρ 的卡西米爾不變數,其為 V 上的線性運算元,且由下式給出:
此處假定了 B 為基靈型,否則必須指明 B.
該構造的特定形式,在微分幾何和中有重要作用。假設連通李群 G 的李代數 作用在微分流形 M 上,則在 M 的連續函式空間上,有 G 相應的表示 ρ. 的元素均由 M 上的一階微分運算元表示,於是,上式給出 ρ 的卡西米爾元,其為 M 上的二階微分運算元,且在 G 的作用下不變。
更進一步,若 M 有度量張量,使得 G 的元素作為 M 的保距變換,可遞地作用在 M 上,且一點的穩定子 Gx 不可約地作用在切空間 TxM 上,則 ρ 的卡西米爾元是該度量的拉普拉斯運算元的倍數。
也可定義更一般的卡西米爾不變數,其於研究偽微分運算元時用到。
1.3 一般情況
每個卡西米爾運算元,都對應伴隨表示的 的對稱齊次多項式。換言之,任何一個卡西米爾運算元都具有下列形式:
其中 是對稱張量 的階,且 組成 的基。域 上的多項式環 內,有 元對稱齊次多項式
與該卡西米爾運算元對應。給出了泛包絡代數的顯式構造,由此可以證明上述的對應關係。
然而,並非每個對應張量(或對稱齊次多項式)都與一個卡西米爾運算元對應。其必須與李括號顯見地可交換,即對每個基向量,都滿足
.
考慮結構常數 fijk,其滿足
於是對於滿足上述條件的對稱多項式,可得
此為伊斯拉埃爾・蓋爾範德所得的結果。 由該交換關係,可知卡西米爾元與李代數中的任意元素都可交換,從而卡西米爾元是在泛包絡代數的中心裡內。得益於此,能以其卡西米爾元的特徵值來分類。
注意上述對稱多項式的線性和仍然是在中心裡。更甚者,諸卡西米爾元組成中心的一組基。若一個半單李代數的秩為 即其嘉當子代數的維數為 則其恰有 個卡西米爾元。
性質
2.1 唯一性
一個單李代數中,每個不變二次型皆為基靈型的倍數,所以對應的卡西米爾元唯一(允許相差一個常數的意義下)。對於一般的半單李代數,考慮其不變二次型組成的空間。半單李代數是若干單李代數的直和,因此該二次型空間中,對應每個單分量,恰有一個基向量。故卡西米爾元組成的空間中,也對應每個單分量,恰有一個基向量。
2.2 與 G 上拉普拉斯運算元的關係
若 為李群,且其李代數為,則 上的不變二次型對應 上的雙不變黎曼度量。並且, 的泛包絡代數等同於 上的左不變微分運算元空間。在此等同關係下, 上雙線性型的卡西米爾元,對應 關於雙不變度量的拉普拉斯-貝爾特拉米運算元。
2.3 推廣
卡西米爾運算元是李代數的泛包絡代數的中心的特殊二次元素。換言之,卡西米爾運算元是一個微分運算元,其與李代數的生成元皆可交換。泛包絡代數中心裡,每個二次元素均是某個二次型的卡西米爾元。然而,中心內可以有其他(非二次)的元素。
由拉卡定理,半單李代數的泛包絡代數中心的維數,等於該李代數的秩。在任意的半單李群(即其李代數為半單李代數)上,可以利用卡西米爾元,定義群上的拉普拉斯運算元。然而,按照上述關於秩的結論,當秩大於 1 時,無法類比地定義唯一的拉普拉斯運算元。
根據定義,泛包絡代數的中心內,任何元素都與整個代數的元素可交換。由舒爾引理,任何中,卡西米爾運算元必為恆等對映的倍數。該比例常數適用於李代數表示的分類(也就適用於李群表示的分類)。物理上,質量和自旋均屬該種常數,並且量子力學中許多量子數亦然。
例:
考慮三維歐幾里得空間的旋轉群 SO (3). 其李代數 的秩為 1, 因此僅得一個獨立的卡西米爾元。旋轉群的基靈型為克羅內克 δ, 故相應的卡西米爾不變數正是李代數的生成元 的平方和。換言之,卡西米爾元由等式
給出。
考慮 的一個不可約表示。記其中 的最大特徵值為,則 的可能取值為 卡西米爾元的不變性可推出其為恆等運算元 I 的倍數。該常數可以具體計算出,即:
在量子力學中,常數 稱為總角動量量子數。對於旋轉群的有限維矩陣取值表示, 總為整數或半整數(奇數的一半)。倘為整數,則該表示稱為玻色子表示(bosonic representation),否則稱為費米子表示(fermionic representation)。
給定,得到的矩陣表示是 維的。例如 的三維表示對應於,由下列的生成元給出:
其中照物理學常用的約定加入了 因子,使得諸生成元皆為自伴運算元。
由此,可以手算二次卡西米爾元,結果為
當 時,, 故此例子與前段的一般結果一致。類似地,二維的表示以泡利矩陣作基,對應物理上自旋為 1/2 的粒子。
特徵值
由於卡西米爾元 在泛包絡代數的中心內,其在一個單模(該代數的直和分解的一個分量)上的作用是乘上一個常數。設 為 定義採用的對稱非退化二次型。記 為具有最高權 的元素組成的有限維模(稱為該表示的最高權模)。則卡西米爾元 在 的作用為乘常數
其中 為所有正根之和之半。
若 非平凡(即 ), 則上述常數非零。原因是,由於 是優控的(dominant, 即與任意正根的內積皆非負),若 ,則,且,故。此結果適用於的證明。亦可不使用上述公式,而採用更抽象的證明該常數非零。 |
移山倒海樊梨花
《移山倒海樊梨花》,2002 年民視八點檔電視劇,2001 年 11 月 12 日開鏡,是 2002 年 9 月 10 日至 10 月 22 日首播的 30 集的古裝電視劇,根據的是《薛丁山徵西》的故事。本劇是由明華園與民間全民電視公司聯合製作。
演員名單
馬景濤飾薛丁山
孫翠鳳飾樊梨花
李㼈飾楊藩
劉沛緹飾竇仙童
崔浩然飾薛仁貴
張瑠瓊飾柳金花
鄭雅升飾薛金蓮
孫秋梅飾樊母
張復健飾樊洪
孫詩佩飾樊喜
陳勝在飾程咬金
王中皇飾李道成 / 鐵板道人
陳寶國飾唐太宗
姬晨牧飾唐高宗
陳勝發飾西涼王
梁佑南飾寶鏡
王晨旭飾文雲龍
四方飾程興
高玉珊飾梨山老母
範鴻軒飾王熬老祖
德馨飾玉鳳郡主
周月飾李孝安
霍正奇飾杜應龍
主題曲
2.1 片頭曲
移山倒海(2002 年 9 月 10 日 - 2002 年 10 月 22 日)
: 作詞:武雄、陳維祥,作曲:邱芳德,主唱:孫翠鳳、馬景濤、劉夢雲、李㼈
2.2 片尾曲
月娘啊!聽我講(2002 年 9 月 10 日 - 2002 年 10 月 22 日)
: 詞曲:熊天益,主唱:江蕙、熊天益
電視節目的變遷 |
120 師
120 師可以指如下部隊:
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 120 師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第一二〇師
白俄羅斯陸軍第 120 近衛機械化旅 |
澳門交通
澳門的交通工具主要由陸路、水路和航空交通所組成。澳門佔地雖小,但其陸路交通的道路網路和其他大城市一樣建有公路、橋樑和隧道等。由於道路設計問題,交通擠塞和汽車流量過大等都是存在已久的交通問題。
澳門的陸路交通以公車、計程車、私家車和摩托車為主,另外富有特色的人力三輪車仍在路上行駛。澳門輕軌氹仔線在 2019 年 12 月通車,是澳門首個鐵路運輸系統。
歷史
澳門早期的代步工具是中國傳統的轎和葡式軟轎 (轎),但對當時一般人來說這只是社會名流的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收費相宜的人力車出現,成為了主流交通工具。當單車流行後,三輪車應運而生。三輪車大約在 1948 年引入澳門,不久即取代人力車及單車成為澳門的主要交通工具。三輪車的高峰時期,全澳有超過七百輛,三輪車站亦近百。
直到 1925 年,澳門出現街坊車(即早期的公共汽車)。昔日有兩條主要的行車路線,一條是從火船頭街至媽閣廟,另一條則由十月初五街至關閘。1927 年,岐關公司在澳門設立並包辦全澳門的公車服務,1948 年由福利巴士(新福利巴士前身)接辦,1974 年 10 月,嘉樂庇總督大橋正式通車,澳門半島、氹仔島、路環島交通連成一片,1975 年 1 月,福利巴士公司更從英國購入的雙層巴士正式行走於澳門半島與離島之間。
陸路運輸
2.1 道路
澳門行駛道路總長度為 287.31 公里,道路設計分:大馬路(主幹道)、一般馬路和服務性馬路。而澳門的道路是靠左行駛。
2.2 巴士
澳門現在共有兩間巴士公司,分別為澳巴及新福利。澳門公共巴士路線可分為:
日間路線:大部份路線服務時間為 06:00-00:00
夜間路線:於 00:00-06:00 提供服務的巴士路線
24 小時服務路線:每天不間斷提供服務之巴士路線
兩間巴士公司的車費統一由原本 2008 年 12 月起,每程收費由澳門幣 2.8 圓至 6.4 圓不等,澳門市區線為 3.2 圓,澳門氹仔線為 4.2 圓,澳門路環線為 5.0 圓,澳門黑沙線為 6.4 圓,氹仔或路環區內為 2.8 圓。乘客使用澳門通卡付費有折扣優惠以至路線轉乘,澳門市區、氹仔或路環區內線一律為 2.0 圓,澳門氹仔線為 2.5 圓,至於澳門路環及黑沙線為 3.0 圓,亦有三條免費接駁路線,主要在大賽車期間營運。2018 年 4 月 21 日起,全澳巴士收費統一至 6.0 圓,因有澳門政府資助公交出行,使用澳門通及澳門錢包乘車碼收費為 3.0 圓(一般路線)/4.0 圓(有 X 字的路線)。
2023 年 8 月 11 日,資助延伸至聚易用+(聚易用旗下的電子支付工具乘車碼)。2024 年 4 月 25 日起,“乘車碼” 功能開放供支付寶(中國大陸版或香港版)、繫結非本地發行銀聯卡的銀聯雲閃付使用;2024 年 9 月 24 日起擴充套件至微信支付的搭車碼小程式(中國大陸版或香港版)使用;2024 年 12 月 4 日接受帶有 “交通聯合” 標誌的全國通卡拍卡支付車資,境外移動支付乘車碼及非澳門發行的全國通卡不設車資優惠及轉乘優惠。
蓮花口岸專線為澳門唯一一條由岐關及澳巴聯營之跨境路線。使用現金或任何種類之澳門通卡,均收取 6.0 圓。不提供車資優惠。2020 年 8 月 18 日,蓮花口岸搬遷至橫琴口岸澳門口岸區後停止服務,由兩間巴士公司聯營的 701X 路線取代。
澳門六家博彩企業及部份酒店提供往返關閘邊檢大樓、港珠澳大橋澳門邊檢大樓、外港客運碼頭、氹仔客運碼頭、澳門國際機場等免費接駁巴士。該種接駁巴士只停靠指定站點。
跨境巴士方面,分為跨境通勤巴士(通琴號及橫琴號)和跨境直通巴士,其中往返香港至澳門的跨境直通巴士於 2018 年 10 月 24 日即港珠澳大橋開通日起正式開辦,直達香港市區及澳門市區內的大型渡假村酒店,2023 年 8 月 30 日起更開辦往返香港國際機場海天中轉大樓至港珠澳大橋澳門邊檢大樓的中轉巴士。此外,更設有兩條往返中山市或廣州市的跨境直通巴士分別往返澳門市區或上葡京。而橫琴 - 澳門跨境通勤專線作為中國首條跨境辦公客運和通勤專線,往返廣東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澳門跨境辦公及通勤的客運專線,現分為通琴號跨境通勤線和 “橫琴號”- 琴澳民生專線,兩者分別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城市規劃和建設局或民生事務局管理。
2.3 計程車
澳門普通計程車顏色為黑色,載客量由 4 人至 6 人不等,但大多數為 4 人。特別計程車由澳門電召計程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營運,是澳門特別行政區唯一一間專營特別計程車的承批公司,需透過電話或手機應用程式預約。
收費方面,首 1600 米 21 圓,以後每 220 米一跳收費 2 圓,停車候客每 55 秒收費 2 圓,如有大件行李,每件加收 3 圓,由澳門半島或氹仔前往路環會收取附加費,由澳門大學橫琴校區計程車站上車加收 5 圓附加費,由氹仔客運碼頭、橫琴口岸澳門口岸區、澳門國際機場和港珠澳大橋澳門邊檢大樓計程車站上車加收 8 圓附加費;澳門電召計程車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特別計程車(藍的)即時電召費為 5 圓。
2.4 人力三輪車
人力三輪車是澳門富特色的交通工具,在外港碼頭和葡京酒店處設有人力車站。通常每小時包車費為澳門幣 150 圓,由澳門外港客運碼頭到觀音像約 40 圓、澳門旅遊塔 70 圓、議事亭前地 80 圓、到觀音堂或媽閣廟約 100 圓。
2.5 步行系統
步行系統為交通事務局於 2008 年完成短途交通系統可行性規劃研究中提到,建議以短途交通系統連線未來的輕軌站和人口量高的地區,並提出「綠色出行」、「公交優先」,鼓勵以步行方式出行,以構建輕軌系統為主幹,公共巴士及計程車為基礎,自動步行系統為輔助。各步行系統分佈在澳門半島、氹仔島及路氹城。
鐵路運輸
3.1 重型鐵路
廣珠城軌珠海站與澳門僅一關之隔,目前可直通廣州、北京、成都、桂林、昆明、梅州等地。珠機城際鐵路橫琴站與橫琴口岸連線,往返珠海市區及金灣區包括珠海金灣機場。
3.2 輕軌系統
澳門輕軌氹仔線於 2019 年 12 月 10 日通車營運,並於 2023 年 12 月 8 日延伸至澳門半島媽閣站;石排灣線及橫琴線分別於 2024 年 11 月 1 日及 12 月 2 日通車。輕軌系統現時連線澳門半島的媽閣、氹仔島、路氹城、澳門國際機場、氹仔客運碼頭、橫琴口岸及路環石排灣社群等地。
目前正在興建東線,預計 2028 年建成,2029 年通車。。
3.3 松山纜車
松山纜車,全長僅 186 公尺,是全球最短的纜車。松山纜車由二龍喉公園往返東望洋山 (松山),由市政署管理和營運,作為觀光性質之用,遊客可在纜車內飽覽東望洋山一帶的景色。纜車票價:單程澳門幣 2 圓,來回 3 圓。開放時間為 08:00 至 18:00 (每週一停駛)。
3.4 永利皇宮觀光纜車
永利皇宮觀光纜車環繞永利皇宮表演湖,免費乘坐。纜車全程約 8 至 10 分鐘,全長 679 米,離地 28 米高,設 34 個車廂,可載 6 人,途中欣賞表演湖的表演。
水路運輸
4.1 客運
4.1.1 歷史
1852 年,渣甸洋行把第一艘行走港澳的輪船「皇后號」客輪投入服務。
1888 年,由港、澳商人合資成立的「省港澳輪船公司」,打破了渣甸洋行壟斷港澳航運的局面。
1927 年,港澳間的夜航服務由元安公司轄下的「泉州」號正式開始。
1937 年,泰興公司主辦賭場時,購入新船「天一」號加入航線,又增購「濠江」和「交通」兩艘船行走,方便賭客來往港澳。
1962,粵通船務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開業,粵、澳間的客、貨航運是由他經營的,為早期在澳門設立的中資機構。
1964 年,3 月 15 日,第一艘水翼船(飛翼船)「路環號」投入港澳線服務。這艘船是由義大利所製造,屬香港信德船務有限公司擁有。5 月,港澳飛翼有限公司成立。
1975 年 4 月,噴射水翼船正式行走港澳兩地。
1980 年 3 月,水翼船「金星」號增設夜航導航系統,作首次夜航。
中國實行開放政策,澳門與大陸沿海港口的直接海運聯絡逐漸增強,曾有如下的海運航線:澳門至湛江、海口、上海、深圳、青島、泉州等。
1983 年 9 月 1 日,由海聯輪船有限公司經營的香港九龍至澳門飛翔船航線開始正式通航。
1984 年 11 月 8 日,恢復澳門至珠江、灣仔的輪渡交通,以內港十四號碼頭為固定碼頭。
1988 年 9 月 20 日,曾開闢了澳門至臺灣高雄港的航線,由華澳客輪來往兩地之間,每次可載客 360 名,航程約 24 小時。1993 年 10 月 4 日,來往澳臺兩地的 “華澳輪” 因長期虧蝕停航。
1996 年 4 月,粵通屬下的澳門至廣州航班停航。
4.1.2 現況
現有澳門有兩間船公司提供來往港澳兩地之航班,分別由噴射飛航和金光飛航提供服務。從新口岸外港客運碼頭或氹仔客運碼頭往來香港上環港澳客輪碼頭、香港國際機場海天客運碼頭及尖沙咀中國客運碼頭。
另外,噴射飛航和粵通船務在外港客運碼頭、氹仔客運碼頭和內港客運碼頭,有航班往來中國大陸。分別前往深圳市蛇口及深圳機場碼頭、珠海市灣仔口岸及桂山島、中山市中山客運口岸。
澳門的三個主要港口:
內港:位於澳門半島的西面,一水道之隔面對珠海市灣仔,為主要的內河航運的碼頭。目前僅有一條航線為澳門內港至珠海灣仔跨境海上客運航線正在營運。
外港:即外港客運碼頭,位於澳門半島東面,新口岸水塘對出。
北安:即氹仔客運碼頭,位於北安,澳門國際機場旁邊。
4.2 海上遊
4.3 貨運
內港:澳港貨櫃碼頭。
九澳貨櫃碼頭(亦稱深水港):位於路環島的東北面,為一個深水港,現為澳門貨櫃碼頭的所在地。
航空運輸
澳門航空交通主要為飛機及直升機兩種。
5.1 飛機
澳門國際機場位於氹仔島東面,1995 年投入使用,跑道總長 3360 米。
參見 澳門國際機場網頁
5.2 直昇機
由空中快線直昇機有限公司提供服務從澳門外港客運碼頭來往香港上環港澳客輪碼頭和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航程大約為 15 至 20 分鐘。 |
晴神星
晴神星(132 Aethra)是編號 132 的小行星,位於小行星帶。其軌道橢圓,有時甚至進入火星軌道以內。是第一顆被發現的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
由於最初的觀測弧只有 22 天,晴神星在 1873 年到 1922 年間沒能被觀測到,被列入迷蹤小行星。
其亮度的變化提示該星具有狹長和不規則的形狀。
詹姆斯・克雷格・沃森於由希臘神話中的忒修斯之母命名。 |
朱厝崙
朱厝崙為臺灣臺北市中山區一地名。清治、日治時期設有朱厝崙莊,後改為不設町的郊區「大字」,南邊為上埤頭、北邊為下埤頭、西側為中莊子、東側為中崙。範圍大致在復興北路以西,松江路以東,民生東路以南,長安東路以北的區域。
字面解釋為「有朱姓人家大厝的小土丘」。但根據資料記載,現在「朱崙」這一帶的老住戶只有周姓,而無朱姓人家;且《乾隆臺灣輿圖》及《續修臺灣府志》皆出現地名周厝崙,可能是諧音轉變,清光緒年間的《淡水縣輿圖略說》才變為「朱厝崙」。
交通
臺北捷運松山新店線透過本區中部,設有:
松江南京站
南京復興站(主要站體位於中崙,僅西側出口 1、2 位於本區境內)
學校
臺北市中山區中正國民小學(舊稱朱厝崙公學校、中園國民學校)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階中學(舊稱第三高等女學校,原址位於西門町,1937 年遷至本區)
臺北市立大同高階中學
臺北市私立中興高階中學
國立臺北大學建國校區 |
易搜比軟體
易搜比(eSobi)是一款支援多國語言 (包括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 的網路資訊整合軟體,主要三大功能為 RSS 新聞閱讀器、跨網搜尋、以及個人資料庫。自 2007 年起,易搜比(eSobi)已經全面搭載於宏碁個人電腦,支援微軟作業系統 Windows XP 與 Windows Vista。
軟體歷史
易搜比(eSobi)是由易搜比控股公司於 2006 年所開發,是一個以微軟 Windows 為平臺、整合了 RSS 閱讀、跨網搜尋以及網路資料匯整等多功能的共享軟體。易搜比(eSobi)也是少數獲得 Certified for Windows Vista 與 Works with Windows Vista 雙 LOGO 認證的新聞閱讀軟體,確保其在 Windows Vista 作業系統上的效能與穩定性。
自 2007 以來,易搜比(eSobi)與國際個人電腦大廠宏碁展開合作,於全球宏碁電腦中預載實用版易搜比(eSobi)軟體,提供免費 RSS 閱讀器以及個人資料庫功能。2009 年的下半年,易搜比(eSobi)軟體更將會新增 Podcast feed 訂閱功能,成為更貼近使用者的網路影音資訊整合大師。
軟體特性
RSS 閱讀器,提供 21 國的當地新聞頻道。
離線閱讀功能。
純文字與摘要閱讀模式,讓新聞閱讀不受網頁廣告的幹擾,並大幅增加頁面下載速度。
支援 OPML 格式,方便一次擷取多個 RSS 新聞頻道。
「頻道監看功能」讓使用者利用簡單的關鍵字,就能持續追蹤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使用者亦可用「新聞篩選功能」進一步快速找到所需的新聞資料。
跨網搜尋,一次搜遍 Google、Yahoo、MSN 三大搜尋引擎;相同的搜尋結果不會重複列出。
每次搜尋完成後都提供關鍵字建議,讓搜尋更精準、快速。
「搜尋歷史館」方便儲存完整搜尋紀錄,包括搜尋關鍵字、搜尋偏好、搜尋結果等。並提供搜尋的時間日期以供往後參考。
「檔案剪輯館」讓使用者方便儲存 RSS 新聞與跨網搜尋專案,往後在易搜比介面下即可輕鬆找回儲存的網頁,而不用再新開視窗或軟體。
已儲存的新聞或搜尋網頁,可經由易搜比提供的簡易編輯工具來作重點標示,並可輕鬆分享給親朋好友。
支援 14 種語言,語言學習的好幫手。 |
🇹🇼 台灣正體中文維基百科 (zh-tw Wikipedia)
📅 2025 年 4 月更新!
新版截至 2025 年 4 月,中文維基百科 1,473,636 篇條目的台灣正體文字內容。每篇內文為text內容,且內容皆刪除引入、參考等不涉及知識方面之不必要內容。
New Version As of April 2025,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tent of the 1,468,827 articles on Chinese Wikipedia. Each article contains only text content, with introductory sections, references, and other non-knowledge-related elements removed.
本次版本相較於先前版本(2503),條目數從 1,468,827 篇擴充至 1,473,636 篇。
於 2025 年 4 月 12 日取自維基百科dump,內容皆與維基百科網站之台灣正體版本一致,經OpenCC轉換後沒有繁簡體混雜的問題。
Retrieved from the Wikipedia dump on April 12, 2025, the content is fully consist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ersion on the Wikipedia website. After conversion with OpenCC, there are no issues with mixed simplified and traditional characters.
📦 資料集結構
{
"text": "方絢\n\n方絢可以是下列人物:\n\n方絢 (宋朝),字君素,北宋永定(今福建永定)人。\n方絢 (清朝),字荔棠,清朝人。著有《香蓮品藻》。"
}
🔖 欄位說明
text
: (string) 維基百科文本內容
🚀 使用方法
from datasets import load_dataset
dataset = load_dataset("yuhuanstudio/wikipedia-pretrain-zh-tw", split="train")
⚠️ 注意事項
內容經過長度篩選過濾,文章區塊只抓取有意義的內容,圖片、詳細資訊可能不被納入其中,並且可能不包含所有文章。
📄 授權資訊
[apache-2.0]
📌 如果你在其他專案中引用了這個資料集,歡迎順手標註一下作者或專案連結,讓我也能看到它的應用!😊
- Downloads last month
- 211
Models trained or fine-tuned on yuhuanstudio/wikipedia-pretrain-zh-tw
